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空中楼阁》学案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对自由生活、人格的向往。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品读鉴赏散文的优美意境。整个教学过程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三、查找作者李乐薇的相关资料,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在教师引导下,将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创设情景,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脉络,对文章的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空中楼阁”即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又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提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认为含有贬义,因为它往往与不切实际、凭空幻想联系在一起。但作家李乐薇在他的文章中对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乐薇的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他的“空中楼阁”?作者描绘他的“空中楼阁”又是为了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当代作家。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代表作有《我的空中楼阁》。
2.写作背景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坛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家没有前一代的文学遗产,纵的只有中国古典文学,横的只有外国文学。而社会由农业型逐渐转向工业化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发展得相当迅速,人们急功近利现象异常突出。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冲突,特别是面对物质文明程度的快速提高,目光锐利的知识分子们感到:人性一方面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释放了的人性又常常表现出负面效应,从而又给自身带来了新的束缚。
三、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 配乐朗读 2.诵读课文 梳理文脉
(1)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互相评价。
诵读提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情感的句子,诵读时要加重语气,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2)学生概述,梳理脉络。
(要求学生在概述的过程中,尽可能用丰富的、流畅的语言充实画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文章层次脉络)
提示:按照先后顺序,文章依次写了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依此分为几个画面进行叙述。
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 立足于小屋之外所见。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 第一层次(第1~3自然段):立足于山外,写小屋与树的关系。 第二层次(第4~7自然段):立足于山上,写小屋与树的关系。 第三层次(第8自然段): 立足于山下,写小屋与树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所见。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一层次(第9~10自然段):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第二层次(第11~12自然段):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第三层次(第13~14自然段):小屋与外界的交通。
第四层次(第15~18自然段):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3.整体感知 把握情感 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
提问(一):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 提示:山——小屋——树(等等)。
提问(二):大家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作者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情怀。
提问(三):那么,大家能不能再进一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呢?
(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比较《桃花源记》和《我的空中楼阁》,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请同学们以“我的空中楼阁”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