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第 周 第 课次 总第 节 年 月 日 星期 课 题 天净沙·秋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曲中创设的情境,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2、体会本曲的语言特点,学习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 3、从本曲中感受散曲小令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读背中感受作者挑选不同的意象进行写景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借助特有的物象传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合作、探究 课 型 讲授课 教学准备 课前展示 默写《破阵子》 教 学 过 程 知识结构师生活动 复备 及时间 一、导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 入: —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就是一首元曲。 二、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简介: 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 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 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 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 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 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 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元曲: 四、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学生齐读 个别读) 《天净2、赏析: 沙·秋》 (1)出示诗文,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在反 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景图,体会曲中蕴涵的感 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在自己的创造性的想 象中描述,进而达到对曲中所表现的意境的领悟。通过不同的诵读 方式,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读。 五、作业: (2)看注释,并结合前面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曲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指名四位学生一人说一句; ①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多么的落寞,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②炊烟淡淡飘起,几只全身乌黑的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还发出几声令人心酸的啼叫。 ③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④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3)思考: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 (4)思考: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景物中透着秋日黄昏孤寂萧瑟的氛围,有一点暗淡和冷清。“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活力生机。 (5)思考:秋景为何在作者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萧瑟、冷清、孤寂的,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秋日倒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可是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美好与活力。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宦、悠游于山水的理想生活。 (6)思考:这些景物中“飞鸿”是比较特别的? 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意在朝廷中谋职,只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 背诵默写本曲;《精确制导》 随堂检测 《精确制导》 萧瑟 静 板书设计 对比 飞鸿 动 绚丽 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