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增长极理论到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述评

从增长极理论到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述评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o8年l2月 第22卷第6期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m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0f Business and Techn01ogy Dec.20o8 V01.22 No.6 。’。’。。。。。。 6理论经济研究2 .o.o.o.o.o.o. 从增长极理论到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述评 . 姜 鑫。,罗 佳 (重庆工商大学a.科研处;b.计信学院,重庆4|Doo67) [摘要]分析区位理论是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渊源,从区位理论到增长极理论再到产业集群理 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并对经济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借鉴其理论的合理成分,有利 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区位理论;增长极;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o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o8)O6—0o01—05 一、增长极与产业集群的理论渊源 象。1929年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最早提出 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 时,首次分析了聚集因素。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 早在19世纪末期,人们就开始关注空间经济 活动,区位理论的兴起及其繁荣为人们研究经济 空间特征奠定了丰富的思想基础。增长极理论和 产业集群理论的主要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区位理 论。古典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马歇尔在189O年发 位选择角度,阐明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 处与成本的对比。他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 段:在第一阶段,由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引起 产业集中化;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 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 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 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四 个方面的因素: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 展;市场化;经济性开支成本。1826年农业区位理 论创始人杜能则首次用科学的区位理论解释空间 经济活动规律,他创立以成本探讨农业配置区域 差异的理论。杜能从一个假想的、地理上孤立的 城市出发,分析如何决定城市外围均质土地上的 作物种植,实际上是系统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区位 问题。他推导出著名的“杜能圈”,对地租、位置和 资源配置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现,一些主要依赖工匠技能的特定产业部门在特 定地区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他将这种产 业集聚区域称之为“产业区”,并把这种特定产业 对特定地区的依赖称之为产业的“本地化”。马歇 尔强调必须注重研究空间的区域变化和市场扩展 的周期,并首次提出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在1920年还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 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马歇尔认为,当产业持 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中时,会出现熟 练劳动力市场和先进的附属行业,产生专门化的 服务行业,改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并引起 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快速传播。 在马歇尔之后,工业区位理论和农业区位理 论进一步从区位角度深入研究了空间经济活动现 1933年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泰勒创立了中心 地理论,提出了用以说明提供不同服务的村庄和 [收稿日期]20o8一o9一o5 。 [基金项目】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o07一JJ2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8jwslco61) [作者简介]姜鑫,1976年生,男,甘肃西和人,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电子信箱)jian inl976@ s0lhu.c0m.cno 一1一 城市的等级制度为何会出现、以及这种等级制度 又为何因地而异的一般理论。l939年勒施则以最 概括的方式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空间,勒施力 图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相结合,从而开始了古 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域经济学的转化。此外, l929年霍特林突破单个主体区位选择的传统分析 思路,考虑在有竞争时如何选择区位,这为以后区 域竞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这些区位理论解 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变化和空间经济活动的 规律 】,成了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 渊源。 二、从增长极理论到产业集群理论的发 展综述 1.增长极概念的提出及其完善 l955年佩鲁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增 长极”这一概念。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 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 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 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他把抽象的经 济结构定义为经济空间,它由发射离心力和向心 力的中心及传输各种力的场所组成。这个中心即 支配性经济单位。因此,可以从创新性产业、部 门,也可以从拥有推进型产业综合体的城市角度 理解增长极,并进而纳入区域规划和区域之 中。佩鲁因此被誉为“挑战传统均衡分析的最富 独创性的思想家” 。 在佩鲁之后,学术界开始关注增长极这一概 念并对其作了修正与完善。这主要是由布代维尔 赫希曼、缪尔达尔以及弗里德曼等人完成的。 l972年布代维尔把佩鲁增长极概念的内涵从 经济空间拓展到地理空间,并从经济理论延伸到 经济。布代维尔认为,经济空间既包括经济 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涵盖经济现象的地域结 构或区位关系;增长极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 域的,并正式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他还把经 济空间或经济区域划分为三类:其一是同一或均 质区域;其二是极化区域,其内部不同部分通过增 长极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其三是计划区域即 的计划和的实施区域。l958年赫希曼提出了 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区一边缘区”理论,把增 长极的目标指向城市等地理单元。赫尔希曼指 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 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 点集中,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 一2一 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 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赫希曼还进一步分析了城 市中心与周围腹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中心 对腹地具有一系列直接的经济影响,有利的影响 称为“涓滴效应”,不利的影响称为“极化效应”。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 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但是 从长期来看,地理上的涓滴效应将足以缩小中心 与腹地之间的差距。1944年缪尔达尔指出,经济 发展在地域上并非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而是通 过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平衡的形式实现的。回 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因报酬差异而 发生的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经济发 展中落后地区受发达地区的不利影响后地区经济 差距趋于扩大的现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 还存在一个扩散效应,发达地区最终能带动落后 地区的发展。1966年弗里德曼提出了核心一外围 理论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发展来源于相对很少几 个“核心区”,其余所有地区都构成“外围区”,它 们依赖核心区,其发展取决于核心区的制度。核 心区往往是通过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 现代化效应、联动效应和生产效应等6种主要反 馈效应而巩固其对外围区的支配地位。随着区域 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由互不关联、孤 立的和非平衡发展的结构演变为彼此联系的、平 衡发展的系统结构,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2O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增长极理论 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实践,许多学者在实践中总结 分析有关增长极的与经验。这一阶段的主代 表人物有艾萨尔德、威廉姆森、弗里德曼、胡佛、利 奥伊德,、英蒂盖特以及布朗等,尤其是196O年艾 萨尔德总结了诸多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和增长极政 策的经验,并根据亲自参与区域规划和开发工作 的实践,为国家干预区域经济提供了可具操作性 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包括增长极理论在内 的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基础。 增长极概念十分新颖、独树一帜,在经济发展 史上成为发展观念的重要变革。可以说,没有哪 个概念像增长极这样能够成为区域发展战略及区 域制定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尽管如此,佩 鲁的增长极概念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将增长极 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因而缺乏可操作 性,需要量化、模型化和实用化;二是过分强调增 长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正是这 些理论缺陷,推动了增长极理论向产业集群理论 的延伸与发展。 和技术特点在规模报酬递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 用,或者说地区要素禀赋的特点是集聚经济的基 础。 2.增长极理论向产业集群理论的延伸 产业集群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也是增 长极理论的前沿形态。l990年迈克・波特在增长 2o02年波特的钻石模型认为集群成长需要四 大因素密切配合: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 持性产业及企业竞争和战略,而对这四组因 素起综合作用。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必 须有市场竞争的参与,但他同时又强调地区禀赋 的作用和地区战略的影响。他指出,产业集 极概念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来分析 集群现象。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 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 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 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 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 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 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的和其他机构。l998年波特指出,产业集群 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 挥,这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根 本保障。同时波特指出,或非机构在集 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对 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 响 引。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 学、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其主要观念被广泛应用到 经济实践,促进了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对 现实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思想中也 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一是着重阐述了国家或 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而没有解释产业集群 发展的内在成因和机理;二是没有从经济组织的 角度对这一产业组织形式给予深人分析与解释。 在波特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产业 集群展开了研究。较多文献专注于研究集群形成 的原因及其内在机理。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群 完全是市场白发形成的,而且集群空间结构的形 成有很大的偶然性,即在哪里形成什么样的产业 集群都是偶然的,很少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 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1991年克鲁格曼 强调指出,产业集群是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外部 经济的产物,他将外部经济归纳为三种类型:市场 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 市场规模效应和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规模效应。 克鲁格曼还认为前两者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 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产业集 群是由地区特殊的比较优势、供给和需求结构、文 化氛围,甚至是所引致的,这种观点的代 表人物是卡尔多。l985年卡尔多在论及区域经济 增长和区域产业结构时,非常强调他关于要素不 可分的观点和技术作用。他认为要素的不可分性 群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其竞争优势,而竞争优 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市场自发作 用,也有禀赋因素,还有非市场因素。因而产业集 群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 发展中既有偶然因素又有确定因素,既有市场因 素又有非市场因素。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 面,1998年帕德莫尔等在其构建的GEM模型中, 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资源、设施、 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 及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该模型强调产业集群的 基础条件、企业联系和内外部市场,比钻石模型更 加注重集群企业的联系和内外部环境条件。 关于产业集群的实证性或案例性的文献,主 要是对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产业聚集情况进行 研究,研究既定对象是否存在集群现象,集群的程 度有多高,以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确定产业集群 的原因。经济学家发现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地存在 于许多地区,不仅发达国家有(如l991年克鲁格 曼发现美国存在着典型的制造业集群现象),而且 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着这种产业集群现象(如 2001年亨得森发现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产业集 群现象)。1996年费尔曼等人用计算空间基尼系 数的方法测算美国制造业的集群程度。不过, 1997年艾尔森和格莱赛的研究则对这种方法持不 同意见,他们认为,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 有集群现象存在,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 差异;他们提出了新的集群指数,把产业组织的差 异情况考虑进去。艾尔森和格莱赛的方法比克鲁 格曼等人的方法有了改进和完善 J。目前,更多 的经济学家开始使用艾尔森和格莱赛指数来测定 产业的集群程度。 3.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前沿 最近几年,学术界深化了对产业集群的识别 与衡量问题的研究。20o4年米契安提出了不同类 型产业集群的识别与衡量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地 理范围、空间跨度(包括全球、国家、区域和当地 一3一 等)、公司数量、横向关联度、纵向关联度、价值增 和集体效率、地方和全球治理的互动、全球价值链 中的地方升级等诸多问题,提出了价值链的四种 治理模式和产业升级的四层次分类方法,为产业 值活动、发展阶段、创新环境、创新能力、竞争力、 技术以及产权结构等多个方面。2oo4年安德鲁等 强调,在各个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有 其动力机制,包括新建企业和派生企业、人力资本 积累、创新和溢出、企业合作、企业协同、当地政 集群的经验研究开创了一套有用的模型。斯密茨 于20o6年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区域内部联系和 全球外部联系相结合,将集群的研究方法与全球 策、当地风险资本供应情况以及外部市场的拉动。 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创新是最近几年许多学 者关注的一个热点。2002年阿什姆等人认为区域 产业集群构成了区域创新体系,并提出了产业集 群构建创新体系的两个条件:其一,是集群企业较 多的正式创新协作;其二,是有力的制度基础结 构,并且创新协作中包括较多的知识提供者。 2oo5年坎尼尔森等许多学者就将知识溢出看成是 产业集群创新活动的驱动要素。产业集群构成了 一个有效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通过创新体系中 各要素的互动和协调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溢 出,从而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创新 过程中,不同创新要素之间的合作方式也有所不 同,2oo6年亨德利等以英国生物技术集群为研究 对象提出创新要素合作方式的选择方法:对于企 业间的合作,可采取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 开发、分销的合作方式;对于企业与大学或其他研 究机构的合作,可采取委托研究、采用产品构思或 技术、获取建议和咨询、利用设备条件、获取科研 人才支持等合作方式 】。2O04年巴斯尔斯等人则 扩展了集群创新的范围,认为产业集群不仅需要 本地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还需要建立全球的知 识交流渠道,从而促进集群企业的持续增长和全 球范围的创新 J。这些研究都表明,产业集群与 技术创新是正相关的关系。不过,2oo3年马丁等 人的研究则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产业集群 高度地方化的特点会抑制创新,如集群内企业的 模仿行为可能会导致集群的技术趋同,这将降低 集群的创新速度 J。2oo6年费希尔对区域创新中 的集群作了探讨,从宏观视角提出制定集群 的两种方法:一是将高科技产业集群视作经 济增长战略的目标,也就是有选择地对创新产业 进行培养的“集群建设”方法;二是利用集群的概 念,重新引导发展战略,从而在企业和机构之间引 致协同效应以推动创新的“协同杠杆”方法。从其 适用性角度来看,后者将集群的发展视作一个动 态的过程,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制定。 一些文献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地方产业 集群的升级问题。2oo3年斯密茨研究了产业集群 ——4—— 价值链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问题,考察了不同价 值链治理对不同升级类型的影响,以及对地方政 策网络的影响,提出了在不同升级模式下,由政 府、商业协会等参与组成的地方网络所起的 作用不尽相同,地方企业追求集体行动的表现也 有所不同这一独到的结论。20o5年朱利亚尼等人 对拉丁美洲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 应通过全球价值链实现外部联系,集群企业间的 组织联系以及价值链治理方式影响集群的升级。 20o6年帕特比利在集群内部联系与集体效率、全 球价值链及其治理等理论基础上,认为集群内中 小企业的升级与三个因素有关,即中小企业所在 集群内部的集体效率、所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 式和不同部门特有的学习与创新模式。通过对拉 美12个产业集群的实际检验,得出了集体效率能 够推动集群升级和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升级特征 这两个结论,并对集群制定提出了建议。 此外,在已有钻石模型和GEM模型的基础 上,学者们拓展了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竞争 力的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体现在不同方面, 2003年斯坦莫将其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和兆观 四个层面,其中:微观是指企业层面,中观是指集 群层面,宏观是指区域或国家层面,兆观是指集群 应对全球竞争层面。2006年恩格尔斯托福特等人 通过对丹麦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集 群内的企业在共同奋斗目标下能够实现风险共 担、互相支持,这种竞争与合作使企业间的相互学 习和创造力更为便利,有利于集群及其企业获得 比较竞争优势和占据市场垄断地位 ]。 可见,产业集群概念已经成为评估地区的竞 争优势、制定公共的一种新思维,培育和构建 产业集群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参与全球和区域竞 争,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产业集群不仅 提高了本地区产业与其他地区产业相比的竞争 力,而且是国家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在某种程度 上,产业集群甚至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路径 依赖。 三、几点启示 从增长极理论延伸到产业集群理论,经过了 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演绎和经验验证,其理论体系 日趋完善与成熟。增长极和产业集群借鉴经济地 理学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把经济空间、规模经济、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增长极、产业集群发展的 基础和环境不同,其理论构架与体系也不完 全相同。在跟踪国外理论动态的同时,应基于我 国自身的资源、技术、环境、发展水平等多个环节, 对我国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的概念、发展路径、组织 外部性、竞争与垄断、产业关联这些经济概念应用 到区域研究中,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并推 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回顾这些理论 的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1.应综合多学科知识,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 化研究 形式、综合优势及其战略等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 丰富、发展适用于我国实际的增长极理论和产业 集群理论。 3.应注重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对实践的指 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的研究应广泛利用经济 导意义 学、统计学、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 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不仅是理论界研究的 等多学科知识、方法和技术,通过规范分析、实证 难点和关键点,也是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 研究、个案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手段,提高增长 题,它对我国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 极和产业集群理论、方法、战略及研究的科学 划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 性和适用性 J。同时,不同学者对增长极和产业 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 集群的研究侧重点不同,需要建立更为系统的理 洲、环渤海地区等都市圈逐渐成为具有巨大影响 论体系。 力的经济空间,形成了辐射作用强大的增长极,表 2.应跟踪国外研究前沿,结合实际推动理论 现出了很高的地区竞争力。同时在我国的多个行 发展 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集群现 研究增长极和产业集群不仅要促进本地经济 象,并且表现出很高的产业竞争力。针对实际情 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况,当前应以理论发展为依据,以特大城市为依 下融人全球价值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 托,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加快使现在的一些 源、利润和竞争力,参与全球化竞争。因此,只有 较为低级的产业过渡发展到组织化程度高的创新 密切跟踪国外研究前沿和动态,才能为我国加入 型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 全球价值链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另一方面,在 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伟忠,张旭昆.区位理论分析传统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oo5,(5),184—191. [2]颜鹏飞.经济增长极理论述评.载西方经济学与世界经济的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o3:15—23. [3]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Oo4,(3):5l一6o. [4]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o02,(8):22—27. [5]Hendry c,Dmwn J.organi 0nal N咖0rki n uK Bi0teclIr101ogy clu8ter8[J].BIitish Joumal栅咖genlerIt,2oo6,17 (1):55—73. [6]Batlleld1 Malmberga,Maskeu P.cluste胤md Knowle电e:L.ocalBuzz,Gl0ba1 Pipe1jnes 8Jld d1eProcess 0f Knowledge creation[ J].PmI ss in H啪aII G芒:o 印hy,20o4,28(1):31—56. [7]Mnin s ey P.Decons∞lcting Clusters:cha0lic Concep t or P0licy pafl&cea?[J].Jo哪al of Ec0n0mic Ge0graphy,20o3, 3(1):5—35. [8]Engelst BuⅡer,C sm汕Wimher.Indu al clusters in Denmark: eory arId Em cal dence[J].Papers in R 0n- al science,20o6,85(1):73—97. [9]王珊珊,王宏起.国外产业集群研究动态及启示[J].学习与探索,2oo8,(3):160—162. [责任编辑:刘丽娟] 一5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