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陈童
来源:《数学大世界·下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老师加以引导的作用。具有探究欲望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以往获得的知识积极探索,努力发现,亲身体验和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来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而非仅由老师进行枯燥的说教。通过数学课上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了解程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为几点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究性问题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集中体现着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下文中有几点关于如何设计初中数学探究性问题的建议,分别有关于如何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怎样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一、如何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讨陛课堂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研究相关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上,当务之急是要老师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才能真正投身于学习之中,在工作或学习中提高效率,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而要想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并应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例如抢答环节,知识竞赛,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方式,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课堂上,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要提高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主动研究来获得自己想要的数学知识。 二、怎样提高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造成数学成绩和水平难以提高的后果。对于老师来说,在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上,提高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兴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当坚持“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帮助为辅”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而非简单的说教与灌输。在课堂外,与家长多加沟通,培养或加强学生在预习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避免过多地走弯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比如在进行某一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或概念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更易接受这一观念的灌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怎样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 1.递进式探究问题的设计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思维能力也随着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提高。而想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不妨通过递进式问题的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对于一门对学生抽象能力和想象水平要求较高的学科来说,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提高这两种能力。据有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学生在青春期的思维能力呈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线变化或曲线波动,所以当教师设计研究性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该年龄段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所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内,使得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自我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较为简单或是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当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逐渐提高难度,由难到易,由表及里。在难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学生也深化了对这个概念或规律的理解,达到不断深化思考的效果。 设计递进式探究问题实例(以三角形的教学为例)。
引入性问题: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如下这个问题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存在一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一边的腰长为6cm,底边长度是10cm,求另外一边的长度。 学生在思考该问题的时候,就能很好地领悟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即两腰等长。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大致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接下来就可以提升难度。
探究性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我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其中的一条边长是10cm,另外一个边长是12cm,请问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认为腰长为12cm或10cm,而不进行全面的思考。但仍会有少数思考问题全面的同学想到:题目中告知了两条边的长度,但并没有告知我们哪条是腰,所以腰长为10cm时答案为32cm,腰长为12cm时答案为34cm。
教师通过设计递进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接受与理解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2.设计贴近生活的探究性问题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脱离生活而片面说教,而应借助于生活化的场景来进行探究性教学,同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延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统计图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图表来展示生活中的常用数据。这时学生就会思考,究竟用哪种图表更有利于展示这些数据?具体来说,以家庭用水为例,如果是单纯数据的展示,就可以使用柱状图,如果是展示数据变化的趋势,就会选择使用折线统计图。同学们通过实例加深了对不同统计图表的理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探究性问题,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活学活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促进了生活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通过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其思考的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化思维,为其之后的生活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出真知,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带给广大教师朋友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