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演进、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演进、趋势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演进、趋势

[摘 要]教学改革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台了不同的教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和指导。认真梳理和研究国家教学改革的演进,可以明晰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正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 演进

[作者简介] 贡福海(19-),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教务处副,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1-0005-04

大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渠道。大学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使得大学教学改革愈发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演进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通过这些的实施,对于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保障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九五” 国家教学改革重要

“九五”期间国家出台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等重要文件(见表一),引发了全国高校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推动了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了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表一: “九五”国家教学改革重要一览表 (二)“十五”国家教学改革重要

“十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等重要文件(见表二),推动了各高校更加重视本科教学,重视教学要素的建设,重视教学质量意识的提高,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注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表二:“十五”国家教学改革重要一览表 (三)“十一五”国家教学改革重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见表三),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简称 “质量工程” )。 “质量工程”的实施,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体现在:首先,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有力地引导和促进了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教育,使轻视教学工作、弱化本科教育的倾向得到了扭转,切实把重点放在了内涵建设上。其次,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质量工程”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等学校抓好教学工作的重点,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引导了办学定位的思考。“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校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 表三:“十一五”国家教学改革重要一览表 (四)”十二五“及今后国家教学改革

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审时度势,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后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提出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上述文件的出台,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表四: “十二五”及今后国家教学改革重要一览表

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制定并实施有关教学改革的性文件,有利地推动了高校的教学改革进展,也正是这一大批性文件的颁布,为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和经费保障。

二、国家教学改革演进折射出的高校教学改革趋势

从以上国家教学改革的演进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也有不同的要求,改革的范围、内涵和改革的主体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总体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由宏观改革走向微观改革

以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为主要内容,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奠定了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提,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接着是教育管理的改革包括以学分制为主要标志的教学管理的改革,对高校教学改革起到了先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使教学改革由教学的边缘逐渐走向教学的中心区域,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精彩一课”等改革目标的确立,则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细化。

(二)由共性改革走向个性改革

计划经济模式下存在的“四个投入不足”,以及专业口径过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人文,高分低能等是众多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前期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高校办学主体的多样化,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现在高校教学改革则侧重于品牌的打造,特色的凝练,谋求校内教育的创新和校际间的错位发展。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秀教学团队以及教学名师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三)由教的改革走向学的改革

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由灌输式教育走向研究性教学,教学的主体在回归,教学的中心在转移。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设立是国家层面上的教学中心的转移,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高校由教的改革走向学的改革的自觉行动。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更多更高的需求,对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将进一步提高,以学为主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深化。 (四)由刚性改革走向柔性改革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难度加大,专业性也不断增强,无论是地区差异、学校差异还是教师差异、学生差异亦或专业学科差异都将影响改革的方式与进度,因此,指令性改革和一刀切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因地制宜、个性化改革要求改革必须由指令性变为指导性、由一刀切变为灵活掌握。

(五)由自上而下改革走向内驱改革

改革愈是深入,愈需要内有驱力。无论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机制的改革只能营造改革的外部环境,真正的教学改革还需要教学与学生的共同的努力,尤其需要教师的自觉主动。因为教学是教师与直接学生交流,是教师直接实施教学,教师既是学科的学术权威,对于他的学生而言,他也是最了解学生的教学管理权威。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教师最清楚。无论是学校还是其他管理人员,所能做的就是如何让教师把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对教学改革好的想法变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行动。强化教学的教学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都是增强教师教学与改革内驱力的有措施。对于学生同样如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等都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由学校内部改革走向社会化改革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高校自身的内部改革,目前施行的改革活动还是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针对高等学校诸多内部教学业务而开展的,而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案例不多,还没有形成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开放性、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改革体系。20世纪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2]而要实现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必须坚持主动性、开放性等原则走向社会化,将内改与外需结合起来,这样的改革才有意义。 三、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面对国家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未来高校教学改革应围绕以下着力点。 (一)落实创新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创新教育思想是基于世界各国正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以及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高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关键,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3]。未来,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提升质量为主线,针对本领域出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主动实施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创新教育思想,如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此外,高校应自身建立改革的长效机制,而非寄希望于一纸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系列新的教学观点,比如在教学目的上,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模式上,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组合上实现多样化,多模块;在教学方法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有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些新的教学观点,本质上都体现了教学对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首先,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争取社会资源,获得社会对学校教学的支持。学校可以加大与

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建应用型一线实践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直接学习的机会,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的问题,并有机会满足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要求。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中,应对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可与学分获得相结合,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创新高校教学基层组织

高校应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充实教师队伍,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兼备、专兼结合作为师资建设的目标。高校在师资建设中,应在提升教师学历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将其实践能力水平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同时,在引进人才时,要综合考虑,对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应给予同等机会,不应仅以学历作为引进标准。

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高校现存在大多数教师将精力和时间放在科研及社会服务上,注重自身利益,忽视应作为其工作重心的教学活动。为此,应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改善教学优秀人才的待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青年教师,应减少其科研压力,不将科研成果多少作为其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让其有专心搞教学的氛围。

除此之外,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可以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创新高校教学基层组织[4]。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是高校纵向组织结构中的最底层的正式组织,是高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最基本的细胞和学术性组织。而教学团队是介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是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补充和延伸,它在职能上发挥了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创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团队协作运行机制,对于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促进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因此,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将教学方法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和职业变换的可能性等都决定了高校教学不应以知识传递多少作为衡量其成败的标准,应以教会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迁移和应用为目的[5]。

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由注入式发展为启发式,重视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到重“学”,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主向师生合作教学发展。就教师而言,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及实践式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能力为宗旨。

同时,现代教育技术愈来愈多地反映到了教学过程中,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策略和方式不应仅仅是利用它来提高教学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而应集中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上,所以,应把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

(五)确立开放办学策略,推进教学国际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大学国际化总体上旨在拉近与发达国家大学的距离,使我国大学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平等的参与权、交流权和话语权。国际化是提

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高校教学改革应在现有基础上,拓宽并深化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程度。

首先,质量标准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才的国际流动,这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标准必须与全球接轨,参加国际专业认证,才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国际化为人才培养提供全球人才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全球人才标准来要求和培养学生,增强其在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课程与教材国际化。要重视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高质量教材,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6]。我国课程国际化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课程体系要冲破学科壁垒,优化重组。高校应根据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不同层次模块重新设置,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自主研学课程、网络助学课程于一体,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加入国际前沿。二是要提高双语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高校应旨在形成既符合中国高校实际,又与国际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课程,使学生获取更多国际课程共享资源是双语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最后,师资队伍国际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高文化的素质,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开放型的人才[7]。因此各高校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和访问考察等,使教师能够学习和吸取大量最新知识,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实验设备,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到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总体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做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应望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71-272. 2.[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州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8. 3.孔建益,顾杰.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湖北人名出版社,2009:271. 4.张安富,涂娟娟.以教学团队为契机,创新高校教学基层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0,(8):38. 5.姚利.打破教学改革坚冰 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1.

6.崔军,汪霞.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谈大学国际化的应对之策[J].全球教育望.2009,(10):47. 7..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59. (责任编辑: 常山客)

(本文系江苏省重点资助教改项目“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质量管理的研究”(2011JSJG032)。)

The Teaching Reform Policy of Chinese College Education: Evolution and Trend Gong Fuhai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is not only the center circle of enhancing college education and the demand of colleg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ountry. Different teaching reform policies in history reveal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trend of

college education.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policy can make clear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key points of future reform. It also helps to know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constantly enhance college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policy; evolu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