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对莫言作品研究热的反思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对莫言作品研究热的反思

来源:叨叨游戏网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对莫言作品研究热的反思

杨阳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国内有关莫言作品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与当代作家余华的研究状况做横向比较,揭示了当前关于莫言作品研究热的现状.文章从3个层面探析莫言作品研究热背后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提出反思. 【期刊名称】《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7)002 【总页数】4页(P80-83)

【关键词】莫言;作品;研究热;文学批评;反思 【作 者】杨阳

【作者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06

2012-10-11日,莫言击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成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欣喜与自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对莫言作品开展研究是正常现象和应有之义,是对莫言获奖做出的正常回应。然而,仔细梳理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虽然部分文章坚持客观的学术评价标准,但是仍有不少跟风之作。并且这股研究热潮愈演愈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文学批评的本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反思。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阐述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国内对于其作品的研究状况,同时,通过与同时期的作家余华进

行比较研究,进一步阐释莫言作品研究热现象背后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提出深刻反思。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人们对其人以及作品开展研究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术期刊的评论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的大量涌现如水银泻地,呈现铺天盖地之势,造成了莫言获奖前后研究状况冷热两重天现象。这股研究热潮不仅出现在学术界,而且其影响也进一步辐射到媒体、出版、教育等领域。一方面,这确实是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正常反应,但是,在这种热潮的背后,人们不知不觉之间逐渐偏离了文艺批评、文学阅读的本质,诸多非文学、非理性的因素掺杂了进来,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为了客观分析国内文艺批评界对于莫言研究的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莫言”,获得如下统计数据,具体如表1所列。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03年以前,学界对于莫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进度较为缓慢;2004~2011年开始逐步增长,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从2012年到目前,数量明显增加,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同时,除学术论文以外,图书、学术会议的统计数据均呈现相类似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关于其作品研究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和莫言同为中国当代文学界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尤其是《活着》这部小说,表现了生命的韧性,向人们宣告活着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神圣的使命,这部小说在文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此外,余华的作品在很多方面均与莫言有着较强的可比性。借助超星数据库,笔者将学界对于莫言与余华的研究状况做了平行比较。其研究发展趋势如图1,图2所示:

通过学位论文趋势比较可以看出:关于莫言研究的学位论文数量最高的年份为2014年,共计237篇;而同期关于余华的学位论文仅为43篇。关于二者的著作、会议论文也都呈现相同的趋势,此处不再赘述。一方面,这种研究趋势是对于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在这种研究热潮的背后,也传递出诸多值得我们警惕的信号,需要我们作出客观、理性的评判与分析,以防止对其他优秀作家研究的边缘化,防止对当代文学造成不正确的示范效应,不利于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 2.1 国人心中特殊的诺奖情结

为什么当前的文学评论界、期刊、媒体对于莫言的作品会做出如此强烈的追捧?原因如下:在于国人心中特殊的诺奖情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殿堂中的拥有诸多如明星一般璀璨夺目的优秀作家。多年来,我们一直渴望出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渴望中国文学能够被世界接受与认可。在现当代历史中也曾有很多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例如:巴金、林语堂、钱钟书、沈从文、王蒙等人,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诺贝尔文学奖总是与中国作家失之交臂,这进一步加深了国人心中的遗憾心理,使我们对诺奖有着特殊的情结。莫言的获奖,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可与接受,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衡量文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且它的评判存在语言和地域上倾斜的弊端,但莫言的获奖还是多少满足了国人内心深处的遗憾。 2.2 莫言作品本身的学术性、多义性

莫言是一个高产的作家,1985年初,他因在《中国作家》上发表《透明的红萝卜》一文而声名鹊起。汪曾祺、史铁生、张洁等人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后,他相继推出《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蛙》《酒国》等佳作。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生百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在有关莫言研究的论文中,我们发现对其持肯定、推崇态度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只有个别论文对其进行了批判。很多评论家遵循传统的论证型思维去评论,即通过阐释莫言作品的文学造诣,证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而并未全面、客观地进行文艺批评。在莫言获奖之前,

有关他的文学批评总体而言还算是褒贬参半,其中不乏一些学者对其作品提出异议;然后,在莫言获奖之后,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评论明显呈现褒大于贬的趋势,甚至在部分文学批评中完全为褒奖、溢美之词。虽然也出现了部分持批评态度的言论,例如批评莫言作品中“屎尿横流”、暴力美学等,然而很多是来源于网络上的自由言论,虽然观点尖锐,但由于缺乏理性思考与学术深度而未能引起广泛关注。 2.3 一些期刊、媒体的跟风与炒作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入国内,不仅学术会议、学位论文数量激增,各大期刊上的研究文章也呈现井喷之势,有些学术期刊还特别开辟了专栏,针对莫言进行重点研究,邀请名家学者撰文评论。如:《山西大学学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创作研究”栏目、《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设立的“莫言研究”栏目等,这些专栏的设立充分说明莫言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1]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盲目跟风现象的严重性。虽然其中的大部分评论与研究是出于学术探究,但是也有一些期刊、媒体动机不纯,想借此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虽然距离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四年时间,学界、媒体对于莫言作品的研究热潮迟迟还未散去。在这些蔚为大观的研究中,有一部分确实坚持应有的学术评价标准评价,但是也不乏跟风之作,整个莫言研究热潮中涌动着一丝躁动与乱象。 3.1 囿于固有的论证型思维模式,褒奖过度,批判不足

目前,多数评论文章均采用了固有的论证型的思维,少有以推动文学发展为己任的、以纯文本分析为目标而展开的关于莫言作品的评论。这主要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来自民间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认同有着一定的关联。这种清一色的褒奖言论对于作家本人来说并非是一件幸事。鲁迅曾经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指出:“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2]鲁迅先生所提出的这种文学批评符合促进作家创

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理性、健康的文艺批评观。纵观当前的批评家们,大多数似乎仍沉浸在莫言获奖的巨大欣喜之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从肯定和认同的视角来评价莫言,褒奖过度,批判不足。这种“一边倒”的评论趋势对于一个处于创作中的作家来说是喜是忧,还有待历史去评判。 3.2 文化学、社会学倾向较浓,文本分析不足

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掺杂有浓厚的文化学、社会学倾向,没有将作品放置在文学的应有范畴中来评价,而是将莫言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上升为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偏离了文艺批评的初衷。莫言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在创作过程中陆续受到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影响,其作品不论是在叙事手法、人物刻画还是主旨阐释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然而很多的评论文章并没有遵循文本分析的方法,而脱离文本去去空谈,甚至对于莫言其人、莫言故乡等进行过度炒作,逐渐偏离了纯文艺批评的范畴。这种跟风性的思维,没有紧密围绕莫言作品本身展开研究,文本分析的力度不足,得出的研究结论也缺乏足够的文本支撑。使得文艺批评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曾艳兵的《走向“后诺奖”时代——也从莫言获奖说起》一文就莫言的轰动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模仿、重复现象提出了质疑,在关于莫言的文学批评中独树一帜,值得学界的思考与借鉴。 3.3 易造成对于其他作家研究的边缘化问题

毋庸置疑,莫言是当代文学界一位优秀的作家,但他并不是唯一的一位。在当代文坛中,具有思想性、独创性的优秀作家均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3]如余华、贾平凹、陈忠实、张祎、王小波、迟子建……我们不能以是否获得大奖来作为评判一个作家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家和作家同时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亦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4]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坛而言,这句话同样适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判断日益多元化。对于作家来讲,最核心的使命不是去

记录这些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而是需要在这样的时代沉淀下来,去深入挖掘时代的响音与人性的呼唤,写出能够经受时间检验的伟大作品,因为这样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的丰富性得到了最强烈、最全面的展现。虽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不能急着对莫言的作品下定论,这些作品的价值高低还有待历史去评判。当前评论界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容易造成对于其他作家及作品研究的边缘化问题,不利于引导整个当代文学的正常走向。 “我知道有的在捧我,有的在骂我,对我来说这都是一种帮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也有这么多人厌恶我。这种争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世态人情,也照出我自己。”对于当下的研究热潮,莫言反倒将自己当作一名旁观者,显示出了一位文学大家应有的素养与眼光。关于莫言研究,现在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但是希望人们能够从盲目的欣喜和乐观中沉静下来,去思索当前的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现状。莫言研究热能否带来文学热、阅读热?能否为当代文坛的发展注入一剂猛药?这才是我们更为关注的。在当代文学界,仍然有很多优秀的创作者,他们的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但仍然在执着于自己的文学梦。他们是时代的良心,他们的付出与价值理应得到重视;另外,很多文学创作者、文艺作品被边缘化,难以得到社会的重视,也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如何去引领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如何去挖掘更多展现时代风貌,书写人性光辉的优秀作品,这应当是我们的文学评论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献】

[1] 李宗刚,吴楠.对当前莫言及其作品研究热的冷思考[J].创作与评论.2014,(6):29-36. [2] 鲁迅.鲁迅文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黄晓霞.作为当代文学史事件的“莫言现象”[J].当代文坛,2013,(1):16-18. [4]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