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
考点 汉唐以来的地方治理与明清皇权的加强
『名师导语』
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集权日益加强。明清君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证。近几年全国卷加大了考查的频率,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汉唐地方治理、明朝的内阁制、宦官参政、地方督抚制以及明清乡约制度。明清在制度继承与创新、国家统一与开拓疆域、多民族治理与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符合当前新高考命题的主要潮流,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汉唐以来的地方割据与治理 1.汉武帝:加强集权
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1)背景
②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
(1)“安史之乱”后,为求社会暂时安定,唐代宗分封大量节度使。其权力不断膨胀,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2)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3.北宋:加强集权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
措
施
①收精兵:编练禁军,并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大部分由掌管,消除了地方割据 势力的物质基础。(3)
影
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强化了集权。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宋代的官职差遣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研究综述》
知识点二 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
①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1)废丞相②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③影响:标志着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
设
内
阁
参与决策。
②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2.清代:设立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
影
响
①渊源: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是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束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操纵各部。内阁的设立,是君主进一步强化的表现;清前期,通过设军机处、大兴,强化皇权,使君主统治达到了顶峰。这说明用正常的手段已不能维护君主统治,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 【漫画解史】 “推恩令”
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的威胁逐渐消除。
【漫画说史】 宋代削弱地方权力的利弊
信息提取:北宋将兵权财权等都收归,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再也无力挑战。自宋以后,内
忧不再是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外患则往往会导致灭亡。 【构图解史】 军机处的特点
信息提取:反映出清朝中枢决策机构逐渐走向封闭性,但机构简单,
办事效率高。
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
1.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时,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加剧了内阁、宦官专权局面,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的左右,达到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
2.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最早见于康熙年间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不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奏闻,可以亲手书折子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召祸矣。”由此可以看出密折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密”字,一方面使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另一方面起到了使,尤其是同僚,相互监督的作用。
1.(2018·陕西师大附中模拟)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
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解析 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8·江西五市八校高三联考)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妥协
解析 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古代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1.(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行政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集权,A项错误;题干表格反映了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行政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表格说明汉景帝时已经直接管辖了68个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 答案 C
2.(2014·四川文综,4)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高层政秦汉 魏晋南北朝 州 隋唐 宋金 路 元 行省 明 布政使司 清 省 区 统县政郡 区 县级政县 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郡 州 州 州 州 路、府、府、直隶州/府、直隶州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解析 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C
探究3 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分析明清君主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现象,形成,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1.(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削弱六部的权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缓解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形成对立,排除D。 答案 B
2.(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有清一代,皇权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的处
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答案 C
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宋初加强集权的局限性 宋初主义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防范过甚,削弱了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由于削弱地方权力不知变通,导致地方战斗力下降,边患严重;官僚机构重叠、队伍庞大,效率低下。
(2018·山东淄博模拟)宋代路、州、县的都由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 ) A.缓和了与地方对立 C.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B.吏治逐渐走向了 D.君主达到了顶峰
解析 根据题目中“宋代路、州、县的都由官兼任”“三年一替”得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
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加强了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1 明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形成与制衡
【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答案 A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以明朝中后期宦官教育为切入点,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
★抓关键 从“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清误区 本题属于推理型选择题,难度一般。考生对明朝后期皇帝重用宦官的动机认识不清,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
考法2 明清地方行政管理的变革
【考题2】 (2019·河南许昌、平顶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
造成许多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
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3分)
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集权原则。
特点:注重调节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
(2)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不同:明代是加强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 原因:清“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解题技巧』 ★关键信息
信息1 由“‘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可知,事权互不统属,行政效率低下;由“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可知,明初改革注重调解与地方的关系,适当授予地方相对集中的权力。
信息2 根据“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和“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
的官僚机构”可知,相同点是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和提高行政效率。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纵横比较类试题。第(1)问,“原因”可提取材料一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特点”主要从改革的目的和方式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机构改革和提高效率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课时作业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又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 ) 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 B.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D.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
解析 根据材料“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可知,汉代统治初期对宗法血缘的重视,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9·河北唐山摸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集权 C.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解析 材料“相由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体现了西汉初年对封国权力的制约,主要是为防范封国的权力膨胀,故A项正确。 答案 A
3.(2019·湖北武汉起点考试)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 ) 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C.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 D.藩镇是平定叛乱主要力量
解析 材料“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反映了藩镇两面性,故A项正确。 答案 A
4.(2019·湖南永州模拟)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
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解析 据材料“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可知,主要针对懒政的情况对进行考核,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8·江西南昌模拟)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的工具 D.君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 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
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19·安徽马鞍山调研)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A.宦官权力的加强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答案 D
7.(2018·贵州遵义模拟)古代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洪武 正统 成化 嘉靖 隆庆 万历 年数 35 29 23 45 6 48 乞休次数 0 4 103 487 76 3 年平均次数 0 0.14 4.48 10.82 12.67 18.60 B.宰相制度的废除 D.君主的强化
A.君主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 D
8.(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解析 据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河南商丘调研)“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 A.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终结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的变化趋势,与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的自然趋势”,
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8·河北衡水中学猜题卷)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是加强君主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9·“超级全能生”联考)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解析 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雍正年间,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分别起了中枢机构的作用,结合所学,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9·辽宁沈阳模拟)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监督逐渐细化
解析 根据材料“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可知,丞相制度被废除后,皇权得以强化。缺乏对皇帝个人的制度制约,会造成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政治问题,政治的开明色彩降低,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华中师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
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廷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诏不干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敕问文学之士》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明史辑要》
材料三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主义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3分)
答案 (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的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原因:主义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2)双向作用:积极性: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主义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消极性: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主义集权制度。 14.(2018·河南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官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使 中书省 废丞相设内阁 南书房军机处 行省制度 — — —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地方管理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藩镇割据 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科举制 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制 察举制 科举制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从“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主义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主义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 答案 示例 题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