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来源:叨叨游戏网


目 录

目 录

0 概 述 ....................................................................................................................................................................................................................................................... 1

0.1 建设项目特点 ............................................................................................................................................................................................................................. 1 0.2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 3 0.3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 3 0.4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 3 1 总 则 ....................................................................................................................................................................................................................................................... 5

1.1 编制依据 ....................................................................................................................................................................................................................................... 5 1.2 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 8 1.3 评价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 ......................................................................................................................................................................................... 14 1.4 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 17 1.5 环境功能区划 ......................................................................................................................................................................................................................... 22 1.6 环境敏感因素和保护目标 ............................................................................................................................................................................................... 22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 24

2.1 景区现状建设条件 .............................................................................................................................................................................................................. 24 2.2 ××县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 2018-2030 ) 28 2.3 建设项目概况 ......................................................................................................................................................................................................................... 41 2.4 景区开发建设内容 .............................................................................................................................................................................................................. 43 2.5 景区建设及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67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80

3.1 自然环境概况 ......................................................................................................................................................................................................................... 80 3.2 生态环境概况 ......................................................................................................................................................................................................................... 87 3.3 环境质量现状 ......................................................................................................................................................................................................................... 88 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95

4.1 景区资源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95 4.2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104 4.3 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109 4.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114 5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 120

5.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 120 5.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 127 5.3 景区开发及运行环境保护措施 ................................................................................................................................................................................. 129 6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32

6.1 经济效益分析 ...................................................................................................................................................................................................................... 132 6.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33 6.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综合评述 ..................................................................................................................................................................................... 135 7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 136

7.1 环境管理 ................................................................................................................................................................................................................................ 136 7.2 环境监测计划 ...................................................................................................................................................................................................................... 142 7.3 项目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环境管理要求 ................................................................................................................................................................. 144 8 结论与建议 ...................................................................................................................................................................................................................................... 148

8.1 工程概况 ................................................................................................................................................................................................................................ 148 8.2 环境质量现状 ...................................................................................................................................................................................................................... 148 8.3 污染物排放情况 ................................................................................................................................................................................................................ 148 8.4 环境影响分析 ...................................................................................................................................................................................................................... 149

I

目 录

8.5 环境保护措施 ...................................................................................................................................................................................................................... 151 8.6 公众参与 ................................................................................................................................................................................................................................ 152 8.7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52 8.9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 152 8.10 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附件 1

委托书 备案证

本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附件 2

附件 3

附表: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

II

0 概 述

0 概 述

0.1 建设项目特点

0.1.1 项目建设背景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

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在

2016 年全国旅游

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2017 年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

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工作报告,预示着中国推进“全域旅游”的步伐将更加务实、坚定。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

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 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 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

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中的价值。

××省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未来的潜力产业和支柱产业鼓励和重视。近年来,××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

主线,在引领转型、落实、提高标准和优化环境这 4 方面推动转型发展。尤其在优化环境方面,提出创优环境保障转型,在全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法治环境、投

资环境、政务环境以及环境。 上述改革,为旅游开发与投资,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阳泉市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提出要以全域旅游为着眼点,高起点做好规划,要做

好精品景区建设; 以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为着眼点, 做好旅游产品结构改善工作;要做好机制改革,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县委县提出,要抓住“大

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有利时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要加快旅游硬件建设、软件投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大旅游产品、创意产品、人文产

品的开发力度, 要强化宣传意识, 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县旅游, 亮出“印象××县”新名片。

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成为主流。另外,由于近年来大城市污染程度加剧,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健康、养生旅游市场兴起,受到城市居民的追捧。同时,本旅游区,在康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条件。

1

0 概 述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关于休闲养老、 乡村旅游等的鼓励支持。 2016 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 、国家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2017 年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国家旅发委发布《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

生委共同发布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7-2020 年)》,以及相关的出台,为开发养老休闲、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从 2015 年至今,、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陆续发布或联合发布了一系

列的,涵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以及农业 PPP等诸多方面,为乡村扶贫旅游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实行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模式,为推动××县促进贫困家庭就业、贫困人口增收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为此,××县 ××农业有限公司拟投资 27827.2 万元,建设××县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为巍巍太行山观光揽胜区、池上生态康养度假区、“太行天池”濒水游憩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0.1.2 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1、××河岳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受 ××县××农业有限公司委托于 2018 年 6

月编制完成了《××县××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2018-2030);

2、××河岳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受 ××县××农业有限公司委托于 2018 年 7

月编制完成了《××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0.1.3 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县××农业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县仙人乡乱窑村。景区交通位置图见图

2-3-1,地理位置图见图

2-3-2。

建设项目性质:新建

2

0 概 述

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

27827.2 万元,资金来源:自筹及银行贷款。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主要是对规划中“知山乐水”生态度假区进行开发建设,

本次景观开发区为巍巍太行山观光揽胜区、池上生态康养度假区、“太行天池”濒水

游憩区,同时建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即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

工程等。

0.2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有关规定,本项目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本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

此,××县 ××农业有限公司于 2018 年 9 月 11 日正式委托 ××清源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见附件 1)。

接受委托后,我单位立即成立了项目课题组,在充分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县××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并进行了项目的环境特征和工程特征的分析;同时对环境影响因

子和评价因子进行识别和筛选; 进行了评价等级的确定; 确定了本次评价的评价标准、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规定,结合国家、

省有关环境保规和当地实际情况,环评单位进行了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分析、环境管理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审版),现提交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报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

0.3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为旅游开发的新建项目。

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主

要是:施工期施工噪声、施工扬尘、施工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施工占用土地、破

坏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营运期噪声、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本次评价的重点是施工期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及生态影响;营运期噪声、

汽车尾气、餐饮油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0.4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项目建设符合

××太行

山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与

3

0 概 述

××县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相符合; 项目的建设得到区域公众的支持,具有良好的社会

经济效益。项目的建设营运对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

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严格落实本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污染控制、

生态改善措

施,加强项目建设和营运阶段的环境管理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污染物达标排放、区域 环境质量达标、减缓生态影响的要求,使项目的环境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因此,评价认为: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的建设

是可行的。

4

1 总 则

1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任务依据

( 1)××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2018 年 9 月 11 日;

1.1.2 国家环境保律、法规及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 修订 ) ,2015 年 1 月 1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正),

2016 年 7 月 2 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修订 ) , 2016 年 1 月 1 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17 年 6 月 27 日修订, 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 年 3 月 1 日;

( 修正 ) ,2015 年 4 月 24 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12 年 7 月 1 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1 年 3 月 1 日;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 年 8 月 28 日;

(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令第 253 号,1998 年 11 月 29 日)

及《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令第682 号, 201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令第

44 号, 2017 年 6

月 29 日及《关于修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部分内容的决定》 ,2018

年 4月 8日;

( 1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 >有关条款的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第

21

号令, 2013 年 2 月 16 日公布);

(13)“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 [ 2013] 37 号,2013

年 9月 10日;

(14)“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

年 4月 2日;

[ 2015] 17 号, 2015

(15)“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 [ 2016] 31 号,2016

5

1 总 则

年 5月 28日;

( 16)环境保护部 “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

入的通知”,环办 [2014]30 号, 2014 年 3 月 25 日;

(17)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 ,环发 [ 2007] 37 号, 2007年3月 15日;

(18)环境保护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

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环发

[ 2010] 144 号, 2010 年 12 月 15 日;

(19) “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 ,国办发 [ 2014] 56 号,2014

年 11月 12日;

(20)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违法项目责任追究的通

知”,环办函 [ 2015] 3 号, 2015 年 3 月 18 日;

(21)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指南

( 试行 ) 》

的通知”,环发 [ 2013] 103 号, 2014 年 1 月 1 日;

(22)《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家旅游局、国家环

保总局, 2005 年 6 月 16 日;

(23)《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5〕62 号), 2015 年 8 月 4 日;

(24)《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8〕15

号),2018年3月 9日;

( 25)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智慧 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7-2020 年)》的通知”(工信部联电子〔 2017〕25 号),2017年2月 6日。

1.1.3 地方环境保律、法规及

(1)《 ××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 2017 年 3 月 1 日; (2)《 ××省节约水资源条例》, 2013 年 3 月 1 日;

(3)《 ××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

2010 年 11 月 26 日;

( DB14/67-2014) ,2014 年 2 月 20 日实施;

(4)《 ××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

(5)××省环保厅 “关于印发 《××省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的通知”,

晋环发 [ 2011] 160 号, 2011 年 7 月 11 日;

(6)××省 “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 ,晋政办发 [ 2015] 25

6

1 总 则

号,2015 年 3 月 27 日;

(7)××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印发 《××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核定办法》的通知”,晋环发 [ 2015] 25 号, 2015 年 2 月 28 日;

( 8) ××省 “关于印发 《××省大气污染防治 2018 年行动计

划》 的通知”,晋政办发 [2018]52 号, 2018 年 5 月 25 日;

(9)××省环保厅 “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排污费核定征收工作的通知” ,晋环发[ 2010] 136 号, 2010 年 4 月 6 日;

(10)《关于进一步建筑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并环发

[ 2010] 18 号,

2010年2月 3日;

(11)《关于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排污费征收执法管理的通知要求》,并环发

[ 2010] 19 号, 2010 年 2 月 3 日;

(12)《××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七次会议, 2005 年 7 月 1 日;

(13)《××省旅游条例》( 2017 年修订);

(14)××省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

2015 年 8 月);

2015〕17

(15)××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晋政发〔

号);

(16)××省 《关于印发 2018 年三大旅游板块突破性开局行动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 2018〕32 号), 2018 年 4 月 2 日;

(17)阳泉市《关于印发阳泉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 2014 年 4 月 30 日。

1.1.4 相关技术导则、规范

(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 2.1-2016);

大气环境》( HJ 2.2-2018); 地面水环境》( HJ/T 2.3-93);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 声环境》( HJ 2.4-2009); 生态影响》( HJ 19-2011);

HJ/T6-1994);

(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7)《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 50433-2008)。

7

1 总 则

1.1.5 参考资料

( 1)《××县××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县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2018-2030)》; (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国家环保局开发监督司;

( 4)《开发建设环境管理》侯正伟编著, 2003 年 6 月;

( 5)××县生态功能区划; ( 6)××县生态经济区划;

( 7)××县有关自然环境概况的统计资料; ( 8)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1.2 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1.2.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项目排污环境影响简析

建设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实际进展密切相关,

同的工程行为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根据工程特点,评价按照施工期和营

运期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2、区域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根据本次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和工程特征,

分析区域环境对建设项目制

约的环境因素与制约程度,得出区域环境和外部条件对本项目制约因素见下表。

表 1-2-1

环境因素 环境空气 水环境 声环境 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环境制约因素分析表

环境因素 供热 电力 供气 供水 美学环境 社会经济

1 0 1 1 2 1

对项目制约程度 对项目制约程度

2 1 2 2 1 1

交通运输

注: 3— 很大; 2— 较大; 1— 较小; 0— 无

本项目地处山区,一些工程条件及外围配套基础设施缺乏,会对项目的建设和营

运产生一定的制约。同时,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营运在区域生态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要

求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

根据上表分析可知, 对于项目产生较大制约的因素主要是生态环境、

供热、供气、

8

1 总 则

供水。

3、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的结果,拟开发建设项目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以及景观环境。

根据实地踏勘与相关资料分析,结合项目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对本项

目的环境影响因素采用矩阵筛选法识别,结果详见下表。

表 1-2-2

行为

占地

环境影响因素的矩阵筛选识别

前期

弃渣 弃土 ○ - ● ● ● ● - ●

施工期

开发 建设 ○ ○ ● - □ - - ■ - ● - - - ■ - ●

材料 运输 ○ ○ ● - - - - - - - - ● - - ● ●

营运期

游客 游玩 □ □ □ - - - - -

环境要素

机械 作业 - - ● - - - - - - - - ● ● ● ● ● ●

绿化

生态 恢复 □ - □

就业 /劳务

经济

社 会 环 境

旅游 农业 水利 土地利用

征地

自 然 环 境

土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表水文 地面水质 娘子关泉域 陆生植被 陆栖动物 生态完整性 声学环境 空气质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 态 环 境 生 活 环 境

□ □

-

- □

美学景观

-

● ●

-

注:□ / ○:长期 / 短期影响;黑 / 白:不利 / 有利影响; - :基本无相互作用

从表中可以看出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项目前期工作

时段、施工期,营运期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2.2 评价因子筛选

经识别、筛选后,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要素及影响因子见下表。

表 1-2-3

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要素及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旅游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

施工期

营运期

9

1 总 则

土地开发利用 居民生活质量

☆ ○ ☆ ○ ★ ★ ★ ★ ★ ☆ ☆ ★ ★ ○ ○ ☆

各类规划(旅游规划等) 矿产资源 征地 土地占用

生态环境

农作物及植被损失

野生动物栖息地

生态完整性

水环境

地表水 pH、 COD cr、 BOD 5、氨氮、石油类 水文

声环境

交通噪声、环境噪声 PM 10、 TSP

环境空气

汽车尾气有害物 NO 2、 CO、 THC 餐饮油烟

污水处理站恶臭

注:★显著影响

☆ 一般影响

○轻微影响

1.2.3 评价因子确定

根据本项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的结果,同时参考《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

评价指标体系》( HJ/T6-1994)的有关规定,本项目主要评价因子选择如下:

表 1-2-4

环境要素

施工期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营运期

旅游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

社 会 环 境

旅游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

旅游规划

土地占用、征地 其他基础设施

--

土地占用、土地利用价值

其他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

景区绿化及生态恢复

景区绿化 野生动物

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

土地占用及耕地农田

野生动物

态 环 境

各类临时占地 生态完整性

临时占地恢复

生态完整性恢复 废水不外排

水环境 声环境 大气环境

pH 、 COD Cr、 BOD 5、氨氮、石油类

施工机械、车辆噪声, Leq( A ) TSP、NO 2、 SO2、CO、 PM10

交通噪声,社会噪声 Leq( A )

扬尘,汽车尾气( NOx 、THC 、CO),

餐饮油烟、污水处理站恶臭 ( NH 3、H2S)

10

1 总 则

1.2.4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

SO2 、NO2、CO、 O3、PM10、PM2.5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中一级标准。具体数值详见下表。

表 1-2-5

序号

污染物项目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表

平均时间 年平均

浓度限值

一级 20 50 150 40 80 200 4 10 100

单位

1

SO2 24 小时平均 1 小时平均 年平均

ug/m 3

2

NO 2 24 小时平均 1 小时平均

ug/m 3

3

CO

24 小时平均 1 小时平均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

mg/m 3

4

O3

1 小时平均 年平均

160 40 50 15 35

ug/m

3

5

PM10

24 小时平均 年平均

ug/m 3

6

PM2.5

24 小时平均

ug/m 3

2、地表水

评价区域内及附近无地表水体。

3、声环境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GB/T15190-2014),由于景区处于农村地区,噪声现状评价时评价范围内区域执行

《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3096-2008)中 1 类标准。项目建成后部分部分餐饮、娱乐、

商业活动较多的场所执行 2 类标准。具体见下表。

表 1-2-6

标准

类别

声环境质量标准一览表

昼间 dB ( A)

时段

夜间 dB( A)

45

声环境质量标准

1 类 2 类

55 60

( GB 3096-2008 ) 50

1.2.5 污染物排放标准

11

1 总 则

1、大气污染物

( 1)施工期废气、营运期汽车尾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表 2 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具体详见下表。

表 1-2-7 标准名称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相关限值

时段

标准限值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16297-1996 )

GB

/ 施工期 营运期

类别 颗粒物 颗粒物 NOx

( mg/m 3)

1.0

1.0 0.12

( 2)营运期项目会配置相应的餐饮服务内容,餐饮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排放 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GB18483-2001)中“中型”标准,具体详见下表。

表 1-2-8

规模

规模 基准灶头数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小型 ≥1,< 3

中型 ≥3,< 6

2.0

60

75

大型

≥6

3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 (标))

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 % )

85

2、废水

本项目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不向地表水体排放;施工人

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抑尘,绿化洒水,不外排。

营运期游客及景区员工产生的生活污水等均经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2 座,处理

规模均为 300m/d)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绿化洒水及其他景观用水,不外排。水污染

3

物排放标准执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21-2002)中观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

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中湖泊类和水景类水质标准及

杂用水水质》( GB/T120-2002)中相应用水功能标准中各项指标中最严格的水质标 准。具体见表 1-2-9,1-2-10。

表 1-2-9

序号

项目( mg/L )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

河道类

湖泊类

水景类

1 2 3

基本要求 pH (无量纲)

BOD 5 SS

无漂浮物,无令人不愉快的嗅和味

6-9

10 20

12

≤ ≤

6 10

4

1 总 则 ≥ ≤ ≤ ≤

5 6 7 8 9 10 11 12 13

溶解氧 总磷 总氮 氨氮

1.5

1.0

0.5

15 5

粪大肠菌群(个 /L)≤ 余氯 色度(度)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 ≤ ≤

10000

0.05 30 1.0 0.5

2000

表 1-2-1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道路清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

冲厕

序号

项目

城市绿化

车辆冲洗

建筑

扫、消防

施工

1 2 3 4 5 6 7 8

pH

溶解性总固体 /( mg/L ) BOD 5 /( mg/L ) 氨氮 /( mg/L ) 铁 /( mg/L ) 锰 /( mg/L ) 溶解氧 /(mg/L ) 总大肠菌群 /(个 /L)

6.0~9.0

1500 15 10 - -

1000 20 20 - - 1.0 3

≤ ≤ ≤ ≤ ≤ ≥ ≤

1500 10 10 0.3 0.1

1000 10 10 0.3 0.1

-

15 20

-

-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表。

GB 12523-2011),见下

表 1-2-11

标准名称

标准号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限值

排放限值

昼间 dB(A)

GB12523-2011

夜间 dB(A)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

排放标准

70 55

备注:夜间噪声最大升级超过的幅度不得高于

15dB ( A )

营运期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公用工程的配套设备(如水泵等)、游客餐饮、娱乐、

商业活动活动人群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停车场等交通噪声。主要的噪声源均位于工

程区域范围内,形成一定的边界。为此,本次评价噪声排放标准分别参照《工业企业

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2 类标准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22337-2008)2 类标准进行以上产噪设备或区域边界噪声的控制。具体见下表。

13

1 总 则

表 1-2-12

标准名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排放限值

标准名称

昼间 dB(A)

水泵等设备间边界

60

夜间 dB(A)

50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 准》( GB 12348-2008 ) 2 类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22337-2008 ) 2 类

餐饮、娱乐、商业活动

区域边界

交通噪声

60

50 50

60

4、固体废物

施工弃土、施工建筑垃圾参照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

准》( GB18599-2001)和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3]36 号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

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 2001)等 3 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的

公告。

营运期的生活垃圾执行《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 27-2005)和《生活

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建城 [2010]61 号)有关要求,餐饮垃圾执行《饮食业环境保护 技术规范》( HJ 554-2010)有关要求。

1.3 评价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

1.3.1 评价等级确定

1.3.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为旅游开发项目,项目位于一类环境空气功能区。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

析结果,采用估算模型

AERSCREEN,分别计算停车场废气污染物最大浓度占标率

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计算式如下:

Pi ,及污染物的地面空气质量达到标准值

Pi =Ci /Coi×100%

式中: Pi —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

%;

Ci —采用估算模型计算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 1h 地面空气质量浓度, μ g/m3; Coi —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

μg/m3;。

评价等级判别表见下表。

表 1-3-1

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判别表

评价工作等级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10% 1%≤ Pmax﹤ 10%

Pmax﹤ 1%

三级评价

本项目停车场中的汽车尾气直接地面排放扩散,此处以最大的地面停车场(接待

14

1 总 则

服务中心停车场)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见表

表 1-3-2

1-3-2。

停车场废气计算参数一览表

污染源信息

参数

污染源类型 污染物 区域环境

矩形面源

CO

NO2

农村

0.0000488

0.0000802

释放速率( g/s ) 释放高度( m) 面源长边尺寸( m) 面源短边尺寸( m)

0.5 400 75

0.3269

污染源信息

计算结果

初始垂向扩散参数( m) 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 μg/m)

3

5

0.5370 0.2685

本项目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三级

%)

0.00033

判定结果

1.3.1.2 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为主要含

SS 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

水经沉淀后作为施工场地的抑尘用水回用,不外排。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

后作为景区绿化洒水,不外排。产生的污水成分简单且为非持久性,污水排放量小于200m/d,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3

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废水主要来源于员工及游人的生活污水,废水排放量具

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废水水质相对简单,主要污染因子为

COD、BOD 5、氨氮等,无

特殊污染因子;生活污水经景区内建设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景区内的绿化、道

路洒水,不外排。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中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分级原则与判据,同时考虑到建设项目废水水质简单,不外排的特点,项目所在区域无地表水体,因此,本项目仅作简要分析,主要说明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给排水状况、排水去向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环境影响分析。

1.3.1.3 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

本项目为旅游开发项目,在附录

A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中地下水

地下水环境》( HJ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Ⅳ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610-2016)中一般性原则,Ⅳ类建设项目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此,本项目 不再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1.3.1.4 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15

1 总 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 2.4-2009)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

规定,本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GB 3096-2008)规定的 1 类区,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量在 3dB(A) 以内,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因此, 确定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1.3.1.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依据影响区域的生

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将生态

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表 1-3-3

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2

面积 ≥20km

2

2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或长度 ≥10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般区域

一级 一级 二级

面积 2km ~ 20km 或长度 50km ~ 100km

一级 二级 三级

面积 ≤2km 或长度 ≤50km

一级 三级

2

三级

本项目不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景区规划面积

4.92km2,小于 20km2,因此,生

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1.3.1.6 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汇总

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汇总见下表。

表 1-3-4

环境要素 环境空气 地表水 地下水 声环境 生态环境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汇总

评价等级

三级 一般性分析 一般性分析

二级 三级

1.3.2 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对不同评价级别工作深度要求,结合评价区内自然、社会环境特征、地形地貌和周边居民村庄分布、工程的排污特点,来确定本次评价的范围如下:

1.3.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16

1 总 则

根据对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级别的判定,本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故不

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1.3.2.2 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对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的判定,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般性分析,为此不进行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设定。本次评价重点为废水不外排的保证性进行分析。

1.3.2.3 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评价范围为景区游客集散区及周围 1.3.2.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生态影响评价应 声环境》( HJ 2.4-2009)中的规定,声环境影响 200m 范围,进出景区的道路两侧 50m 范围内。

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

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

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 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

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

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综合考虑本项目总规划范围, 最终确定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本项目景区

的规划范围,即 4.92km2 。

1.4 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1.4.1 与《××县城市总体规划》符合性分析

1、《××县城市总体规划》相关内容

××县位于××省东部阳泉市北部,全县总面积为

2442 平方公里,现辖 8 个镇、

6 个乡。县城位于县城中南部的秀水镇,城镇人口约

7.2 万人,现有建成区面积 8.63

平方公里。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能源、物流业、新材料和旅游 为主导的生态型工贸城市。作为石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唯一的中间站,建成通车后的

县城将成为晋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根据目前状况,结合××县城市整

体发展的需求,特制定××县( 2007-2020 年)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划定规划区范围为:东至牛村镇前元吉村,西至南娄镇小坪梁村,南至

路家村镇路家村,北至秀水镇高城山,规划区总面积

17

56 平方公里 (其中规划建设用地

1 总 则

22 平方公里 ),规划总人口为 18 万人。

××县控制性详细规划:

( 1)东城区范围为:东至东二环,西至高城山路,南至金龙大街,北至石太高速铁路,规划总面积 7. 平方公里。结合城市功能分区,构建东区“一带、二轴、四

片、四心”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

一带——香河生态景观带。

二轴——南北向城市景观主轴、东西向沿金龙街的城市发展主轴。

四片——四个居住片区。

四心——采煤工业主体公园城市绿心,站前区域服务中心,东城商业中心,文化

体育中心。

( 2)西城区范围为 :东至高城山路,西至西三环,南至香河,北至双阳线和藏山北路,规划区总面积 7.56 平方公里。结合西区现状用地功能结构形成“一心、两片、

四区、五带”的空间结构。其中:

一心——由城市行政办公中心区和西区公园共同组成的西区中心。

两片——以阳石线为界形成两个片区。

五带——秀水西街商业带 ;商业步行街休闲商业带 ;藏山北路民俗文化商业带 ;金龙西

街行政办公带 ;香河娱乐休闲带。

四区——教育科研区、行政办公区、南北两个城市居住区。 2、规划符合性分析

××景区西距××县县城

37 公里,不在××县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项目不违

背××县城市总体规划。

1.4.2 与《××太行山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太行山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8-2025)符合性分析

2018-2025)相关规划内容

发 1)总体定位

将××太行山打造成为避暑度假胜地、康体养生胜地、户外运动胜地、红色旅游 胜地(抗战)、研学旅游胜地等五大新时代山水文化旅游胜地,奏响打造“中国山岳

旅游升级版”的最强音。

( 2)主体区空间发展布局

着力构建 “一个廊道、 三个片区、五个旅游名城、 十个旅游名县、 十个标杆景区、

百个特色旅游点(基地)”的全域化布局。

一个廊道:太行天路国际风景道

18

1 总 则

三个片区:南太行片区、中太行片区、北太行片区。

中太行片区以生态旅游为全域旅游核心,以红色旅游为全域旅游特色,以森林养

生为重点,规划建设康养基地和红色旅游研学基地。 以养心、养生、养老为发展方向,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产品,重点发展乡村康养、森林康养和康养地产等新业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森林康养旅游品牌。

五个旅游名城:依托××省太行山沿线的晋城、长治、阳泉、忻州和晋中等五市打造××太行五大旅游名城。

阳泉以“太行古韵 , 生态阳泉”作为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秀丽太行、红色太行与韵太行,未来旅游发展打造“一轴四轮”旅游经济发展格局。

百个特色旅游点(基地):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立足五大胜地的目的地定位,在××太行山板块内筛选打造百个特色旅游基地,主要包括:康养旅游基地、户外运动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研学旅游基地、休闲农业基地等。

( 3)旅游产品体系

做大做强康养旅游产品:打造“康养××、夏养××”品牌,以养心、养生、养

老为发展方向,开发全生命周期康养产品,发展融旅游、居住、康养、医疗、护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乡村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和康养地产等新业态。加快建设一批康养旅游城市、康养小镇、康养产业园、康养度假区。

( 4)总体品牌形象大美太行、康养××

2、项目分析定位

××景区位于××省阳泉市××县仙人乡,属××三大旅游板块之太行旅游板

块。其项目定位如下:

年 1)为太行天路国际风景道,适宜发展太行山岳观光。

年 2)位于中太行片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适合发展成为百个特色旅游点

(基地)之康养旅游基地。

年 3)适宜发展高山森林康养,打造“康养××、夏养××”、“大美太行、

康养××”的品牌,做大做强康养旅游产品。

项目符合《××太行山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8-2025)相关要求。

1.4.3 与《××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相关规划内容 ( 1)总体定位

19

2017-2030)符合性分析

1 总 则

人文山水度假生活目的地

( 2)空间布局“一脉络一核心两片四区”的旅游

发展空间格局。

两片:尖山、雁子崖运动体验片,报国寺佛教文化体验片;

四区:北部山水区域、东部山地区域、西部粮仓区域、中南部文化历史区域;东部太行山脉山地片区:打造太行运动休闲旅游经济组团,打造体育探险旅游产

品和运动休闲小镇。

2、项目分析定位

××景区位于地处××县东南,东北与河北省平山县接壤,属××县东部太行山

脉山地片区,宜发展休闲运动旅游产品。

项目符合《××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7-2030)相关要求。

1.4.4 ××县生态功能区划

本项目位于××县仙人乡,根据××县生态功能区划,项目位于Ⅰ

E 仙人乡山地

丘陵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小区。

年 E 仙人乡山地丘陵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小区

该区包括仙人乡、北下庄乡南部、牛村镇、孙家庄镇南部等地区,总面积约为 3.17km。该区属于恒山以南的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的干

2

燥度小于 1.60;年平均气温 7~12℃,最冷月气温平均 -6.6℃,极端最低气温 -21.6℃,无霜期 125~180 天,≥ 10℃积温 2600~3900℃;年降水量 450~ 600 毫米,集中于 6~

9 月;地带性土壤为褐土,占到土壤面积的

98.7%。植被以针叶林及中生落叶灌丛为

主,其次为夏绿林。农业植被以喜暖的玉米、谷子、高粱为主,为两年三熟制地区。 天然林分布于中低山的阴坡,以针叶乔木为主,相间阔叶林;中低山阳坡主要以旱生

灌草为主;中低山下部,以灌丛为主。

该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①该区地处山地丘陵地区,由于重力梯度和水力梯

度的作用,极易形成水土流失;②水土流失土地资源破坏,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

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该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土壤保持。

该区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是:①逐步将荒山改造成为林山、草山,加

强保护已有的植被,进行适度合理的开发。②封山育林,禁止违规采石和破坏植被,

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山地生态系统;③实施坡改梯的

作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墒能力;④以林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种植业、养

20

1 总 则

殖业,不断增加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一是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群众 能直接得益的林果和经济作物等种植业;二是以草食性节粮高效型为重点,大力发展

畜牧养殖业和家庭副业。

本项目属于旅游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增加区域内的绿化率,丰富了当地

的农业生态产业,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因此,本

项目建设符合××县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要求。

项目与××县生态功能区划位置关系见图

1-4-1。

1.4.5 ××县生态经济区划

本项目位于××县仙人乡,根据××县生态经济区划,项目位于Ⅳ

人铝矾土和农产品加工生态经济区。

B 北下庄、仙

Ⅳ B 北下庄、仙人铝矾土和农产品加工生态经济区

该区包括仙人乡和北下庄乡,总面积约为339km2。该区属于恒山以南的暖温带 夏绿阔叶林带,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的干燥度小于 1.60;年平均气温 7~12℃,最冷月气温平均 -6.6℃,极端最低气温 -21.6℃,无霜期 125~180天,>10℃积温 2600~3900℃;年降水量 450~ 600 毫米,集中于 69 月;地带性土壤为褐土, 占到土壤面积的 98.7%。植被以针叶林及中生落叶灌丛为主,其次为夏绿林。农业植被以喜暖的玉米、谷子、

高梁为主,为两年三熟制地区。天然林分布于中低山的阴坡,以针叶乔木为主,相间阔叶林;中低山阳坡主要以旱生灌草为主;中低山下部,以灌丛为主。

粮食生产是北下庄乡的支柱产业,乡村企业特别是煤炭、铝矾土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振兴全乡经济的龙头产业。

××县仙人乡位于阳泉市北部,东邻河北省,扼守××东大门,是晋煤外运的主要出口之一。全乡总面积 207 平方公里,境内环境优美、森林茂密,蕴藏着丰富的白

云石、硅石等矿产资源,著名的旅游景观“玉花洞”坐落境内,全乡交通发达, 207 国道、 314 省道,东凊出省路横贯全境,全乡经济以农业和煤炭、硅石等矿业为主。

主要产业类型:该区主要以农业、矿产资源开发为主。

区域功能定位:该区属于仙人乡山地丘陵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小区。其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为土壤保持。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退化,部分地区植被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植被覆盖率低。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水体污染,加强水土保持功能,改善土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21

1 总 则

产业发展方向: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培植壮大粮食作物种植规模,逐步

扩大绿色环保食品。开发铝矾土、煤炭等矿产资源,做大做强建材、煤焦等产业。

项目属于旅游开发业,以生态保护为主,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较小。项目与××

县生态经济区划相对位置关系见图

1-4-2。

1.4.6 生态保护红线

本项目位于××县仙人乡,该区域目前还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本项目的建设符

合相关要求。

1.5 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中有关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的规定: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划”。本项目为旅游

景区整体开发项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一类区。

2、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区域内无地表水分布。

3、声环境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GB/T

15190-2014),本项目为旅游开发项目,景区所在地区均为农村地区,执行

1 类声功

能区标准。

4、生态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中生态功能分类,评

价区属于一般区域(即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1.6 环境敏感因素和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和调查,项目规划范围内没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惜动植物,且不穿

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对象。规划区内村

庄均已搬迁。项目区域无地表水体,所在乡镇供水为分散供水,不涉及水源地。

本次评价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和项目性质, 系统的列出了项目施工期和营

运期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本次评价将环境保护目标按照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进

行了汇总,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

1-6-1~1-6-3 及图 1-6-1。

22

1 总 则

表 1-6-1

坐标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一览表

名称

保护对象

经度

纬度

保护内容

环境功能区

相对方位

相对距离 (距离边界)

/m

乱窑村

113.69735° 38.183°

居民

96 户, 330 人

一类区

规划范围外

W 紧邻西侧

边界

表 1.6-2

坐标

声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名称

保护对象

经度

纬度

保护内容

环境功能区

相对方位

相对距离 (距离边界)

/m

规划范围外

W

边界

乱窑村

113.69735° 38.183°

居民

96 户, 330 人

一类

紧邻西侧

表 1-6-3 位置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保护目标

保护要求

景区生态环境

景区范围内

在严格控制景区开发建设及营运生态影响的前提下, 强区域生态建设,避免区域生态系统生物量、异质性、 物种多样性、绿地、理化性质的恶化性影响,促进区域 生态环境的改善

景区景观

景区自然与 人文景观

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相关要求建设

23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发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1 景区现状建设条件

2.1.1 景区旅游资源现状

××景区位于××县仙人乡东部, 规划范围西至乱窑村公路以西, 南至赵盆沟村,东、北至晋冀省界,规划区南北长 1.8km,东西宽 3.1km,规划面积 4.92km2。××景区位于河北与 ××交界处,属太行山系,为断裂地貌,其中峰林、沟谷、峭壁、洞穴、山石等众多且富有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体如下:

1、××

位于 ××省××县仙人乡池上村,晋冀两省交界之地,最高海拔 1203 米。区内有各类植物树木 200 余种,动物 150 余种。在这里泰山的雄、华山的险、峨嵋的秀、桂林的奇、太行山的壮都可以一睹为快。这里峰峦俊秀,气候多样,植物呈阶梯状分布,

四季景象万千。信步登山而上,只见层峦叠嶂,雄险秀丽,奇峰异壑,多姿多彩,林木森然,山花满岳,野鸟盈耳,构成一幅山水鸟兽和谐相处的自然画卷;站在山顶远眺,百里山川尽收眼底,晨朝暮霞如同泰山观日。仲春,山花烂漫,红白黄相间,此起彼伏;夏日,云雾飘渺,如临沧海仙岛;晚秋,红叶似火,漫山遍野;隆冬,冰川如布,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2、头道岭

位于规划区的东部,是 ××和河北的分界岭。山势高耸,树木茂盛,这里既有成林

的杨树,又有大片的黄栌,万紫千红加翠色点缀,使山峰闪耀着华美的光芒。

3、二道岭

东南面的二道岭是景区最美也是最有特点的一座山峰,山上长满了黄栌,初夏时

季,黄栌绽放出一朵朵淡粉色的花朵,纤细娟秀,风起红烟摇;秋季,叶片变红,整

座山被红叶覆盖,灿若云霞,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淋不灭的火焰,真是大自然一幅

最美的油画。

4、高广银

在××,高广银显得格外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所形成的陡坡是悬崖

和深谷。高广银也是景区最高的山峰 ,海拔 1194 米,位于景区西南部。

5、串头起

五座连绵的山峰依次排列,山头一座比一座高,犹如兽脊般紧密相连,这也是串

头起得名之因。远远望去 ,五座山峰犹如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波涛,甚为壮观。

24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6、秋树沟

四水泉的南边,陡峭的高山间的山谷地。秋树沟里树木极其茂盛,仰头即可见满

山的翡郁荫翳和湛蓝辽阔的天空,是很好的赏景之地。

7、串洼

位于串头起的南部,是一条南北向的山沟。深谷幽秀,好鸟相鸣,有了山谷的映

衬,山更见其伟岸。

8、太行古道

池上村与喜花盆,头道岭,二道岭几个村庄之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太行古道,

古道沿山体而建,是古代××和河北的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有了这个通道,村庄不

再闭塞,两省的村民也有了基本的经济交往。

9、陡崖绝壁

池上村的东北,站于山岭之上,旁为山形缓坡,连亘绵延。俯视则为绝壁深谷,

其下为沕沕水景区。数百米的悬崖峭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0、四水泉

位于四水泉村旁,有四眼泉水,清冽甘醇,可谓大自然的馈赠,为四水泉村的村

民提供了理想的水源。

11、古槐

池上村的南边有一颗至少历经几百年的古槐

,树径四米,虽历尽沧桑, 但仍苍劲挺

拔,顶如华盖,生机无限。

12、古栎树

池上村的村西和大王庙旁分别有几株百年古栎,树径都在四米以上。而其中一株

古栎最为引人注目,这株古栎的一半已被雷劈焦,最难得的是另一半却仍生机盎然,

向大自然宣示着生命的不屈,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栎的生命力之顽强。

13、油松林

遍布于××,长势良好,材质优良,形成的无垠林海让人赏心悦目。

14、杨树林

头道岭周边以杨树为主,枝叶茂盛,树干笔直,这里犹如天然氧吧,是人们休憩

养生的理想之地。

15、红叶

二道岭的树木以黄栌为主,间有栎树,零星有五角枫、复叶槭。这些树种到了秋

天,树叶变红,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犹如红色的绸缎,在微风吹拂下,红波起伏,层

25

发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林尽染,一幅醉人景象。

16、中药材

××生长有很多中药材,比如柴胡、车前子、因陈、艾草等。这些中药材也是景

区非常宝贵的资源。

17、石门

池上村的村口,有一道由于山体自然断裂而行成的天然石门,两边峭壁嶙峋,中

有开挖痕迹,这里也成为了村民进出村子的交通要道。

石门虽不甚高大, 但连亘绵延。

18、池上

池上村地处深山区,位于仙人乡东北 11 公里。因村庄座落于岭上,岭下有天然水池,故名池上 .后因“池”与“城”方言同音,明 “嘉靖县志” 载为“城上”。清“光绪县志”复书“池上”。原有耕地 190 亩,人 107 口,置村民委员会,辖池上、串头起、头道岭、二道岭、喜花盆、四水泉 6 个自然村。后因饮水,交通等问题,这些村庄正在自然消亡。现除四水泉有二口人居住外,其他村落已属无人村。

19、石窑洞

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村落已基本无人居住, 但那些记录着人类生活痕迹的民居却保

存了下来。遗留的民居全部为石砌的窑洞,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就地取材,而坚硬的

大石头虽经日月风化,却依然保存着原貌,似乎在用自己的不甘破败向人们讲述着故

事。

20、大王庙

位于池上村西北,基座石砌。现留基座,顶部建筑已毁。依据××县大王文化推

断应该是一座小规模的大王庙。

21、梯田

由于村落建于两山之间,在村庄的南北山体上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梯田,这些梯田

不仅代表的是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更是一片人间仙境,层层而上的错落之美具有绝佳

的视觉效果。

22、石洞

池上村北部的山崖绝壁上, 有天然形成的石洞, 洞口直径三米左右 ,充满着神秘之

感。

23、雨后云景

由于仙人峰植被茂密,气候潮湿,山高谷深,雨后水汽悬浮于山间,形成特别壮

观的云海。云海在群峰中随风飘动,时而缠绕峰间,时而漫步林巅,犹如一条条洁白

26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的丝带,形成了一幅青烟淡峦的水墨画,既神奇又壮观。

24、石磨与石碾

石磨和石碾是传统农业石质工具 ,现散落于村庄中的石磨和石碾都保存完好。 它们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生产工具

,充分体

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25、芦苇荡

池上村的东南面, 有一片茂密的芦苇荡。 芦苇茫茫,在山间和绿树山花相互映衬,

绝对是一幅迷人的图画。

26、其他花草林木

××林木茂密,油松、古柏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满山遍野的青扦、山榆树、绣

钱菊、黄栌、杠柳、荆条、山丹、紫菀,看层林尽染万紫千红,丰富的色彩领略大自

然的杰作,让人心旷神怡。

2.1.2 景区基础设施现状

2.1.2.1 旅游基础设施现状

景区目前基本未被开发,无旅游服务设施。××景区位于仙人乡乱窑村以东,主要范围为原池上村周边山地。池上村原为行

政村。原池上村辖池上、串头起、二道岭、头道岭、喜花盆、四水泉等六个自然村。近年整村搬迁,村民迁移到牛村,规划区内无人居住。目前村内保留十几个院子,建筑保存良好,全为石砌窑洞;村内梯田基本荒芜。原村庄供水为自然供水。

2.1.2.2 交通设施现状

××景区位于××省东境中部的××县仙人乡。旅游区地处××县东南,东、北

与河北省平山县接壤,西距××县县城 37km,距省会太原 110km,南距阳泉市区 50km,

东距圣地西柏坡 60km,东南距石家庄 100km。

从旅游区位看,××所属××县地处华北旅游大区,东邻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创

建单位河北省平山县,西接太原、晋中旅游区,北达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南连太

行山旅游经济带。××拥有独特的绿色生态资源和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资

源,随着周边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景区交通条件较好,交通便捷。距阳泉北站

30 余 km,通过县乡道向东可入

S314 省

河北,通过 207 国道,向南可连接阳泉市区、大寨、左权以及晋东南;通过 道与天黎高速、太阳高速连接,可达太原与榆次,进入晋中、晋北和晋东南。

27

发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村中主干道路已硬化,向北可进入河北省平山县,向南可到达仙人乡和××县。

景区内现有道路,路面窄,路况较差,坡陡弯急,不适宜车辆通行,严重制约了旅游

业的发展。

2.2 ××县××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2018-2030)

2.2.1 规划总则

1、规划范围

××景区位于××县仙人乡东部, 规划范围西至乱窑村公路以西, 南至赵盆沟村,

东、北至晋冀省界,规划区南北长

1.8 公里,东西宽 3.1 公里,规划面积 4.92 平方公

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18-2030 年,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近期: 2018-2020

年为开发建设阶段;中期: 2021-2025 年为提升成熟阶段;远期: 2026-2030 年为稳定

发展阶段。

3、规划性质

规划为××景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 本规划通过评审后可作为旅游区旅游项目

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旅游区进行的与旅游相关的各项建设和经营

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4、规划任务

规划对××景区旅游资源、 客源市场、景区发展 SWOT 及其与周边景区的竞合关

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战略目标;建立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

要素的配套系统,实现旅游产业规模经济;树立景区旅游形象,制定旅游营销战略,

明确各时期行动重点;为××景区旅游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对旅游景区发

展的规范化指导。

5、规划原则

突出康养主题,打造鲜明特色原则;坚持生态文明,设计一流精品原则;遵循市

场导向,规划创新可行原则;开放合作共赢,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2.2.2 基础分析

1、区位与交通

××景区位于××县东部,东、北与河北省平山县接壤,西距××县县城

37 公

里,距省会太原市 110 公里,南距阳泉市 50 公里,东距西柏坡景区 60 公里,东南距

28

年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石家庄市 100 公里。

从旅游区位看,××所属××县地处华北旅游大区,东邻河北省平山县,西接太

原、晋中旅游区,北达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南连太行山旅游经济带。××景区周

边旅游开发已经形成良好的态势, 西部有××县境内的藏山、 水神山、尖山、雁子崖、

奕丰生态园,东部有河北平山县的淴淴水生态风景区、紫云山休闲度假区,北部有河

北的天桂山景区,旅游区位优越。

2、交通条件

××景区交通条件较好,交通便捷。距阳泉北站

30 公里,通过县乡道向东可入

S314 省

河北,通过 207 国道,向南可连接阳泉市区、大寨、左权以及晋东南;通过 道与天黎高速、太阳高速连接,可达太原与榆次,进入晋中、晋北和晋东南。

3、自然环境

××景区以山地为主,整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最高海拔

970 米。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崎岖不平。

规划区属于暖温带、温带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

8.7 度,年均降

1257 米,最低海拔

雨量 500—618 毫米,无霜期 150 天。××景区地处太行山之巅,植被丰富,形成了

较为独特的小气候,夏季凉爽,适宜避暑休闲。

4、历史、经济与社会

××景区规划范围为原池上村周边山地,池上村原为行政村,地处深山,曾是晋

冀之间古道,因村庄坐落岭上,岭下有天然水池得名。目前村内十几个院子,石砌窑

洞建筑保存良好,已无人居住,村内梯田基本荒芜。

5、上位规划分析

( 1)依据《××太行山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8-2025),××为太行天

路国际风景道,适宜发展太行山岳观光。位于中太行片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适合

发展成为百个特色旅游点 (基地)之康养旅游基地。 适宜发展高山森林康养, 打造“康

养××、夏养××”、 “大美太行、康养××”的品牌,做大做强康养旅游产品。

( 2)依据《××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7-2030),××景区属××县东部太行山脉山地片区,宜发展休闲运动旅游产品。

6、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分类体系,规划组对××景区旅游

资源赋存进行分类。××景区现有旅游资源属

7 个主类、 10 个亚类、 18 个基本类型,

分别占规范标准类型总量的 87.5%、 32%、11.6%。

29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7、旅游资源特色与评价

( 1)资源特色××景区峰奇谷深,自然风光秀丽;气候清新,

生态环境良好。 ( 2)资源分级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72-2003),通过对××

景区单体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在评价的

22 项旅游资源中,有头道岭、二道岭以及串

3 处二级旅游资源;

起头等 10 处三级旅游资源;有高广银、太行古道以及池上梯田等 另有 9 处一级旅游资源。

( 3)总体评价

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资源种类多样,空间组合良好。

2.2.3 旅游区发展定位与战略

1、发展定位

( 1)总体定位××——晋冀太行山

地生态康养胜地

仙云胜境——巍巍太行揽胜休闲经典体验带 ( 2)形象定位

巍巍太行盛典、晋冀康养盛宴、揽巍巍太行、享康养盛宴、太行康养胜地、高原 休闲乐园

( 3)功能定位

太行观光揽胜、山地康体养生、高原生态休闲 2、发展目标

( 1)总目标

把××景区建设成为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要素健全、旅游功能多元,晋冀及华北

地区知名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国家

4A 级旅游区。

( 2)阶段目标

近期培育阶段——挖掘旅游资源,配套服务设施,成为晋冀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 好去处。

中期发展阶段——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省经典旅游目的地。

远期完善阶段——著名旅游目的地,发展成为晋冀及华北地区知名的旅游目的

地,国内外游客开展山地运动、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30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3、发展战略 年 1)发展战略

立足自然山水,对接消费客体,接引时尚潮流,创新旅游产品,凸显山地生态休

闲游主题,树山地康体养生的旅游品牌。

( 2)战略措施

创生态休闲游,打造康体养生之胜地;树太行山地游,打造山地知性旅游目的; 引领时尚游理念,树立“唯我独有”的个性招牌;坚持市场导向,实施“合作共赢”

的战略措施;错位发展、梯度开发,建立细分的、多元的产品体系。

2.2.4 总体布局

1、空间布局结构

××景区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一环一带两线三区”。

一心:××生态度假区为整个旅游区的核心功能区。

一环:太行景观风情环线,即小火车环形观光线。

一带:太行天池濒水游憩带。

两线: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线、山地运动娱乐旅游线。

三区:“喜迎八方”接待服务区、“多彩太行”森林氧吧区、“龙腾虎跃”山地

运动区。

2、功能分区

根据××景区地形地貌、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游览线路设计的要求,依据“××

——晋冀太行山地生态康养胜地”这一总体定位,将××景区划分为:“喜迎八方”

接待服务区、“知山乐水”生态度假区、“多彩太行”森林氧吧区、“龙腾虎跃”山

地运动区等四个功能区,其功能分别为:接待服务导引、山地度假养生、休闲观光揽

胜、休闲运动娱乐。

表 2-2-1

区 域

“喜迎八方 ”接待服务区

××景区功能分区一览表

位 置 规划区西部 规划区北部 规划区东部

面积(公顷)

4.92 178.10 146.42

百分比( % )

1.0

功 能 区

“知山乐水 ”生态度假区 “五彩太行 ”森林氧吧区 “龙腾虎跃 ”山地运动区

规划用地

36.23 29.78 32.99 100

规划区南部 162.56 492.00

3、分区建设项目规划

分为“喜迎八方”接待服务区、“知山乐水”生态度假区、“五彩太行”森林氧

31

年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吧区、“龙腾虎跃”山地运动区

4 个分区。

其中:“知山乐水”生态度假区规划为:

971 1)位置范围

位于规划区中北部,规划面积 178.1 公顷。 972

2)规划主题及思路

规划主题:知山乐水、休闲度假

规划思路:本功能区由村落、梯田、山峦以及沟谷四部分构成,以休闲度假、生 态养生为主要功能。其中,以奇崛绵亘的××为依托,打造太行观光揽胜产品;以池

上村为依托, 打造××康养度假村; 以仙人池为依托, 打造“太行天池” 休闲游乐带。

同时,挖掘展示民俗活动,实现观光揽胜、高山养生与乡村体验的完美结合。

( 3)规划内容①巍巍太行

山观光揽胜组团

此处上有山岳高耸连绵,下有沟壑悠远绵长,尽显巍巍太行之气势。在保护生态 的前提下规划拟打造观光车车行观光、步行观光、坐拥欣赏、森林小火车游览等不同的游览方式感受太行山巍巍之气势。

a.××景观车道(车行观光)

自接待服务区至×ד知山乐水”生态度假区打造景观车道,全长约

2.3 公里,

车道蜿蜒于山间,可观赏远处连绵起伏的太行山峦景致。

b.登山步道

沿车道在车道内侧开辟登山步道。步道共

18 湾,在每个弯道处设一处景观节点,

其中设休憩点若干,供游客休憩。

c.巍巍太行观光小火车(小火车游览)

构筑森林观光小火车,行进于苍茫山色之中,感受奇崛的山势,体验太行山之巍

峨,同时可俯瞰沕沕水景区,增加景观性和观赏性。

②池上生态康养度假组团

以池上村为依托, 以山野度假为功能, 打造××康养度假村, 形成居之太行山野、

食之生态无公害、游之山水,娱之四季,为游客提供一处高品质的山野休闲驿站。

a.石门入口观光廊(步行观光)

以石门为核心, 向两边延伸, 打造池上入口观光廊。 景观节点有: 石门、山神庙、

野花烂漫步道、景观亭。

石门:修整两边山石呈自然状,覆草呈天然石门,外树字石,书“仙云胜境”。

32

发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大王庙:依据体量恢复,石质,为大王庙,其间塑大王赵武塑像,展示××县大

王赵武文化。

野花烂漫步道:由石门向南北两边延伸至山顶,打造山花烂漫游步道,步道危险

处设护栏扶手,山顶处分别设景观休憩亭和山顶休憩台。

游览方式:步行观光。

b.沕沕水观光廊(坐拥欣赏)

七星廊:沿崖壁自西向东修建景观长廊,景观长廊由廊亭组合,七亭连接长廊,

命名为七星廊,廊行进,亭休憩,也可为游客提供茶点,为游客观景揽胜场所,一览

太行之盛景。

崖壁景观餐厅:位于观景长廊以东山崖,该建筑建设在比较陡峭的崖壁上,建筑

结构采用钢结构,维护结构采用砌体结构,有居高临下、身临其境之感。

c.××康养度假村

台地生态停车场:入口处结合现状台地地形打造台地生态停车场,

为小型停车场,

面积 1500 平方米,可泊景区中巴车位 5 个,小车车位 10 个。

古槐集散广场:位于古槐以北,为小型集散中心,占地面积约

4000 平方米,为

来此度假的游客提供休闲集散场地。

仙云山庄:以池上村为依托,向北面山坡延伸,打造错落有致的度假山庄。依地

形做退台式建筑,共有建筑 21 个,建筑面积 50—70 平方米,建筑材料石砌或仿木,

和山野氛围相协调,风格质朴而典雅,二层建制,全景玻璃窗,前有平台小院,院内

有休闲设施。

农家养生院:保留池上村现有的窑洞院落,一院一景,窑洞内部装修,形成房间或者套间,其间设食疗、火疗、石疗等,分院落进行养生文化体验。打造乡土气息浓郁的集食、宿、赏、玩与一体的养生院。

农事体验院:选择两户石窑洞,院落布置石臼、石磨等石器,开设原生态的农作物加工坊,如磨面、碾米等,供游客体验。

“分享收获”四季田园公社:利用北面山坡梯田开辟四季瓜果蔬菜园,为农作物主题公园,园内为玻璃屋顶,其中主要栽植蔬菜瓜果等作物,间或少量农作物,辅之以景观花卉。

穹顶休闲小屋:在本区内择高地设穹顶小屋若干,建筑结构形式采用钢结构,维

护结构采用钢化玻璃, 该建筑建设在比较开阔的地带, 晚上躺在屋子里可以仰望星空。

d.《印象·太行》山水实景剧场

33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依据两山夹村的特殊地形地貌,打造《印象·太行》山水实景剧场。

实景剧场 :表演台位于池上村中间平缓低矮处的峡谷地带, 东西两面山峰呈纵向排列,一面梯田层层叠叠,一面景观房屋错落有致,南北两面山岳连绵,层次分明,东南面山谷有溪水,有石桥,构成实景表演的演出要素。给观众呈现出典型的太行自然环境。

水幕电影 :山地实景剧场周围设置水系, 环绕剧场一周, 其间设置喷泉, 定时放映水帘型水幕电影。

“大地艺术” 百变梯田景观观景台 :利用村庄西面梯田种植景观花卉, 打造百变梯田,其间设置观景台,作为山水实景剧场的天然大看台。

③“太行天池”濒水游憩组团

池上村东南为洼地,四围高、中间低,雨季水流蓄积于此,当地人称池,据此,规划拟以天然“池”地地形为依托,打造太行山天池。并以天池为核心向南北延伸形成纵贯景区南北的一条亲水游憩带。

a.太行天池——天池胜境

在池中蓄水成池,形成天池景观,仙云、天池,给游客如临仙境的别样体验。

b.天池飞瀑

天池西南侧崖壁陡峭处人工汲水引水上山,而后顺溜而下,形成飞瀑景观。

c.溪流景观

在天池向北至池上山水实景剧场,向南至串头起以东直至仙云湖,沿山谷打造溪

水景观。

d.濒水步道

沿水系修建濒水步道,遇陡峭地段建悬空栈道,狭窄处设石桥连接两岸。

e.登山步道

濒水步道可向东西两岸向山体延伸,形成登山步道。

( 休闲水吧

天池以北设濒水平台休闲水吧一处,木石材质,特色休息亭,为游人提供便捷餐 饮。

g.水岸林间山野休闲别墅

在天池东北侧山地之上择地建山错层建筑野休闲别墅,为高档别墅区。

h.百草园

山野休闲别墅周围设百草园,内栽植景观中草药,如芍药、连翘、山茶等。

34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年 天池观景台

天池东面山地设大型观景台一处,有步道通向山下。为游客俯瞰天池提供便利。 年 濒水养生台

天池南岸濒水段开辟濒水养生台两处,分别为太极台和瑜伽台。形制为圆弧形或 平台形制。

k.仙云湖

天池最南端低洼处为水系的终点,命名为仙云湖。

973 天井

探测地下水,择地开天井一眼,作为景区用水的水源,同时补给景观水系。

2.2.5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 ( 1)对外交通结构

××景区对外交通主要是通过古拦公路与外围相联系。

规划远期道路宽度 6-8 米,

技术等级三级,采用混凝土路面。

( 2)出入口规划

景区分为主、次两个出入口,主出入口位于西垴村以北,设标志性大门一座;次 出入口位于西坡村以南,置标志性入口景石一块。

3 3)景区道路系统规划①车行系统规划

表 2-2-2××景区车行道路一览表

功能 景观车道

起至位置

乱窑村 —— 池上村

长度(米)

3000 3500

宽度(米)

6 6

路面类型 混凝土 混凝土

备注

扩建

东垴 —— 四水泉 —— 串头起东 扩建

②步行系统规划

表 2-2-3××景区步行道路一览表

名称 太行晋冀古道

登山步道

起至位置

池上 —二道岭 —头道岭

游客中心 — 池上村 大王庙 — 石门 —景观亭

天池 —— 串头起 池上村 —— 穹顶小屋

功能

长度(米)宽度(米) 路面类型 3100 1400 970 850 770

备注

3.0 2.0 2.0 2.0 2.0

石板、砾石 石板、砾石

砾石 砾石 石板

改造 新建 新建

游 览 步 道

野花烂漫步道

濒水步道 登山步道

改造 改造

登山步道 休闲步道

四水泉 —— 火车总站

天池 —— 别墅

35

2000 370

2.0 2.5

石板 石板

改造 新建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红叶岭观光步道 头道岭观光步道

登山步道 观光步道 生态观光马道

二道岭 — 二道岭火车站 头道岭火车站 — 二道岭火车站

二道岭 — 头道岭火车站

仙云湖 — 四水泉 二道岭 — 二道岭火车站

970 1350 840 600 970

2.0 2.0 2.0 2.5 3.0

石板、砾石 石板、砾石 石板、砾石 石板、砾石

砾石

改造 改造 改造 改造 新建

生态 马道

③景观缆车

由头道岭之下的孔雀谷向头道岭设景观缆车,距离 830 米。起点海拔 928 米,终点海拔 1045 米,垂直高差 117 米。

④观光火车

在××景区内沿规划区周边山脊线修建观光火车道,长

站一处,小火车换乘点 5 处。

⑤滑道

6350 米。设置小火车总

在孔雀台到孔雀谷,依据地形设置滑道,全长 ⑥滑索

从小火车总站到四水泉,修建滑索,全长

230 米。

630 米。

( 4)交通设施规

划①旅游车辆

规划设置入口服务区至池上、入口服务区至仙云湖2 条旅游观光车线,入口服务 区设置观光车换乘区,沿途景点设置换乘点。近期配置旅游观光车

5 辆。

②停车场

规划机动车停车场共 3 处,面积共 31700 平方米,其中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为主停车场,面积 30000 平方米,能提供小型停车位 800 个、大型停车位 100 个;池上村停车场面积 1200 平方米,能提供小型停车位 60 个;四水泉停车场 500 平方米,能提供小型停车位 20 个。

2、给水工程规划

( 1)用水量预测

规划××景区最高日用水量: 450m3/d。 ( 2)给水系统规划

规划供水水源在池上村南部打水井, 井深 700 米。建水泵房,通过净化处理设施、

无塔供水设施,进入给水管线,满足游客需要。供水管网采用树枝状和网状相结合向

各区段供水。

3、排水工程规划

36

年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974 1)排水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 975

2)污水工

程规划①污水量 污水量为 360m3/d。 ②污水工程

在池上村东南部、四水泉西南部分别建小型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300m3 /天。

③雨水工程

规划在各区主干道建设排水管渠,对雨水进行收集,引入暗渠。主干道之外雨水采用自然排水方式。

④管网建设

采用支状网和环状网相结合的形式。给水管网的敷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进,敷设

于冰冻线以下。规划区内主要建筑物附近的主给水管每 100 米的间距均匀设置消火栓。⑤

节水

采取技术、计划、行政、法制与宣传教育等综合性措施以及经济杠杆的作用,以确保生产和生活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4、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 1)电力工程规

划①电源

景区电源由仙人乡变电站引出的 10KV 电力线。②

供电负荷规划

景区用电负荷主要包括公建负荷、照明负荷等其他部分负荷,则旅游区用电总负 荷为 1.5KV ,另外采暖用电负荷为 0.5KV ,总负荷为 2KV 。现状池上变压器为 280VA,

扩容为 500VA 。

4 2)电信工程规划

规划在景区设置邮政和电信服务网点,开办相关邮政和电信业务。加设无线通讯 基站和卫星电视系统,实现景区

Wi-Fi 无线网络全覆盖。

5、智能广播系统与天眼工程规划

( 1)智能广播系统

规划在××景区各功能区全面建设智能广播系统。 智能广播系统建设要求 :先进性

37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和可扩展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 2)天眼工程

由于××景区游览面积大, 尤其登山步道及太行古道较长且植被丰富、 地形复杂,

游客容易分散、迷路。建设天眼工程,与智能广播系统进行科学组合,有利于保障游

客安全。

6、工程管线综合系统规划

管线综合规划内容包括:给水、雨水、污水、供热、燃气、电力、照明、通信八个专业基础设施管线、站、厂平面及高程位置的规划。

( 1)管线平面综合

根据各种管线性质、易损程度、建筑物对各种管线的安全距离要求以及各种管线 相互间的安全距离要求,对各种管线安排如下:路灯电缆放在缘石内侧,路灯杆安排在人行道上或绿化隔离带内。由道路两侧向道路中心依次布置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给水、污水、雨水管线。

( 2)管线竖向综合

各种管线交叉时,自地表向下排列的顺序为: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线; 排水管线。

7、环境卫生规划

( 1)旅游厕所

规划景区设置旅游厕所 10 座,其中 6 处式水冲厕所, 4 处生态厕所, 要求外形风貌与景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 2)垃圾收集

规划在旅游集散中心南部、池上村西北部、四泉水南部建设

3 处垃圾转运站,废

物箱设置在道路两侧,间距按干路

80~100 米、支路 150~ 200 米布置。

( 3)垃圾处理

规划景区成立垃圾清运队,对景区内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再运往垃圾转运站,再 由垃圾转运车运往县城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

( 4)环卫机构

设置环境卫生队,负责景区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工作。 8、综合防灾系统规划

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贯彻落实地方规章制度,完善旅游区安全措施,成立旅

游救急中心和救护点。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