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对策探析——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对策探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31卷第5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Vo1.31 No.5 0ct.20l5 2015年10月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 教育对策探析 ——基于期望与现实的分析视角 王 惠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青年学生“知”与“行”脱节,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形。 欲探究“知”、“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还需要引入期望与现实作为依据。在期望与现实的矛盾运动中揭示“行而无 知”、“知而不行”、“明知故犯”产生的逻辑与成因,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期望与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 DOI:10.15938 ̄.cnki.iper.2015.05.003 中图分类号:G64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一Ooo8一o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 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和高校不遗余力采取了种种 方法和途径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但从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低级追求、不 良风气、道德失范、刑事案件等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核 认识到什么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行为 规范;其次,受教者要能真正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并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主 动践履社会实践;最后,受教者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效力得以彰显,促进他们加 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并更加自觉地遵 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这一系统能够良性 运转时,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 化过程。 心价值观相违背事件和行为,可以看出,大学生中仍 存在令人担忧的“知行不一”问题。在13益复杂的社会 变革和转型形势下,单纯从孤立的教育过程寻找原因 与途径的思路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应当在回到具体 社会关系和情境中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 行不一”的原因与对策。 一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认识(知)、 接受(情)、实践(行)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知行不一”问题的基本原 因:即由于三个要素之间运行不畅,甚至中断与冲突, 就导致了大量的“知行不一”现象的出现。具体来说, “知行不一”可以分为三类:即行而无知,知而不行以 及明知故犯。“行而无知”主要指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知行 不一”的具体表现及理论逻辑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知”表示价 值概念、判断、推理的认识程度;“行”表示在价值观主 导和支配下的实践与行为。两者之间的脱节与矛盾就 构成了“知行不一”。讨论什么是“知行不一”之前,先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关联中断,即理论认识 与社会实践不相符合,甚至相互矛盾,造成理论与实 际相脱节。现实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 甚了解、行为无价值导向可循;或者,行为与核心价值 来看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的运行 过程(如图1):首先,受教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正确 收稿日期:2015—06—21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情智协调发展教育方法研究”(SK13LX046);国家社科基金西部 项目“西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研究”(12XKS045) 作者简介:王惠(1982_),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第5期 王惠: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对策探析 9 践行社会主义 认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一主 核心价值观 图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 观无法对接,不知道这样做与价值规范相违背。例如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部分言论,侵害他人的权利或尊 严,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法、友善的要求,但他 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类似还有防卫过 当、非理性爱国等也有相同的原因。“知而不行”是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主体情感态度的关联 中断,表现为受教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只 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没有内化为主体价值取向,立 场摇摆、怠于行动。例如过于现实与功利,对为人民 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漠视;凡事考虑自己,对他人和公 益事业漠不关心等。“明知故犯”是主体接受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中 断,导致主体情感态度与行为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 盾。这里的“明知”表示受教者内心已经可以做出正 误、美丑、善恶的价值判断;“故犯”表示产生的一种 与自身价值认知或行为意愿相反的态度或行为。在 态度上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麻木漠然 或拒不接受;在行动上表现为“知”、“行”两层皮,说一 套做一套。例如有的大学生违背诚信,考试作弊、简历 作假、论文剽窃、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行为都属于这 一类。 二、期望与现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中“知行不一’’成因的解读 根据上面的分析,一般会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中出现的“知行不一”,是教育方法的问题。 只要采取了恰当的教育方法或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三要素就可以很好地联结起来, “知行不一”问题就得以解决了。这种思路忽略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背后隐藏的主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实践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相互 改造。实践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与碰撞,所以,实践 就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因此,青年大学生所形成的 社会期望及其所处的现实境遇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 事实,其影响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方 面面。 重新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来, 首先需要看到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所形成的关于社会 发展和角色成长的期待的理性思维系统,可以称之为 “期望坐标”,包括社会期望和角色期望两个维度;其 次需要正视受教育者的现实环境和社会情境,可以称 为“现实坐标”,包括“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两个维 度。将大学生的“期待坐标”及“现实坐标”引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揭示“知行不一”问 题产生的原因及规律。(如图2) ● 个上云删兰 一 践行社会主义 认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羹一将 \受 鲢 介值观 ’ 个人境遇 图2引入期望与现实坐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 其中,社会期望是由社会定势、社会定型、知识要 素、评价以及信任等形成的。角色期望反映了参与社 会相互作用的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包含着各种 与人在群体的社会结构中的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利 与义务的观念。…当大学生的社会期望与社会现实、 角色期望及个人境遇形成了稳定的共识或一致性, 那么,他(她)就会产生认识、接受及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正倾向性;如果大学生认为他(她)所处 的社会现实、个人境遇与他(她)的社会期望及角色 期望相冲突或相背离,那么他(她)就会拒绝认识、接 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负面的倾向。 (如图3) 正倾向性 瓣 瓣 糇 共识 图3期望与现实对大学生认识、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倾向性的影晌 10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正 具体来说:首先,大学生期望的不确定性,是导致 其价值观认识模糊,造成“行而无知”的原因。由于社 会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革,加之青年大学生 自身社会化程度不足,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期望和角色 期望尚未形成,在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情 势中,青年大学生感受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 范与引导,他们也缺乏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转化为有形的自我期待和社会期待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期望的急功近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过程性、长期性相矛盾,促使其价值评价偏 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生疑虑导致“知而不 行”。一方面是大学生期待的理想化倾向导致其社会 期望和角色期望不切实际。由于期望脱离实际,使大 学生感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遥 不可及,难以做到,因此不愿行动。另一方面,大学生 急功近利的心理,总是期望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最好 的效果,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教 育目标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过程,因而产生用消 极倦怠、抵触和不认可的态度予以对待。例如,部分大 学生在接受主义理想教育时,在情感上是心向往 之,在认识上却将其归为幻想,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 在这种功利和浮躁的心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是很难获得真正的支持与理解的。 最后,大学生未能理性看待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 突,使大学生形成价值选择错位,致使“明知故犯”行 为产生。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是客观存在,并且在我国 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表现确实突出。问题在 于,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把各种差距、社会不公、 贪污、制假贩假等现象,看作是对和高校所 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证。这种偏颇的认知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影响显 得越来越脆弱;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思潮涌入,尤其是 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学说,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带来 巨大冲击,加之市场经济在价值观念领域带来的负面 影响,其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等思想,使 追求自身利益的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表现出来。 于是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正义”成为众多 大学生的社会期望;“理性经济人”、“主观为自己、客 观为别人”的角色期望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因此,这种在西方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中形成的社会 期望与角色期望必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冲 突,“说一套做一套”的风气应运而生,许多大学生在 社会实践当中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与 指导。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过程中,期望坐标与现实坐标之间的总是保持着 一定的距离,这是客观存在的。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教育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我们不因予以过 高的责任和过多的意义。“知行不一的事实是人之常 情。”[2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综合作用下,个 体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知”与“行”尽可能趋近,要求任 何人或任何时间都做到“知行合一”是不切实际的。 三、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 行合一"的教育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帮助大学生从认知 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加强认识、接受和践行三个环节 的联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的良性运 转。根据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作为“知行不一”主要成因 的逻辑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知行合一”的逐步推进。 第一,期望激励与微观叙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可感知的社会期待和角色 期待,并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指导规范。美国心理学家 弗鲁姆认为,动机(motivation)取决于主体对其行动结 果的价值评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 (expectancy)的乘积。因此,在现实环境中可感知的明 确的期望值对于行动有着重要激励作用。长期以来,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具体情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无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 性和高度浓缩性,大学生还不具备很好将这些概念转 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就是他们也没有形成 对社会期待,没有感受到自己作为重要的社会角色被 期待。因此,通过与大学生展开对发展环境与个人成 长的研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共同制定职 业发展规划,都能够促使大学生感知自己的社会期待 和角色期待。在期待和被期待之中,形成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有效性还在于为微观的、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提供 价值引导、行为准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教育的关键就是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民间的、大众的语言把社 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变成看得见、 摸得着、可感悟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一是立足于理 论联系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在社会转 型期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具体 规范与行为约束;二是要立足于重大事件或特殊情 境,如应对危机、义利冲突、人际矛盾等,有针对性的 形成相应的行为指导。三是要立足小事,微言大义。教 第5期 王惠: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对策探析 1 1 育者要善于从平凡人物、微小事件和生活细节中挖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滴内涵并进行多样化表达, 从而有效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 践的导向。 可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营造一种乐观向上、支持、进 取、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氛围。其次,让大学生真正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单是依靠正面宣传就能达成 的,还要有直面社会矛盾、敢于触碰社会“痛点”的勇 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关注当前国民收入、 第二,合理期望与消解功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要纠正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帮助他们认识 期望与现实矛盾的客观性和过程性,消解功利和浮躁 心理。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应有作用,帮助大学生 房价物价、食品安全、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等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正视大学生多元的思想 观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为他们揭示腐朽、落后、 认清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使他们的 社会期望和角色定位逐步趋于理性;其次,要得到大 学生的理性认同,还要着重说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汲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仁义、民本、诚信、和合、大 同等传统价值观,在凝聚人心、汇聚共识中塑造民族 精神和时代气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有着与中国完全 不同的文化基因,这种异质文化,既不能与中国实际 和民众切身需求相适应,更加不能实现对民众的价值 观引领。再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 心,要纠正大学生对“人”的错误理解。一是要改变大 学生重“经济人”、“理性人”轻“道德人”的错误认识; 二是要纠正大学生受人本思潮,如实用主义、功利主 义、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思想的错误 引导。用“集体主义”、“从一切从人民群众出发”等价 值立场,化解大学生功利悲观实用主义倾向。三是化 解青年的逆反心理。对于教育者来说,最让人感到挫 败的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案例和形式,有很好的理 论说服力,但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具有主观抗拒,设置了心理防线,不愿接纳。造成“逆 反心理”原因很多,包括超限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 反、自主逆反_3],因此,适当运用隐性教育方法与显性 教育方法相结合,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 透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学等其他学科教学或专 题讲座之中,可以有效化缓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三,正向呈现与诠释矛盾。正面教育为主,不回 避社会矛盾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方 式。首先,应当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不断进步的轨迹, 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个人的期待与现实的正不断 趋近的走势,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 反动的价值观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与负面影响。在对社 会负面和矛盾事件解读的同时,不忘向大学生传递对 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对社会现实与个人境遇具有 解释力,才能解决与主体价值观需求之间“供求不一 致”的现实矛盾。最后,还要重视对大学生从容的心 态、包容的精神、耐心与理性的培养。运用与时俱进的 教育形式、内容和手段,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历史进 程,看到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 性;植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引导大学生 形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 曾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 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 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 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 观。”每一个层次的“知行不一”都阻碍了大学生向更 高一个层次“知”与“行”的上升;而每一个层次的“知 行不一”都内在地包含着他们在期待与现实矛盾中的 彷徨与困惑。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在教育系统 内部,还需要经济、法制、文化等整个社会的合力,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逐步实现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体力行,并进一步形成推动 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巨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心理学辞典条目选译.社会期望[J].外国心理学,1985(2):54. [2]蔡秀梅.从“知行不一”看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J].思想理论 教育,2009(24):9 [3]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 教育,2013(22):20. [责任编辑:张俊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