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由“增长”到“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变迁研究

由“增长”到“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变迁研究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10年1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0 第7卷第1期 Journal ofHubei University ofEconomies(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VoJ.7 No.1 由“增长”到“科学发展” 发展观的变迁研究 蒋怀柳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学工处,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发展观的变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观念。为了更加全面而系统地、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和学习 科学发展观,本文站在资源经济学的角度,采用历史的、比较的分析方法评析了发展现的变迁历史,结果表明:科学 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精髓,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实践后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不但为中国 经济未来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经济增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变迁 引言 全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以每年1万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事务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 亿美元速度增长时.经济需求正在逼近自然系统的极限。 因 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从发展思想的演 此.生态原则迫切需要纳入到经济决策之中。这种思想在20 进来看.经历了从注重财富增长到注重能力建设的转变;从评 世纪70年代后,得到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等各种绿色力量的 判发展的指标来看,经历了从GDP到绿色GDP、从财富的扩 推动。在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学术界得到了普遍响应. 展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转变;从发展强度的内容来看,经 表现为对传统计量指标GDP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 历了从强调经济发展到强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再到强调 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再现一个真 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最后到科学发 实、可行、科学的指标.用以衡量国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使 展的演进历程。发展观的变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观 其能更确切地表达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对应关系和质量对应关 念。学习和研究发展观的变迁史,有助于我们全面而系统地、 系。I 理论上,“真实的GDP=传统GDP一自然部分的虚数一人 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和学习科学发展观。 文部分的虚数”。1972年Jame S Tobin和William Nordhaus提 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 出净经济福利指标,把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产生的社会 自从工业以来,以GDP增长统帅一切的传统发展理 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入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 念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同。西方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展示了一 等经济活动。 ̄1973年日本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主要是 条通向国富民强的现代化之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 将环境污染列入指标中,列出制定每一项污染的许可标准.超 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 过污染标准的,列出改善所需经费,这些所需经费必须从 标志;国民生产总值(GDP1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 GDP中扣除。1989年Rober Repetoo等提出净国内生产毛额. 发展的重要标尺:追求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 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按照他 济活动的中 任务。Ill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只计量人工 们设计的指标进行计算.虽然印尼在1971~1984年间.GDP 创造的价值,无法准确地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只计量人造财 增长率为7.1%。扣除石油耗损、木材减少以及伐木引起的水 富的积累,无法计量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只重视 土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实际增长是4.8%。 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重视经济结构的变化;只重视人造财富 三、以经济、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 的创造.而不重视人造财富的分配。l嘿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 仅仅依靠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增长不足以保证一个国 和世界观察研究所《世界资源报告》指出,1950~1997年,全世 家或地区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实质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值从5万亿美元增长到29万亿美元, 人口数量和质量、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分配制度等社会因素是 增长了近6倍。而增长的另一面是.全球木材使用量增长了3 其实现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组织保证.因此,培育社会资 倍,纸张消耗增长了6倍,鱼的捕捞量增加了3倍,化石燃料 本,促使其健康、持续地增长构成了发展的又一中心任务。 增加了4倍.使得世界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保持相当紧张的 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 关系。131 量持续增长,并且三者之间获得和谐的同步增长时,才能说这 二、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 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了真实的进步与发展。这便构成了经济一 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这个复杂系统中。实质存在着一个临 社会一自然协同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O世纪 界集合.它表现为“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运行的总体临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E.Boulding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就 界约束:资源利用中的临界约束和可持续性维护的临界约束 是这种发展观的初始模型;20世纪8O年代.国际学术领域中 等多个方面”。在全球经济规模小时.地球生态系统的容量完 生态经济学与人类生态学的崛起.为自然一经济~社会协调发 ・ 5 ・ 展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石。与发展观的演进一样.衡量发展的指 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 标也需要不断演进,以实现与发展观的对应和统一。1995年9 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 月,世界银行在其(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次向全球公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 了用扩展的财富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从而使 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 “财富”概念超越了传统范式。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人造资 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 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4大要素组成.共同构成了评判世界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 各国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问动态变化的标尺。专家们公认 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 “扩展的财富”最成功之处就是通过储蓄率概念的应用,为国 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家和区域的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手段,监测、预警财富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引导、伦理 动态消长,有效和规范国家与区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 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 标迈进。 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 四、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 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 2o世纪8O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 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 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1987年以布伦特 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首起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的初步形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热 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 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较。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提出发展的 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普遍认同。从任何区域范围来看,可 本质和核心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但强调财富的增加、可 持续发展都要求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 持续能力的建设。而且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文化的全面发 环境的关系。实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和“人与人之间和 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并不强调经济、政治,社 谐”的规范,评判发展的指标也由财富跃进到能力,即可持续 会、文化的单一发展,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从中 性。(21世纪议程》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阐述是:“一个国 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可持续发展,比可持续发展内涵 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 更丰富、外延更广泛。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有针对 条件下人民和的能力,具体地说,能力建设包括一个国家 性地解决由经济增长而引发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最终推 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 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科学发展观继承和 强。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对和发展模式评价和 发扬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精髓,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 选择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建立在其国家的人民对 实践和理论升华。 环境与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所有 国家都有必要增强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能力。” 参考文献: 五、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国实践和理论升 【1]1【美】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I.成都,四川人 华 民出版社,2000. 众所周知。建国以后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环境,为 【2】Attwoodj.D.Assessing re 0na1 impacts of change'linking economic 了应对外部的挑战,有效保障,大力推进工业化,特 and environmental models娜.Agricultural Systems,2000,(63):147— 别是重工业化就成为现实选择。60年来,中国建立起了强大 159. 、 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就固然伟大,但付出了很大的代 【3】ConradJaM.Resource Economics I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 [4】Haekett.S.C.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es:Theory,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不合理带来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矛 Policy,and the Sustainable Society【M】.Armonk.New York,London, 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使这种“先污染,后治理”、“拼资源换 England:Sharpe M…E Ine.,1998. 发展 发展模式难以继续维系下去。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5】R.M.索洛.实现可持续性的显示步骤fJ】.国外社会科学,1996,(3). 成功转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61 Concardj.M,and ColinClark.NaturalReouree Economies:Notse and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 Problem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7. 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7】Fisher.A.,Ward.M.Trends in natural resolIi ̄e economise in JEEM l974_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1997:breakpoim and nonparametric analysisOlJournal d Environmental 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 Economics and Man ̄emem2000,(39).264-281. 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 [8】Hartwick.J.M.,N.D.Oliewiler.The Economics,of Natural Resource Use, 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 Harper&Row[M].New York,1986. 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 【91蔡一呜.资源、技术、制度与经济增长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 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 (2).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