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之决定性瞬间和非决定性瞬间
摘要: 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
结合在一起。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一、决定性瞬间
1952年,布列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此后, “决定性瞬间”便成为欧美各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
摄影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男孩》(1958)就体现了这种风格。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新闻摄影中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是指能够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特点的瞬间。新闻摄影纪录的任何新闻事件都发生在具体时空里。它摄取的只是新闻事实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瞬间切面,瞬间的画面影像是新闻摄影表现事物的唯一形式,也是新闻摄影的一个主要特征。由于这个瞬间只能靠“抓取”而不可能在事前或事后进行“塑造”,因此,捕捉到这个“决定性瞬间”,是所有摄影记者渴望的事。
虽然,新闻摄影的特点决定了这种瞬间—尤其是突发性事件—“可遇而不可求”“不可预测”,也“一去不复返”,不过,就算是“遇”到了也未必能“百发百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是:同一时间、同一事件、同一场合,拍到的还是“非决定性瞬间”。其实,随着数码
相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广泛应用,相机性能改进和完善,捕捉“瞬间”的物化能力已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那为什么真正的好照片却并没有随着这些改进而出现质的变化?
此图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事件进行中,恰好有一个瞬
间,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这一瞬间出现时,摄影者必须抓住它。他认为“决定性瞬间”的本质,由三个环节构成,即一、意义即内涵之表达。它是使事件产生新意义或赋
予事件意义的时刻;二、空间即构图之组成;三、时间即时机之捕捉。至于决定时机的关键,就在前两者何时能展现其最佳状态之时刻。日本摄影家木村伊兵卫的注释更简单:“决定性瞬间就是光线、构图与感情相一致的瞬间。”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布列松提出了摄影史上最著名的“决定性瞬间”观点。他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现代摄影中,为了抓拍平凡人在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捕捉那短暂的几分之一秒,
有非常多的摄影追随者跟着布列松的步伐。 在日本,photocreate 公司以平凡人为对象,拍摄平凡人在比赛、表演等场合的最美的一瞬间,并且公司已经成功上市。 在,以运动摄影为主的 allsports 非常火爆,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动感和爆发力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得到捕捉,这种美是稍纵即逝的。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为什么好的作品依旧很少?在这个高清晰数码世界里面,
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对于“决定性瞬间”而言,照相器材是一种客体把握能力,摄影者本身就是一种主体把握能力。而现在由于没有胶卷成本的制约,同时数码相机拍摄的成功率提
高了,反而使一些摄影记者忽视了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认为只要“广种薄收”总能碰上几张好照片,一些年轻记者在新闻现场拍摄,如同机关连发,而放弃或是轻视了主体对于“瞬间”积极主动的把握能力。那我们就看看非决定性瞬间,我们去了解,或许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好作品依旧像钻石一样的缺少。
二、非决定性瞬间
如果说布,布列松是决定性瞬间摄影的鼻祖,那非决定性瞬间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罗伯特·弗兰克可说是20世纪摄影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以自己的第一本摄影集《美国人》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奠定了自己在摄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而这一切距他离开自己的祖国瑞士才只有11年。罗伯特·弗兰克却提出:“我不希望扑捉决定性的瞬间,世界在飞快的转动,世界也不是完美的。” 他认为摄影的“作用是传达(现实)的本质、形态与气氛。当这些要素很好地平衡时,被摄体的魅力与本性就浮现了”。并由此提出“非决定性瞬间。
此图美国国旗 就象前面我所说过的: 卡蒂-布列松的摄影视角也不是纯客观的, 但是他的照片本身是向观者传达客观发生的事实. 而罗伯特*弗兰克的视角选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他的照片中的平常生活景象往往是他从社会学角度思考之后的结果, 尽管如此, 照片只是激发观者去思考, 作者并没有明确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也许这就是图像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特之处吧.
可以参考Alex Webb的一段话\"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新闻摄影或纪实摄影领域,对更加个人化的摄影探索的兴趣越来越多。也许这个根源来自于罗伯特*弗兰克。你可以在更加纪实的摄影师作品里看到这一点——比如Lee Friedlander、Garry Winogrand——变成了Diane Arbus。我认为,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确实对许多正在更加充满政治色彩的环境中探索的摄影师有了很大的影响\"。
男人背后建筑上的十字架图形
关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可以看看<时代的眼睛100>一书中乔.库克写的\"解剖美国的图像\"一文. 读后会有些启发.文章太长,不能再这里引述了,有兴趣
的可以到图书馆借来看看。
此图情侣(或夫妇)
不过也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的某个专家曾经说,弗兰克自己也不清楚他的<美国人>要说什么,他只是作为一个刚到美国的外国人,把他感觉到有趣
或惊奇的景象记录下来而已。而在美国人的眼里这却是司空见惯的景象,也是美国本土摄影师不会拍摄的平常场景。于是大多数美国人不解,只是再经过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就可以解读为对那个时代的某种批判的眼光。而图像语言本来就不是具体的,就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时代的人读《红楼梦》感想也会不一样。
看过BBC<摄影演义>系列纪录片中对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照片有一些图像上的
解读, 也许可以给我们启示。美国国旗、十字架、汽车、帽子、点唱机、夫妻(或情侣)、孤独的人是他的 <美国人>一再重复的主题,也许这就是他眼中的美国人。
因此弗兰克在拍摄美国人的时候,打破了常态摄影下的各种规律和习惯,通过看似随意无序的镜头,不完美的构图,经常性虚焦,画面粗糙的颗粒感,他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充满了颓废、不安、消极和伤感的气息,人与人之间的孤独,人与城市之间疏离,在巨大繁荣兴盛的表象之下,是我们看不见的真实,这本书叫《美国人》的摄影集,掀起的一场有关美国文化和精神的争论,特别是保守派人士质问和责难,它的出现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美国反英雄的史诗,并被誉为现代摄影的“圣经”。
罗伯特·弗兰克的拒绝决定性瞬间的观点,主张不必刻意追求生活中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再怎么体现有意义,都是一种“造假” ,只有相对的、连续的生活场景的变化才是事物的真实。他在给他父母的信中写道:“我努力工作并不是仅仅为了拍照,而是为了在我拍摄的美国照片中给出一种观点。美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但这里有许多我不喜欢并且绝对不会接受的事物,我试着在照片中展示出这些。
三、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瞬间
无论是伟大的布列松、弗兰克,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使用了摄影这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也无论他们的观点是通过怎么样的方式和观察来表现的,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是必须的,因此,摄影注定是瞬间的艺术,无论你喜欢决定性瞬间或者非决定性瞬间,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一张伟大的照片都有一个决定性瞬间如果非要让我在布列松、弗兰克之间作出选择的话,我会更倾向于布列松的作品,我更喜欢布列松镜头中严谨的构图、用光和影调,画面中个表现出来的趣味性和社会性值得细细品味,这个瞬间是名副其实的决定性瞬间。
不同的人看到上面一段布列松对决定性瞬间的阐述之后,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只要在事件发生的那一瞬间抓拍到那个场景就可以了。诚然,抓住那一瞬间是照片的内容,但是却不是本质。在布列松的作品当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瞬间的抓取,他的作品中,画面构成的水平、垂直、曲线、斜线、亮部和阴影、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的优势,框架结构的处理,光影关系的布局,虚实对比,点作为元素、符号的运用,无一不恰到好处的体现出布列松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画面形式的组织能力。这些可不是一个瞬间可以造就的,这些得力于他早年的绘画经历,布列松曾经在位于西非的象牙海岸,感染了黑水病,差点死去,当他在非洲死里逃生之后,他彻底放下了画笔,拿起了照相机,他说:
“我当时突然领悟到,照相机可以在一刹那凝固不朽。”
四、结论
有人认为布列松伟大,但封闭.\"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摄影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如果没有布列松在前面的开拓(开拓即属于\"开放性的\"),便没有后来弗兰克的\"伟大\".这是史论和批评的常识. 如果弗兰克真说了:\"你会发现布列松除了对构图和画面,对其它的事物一点感受也没有.\" 我也不认为他说的就准确. 其实他们两个的摄影成就之间,带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布勒松这位曾参加过地下抵抗运动的摄影家,以他抓拍的摄影实践,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结构了运动物体的形状、表情和内容,这种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并在其中提炼出审美情趣的本领,为摄影人提供了一种拍摄方法和审美观念。
弗兰克所处在的20世纪50年代,它是以一个移民者的眼光看收容他的美国,在琐碎的外表透析内部的被常人忽视的真实。弗兰克深刻之处就在于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主观批判意识。他的摄影实践,开阔了纪实摄影的空间,建立了快照式的即兴美学观念。 艺术没有之最,有的是价值。就像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谁最伟大呢?在审美上一个风格壮美,一个秀美,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一个,但不能否定它的价值。
其实,决定性与非决定性,都是一种选择,哪一种选择更适合你的表现对象,这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景而异的。这就是摄影瞬间的奥秘所在,也是纪实摄影所必须面对的一种选择。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一是可以根据被拍摄题材的需要,选择决定性的瞬间或者是非决定性的瞬间获取画面;二是根据拍摄者的特长,选择其中之一的表现手法,尽可能发挥个性的特征,不要强其所难。
摄影艺术欣赏作业
摄影
---浅淡摄影的开放式构图与封闭式构图 ---浅谈摄影的决定性瞬间与非决定性瞬间
院系:物理与电子工程 班级:电子科技13-1 姓名:李波 学号:5413110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