介绍云南的导游词
你好,欢迎来到云南野生动物园。现在,就有我,来为你介绍这里吧!
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来在东北的东北虎,它们的皮毛呈白黄色,有着华丽的斑纹。应长期在雪地里捕食,很难被猎物发现。
瞧!这是来在拉丁美洲的羊驼!羊驼又称草泥马,性格温顺,喜欢结队觅食。“这是怎么回事?”我惊奇的叫道。有一只绵羊居然待在待在羊驼的棚子里?!
看过了羊驼,就该到猴山了。快看!一只蜘蛛猴正抱着它的小蜘蛛猴呢!再看看这边,这是。这是金丝猴,它的嘴唇厚厚的,脸有点淡蓝色呢!走了那么久,终于走到了游览车站啦!我乘着游览车,一路饱览风光,可享受了。哦~到站了,我们现在正在鸟天堂这,请跟我来吧!
在我左手边的是欧洲美丽的天鹅。天鹅在鸟世界里被称为鸟中君子。在我右手边的是大嘴巴鹈鹕。鹈鹕捕食的样子可搞笑了,一头栽进水里,一口气捞上数十只鱼。
再往前走,就到了狮子山庄了。把头往下一抬,只见两只雌狮在左右徘徊这,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在两只雌狮的前头,有一个小土丘,上面有一直雄狮正在睡午觉呢!还不时打个大大哈切。
4点到了。游完了动物园,你是不是很满足呢?那是肯定的吧。希望你今天过的开心,下次再见了,拜拜。
介绍云南的导游词
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区的螺峰山下,五华山西麓,云南大学正门对面,原名菜海子。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个湖湾,后来因水位下降而成为一汪清湖。亦因湖东北曾有九个出水泉眼,又名"九龙池"。翠湖水光潋滟,绿树成荫,楼现波心,环境优美,是昆明城内的一颗绿宝石。享有"城中之玉"的美称。
翠湖公园内纵贯南北的是阮堤,是1834年云贵总督阮元拨款所筑。直通东西的是唐堤,由时任孙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拨款所筑。两道长堤,分湖为四。堤畔植柳,湖内种荷,荷柳相映,清翠秀丽。两道长堤将翠湖分成五片景区--湖心岛景区以湖心亭和观鱼楼等清代建筑为主;东南面是水月轩和金鱼岛;东北面是竹林岛和九龙池;南边是葫芦岛和九曲桥;西边是海心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冬天有成千上万只北方飞来的红嘴鸥在翠湖越冬,嬉闹戏水,争抢食饵,给翠湖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这是由于昆明四季温暖如春,适合海鸥过冬,加之昆明人视鸥如友,爱护海鸥,昆明市也规定不准捕捉海鸥,不准放爆竹惊吓海鸥。 这样,红嘴鸥与昆明人结下了"朋友"之情,每年11月份,它们就飞来昆明过冬,第二年3-4月,它们又离开昆明飞往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等地。
每当这时,逛翠湖赏海鸥便会成为昆明人以及许多外地游客的一大乐趣。冬春时节,上万只红嘴鸥云集翠湖,成千上万的人投食喂鸥,成为春城一大景观。
“翠湖”面积21公顷,水面就占了15公顷。两道长长柳堤呈“+”字交汇于园心,把全湖分而为四。南北横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间云南总督阮元仿西湖“苏堤”美韵修筑,东西纵堤叫“唐堤”,于年间修建。两堤交接处,是湖心小岛,以湖心亭为主轴,构成中心游区。湖心亭又叫“碧漪亭”,亭阁外型美观,飞檐黄瓦,点缀着翠湖春色,亭内有前后两个内院,为各种展览举办之地。
湖心亭西侧有建于嘉庆年间的莲华禅院和放生池,是有名的“濠上观鱼”处,如今禅院变为游艺宫,“放生池”成了一座水上园林;西北角有“来爽楼”,设有流冰场;西南角是“葫芦岛”;棕榈挺拔,东南角有一个由三个半岛连成的大花园为“水月轩”花木繁盛;东北角有“知春亭”,逢节便有人聚此对唱山歌,别有一番情趣。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红嘴鸥,从头年11月到次年3月,成群地从遥远的北方飞到这儿过冬,一年一度,从不间断。“翠湖观鸥”已成为昆明最热门的景观之一。
介绍云南的导游词
这是一片神奇的乐土,由北往南的候鸟在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辛、都市里高楼林立的迷惑和无知者猎弹弓的偷袭后,疲惫不堪但满怀欣喜地降落这里。除了湿地里丰美水草、小鱼小虾的诱惑外,这里安全的自然环境,是吸引候鸟们南迁越冬的重要前提。这里,就是――拉市海。
拉市海的春天是姗姗来迟的。当丽江城内的太阳正明媚当空时,这里的冷风还在嗖嗖作响。三月的一个清晨,我站在了向往已久的拉市海边:这是一面宽阔安静的湖泊,清冷的天空下,湖面泛着盈盈的绿光。小块小块的湿地把湖面分隔成大大小小的湾。湖中稀疏站立的柳树上,停着一群鸬鹚;浅湾里和岸边,是一大群野鸭,或扎猛子寻鱼虾,或交颈而眠。偶尔有两只双宿双栖的赤麻鸭扑棱棱飞起,带起附近的水禽懒洋洋扇扇翅膀。远处水气氤氲,不时可见山林鸟游动飞舞的点点小影。这就是拉市海的初春,早迁的候鸟已北移,晚行的正在休养生息,准备踏上万里归途。
介绍云南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红河哈尼梯田。现在由我来介绍一下红河哈尼梯田,它是以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上世纪80年代经一些摄影家的介绍,红河哈尼梯田开始名扬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它壮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下面我们进入元阳梯田,元阳梯田的知名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在不断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了全国和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 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也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只要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就会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这里共居一山的七个民族大致说来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到20xx米的上半山,多为居住;20xx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
故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间,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同时,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各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垦殖梯田的想象力令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元阳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1666亩梯田在养育着336971个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顷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元阳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它是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