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考点导读】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 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文氏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4. 集合问题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其中字母系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要复杂一些,综合性较强,往往渗透数形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基础练习】
1.集合{(x,y)0x2,0y2,x,yZ}用列举法表示
{(0,0),(0,1),(1,0),(1,1),(2,0),(2,1)}.
2.设集合A{xx2k1,kZ},B{xx2k,kZ},则AB. 3.已知集合M{0,1,2},N{xx2a,aM},则集合MN_______.
4.设全集I{1,3,5,7,9},集合A{1,a5,9},CIA{5,7},则实数a的值为____8或2___.
【范例解析】
例.已知R为实数集,集合A{xx23x20}.若BCRAR,
BCRA{x0x1或2x3},求集合B.
分析:先化简集合A,由BCRAR可以得出A与B的关系;最后,由数形结合,利用数轴直观地解决问题.
解:(1)QA{x1x2},CRA{xx1或x2}.又BCRAR,
ACRAR,
可得AB.
而BCRA{x0x1或2x3},
{x0x1或2x3}B.
借助数轴可得BA{x0x1或2x3}{x0x3}. 【反馈演练】
1,2,B1,2,3,C2,3,4,则ABUC=_________. 1.设集合A2.设P,Q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
P+Q={ab|aP,bQ},若P{0,2,5},Q{1,2,6},则P+Q中元素的个数是____8___个. 3.设集合P{xx2x60},Q{x2axa3}. (1)若PQP,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PQ,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若PQ{x0x3},求实数a的值.
解:(1)由题意知:P{x2x3},QPQP,QP. ①当Q时,得2aa3,解得a3.
②当Q时,得22aa33,解得1a0. 综上,a(1,0)(3,).
(2)①当Q时,得2aa3,解得a3;
2aa3,3②当Q时,得,解得a5或a3.
2a32或2a33综上,a(,5][,).
2(3)由PQ{x0x3},则a0.
第2课 命题及逻辑联结词
【考点导读】
1. 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2.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能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3.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简单的数学内容.理解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基础练习】
1.下列语句中:①x230;②你是高三的学生吗?③315;④5x36.
其中,不是命题的有____①②④_____.
2.一般地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则它的逆命题可表示为若q则
p ,否命题可表示为 若p则q,逆否命题可表示为若q则p;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范例解析】
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 设a,b,c,dR,若ab,cd,则acbd.
分析:先将原命题改为“若p则q”,在写出其它三种命题. 解: (1)
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其两组对边相等;真命题;
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真命题; 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则其两组对边至少一组不相等;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至少一组不相等,则这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真命题. (2)
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则其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真命题;
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真命题; 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菱形,则其对角线不垂直或不平分;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不垂直或不平分,则这个四边形不是菱形;真命题. (3)
原命题:设a,b,c,dR,若ab,cd,则acbd;真命题; 逆命题:设a,b,c,dR,若acbd,则ab,cd;假命题; 否命题:设a,b,c,dR,若ab或cd,则acbd;假命题; 逆否命题:设a,b,c,dR,若acbd,则ab或cd;真命题.
点评:已知原命题写出其它的三种命题首先应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找出其条件p和结论q,再根据四种命题的定义写出其它命题;对于含大前提的命题,在改写命题时大前提不要动;在写命题p的否定即p时,要注意对p中的关键词的否定,如“且”的否定为“或”,“或”的否定为“且”,“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
例2.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并判断真假.
(1)p:2是4的约数,q:2是6的约数;
(2)p:矩形的对角线相等,q: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p:方程x2x10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的绝对值相等.
分析:先写出三种形式命题,根据真值表判断真假. 解:
(1)p或q:2是4的约数或2是6的约数,真命题;
p且q:2是4的约数且2是6的约数,真命题; 非p:2不是4的约数,假命题.
(2)p或q: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平分,真命题;
p且q: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真命题; 非p:矩形的对角线不相等,假命题.
(3)p或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或绝对值相等,假命题;
p且q:方程x2x10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且绝对值相等,假命题; 非p:方程x2x10的两实根的符号不同,真命题.
点评: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真假,先要把结构弄清楚,确定命题构成的形式以及构成它们的命题p,q的真假然后根据真值表判断构成新命题的真假.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真假.
(1)p:所有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都能被5整除; (2)p:每一个非负数的平方都是正数;
(3)p:存在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大于180°; (4)p:有的四边形没有外接圆; (5)p:某些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分析:全称命题“xM,p(x)”的否定是“xM,p(x)”,特称命题“xM,p(x)”的否定是“xM,p(x)” . 解:
(1)p:存在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但它不能被5整除,假命题; (2)p:存在一个非负数的平方不是正数,真命题;
(3)p: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不大于180°,真命题; (4)p:所有四边形都有外接圆,假命题; (5)p:任一梯形的对角线都不互相平分,真命题. 点评:一些常用正面叙述的词语及它的否定词语列表如下: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否定词语 正面词语 否定词语 不等于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不大于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不小于 任意的 某个 不是 所有的 某些 不都是 … … 【反馈演练】
若bM,则aM 1.命题“若aM,则bM”的逆否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命题p:xR,sinx1,则p:xR,sinx1.
3.若命题m的否命题n,命题n的逆命题p,则p是m的____逆否命题____.
ab若ab,则221 . 4.命题“若ab,则2a2b1”的否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设a,bR,若ab0,则a0或b0; (2)设a,bR,若a0,b0,则ab0. 解:
(1)逆命题:设a,bR,若a0或b0,则ab0;真命题; 否命题:设a,bR,若ab0,则a0且b0;真命题; 逆否命题:设a,bR,若a0且b0,则ab0;真命题; (2)逆命题:设a,bR,若ab0,则a0,b0;假命题; 否命题:设a,bR,若a0或b0,则ab0;假命题; 逆否命题:设a,bR,若ab0,则a0或b0;真命题.
第3 课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点导读】
1.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2. 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充要条件,有以下一些结论: 若集合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集合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集合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
3. 会证明简单的充要条件的命题,进一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基础练习】
1.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qp,则p是q的必要条件.若pq,则
p是q的充要条件.
2.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
(1)已知p:x2,q:x2,那么p是q的_____充分不必要___条件.
(2)已知p:两直线平行,q:内错角相等,那么p是q的____充要_____条件. (3)已知p: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q: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p是q的___必要不充分__条件.
3.若xR,则x1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x0.
【范例解析】
例.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
x2,xy4,(1)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y2.xy4.(2)(x4)(x1)0是
x40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x1(3)是tantan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4)xy3是x1或y2的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分析:从集合观点“小范围大范围”进行理解判断,注意特殊值的使用.
x2,xy4,1解:(1)因为结合不等式性质易得,反之不成立,若x,
2y2.xy4.xy4,x2,x2,xy4,,但不成立,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y10,有xy4.y2.y2.xy4.件.
(2)因为(x4)(x1)0的解集为[1,4],
(x4)(x1)0是
x40的解集为(1,4],故x1x40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x1(3)当2时,tan,tan均不存在;当tantan时,取4,5,4但,所以是tantan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原问题等价其逆否形式,即判断“x1且y2是xy3的____条件”,故
xy3是x1或y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点评:①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实际上是判断“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的真假,若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则p为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则p为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真,则p为q的充要条件;若原命题,逆命题均为假,则p为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②在判断时注意反例法的应用.③在判断“若p则q”的真假困难时,则可以判断它的逆否命题“若q则p”的真假.
【反馈演练】
1.设集合M{x|0x3},N{x|0x2},则“aM”是“aN”的_必要不充分 条件.
充分不必要 2.已知p:1<x<2,q:x(x-3)<0,则p是q的 条件. 3.已知条件p:A{xRx2ax10},条件q:B{xRx23x20}.若q是
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q:B{xR1x2},若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B. 若A,则a240,即2a2;
a240,52若A,则aa24解得a2. aa42x,225综上所述,a2.
2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二章 函数A
【知识导读】 【方法点拨】 表 示 方 法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高中函数以具体的幂函概念 一般化 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适当研究分段函数,含绝定义域 值域 对值的函数和抽象函数;同时要对初中所学二次函数作深入理解. 图像 1.活用“定义法”解题.定义是一切法则与性质的基础,是解题的基本出发点.利用定义,可直接判断单调性 奇偶性 所给的对应是否满足函数的条件,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等. 2.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当你所研究的问题较为抽象时,当你的思维陷入困境时,当你对杂乱无章的条件感到头绪混乱时,一个很好的建议:画个图像!幂函数 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可迅速地破解问题,乃至最终解决问题. 3.强化“分类讨论思想”应用.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指数 特殊化 具体化 基本初等指数函数 映射 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函数 函数Ⅰ 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互 逆 对数函数 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对数 4.掌握“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在整个高中数二次函数 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很高.函数的思想包括运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1课 函数的概念 【考点导读】 1.在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函数与方程 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函数的三要素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应用问题 【基础练习】 1.设有函数组:①
yx,yx2;②yx,y3x3;③yx,yx;④x1y1___. 2.设集合M
y (x0),(x0),,yxx;⑤ylgx1,ylg.其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有___②④⑤x10{x0x2},N{y0y2},从M到N有四种对应如图所示:
y y 2 y 其中能表示为M到N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_②③____. 2 2 2 3.写出下列函数定义域:
(1) f(x)13x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 (2) O 1 2 x ______________; ① (3)
O 1 ②
2 x O f(x)1 ③
2 1的定义域为x21x O 01 ④
2 x (x1)1f(x)x1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 (4) f(x)的定义域为xxx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三个函数:(1)yP(x); (2)y2nP(x)(nN*); (3)ylogQ(x)P(x).写出使各函数Q(x)式有意义时,P(x),Q(x)的约束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函数值域:
(1) f(x)xx,x{1,2,3};值域是{2,6,12}. (2) f(x)x2x2; 值域是[1,). (3) f(x)x1,x(1,2]. 值域是(2,3]. 【范例解析】
22Q(x)0且P(x)0且Q(x)1
x212例1.设有函数组:①f(x),g(x)x1;②f(x)x1x1,g(x)x1;
x1③
f(x)x22x1,g(x)x1;④f(x)2x1,g(t)2t1.其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
有③④.
分析: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关键看函数的三要素是否相同. 解:在①中,f(x)的定义域为{xx1},g(x)的定义域为R,故不是同一函数;在②中,f(x)的
定义域为[1,),g(x)的定义域为(,1][1,),故不是同一函数;③④是同一函数.
点评:两个函数当它们的三要素完全相同时,才能表示同一函数.而当一个函数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时,它的值域也就确定,故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只需判断它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否相同即可.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① y1xx21; ② f(x); 2xlog1(2x)22x0,解:(1)① 由题意得:解得x1且x2或x1且x2,
2x10,故定义域为(,2)(2,1][1,2)(2,).
② 由题意得:log1(2x)0,解得1x2,故定义域为(1,2).
2例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x4x2,x[0,3);
2x2(xR); (2)y2x1(3)yx2x1.
分析:运用配方法,逆求法,换元法等方法求函数值域. (1) 解:yx4x2(x2)2,Q22x[0,3),函数的值域为[2,2];
x211112(2) 解法一:由y2,Q021,则Q120,x1x1x1x10y1,故函数值域为[0,1).
x2yy220,0y1,故函数值域解法二:由y2,则x,Qx0,1y1yx1为[0,1). (3)解:令
x1t(t0),则xt21,yt22t1(t1)22,
当t0时,y2,故函数值域为[2,).
点评: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型的函数求值域可用配方法;逆求法利用函数有界性求函数的值域;用换元法求函数的值域应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 【反馈演练】
1.函数f(x)=12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2.函数f(x)x1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 2log2(x4x3)3. 函数y1(xR)的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 1x24. 函数y2x3134x的值域为_____________. 5.函数
ylog0.5(4x23x)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记函数f(x)=(1) 求A;
2x3的定义域为A,g(x)=lg[(x-a-1)(2a-x)](a<1) 的定义域为B. x1(2) 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由2-
x3x1≥0,得≥0,x<-1或x≥1, 即A=(-∞,-1)∪[1,+ ∞) .
x1x1(2) 由(x-a-1)(2a-x)>0,得(x-a-1)(x-2a)<0. ∵a<1,∴a+1>2a,∴B=(2a,a+1) . ∵BA, ∴2a≥1或a+1≤-1,即a≥∴
1或a≤-2,而a<1, 211≤a<1或a≤-2,故当BA时,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 22第2课 函数的表示方法
【考点导读】
1.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2.求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1)根据某个实际问题须建立一种函数关系式;(2)给出函数特征,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3)换元法求解析式;(4)解方程组法求解析式. 【基础练习】
1.设函数f(x)2x3,g(x)3x5,则f(g(x))_________;g(f(x))__________.
2.设函数
f(x)112,g(x)x2,则g(1)_____3_______;f[g(2)];
71xf[g(x)]1
. 2
x3
3.已知函数f(x)是一次函数,且f(3)7,f(5)1,则f(1)__15___.
|x1|2,|x|1,14.设f(x)=1,则f[f()]=_____________.
2, |x|121x33y|x1| (0≤x≤2)
5.如图所示的图象所表示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范例解析】
例1.已知二次函数yf(x)的最小值等于4,且f(0)f(2)6,求f(x)的解析式. 分析:给出函数特征,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第5题
c6,a2,2解法一:设f(x)axbxc(a0),则4a2bc6,解得b4,
c6.4acb24.4a2故所求的解析式为f(x)2x4x6.
解法二:Qf(0)f(2),抛物线yf(x)有对称轴x1.故可设f(x)a(x1)24(a0).
将点(0,6)代入解得a2.故所求的解析式为f(x)2x4x6.
解法三:设F(x)f(x)6.,由f(0)f(2)6,知F(x)0有两个根0,2, 可设F(x)f(x)6a(x0)(x2)(a0),f(x)a(x0)(x2)6, 将点(1,4)代入解得a2.故所求的解析式为f(x)2x4x6.
点评:三种解法均是待定系数法,也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三种形式:一般式,顶点式,零点式.
例2.甲同学家到乙同学家的途中有一公园,甲从家到公园的距离与乙从家到公园的距离都是2km,甲10时出发前往乙家.如图,表示甲从出发到乙家为止经过的路程y(km)与时间x(分)的关系.试写出yf(x)的函数解析式.
y 分析:理解题意,根据图像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4 11x,当x[40,60]时,直线方程为yx2, 解:当x[0,30]时,直线方程为y3 1015点评:建立函数的解析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把题中文字语言描述的数学关系用数学符号语言表2 达.要注意求出解析式后,一定要写出其定义域.
1 【反馈演练】
O 10 20 30 40 50 60 exexexex1.若f(x),g(x),则f(2x)( D )
22例2 A. 2f(x) B.2[f(x)g(x)] C.2g(x) D. 2[f(x)g(x)]
12.已知f(x1)2x3,且f(m)6,则m等于________.
23. 已知函数f(x)和g(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且f(x)=x2+2x.求函数g(x)的解析式.
x 22解:设函数yfx的图象上任意一点Qx0,y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x0x0,x0x,2则 即yyyy.00,02∵点Qx0,y0在函数yfx的图象上
2∴yx2x,即yx22x, 故gxx22x.
第3课 函数的单调性
【考点导读】
1.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2.会运用单调性的定义判断或证明一些函数的增减性. 【基础练习】 1.下列函数中: ①
f(x)12; ②fxx2x1; ③f(x)x; ④f(x)x1. x其中,在区间(0,2)上是递增函数的序号有___②___. 2.函数yx3.函数yx的递增区间是___ R ___.
x22x3的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
4.已知函数yf(x)在定义域R上是单调减函数,且f(a1)f(2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 5.已知下列命题: ①定义在R上的函数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③定义在R上的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
④定义在R上的函数f(x)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在区间(0,)上也是增函数,则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有_____②______. 【范例解析】
例 . 求证:(1)函数f(x)2x3x1在区间(,(2)函数
2f(x)满足f(2)f(1),则函数f(x)是R上的增函数; f(x)满足f(2)f(1),则函数f(x)在R上不是减函数;
f(x)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在区间[0,)上也是增函数,则函数f(x)3]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4f(x)2x1在区间(,1)和(1,)上都是单调递增函数. x1分析:利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注意符号的确定. 证明:(1)对于区间(,3]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且x1x2, 42222因为f(x1)f(x2)2x13x11(2x23x21)2x22x13x13x2
(x1x2)[32(x1x2)],
又x1x233,则x1x20,x1x2,得32(x1x2)0, 42故(x1x2)[32(x1x2)]0,即f(x1)f(x2)0,即f(x1)f(x2). 所以,函数f(x)2x3x1在区间(,23]上是单调增函数. 4(2)对于区间(,1)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且x1x2, 因为f(x1)f(x2)2x112x213(x1x2), x11x21(x11)(x21)又x1x21,则x1x20,(x11)0,(x21)0得,(x11)(x21)0
故
3(x1x2)0,即f(x1)f(x2)0,即f(x1)f(x2).
(x11)(x21)2x1在区间(,1)上是单调增函数. x12x1同理,对于区间(1,),函数f(x)是单调增函数;
x12x1所以,函数f(x)在区间(,1)和(1,)上都是单调增函数.
x1所以,函数
f(x)点评:利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一般分三步骤:(1)在给定区间内任意取两值x1,x2;(2)作差f(x1)f(x2),化成因式的乘积并判断符号;(3)给出结论. 例2.确定函数f(x)1的单调性.
12x分析:作差后,符号的确定是关键. 解:由12x0,得定义域为(,11).对于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且x1x2, 22则
f(x1)f(x2)12x212x11112x112x212x112x22(x1x2)
12x112x2(12x112x2)又x1x20,12x112x2(12x112x2)0,
f(x1)f(x2)0,即f(x1)f(x2).
所以,f(x)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 2点评:运用有理化可以对含根号的式子进行符号的确定. 【反馈演练】
1,则该函数在R上单调递__减__,(填“增”“减”)值域为_________. x2122.已知函数f(x)4xmx5在(,2)上是减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则f(1)__25___.
1.已知函数
f(x)3. 函数y1x2x2的单调递增区间为[2,].
21f(x)x21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1],[,1].
2ax15. 已知函数f(x)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x24. 函数
解:设对于区间(2,)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且x1x2, 则f(x1)f(x2)ax11ax21(12a)(x2x1)0, x12x22(x12)(x22)Qx1x20,(x12)0,(x22)0得,(x12)(x22)0,12a0,即a1. 2第4课 函数的奇偶性
【考点导读】
1.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能利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定义域对奇偶性的影响: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不具备上述对称性的,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基础练习】
x41xx1.给出4个函数:①f(x)x5x;②f(x);③f(x)2x5;④f(x)ee. 2x5其中奇函数的有___①④___;偶函数的有____②____;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有____③____.
2. 设函数
fx3x1xa为奇函数,则实数a -1 .
x1()x,xR 23.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A )
A.yx,xR B.ysinx,xR C.yx,xR D.y【范例解析】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2x)22(1)f(x); (2)f(x)lg(xx1); x2(3)
f(x)lgx2lg1x1f(x)(1x); (4);
1xx22xx(x0),2(5)f(x)xx11; (6)f(x)
2(x0).xx分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利用定义判断. 解:(1)定义域为xR,关于原点对称;
(12x)222x(12x)2(12x)2Qf(x)f(x), x2xxx2222所以f(x)为偶函数.
(2)定义域为xR,关于原点对称;
Qf(x)f(x)lg(xx21)lg(xx21)lg10,
f(x)f(x),故f(x)为奇函数.
(3)定义域为x(,0)(0,),关于原点对称;Qf(x)0,f(x)f(x)且
f(x)f(x),
所以f(x)既为奇函数又为偶函数.
(4)定义域为x[1,1),不关于原点对称;故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5)定义域为xR,关于原点对称;Qf(1)4,f(1)2,则f(1)f(1)且
f(1)f(1),故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6)定义域为xR,关于原点对称;
22(x)(x)(x0),xx(x0),Qf(x),f(x)又f(0)0,
22(x)(x)(x0).xx(x0).2xx(x0),f(x)2f(x)f(x),故f(x)为奇函数.
(x0).xx点评: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首先注意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其次,利用定义即
f(x)f(x)或f(x)f(x)判断,注意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f(x)0.
例2. 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且当x0时,f(x)x2x2,求函数f(x)的解析式,并指出它的单调区间.
分析:奇函数若在原点有定义,则f(0)0. 解:设x0,则x0,f(x)x2x2.
又f(x)是奇函数,f(x)f(x),f(x)f(x)x2x2. 当x0时,f(0)0.
222x22x2,x0x0. 综上,f(x)的解析式为f(x)0,x22x2,x0作出f(x)的图像,可得增区间为(,1],[1,),减区间为[1,0),(0,1].
点评:(1)求解析式时x0的情况不能漏;(2)两个单调区间之间一般不用“”连接;(3)利用奇偶性求解析式一般是通过“x”实现转化;(4)根据图像写单调区间. 【反馈演练】
1.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fx在区间8,上为减函数,且函数yfx8为偶函数,则( D )
A.f6f7 B.f6f9 C.f7f9 D.f7f10 2. 在R上定义的函数fx是偶函数,且fxf2x,若fx在区间1,2是减函数,则函数
fx( B )
A.在区间2,1上是增函数,区间3,4上是增函数 B.在区间2,1上是增函数,区间3,4上是减函数 C.在区间2,1上是减函数,区间3,4上是增函数 D.在区间2,1上是减函数,区间3,4上是减函数
3. 设1,1,1,3,则使函数yx的定义域为R且为奇函数的所有的值为____1,3 ___. 24.设函数f(x)(xR)为奇函数,f(1)1,f(x2)f(x)f(2),则f(5)________. 25.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且f(2)0,则使得f(x)0的x
的取
值范围是(-2,2).
ax216. 已知函数f(x)(a,b,cZ)是奇函数.又f(1)2,f(2)3,求a,b,c的值;
bxc解:由f(x)f(x),得bxc(bxc),得c0.又f(1)2,得a12b,
4a13,解得1a2.又aZ,a0或1. a11若a0,则bZ,应舍去;若a1,则b1Z.
2而f(2)3,得
所以,a1,b1,c0.
综上,可知f(x)的值域为{0,1,2,3,4}.
第5 课 函数的图像
【考点导读】
1.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特征,学会运用函数的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掌握画图像的基本方法:描点法和图像变换法. 【基础练习】
1.根据下列各函数式的变换,在箭头上填写对应函数图像的变换:
向上平移3个单位 x向右平移1个单位 x1x1(1)y2 y2 y23;
作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 向右平移3个单位
(2)ylog2x ylog2(x) ylog2(3x). 2.作出下列各个函数图像的示意图:
(1)y31; (2)ylog2(x2); (3)yxxx2x. x1解:(1)将y3的图像向下平移1个单位,可得y31的图像.图略; (2)将ylog2x的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可得ylog2(x2)的图像.图略;
2x1111,将y的图像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y的图像,再向下平
xx1x1x12xy 移1个单位,可得y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x1(3)由
y3.作出下列各个函数图像的示意图:
O -1 1 x (1)ylog1(x); (2)y(21x); (3)ylog1x; (4)yx21. 22解:(1)作ylog1x的图像关于y轴的对称图像,如图1所示;
21y()x的图像关于x轴的对称图像,如图2所示;
2(3)作ylog1x的图像及它关于y轴的对称图像,如图3所示;
(2)作
2(4)作yx1的图像,并将x轴下方的部分翻折到x轴上方,如图4所示. y y
y 1 x O 1 x ( B ) -1 y -1 1 O 1 图2 D O O x x y y 24. 函数f(x)|x1|的图象是 y y x -1 O 【范例解析】 1 1 x -1 O 1 21 2x2x3及例1.作出函数f(x)图-1 O 1 -1 O 1 x 的图像. f(x),f(-1 x),f(x2),f(x),f(x)图4 -1 x C A B 图3 分析:根据图像变换得到相应函数的图像. 解:yf(x)与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yf(x)与yf(x)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
将yf(x)的图像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yf(x2)的图像;
保留yf(x)的图像在x轴上方的部分,将x轴下方的部分关于x轴翻折上去,并去掉原下方的部分; 将yf(x)的图像在y轴右边的部分沿y轴翻折到y轴的左边部分替代原y轴左边部分,并保留
yf(x)在y轴右边部分.图略.
点评:图像变换的类型主要有平移变换,对称变换两种.平移变换:左“+”右“-”,上“+”下“-”;对称变换:
yf(x)与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yf(x)与yf(x)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yf(x)与y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yf(x)保留yf(x)的图像在x轴上方的部分,将x轴下方的部分关于x轴翻折上去,并去掉原
下方的部分;
yf(x)将yf(x)的图像在y轴右边的部分沿y轴翻折到y轴的左边部分替代原y轴左边部分,
并保留yf(x)在y轴右边部分.
例2.设函数f(x)x24x5.
(1)在区间[2,6]上画出函数f(x)的图像; (2)设集合Axf(x)5,B(,2][0,4][6,). 试判断集合A和B之间的关
系,并给出证明.
分析:根据图像变换得到f(x)的图像,第(3)问实质是恒成立问题. 解:(1)
(2)方程f(x)5的解分别是
214,0,4和
214,由于f(x)在
减,在[1,2]和[5,)上
(,1]和[2,5]上单调递
单调递增,因此
A,214[0,4]214,.
由于2146,【反馈演练】
1.函数y1的图象是( B )
x1y
2142,BA.
1y 2. 为了得到函数1 O 3.已知函数y 11y 1个单位长度得到. y3()x的图象,可以把函数y()x的图象向右平移331 -1 O x -1 BO A14.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y=f (x)的图象关于直线x对称,则 2CDf (1)+ f (2)+ f (3)+ f (4)+ f (5)=_____0____ . 5. 作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1)y11 x与yx O 1 log1 k=. x 的图象有公共点A,且点A的横坐标为2,则ykx1 144x x2(x1); (2)y2x1; (3)ylog22x1.
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二章 函数B
第6课 二次函数
【考点导读】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基础练习】
1. 已知二次函数yx3x2,则其图像的开口向__上__;对称轴方程为x23;顶点坐标为 231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2,0),最小值为. 244222. 二次函数yx2mxm3的图像的对称轴为x20,则m__-2___,顶点坐标为(2,3),递增区间为(,2],递减区间为[2,). 1. 224. 实系数方程axbxc0(a0)两实根异号的充要条件为ac0;有两正根的充要条件为
bcbc0,0,0;有两负根的充要条件为0,0,0.
aaaa25. 已知函数f(x)x2x3在区间[0,m]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的取值范围是
3. 函数y2xx1的零点为1,2__________. 【范例解析】
例1.设a为实数,函数f(x)x|xa|1,xR. (1)讨论f(x)的奇偶性;
(2)若a2时,求f(x)的最小值. 分析:去绝对值. 解:(1)当a20时,函数f(x)(x)2|x|1f(x)
此时,f(x)为偶函数. 当a0时,f(a)a21,f(a)a22|a|1,
f(a)f(a),f(a)f(a).
此时f(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xx3 x2(2)f(x)
2xx1 x2由于f(x)在[2,)上的最小值为f(2)3,在(,2)内的最小值为故函数f(x)在(,)内的最小值为
13f(). 243. 4点评:注意分类讨论;分段函数求最值,先求每个区间上的函数最值,再确定最值中的最值. 例2.函数f(x)1ax2xa(aR)在区间[2,2]的最大值记为g(a),求g(a)的表达式. 2分析: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求最值,重点研究其在所给区间上的单调性情况.
112是抛物线f(x)axxa的对称轴,∴可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a2(1)当a0时,函数yf(x),x[2,2]的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段,
1由x0知f(x)在x[2,2]上单调递增,故g(a)f(2)a2;
a(2)当a0时,f(x)x,x[2,2],有g(a)=2;
解:∵直线x(3)当a若x0时,,函数yf(x),x[2,2]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段,
21(0,2]即a时,g(a)f(2)2,
2a21111,]时,g(a)f()a若x(2,2]即a(, 22aa2a11若x(2,)即a(,0)时,g(a)f(2)a2.
a21a2(a)2121,(a). 综上所述,有g(a)=a2a2222(a)2点评: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对a0时不能遗漏;二是对a0时的分类讨论中应同时考察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的位置及yf(x)在区间[2,2]上的单调性.
【反馈演练】
1.函数yxbxcx0,是单调函数的充要条件是b0.
2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顶点为A(1,16),且图像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8,则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x22x15.
0,二次函数yax2bxa21的图象为下列四图之一:
3. 设b则a的值为 ( B )
A.1
B.-1
C.
15 2D.
15 24.若不等式x251ax10对于一切x(0,)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225.若关于x的方程xmx40在[1,1]有解,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5][5,). 6.已知函数f(x)2x2ax3在[1,1]有最小值,记作g(a). (1)求g(a)的表达式; (2)求g(a)的最大值.
解:(1)由f(x)2x2ax3知对称轴方程为x当
222a, 2a1时,即a2时,g(a)f(1)2a5; 2aa2a当11,即2a2时,g(a)f()3;
222a当1,即a2时,g(a)f(1)52a; 22a5,(a2)a2综上,g(a)3,(2a2).
252a,(a2)(2)当a2时,g(a)1;当2a2时,g(a)3;当a2时,g(a)1.故当a0时,g(a)的最大值为3.
7. 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实数a的值:
(1)函数f(x)x2ax1a在在[0,1]上有最大值2; (2)函数f(x)ax2ax1在在[3,2]上有最大值4.
解:(1)当a0时,f(x)maxf(0),令1a2,则a1;
22当0a1时,f(x)maxf(a),令f(a)2,a当a1时,f(x)maxf(1),即a2. 综上,可得a1或a2.
15(舍); 2(2)当a0时,f(x)maxf(2),即8a14,则a3; 8当a0时,f(x)maxf(1),即1a4,则a3.
3或a3. 828. 已知函数f(x)xa,(xR).
xx21)的大小; (1)对任意x1,x2R,比较[f(x1)f(x2)]与f(122综上,a(2)若x[1,1]时,有
f(x)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xx11[f(x1)f(x2)]f(12)(x1x2)20 224xx21故[f(x1)f(x2)]f(1). 22解:(1)对任意x1,x2R,(2)又
f(x)1,得1f(x)1,即1x2a1,
2a(x1)max,x[1,1]得,解得1a0.
2a(x1)min,x[1,1]第7课 指数式与对数式
【考点导读】
1.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3.能运用指数,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并注意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 4.通过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以及不同底的对数运算化为同底对数运算. 【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各式的值:(a0,a1)
23
(3)3; 8____4____; 812341; 27loga1___0_____; logaa____1____; log14__-4__.
22.化简下列各式:(a0,b0)
2313121(a3b3)6a;
3(1)4aba21(2)(a2a)(aa)2.
a122223.求值:(1)log312(8345)___-38____;
3(2)(lg2)3lg2lg5(lg5)____1____;
(3)log23log34log45log56log67log78_____3____. 【范例解析】 例1. 化简求值:
a4a44(1)若aa3,求aa及2的值; 2aa81121223x23x(2)若xlog341,求x的值. x22分析:先化简再求值. 解:(1)由aa1213,得(aa)1,故aa22441212212121;
a4a4443. 又(aa)9,aa7;aa47,故2aa2823x23x7xx414(2)由xlog341得43;则x. x223x点评:解条件求值问题:(1)将已知条件适当变形后使用;(2)先化简再代入求值.
11lg9lg2402例2.(1)求值:1; 2361lg27lg35(2)已知log23m,log37n,求log4256. 分析:化为同底.
1lg10lg3lg240解:(1)原式=1810;
36lg8lg10lg9lg51(2)由log23m,得log32;所以
mlglog4256log3563log32log373mn.
log34213log32log37m1mn点评:在对数的求值过程中,应注意将对数化为同底的对数. 例3. 已知3a5bc,且
112,求c的值. ab分析:将a,b都用c表示. 解:由35c,得得c2ab1111logc3,logc5;又2,则logc3logc52, abab15.Qc0,c15.
点评:三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消元法求解. 【反馈演练】 1.若102x25,则10x1. 52.设lg321a,则lg0.321a3.
3.已知函数
f(x)lg1x,若f(a)b,则f(a)-b. 1x2x1,x0,4.设函数f(x)1若f(x0)1,则x0的取值范围是(-∞,-1)∪(1,+∞).
,2x0x5.设已知f (x6) = log2x,那么f (8)等于
1. 26.若30.618,a[k,k1),则k =__-1__.
acx17.已知函数f(x)xc221(1)求实数c的值; (2)解不等式f(x)>(0<x<c),且
f(c2)(cx<1)9. 821. 82解:(1)因为0c1,所以cc, 由
f(c2)9913,即c1,c. 88211x1 0x22(2)由(1)得:f(x)
24x1 1≤x12由f(x)22111得,当0x时,解得x. 8422当
115≤x1时,解得≤x, 2282251的解集为xx. 所以f(x)884第8课 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考点导读】
11
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yx,yx,y,yx2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
x
23况;
2.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基础练习】
1.指数函数f(x)(a1)是R上的单调减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2).
2.把函数f(x)的图像分别沿x轴方向向左,沿y轴方向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f(x)2的图像,则
xxf(x)2x22.
3.函数y0.32xx211的定义域为___R__;单调递增区间(,];值域(0,0.34].
24.已知函数
f(x)a11是奇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 24x15.要使y1()x1m的图像不经过第一象限,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m2. 22x16.已知函数f(x)a【范例解析】
11(a0,a1)过定点,则此定点坐标为(,0).
2例1.比较各组值的大小: (1)0.4(2)ab0.2,0.2b0.2,20.2,21.6;
,a,a,其中0ab1;
a11113(3)(),()2.
23分析:同指不同底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同底不同指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
0.40.20.401,而120.221.6,
0.20.20.40.220.221.6.
bab(2)Q0a1且bab,aaa.
1111113(3)()()2()2.
223解:(1)Q0.2点评:比较同指不同底可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同底不同指可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另注意通过0,
1等数进行间接分类.
0.22xb例2.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f(x)x1是奇函数,求a,b的值;
2ab112x0b1f(x)解:因为f(x)是奇函数,所以f(0)=0,即 a2a2x1112 又由f(1)= -f(-1)知2a2.
a4a1x2x(a1),求证: 例3.已知函数f(x)ax11(1)函数f(x)在(1,)上是增函数; (2)方程f(x)0没有负根.
分析:注意反证法的运用.
证明:(1)设1x1x2,f(x1)f(x2)a1axx23(x2x1),
(x11)(x21)Qa1,ax2ax10,又1x1x2,所以x2x10,x110,x210,则
f(x1)f(x2)0
故函数
f(x)在(1,)上是增函数.
x0(2)设存在x00(x01),满足f(x0)0,则ax02x.又0a01,x010即
x021 x011x02,与假设x00矛盾,故方程f(x)0没有负根. 2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和方程的内在联系. 【反馈演练】
1.函数f(x)a(a0且a1)对于任意的实数x,y都有( C )
A.C.
xxf(xy)f(x)f(y)
B.
f(xy)f(x)f(y) f(xy)f(x)f(y)
f(xy)f(x)f(y)
D.
2.设3
1,则( A ) 7 C.-1 A.先向左平行移动1个单位 C.先向上平行移动1个单位 4.函数f(x)a A.axbB.先向右平行移动1个单位 D. 先向下平行移动1个单位 y 1 的图象如图,其中a、b为常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B.a1,b0 1,b0 -1 O 1 x C.0a1,b0 xD.0a1,b0 第4题 5.函数ya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a的值为___2__. 6.若关于x的方程4x2xm20有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92xm20得,m4x2x2(2x)22,m(,2) 24a7.已知函数f(x)2(axax)(a0,a1). a2解:由4x(1)判断f(x)的奇偶性; (2)若f(x)在R上是单调递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a(axax)f(x),故f(x)是奇函数. 2a2a1(2)设x1x2R,f(x1)f(x2)2(ax1ax2)(1x1x2), a2a解:(1)定义域为R,则 f(x)当0a1时,得a20,即0a1; 当a1时,得a20,即a222;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0,1)(2,). 第9课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考点导读】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熟练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基础练习】 1. 函数ylog0.1(6x2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2). 2142. 函数 1f(x)log22x1的单调减区间是(,). 2【范例解析】 例1. (1)已知yloga(2ax)在[0,1]是减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设函数f(x)lg(xaxa),给出下列命题: ①f(x)有最小值; ②当a20时,f(x)的值域为R; ③当4a0时,f(x)的定义域为R; ④若f(x)在区间[2,)上单调递增,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4. 则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 分析:注意定义域,真数大于零. 解:(1)Qa0,a1,2ax在[0,1]上递减,要使yloga(2ax)在[0,1]是减函数,则 a1;又2ax在[0,1]上要大于零,即2a0,即a2;综上,1a2. (2)①f(x)有无最小值与a的取值有关;②当a20时,f(x)lgx2R,成立; 2③当4a0时,若f(x)的定义域为R,则xaxa0恒成立,即a4a0,即 a2,解得a,不成立. 4a0成立;④若f(x)在区间[2,)上单调递增,则242aa0.点评:解决对数函数有关问题首先要考虑定义域,并能结合对数函数图像分析解决. 例3.已知函数 f(x)11x,求函数f(x)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log2x1x分析:利用定义证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x01x解:x须满足1x,由0得1x1,所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0)∪(0,1). 01x1x因为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有 11x11xf(x)log2(log2)f(x),所以f(x)是奇函数. x1xx1x研究f(x)在(0,1)内的单调性,任取x1、x2∈(0,1),且设x1 点评:本题重点考察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及证明,运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演练】 1.给出下列四个数:①(ln2);②ln(ln2);③ln22;④ln2.其中值最大的序号是___④___. 2.设函数f(x)loga(xb)(a0,a1)的图像过点(2,1),(8,2),则ab等于___5_ _. 3.函数yloga(x3)1(a0,a1)的图象恒过定点 A,则定点A的坐标是(2,1). 4.函数f(x)aloga(x1)在[0,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和为a,则a的值为 x1. 25.函数 4x4,x1的图象和函数gxlog2x的图象的交点个数有___3___个. fx2x4x3,x1yxlgx; ②yxlgx;③yxlgx; 6.下列四个函数:① ④yxlgx.其中,函数图像只能是如图所示的序号为___②___. 第6题 7.求函数解: f(x)log22xlog2x1,x[,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4f(x)log22xlog2x(log2x1)(log2x2)log22xlog2x2 4令tlog2x,Q21x[,4],则t[1,2], 2即求函数ytt2在[1,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故函数f(x)的最大值为0,最小值为8.已知函数 9. 4f(x)logaxb(a0,a1,b0). xb(1)求f(x)的定义域;(2)判断f(x)的奇偶性;(3)讨论f(x)的单调性,并证明. xb0,故的定义域为(b)(b,). xbxb(2)Qf(x)loga()f(x),故f(x)为奇函数. xb解:(1)解:由 (3)证明:设bx1x2,则f(x1)f(x2)loga(x1b)(x2b), (x2b)(x1b)(x1b)(x2b)2b(x2x1)10. (x2b)(x1b)(x2b)(x1b)当a1时,f(x1)f(x2)0,故f(x)在(b,)上为减函数;同理f(x)在(,b)上也为减函数; 当0a1时,f(x1)f(x2)0,故 f(x)在(b,),(,b)上为增函数. 第10课 函数与方程 【考点导读】 1.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判别式的正负,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并理解二分法的实质. 3.体验并理解函数与方程的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基础练习】 1.函数f(x)x4x4在区间[4,1]有_____1 ___个零点. 2.已知函数f(x)的图像是连续的,且x与f(x)有如下的对应值表: 则 1 -2.3 2 3.4 3 0 4 -1.3 5 -3.4 6 3.4 2f(x)在区间[1,6]上的零点至少有___3__个. 【范例解析】 例1.f(x)是定义在区间[-c,c]上的奇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令g(x)af(x)b, 则下列关于函数g(x)的结论: ①若a<0,则函数g(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a=-1,-2解:当a0且b0时,g(x)af(x)b是非奇非偶函数,①不正确;当a2,b0时, 2g(x)2f(x)是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③不正确;当a0,b2时,f(x),由图知, a22当22时,f(x)才有三个实数根,故④不正确;故选②. aa点评:本题重点考察函数与方程思想,突出考察分析和观察能力;题中只给了图像特征,因此,应用其图,察其形,舍其次,抓其本. 例2.设f(x)3ax2bxc,若abc0,f(0)0,f(1)0. 求证:(1)a0且22b1; a(2)方程f(x)0在(0,1)内有两个实根. 分析:利用abc0,f(0)0,f(1)0进行消元代换. 证明:(1)Qf(0)c0,f(1)3a2bc0,由abc0,得bac,代入f(1)得: ac0,即ac0,且0(2)Qcbc1,即1(2,1),即证. aaa1111f()a0,又f(0)0,f(1)0.则两根分别在区间(0,),(,1)内,得证. 222411点评:在证明第(2)问时,应充分运用二分法求方程解的方法,选取(0,1)的中点来考察f()的正 221b负是首选目标,如不能实现f()0,则应在区间内选取其它的值.本题也可选,也可利用根 3a2的分布来做. 【反馈演练】 1.设 f(x)3ax2a1,a为常数.若存在x0(0,1),使得f(x0)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1)(,). 2x2bxc,x0,2.设函数f(x)若f(4)f(0),f(2)2,则关于x的方程f(x)x解 2,x0.的个数为 A.1 2 B.2 ( C ) C.3 D.4 3.已知f(x)axbxc(a0),且方程f(x)x无实数根,下列命题: ①方程 f[f(x)]x也一定没有实数根;②若a0,则不等式f[f(x)]x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 ③若a0,则必存在实数x0,使f[f(x0)]x0④若abc0,则不等式 f[f(x)]x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②④ . 4.设二次函数f(x)xaxa,方程f(x)x0的两根x1和x2满足0x1x21.求实数 2a的取值范围. 解:令g(x)f(x)xx(a1)xa, 20,1aa0,1,00a322. 则由题意可得1a1,2g(1)0,a322,或a322,g(0)0,322). 故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0,5.已知函数f(x)log2(41)kx(kR)是偶函数,求k的值; 解:Qf(x)是偶函数,f(x)f(x) 由于此式对于一切xR恒成立,k1 6.已知二次函数f(x)axbxc.若a>b>c, 且f(1)=0,证明f(x)的图象与x轴有2个交点. 证明:Qf(1)abc0且abc,a0且c0,b4ac0, 2x2f(x)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第11课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考点导读】 1.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境建立函数模型,结合对函数性质的研究,给出问题的解答. 2.理解数据拟合是用来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估计的一种方法,会根据条件借助计算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数学地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练习】 1今有一组实验数据如下: 1.99 1.5 3.0 4.04 4.0 7.5 5.1 12 6.12 18.01 现准备用下列函数中的一个近似地表示这些数据满足的规律, ①vlog2t ②vlog1t 2t21③v 2④v2t2 其中最接近的一个的序号是______③_______. 2.某摩托车生产企业,上年度生产摩托车的投入成本为1万元/辆,出厂价为1.2万元/辆,年销售量为1000辆.本年度为适应市场需求,计划提高产品档次,适度增加投入成本.若每辆车投入成本增加的比例为x(0 < x < 1),则出厂价相应的提高比例为0.75x,同时预计年销售量增加的比例为0.6x.已知年利润 = (出厂价-投入成本)×年销售量. (Ⅰ)写出本年度预计的年利润y与投入成本增加的比例x的关系式; (Ⅱ)为使本年度的年利润比上年有所增加,问投入成本增加的比例x应在什么范围内? 解:(Ⅰ)由题意得y = [ 1.2×(1+0.75x)-1×(1 + x) ] ×1000×( 1+0.6x )(0 < x < 1) 整理得 y = -60x2 + 20x + 200(0 < x < 1). (Ⅱ)要保证本年度的利润比上年度有所增加,当且仅当y(1.21)10000, 0x1.60x220x0,1即 解不等式得0x. 30x1.答:为保证本年度的年利润比上年度有所增加,投入成本增加的比例x应满足0 < x < 0.33. 【范例解析】 例. 某蔬菜基地种植西红柿,由历年市场行情得知,从二月一日起的300天内,西红柿市场售价与上市时间的关系用图一的一条折线表示;西红柿的种植成本与上市时间的关系用图二的抛物线段表示. (Ⅰ)写出图一表示的市场售价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p=f(t);写出图二表示的种植成本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Q=g(t); (Ⅱ)认定市场售价减去种植成本为纯收益,问何时上市的西红柿纯收益最大? (注:市场售价和种植成本的单位:元/10kg,时间单位:天) 解:(Ⅰ)由图一可得市场售价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 由图二可得种植成本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为 g(t)= 2 1(t-150)2+100,0≤t≤300. 200(Ⅱ)设t时刻的纯收益为h(t),则由题意得 h(t)=f(t)-g(t), 121175tt,0t200,20022即ht 171025t2t,200t300.22200当0≤t≤200时,配方整理得 h(t)=- 1(t-50)2+100, 2001(t-350)2+100, 200所以,当t=50时,h(t)取得区间[0,200]上的最大值100; 当200 综上:由100>87.5可知,h(t)在区间[0,300]上可以取得最大值100,此时t=50,即从二月一日开始的第50天时,上市的西红柿纯收益最大 【反馈演练】 1.把长为12cm的细铁丝截成两段,各自围成一个正三角形,则这两个正三角形面积之和的最小值是______43_____cm. 22.某地高山上温度从山脚起每升高100m降低0.7℃,已知山顶的温度是14.1℃,山脚的温度是26℃,则此山的高度为_____17_____m. 3.某公司在甲、乙两地销售一种品牌车,利润(单位:万元)分别为L1=5.06x-0.15 x 2和L2=2 x,其 中x为销售量(单位:辆).若该公司在这两地共销售15辆车,则能获得的最大利润为____45.6___万元. 4.某单位用木料制作如图所示的框架,框架的下部是边长分别为x,y(单位:m)的矩形.上部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要求框架围成的总面积8cm2. 问x、y分别为多少时用料最省? x28解:由题意得 xy+1244x=8,∴y= x=8xx4 (0 3162+2)x=x,即x=8-42时等号成立. 此时,x=8-42,y22, 故当x为8-42m,y为22m时,用料最省. y x 第4题 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三章 三角函数A 【知识导读】 【方法点拨】 弧长与扇形 面积公式 三角函数的 图象和性质 差 角 公 式 几个三角 恒等式 三角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初等函数,它与数学的其它部分如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及向量等有着广泛角度制与 任意角的 和 角 任意角 弧度制 三角函数 公 式 的概念 的联系,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三角法”.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倍 角 1.公式繁杂.公式虽多,但公式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规律性强公 式 .弄清公式间的相互联系和推导体化简、计系,是记住这些公式的关键. 诱 导2.思想丰富.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贯穿于本单元的始终,类比的思维公 式 算、求值 与证明 方法在本单元中也得到充分的应用.如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化归为锐角的三角函数的问题,将同角三角函不同名的三角函数问题化成同名的三角函数的问题,将不同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化成同角的三角函数问数关系 题等. 解斜三角形及正弦定理与余3.变换灵活.有角的变换、公式的变换、三角函数名称的变换、三角函数次数的变换、三角函数其应用 弦定理 表达形式的变换及一些常量的变换等,并且有的变换技巧性较强. 4.应用广泛.三角函数与数学中的其它知识的结合点非常多,它是解决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及向量问题的重要工具,并且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物理学、天文学、测量学及其它各门科学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1课 三角函数的概念 【考点导读】 1. 理解任意角和弧度的概念,能正确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角的概念推广后,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与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本身,可构成一个集合 Sk360,kZ;把长度等于半径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定义为1弧度的角,熟练掌握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能运用弧长公式l1r及扇形的面积公式S=lr(l为弧长)解决问题. 22. 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角的始边为x轴的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不同于坐标原点),设角函数值定义为:sinOPr(rx2y20),则的三个三 yxy,cos,tan. rrx从定义中不难得出六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域为R;正切函数的定义域为{|R,k2,kZ}. 3. 掌握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规律,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不难得出三个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可以简记为:一正(第一象限内全为正值),二正弦(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值为正),三切(第三象限只有正切值为正),四余弦(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值为正).另外,熟记0、 、、、的三角函数值,对快速、准确地运算很有好处. 324. 掌握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的概念.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地画出一个角的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并能运用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三角不等式等问题. 【基础练习】 1. 885化成2k(02,kZ)的形式是 . 2.已知为第三象限角,则 o2 所在的象限是 第二或第四象限 . 3.已知角的终边过点P(5,12),则cos= , 4. tan= . tan(3)sin5的符号为 正 . cos85.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a,1)(a0),且tana,求sin,cos的值. 22,cos; 22解:由三角函数定义知,a1,当a1时,sin当a1时,sin【范例解析】 22,cos. 22例1.(1)已知角的终边经过一点P(4a,3a)(a0),求2sincos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在一条直线y分析:利用三角函数定义求解. 解:(1)由已知x4a,r3x上,求sin,tan的值. 345a.当a0时,r5a,sin,cos,则 5522sincos; 5当a0时,r3425a,sin,cos,则2sincos. 5553x上一点,则tan3; (2)设点P(a,3a)(a0)是角的终边y当a0时,角是第一象限角,则sin3; 2当a0时,角是第三象限角,则sin点评:要注意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例2.(1)若sincos3. 20,则在第_____________象限. (2)若角是第二象限角,则sin2,cos2,sin个. 解:(1)由sincos2,cos2,tan2中能确定是正值的有____ 0,得sin,cos同号,故在第一,三象限. (2)由角是第二象限角,即 22k2k,得 4k22k, 4k224k,故仅有tan2为正值. 点评:准确表示角的范围,由此确定三角函数的符号. 例3. 一扇形的周长为20cm,当扇形的圆心角等于多少时,这个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选取变量,建立目标函数求最值. 解:设扇形的半径为x㎝,则弧长为l(202x)㎝,故面积为当x5时,面积最大,此时x5,l所以当1y(202x)x(x5)225, 210,l2, x2弧度时,扇形面积最大25cm2. 点评:由于弧度制引入,三角函数就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反馈演练】 1.若sin2.已知二 象限. cos且sincos0则在第_______ 三 象限. 6,则点A(sin,tan)在第________ 3.已知角是第二象限,且P(m,5)为其终边上一点,若cos4.将时钟的分针拨快30min,则时针转过的弧度为 . 5.若42m,则m的值为_______. 46,且与2终边相同,则= . 36.已知1弧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弦长2,则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这个圆心角所在的扇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 7.(1)已知扇形AOB的周长是6cm,该扇形中心角是1弧度,求该扇形面积. (2)若扇形的面积为8cm,当扇形的中心角(0)为多少弧度时,该扇形周长最小. 2简解:(1)该扇形面积2cm; 22rly16(2)1,得y2r82,当且仅当r22时取等号.此时,l42, rl8r22. 第2课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考点导读】 1.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反映了同一个角的不同三角函数间的联系. 2.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诱导公式则揭示了不同象限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内在规律,起着变名,变号,变角等作用. 【基础练习】 1. tan600°=______. 2. 已知是第四象限角,tanlr5,则sin______. 123.已知cos3-3 ,且,则tan=______.2224.sin15°cos75°+cos15°sin105°=___1___. 【范例解析】 例1.已知cos()8,求sin(5),tan(3)的值. 17分析:利用诱导公式结合同角关系,求值. 88,得cos0,是第二,三象限角. 17171515若是第二象限角,则sin(5)sin,tan(3)tan; 1781515若是第三象限角,则sin(5)sin,tan(3)tan. 178解:由cos()点评:若已知正弦,余弦,正切的某一三角函数值,但没有确定角所在的象限,可按角的象限进行分类,做到不漏不重复. 例2.已知是三角形的内角,若sin1cos,求tan的值. 5分析:先求出sincos的值,联立方程组求解. 解:由sin1124cos两边平方,得12sincos,即2sincos0. 52525又是三角形的内角,cos由(sin0,2. cos)2497,又sincos0,得sincos. 25541sinsincos455联立方程组,解得,得tan. 3cos3sincos755点评:由于(sincos)12sincos,因此式子sincos,sincos, 2sincos三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知其一,必能求其二. 【反馈演练】 1.已知sin2.“sinA544,则sincos的值为_____. 51”是“A=30o”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3.设0x2,且1sin2xsinxcosx,则x的取值范围是 4x5 44.已知sin13cos,且≤≤,则cos2的值是 . 5242cos()3sin()1的值. ,且0,求 4cos()sin(2)325.(1)已知cos15,求sin(x)sin2(x)的值. 631解:(1)由cos,得tan22. 32cos3sin23tan5原式=22. 24cossin4tan15(2)Qsin(x),sin(x)sin2(x)sin[(x)]sin2[(x)] 6362619sin(x)cos2(x). 6616.已知tan,求 36sincos(I)的值; 3sin2cos1(II)的值. 2sincoscos246()1476sincos6tan13解:(I)∵ tan;所以==. 33sin2cos3tan23(4)2634(II)由tan, 3(2)已知sin(x)sin2cos2tan2151于是. 32sincoscos22sincoscos22tan1第3课 两角和与差及倍角公式(一) 【考点导读】 1.掌握两角和与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2.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3.三角式变换的关键是条件和结论之间在角,函数名称及次数三方面的差异及联系,然后通过“角变换”,“名称变换”,“升降幂变换”找到已知式与所求式之间的联系; 4.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思路:根据等式两端的特征,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应用化繁为简,左右归一,变更命题等方法将等式两端的“异”化“同”. 【基础练习】 1.sin163sin223sin253sin313 ___________. 2. 化简2cosx6sinx_____________. 3+cos2x . 3. 若f(sinx)=3-cos2x,则f(cosx)=___________ 4.化简: oooosinsin2___________ . 1coscos2【范例解析】 12; 例 .化简:(1) 2tan(x)sin2(x)442cos4x2cos2x(1sincos)(sin(2) 22cos1(2cos2x1)22cos)22(0). (1)分析一:降次,切化弦. 解法一:原式 = 2sin(x)4cos2(x)4cos(x)4(2cos2x1)24sin(x)cos(x)44cos22x2sin(2x)21cos2x. 2分析二:变“复角”为“单角”. 1(2cos2x1)2cos22x12cos2x. 解法二:原式cosxsinx1tanx22(sinxcosx)222(sinxcosx)2cosxsinx1tanx22(2sin(2)原式=2cos2cos2)(sincos)cos(sin2cos2)coscos22222222 coscos4cos2222Q0,022,cos20,原式=cos. 点评:化简本质就是化繁为简,一般从结构,名称,角等几个角度入手.如:切化弦,“复角”变“单角”,降次等等. 【反馈演练】 2sin2cos2tan2. 1.化简 1cos2cos22.若sinxtanx0,化简1cos2x_________. ,sin α+cos α = α,sin β+cos β= b,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44.若sincostan(0),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3.若0<α<β< 5.已知、均为锐角,且cos()sin(),则tan= 1 . 6.化简: 2cos212tan()sin()442. 解:原式= 2cos212sin()4cos2()4cos()422cos22sin()cos()44cos21. cos27.求证:sin2x2cosxcos2x2cosx. 222证明:左边=4sinxcosx2cosxcos2x2cosx(2sinx12cosx)2cosx=右边. 222228.化简:sinsin2sinsincos(). 解:原式=sinsin2sinsin(coscossinsin) 2222sin2(). 第4课 两角和与差及倍角公式(二) 【考点导读】 1.能熟练运用两角和与差公式,二倍角公式求三角函数值; 2.三角函数求值类型:“给角求值”,“给值求值”,“给值求角” . 【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各式的值: (1)2sin15cos15_________; (2)cos15sin15_________; (3)2sin151_________; 222 (4)sin15cos15____1_____. 223,),sin,则tan()=_________. 4251tan1553.求值:(1)_______;(2)coscos_________. 1tan1512124.求值:tan10tan203(tan10tan20)____1____. 4- 5.已知tan3,则cos________5. 22.已知(6.若 cos22,则cossin_________. π2sin4【范例解析】 例1.求值:(1)sin40(tan103); (2) 2sin50sin80(13tan10). 1cos10分析:切化弦,通分. 解:(1)原式=sin40(sin103cos10sin102sin(1060) 3)=sin40sin40cos10cos10cos10sin402cos40sin801. cos10cos10sin10cos103sin102sin40,又 cos10cos10cos10(2)Q13tan10131cos102cos5. 2sin50sin80原式= 2sin40cos102(sin50sin40)22cos52. 2cos52cos52cos5点评:给角求值,注意寻找所给角与特殊角的联系,如互余,互补等,利用诱导公式,和与差公式,二倍角公式进行转换. 例2.设cos(4123),cos(),且(,),(,2),求 51322cos2,cos2. 分析:2()(), 2()(). 解:由cos(435),(,),得sin(),同理,可得sin() 525133363cos2cos[()()],同理,得cos2. 6565点评:寻求“已知角”与“未知角”之间的联系,如:2()(), 2()()等. sin2x2sin2x3177例3.若cos(x),,求的值. x1tanx45124分析一:x(441775解法一:Q,xx2, 12434344又cos(x),sin(x),tan(x). 454543x). 272Qcosxcos[(x)],sinx,tanx7. 4410102(所以,原式= 722722)()2()28101010. 1775分析二:2x2(42sin2xsin2xtanxsin2x(1tanx)解法二:原式=sin2xtan(x) 1tanx1tanx472又sin2xsin[2(x)]cos2(x)[2cos(x)1], 4244257428所以,原式(). 25375点评:观察“角”之间的联系以寻找解题思路. x). 【反馈演练】 3,则2cos()=__________. 2542.已知tan =2,则tanα的值为_______,tan()的值为___________ . 241.设(0,),若sin3.若sin12,则cos2=___________. 63313),cos(),则tantan . 5511_________. 5.求值: sin20tan404.若cos(6.已知cos33.求cos2的值 ,45224解:cos22cos2sin2. cos2cossin2sin4442又 2373且cos0,, 24444从而cos2sin224, 2sincos24425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三章 三角函数B 第5课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 【考点导读】 1.能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正切函数在(,)上的性质; 222.了解函数yAsin(x)的实际意义,能画出yAsin(x)的图像; 3.了解函数的周期性,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基础练习】 1. 已知简谐运动 f(x)2sin(x)()的图象经过点(0,1),则该简谐运动的最小正周期 32T_____6____;初相__________. -x)=1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函数yAsin(x)(0,,xR)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表达式为 22. 三角方程2s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题 4. 要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cosx的图象向右平移__________个单位. 【范例解析】 例1.已知函数 f(x)2sinx(sinxcosx). 22(Ⅰ)用五点法画出函数在区间(Ⅱ)说明 上的图象,长度为一个周期; ,f(x)2sinx(sinxcosx)的图像可由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变换而得到. 分析:化为Asin(x)形式. 解:(I)由f(x)2sinx2sinxcosx1cos2xsin2x 122(sin2xcos cos2xsin)12sin(2x). 444 1 1 1 列表,取点,描图: 故函数yf(x)在区间[,]上的图象是: 22(Ⅱ)解法一:把ysinx图像上所有点向右平移 个单位,得到ysin(x)的图像,再把44ysin(x)的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 41来的(纵坐标不变),得到ysin(2x)的图 24像,然后把ysin(2x)的图像上所有点纵坐 4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图像上所有点向上平移1个单位,即得到 y2sin(2x)的图像,再将y2sin(2x)的 44y12sin(2x)的图像. 41解法二:把ysinx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纵坐标不变),得到ysin2x的图 2像,再把ysin2x图像上所有点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ysin(2x)的图像,然后把 84ysin(2x)的图像上所有点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得到 4y2sin(2x)的图像,再将y2sin(2x)的图像上所有点向上平移1个单位,即得到 44y12sin(2x)的图像. 4例2.已知正弦函数yAsin(x)(A0,0)的图像如右图所示. (1)求此函数的解析式f1(x); (2)求与f1(x)图像关于直线x8对称的曲线的解析式f2(x); (3)作出函数yf1(x)f2(x)的图像的简图. 分析:识别图像,抓住关键点. 解:(1)由图知,A将x2,yy 2,Q22(62)16,x=8 ,即y82sin(x). 82代入,得2sin()2,解得,即f1(x)2sin(x). 4484O-2 Mx ( x,y),与它关于直线(2)设函数f2(x)图像上任一点为x8对称的对称点为M(x,y),2 xx8,x16x,得2解得代入f1(x)2sin(x)中,得 84yy.yy.f2(x)2sin(x). 84(3) y 点评:由图像求解析式,A比较容易求解,困难的是待定系数求和,通常利用周期确定,代入最高点或最低点求. yf1(x)f2(x)2sin(x)2sin(x)2cosx,简图如图所示. 84848【反馈演练】 1.为了得到函数y2sin(2 ①向左平移 6②向右平移 6③向左平移 6④向右平移 62.为了得到函数度. O -4 4 1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x36的图像上所有的点 ),xR的图像,只需把函数y2sinx,xR12 x 31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3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纵坐标不变); 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纵坐标不变). 其中,正确的序号有_____③______. ysin(2x)的图象,可以将函数ycos2x的图象向右平移____个单位长 63)的最小正周期是,且23.若函数f(x)2sin(x),xR(其中0,f(0)3,则__2____;__________. 4.在0,2内,使sinxcosx成立的x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函数: ①ysinx6; ②ysin2x; 6③ycos4x3; ④ycos2x. 6第5题 其中函数图象的一部分如右图所示的序号有_____④_____. 6.如图,某地一天从6时至14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yAsin(x)b (1)求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 (2)写出这段时间的函数解析式. 解:(1)由图示,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301020℃ (2)图中从6时到14时的图象是函数yAsin(x)b的半个周期 12146,解得 8211由图示,A(3010)10 b(1030)20 22∴ 这时,y10sin(8x)20 3 43综上,所求的解析式为y10sin(x)20(x[6,14]) 84π7.如图,函数y2cos(x)(xR,>0,≤0≤)的图象与y轴相交于点(0,3),且该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1)求和的值; 将x6,y10代入上式,可取(2)已知点Aπ,0,点P是该函数图象上一点,点Q(x0,y0)是PA的中点, 2当y03π,x0,π时,求x0的值. 223代入函数y2cos(x)得cosA 解:(1)将x0,y因为0≤3, 2第7题 ≤,所以. 26又因为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所以因此y2cos2x2, . 6(2)因为点A3,0,Q(x0,y0)是PA的中点,y0, 22,3. 253的图象上,所以. cos4x0662所以点P的坐标为2x0又因为点P在y2cos2x因为 7519≤x0≤,所以≤4x0≤, 2666511513从而得4x0或4x0. 666623即x0或x0. 34第6课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 【考点导读】 1.理解三角函数ysinx,ycosx,ytanx的性质,进一步学会研究形如函数 yAsin(x)的性质; 2.在解题中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三角恒等变形转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来研究. 【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sin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ysin2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cosx2.函数f (x) = | sin x +cos x |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____. 22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 (fx)sin(x)sin(x)44(,0) 4. 函数y=sin(2x+)的图象关于点_______________对称. 335. 已知函数ytanx 在(-,)内是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223.函数 【范例解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sinx2sinx1;(2)y2log1xtanx. tanx2xk,xk,22解:(1)tanx0,即xk,, 2sinx10.72kx2k.66故函数的定义域为{x2k6x2k7且xk,xk,kZ} 622log1x0,0x4,2(2)即 kxk.tanx0.2故函数的定义域为(0,2)[,4]. 点评:由几个函数的和构成的函数,其定义域是每一个函数定义域的交集;第(2)问可用数轴取交集. 例2.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减区间: (1) 2cosx; ysin(2x); (2)yx3sin()42解:(1)因为2k232x2k2,故原函数的单调减区间为 [k12,k5](kZ). 12(2)由sin(x)0,得{xx2k,kZ}, 2422cosxx4sin(), x24sin()42x35所以该函数递减区间为2k2k,即(4k,4k)(kZ). 224222又 y点评:利用复合函数求单调区间应注意定义域的. 例3.求下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1)y5tan(2x1);(2)ysinxsinx . 32π,得y5tan(2x1)的周期T. 22解:(1)由函数y5tan(2x1)的最小正周期为(2)ysin(x)sin(x)(sinxcoscosxsin)cosx 3233 31sin(2x) T. 423点评:求三角函数的周期一般有两种:(1)化为Asin(x)的形式特征,利用公式求解;(2)利用函数图像特征求解. 【反馈演练】 1.函数ysinxcosx的最小正周期为 _____________. 42275,[,][,] 63632.设函数f(x)sinx(xR),则f(x)在[0,2]上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3___________________. 3.函数f(x)sinx3cosx(x[,0])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 4.设函数5.函数 f(x)sin3x|sin3x|,则f(x)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_______. f(x)cos2x2cos2x在[0,]上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_____. 2π12cos2x46.已知函数f(x). πsinx2(Ⅰ)求f(x)的定义域; (Ⅱ)若角在第一象限且cos3,求f(). 5解:(Ⅰ) 由sinxπππ0得,即xkπxkπ(kZ). 222π,kZ. 22故f(x)的定义域为xR|xkπ43(Ⅱ)由已知条件得sin1cos1. 552π12cos24从而f() πsin22(cossin)14. 57. 设函数f(x)sin(2x) (0),yf(x)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x(Ⅰ)求; (Ⅱ)求函数yf(x)的单调增区间; (Ⅲ)画出函数yf(x)在区间[0,]上的图像 8. 解:(Ⅰ)x8是函数yf(x)的图像的对称轴,sin(28)1, 33,因此ysin(2x). 443由题意得2k2x2k,kZ. 24235所以函数ysin(2x)的单调增区间为[k,k],kZ. 4883(Ⅲ)由ysin(2x)知 4(Ⅱ)由(Ⅰ)知x y 故函数 0 -1 0 1 0 yf(x)在区间[0,]上图像是 第7课 三角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考点导读】 1.掌握三角函数的值域与最值的求法,能运用三角函数最值解决实际问题; 2.求三角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1)化为一个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形式,利用函数的有界性或单调性求解;(2)化为一个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形式的一元二次式,利用配方法或图像法求解;(3)借助直线的斜率的关系用数形结合求解;(4)换元法. 【基础练习】 3cosx在区间[0,]上的最小值为 1 . 212.函数f(x)cosxcos2x(xR)的最大值等于 . 21.函数ysinx3.函数ytan(2x)(4x4且x0)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 1cos2x8sin2x4.当0x时,函数f(x)的最小值为 4 . sin2x2【范例解析】 例1.(1)已知sinxsin1y,求sinycos2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2)求函数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 分析:可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 解:(1)由已知得:sin12ysinx,Qsiny[1,1],则sinx[,1]. 33111111sinycos2x(sinx)2,当sinx时,sinycos2x有最小值;当 21221224sinx时,sinycos2x有最小值. 93t21121(2)设sinxcosxt(2t2),则sinxcosx,则ytt,当t2222时, 1y有最大值为2. 2点评:第(1)小题利用消元法,第(2)小题利用换元法最终都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但要注意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2.求函数 y2cosx(0x)的最小值. sinx分析:利用函数的有界性求解. 解法一:原式可化为 ysinxcosx2(0x),得1y2sin(x)2,即 , sin(x)21y2故21y21,解得y3或y3(舍),所以y的最小值为3. 2cosx(0x)表示的是点A(0,2)与B(sinx,cosx)连线的斜率,其中点B在 sinx2解法二: 2y左半圆ab1(a0)上,由图像知,当AB与半圆相切时,最小值为3. y最小,此时kAB3,所以y的 点评:解法一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解法二从结构出发利用斜率公式,结合图像求解. 例3.已知函数f(x)2sin2πππx3cos2x,x,. 442(I)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II)若不等式 ππf(x)m2在x,上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2分析:观察角,单角二次型,降次整理为asinxbcosx形式. 解:(Ⅰ)∵f(x)1cosπ2x3cos2x1sin2x3cos2x 2π12sin2x. 3又∵x,,∴≤2x426πππππ2π2x≤,即2≤12sin≤3, 333∴f(x)max3,f(x)min2. (Ⅱ)∵ππf(x)m2f(x)2mf(x)2,x,, 42∴mf(x)max2且mf(x)min2, ,4). ∴1m4,即m的取值范围是(1点评:第(Ⅱ)问属于恒成立问题,可以先去绝对值,利用参数分离转化为求最值问题.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和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三角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题的能力. 【反馈演练】 1.函数 y2sin(x)cos(x)(xR)的最小值等于____-1_______. 36cos2x2.当0x时,函数f(x)的最小值是______4 _______. 2cosxsinxsinx43.函数 ysinx的最大值为_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 cosx24.函数ycosxtanx的值域为 . 5.已知函数f(x)2sinx(0)在区间,上的最小值是2,则的最小值等于 34_________. 6.已知函数f(x)2cosx(sinxcosx)1,xR. (Ⅰ)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Ⅱ)求函数f(x)在区间,上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84解:(Ⅰ)f(x)2cosx(sinxcosx)1sin2xcos2xπ3ππ2sin2x. 4因此,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 (Ⅱ)因为f(x)ππ3π3π3π2sin2x在区间,上为增函数,在区间,上为减函数,又 48884π3π3ππf2sin2cos1, 4424πf0,83πf2,8π3π故函数f(x)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1. 84第8课 解三角形 【考点导读】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解三角形的基本途径:根据所给条件灵活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然后通过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实施边和角互化. 【基础练习】 1.在△ABC中,已知BC=12,A=60°,B=45°,则AC= . 2.在ABC中,若sinA:sinB:sinC5:7:8,则B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_. 3.在△ABC中,若tanA【范例解析】 1o,C150,BC1,则AB 3 . 例1. 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已知ac20,C2A,cosA3. 4c的值;(2)求b的值. a分析:利用C2A转化为边的关系. csinCsin2A3解:(1)由2cosA. asinAsinA2(1)求 ac20,a8,222(2)由c3得.由余弦定理abc2bccosA .c12.a2得: b218b800,解得:b8或b10, 若b8,则AB,得A4,即cosA23矛盾,故b10. 24点评:在解三角形时,应注意多解的情况,往往要分类讨论. 例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sin(AB)(ab)sin(AB),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解法一:(边化角)由已知得:a[sin(AB)sin(AB)]b[sin(AB)sin(AB)], 化简得2a2222222cosAsinB2b2cosBsinA, 2由正弦定理得:sinAcosAsinBsin2BcosBsinA,即 sinAsinB(sinAcosAsinBcosB)0, 又A,B(0,),sinAsinB0,sin2Asin2B. 又2A,2B(0,2),2A2B或2A解法二:(角化边)同解法一得:2a22B,即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cosAsinB2b2cosBsinA, 222b2c2a22acbba由正余弦定理得:ab, 2bc2ac整理得:(ab)(cab)0,即ab或cab, 即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点评:判断三角形形状主要利用正弦或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从而利用角或边判定三角形形状. 例3.如图,D是直角△ABC斜边BC上一点,AB=AD,记∠CAD=,∠ABC=. A α β B D C 22222222(1)证明:sincos20; (2)若AC=3DC,求. 分析:识别图中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等量关系. (1)证明:QC,C2B,22, 2(2)解:QAC=3DC,sin3sin3cos223sin3. 3,. Q(0,),sin232点评:本题重点是从图中寻找到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建立三角函数关系,进而求出的值. 【反馈演练】 1.在ABC中,AB3,A450,C750,则BC =_____________. 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c2a,则 cosB_____. 3.在ABC中,若2abc,sinAsinBsinC,则ABC的形状是____等边___三角形. 22,则sinAcosA= . 345.在ABC中,已知AC2,BC3,cosA. 54.若ABC的内角 A满足sin2A(Ⅰ)求sinB的值; (Ⅱ)求sin2B的值. 62342解:(Ⅰ)在ABC中,sinA1cosA1,由正弦定理, 55BCACAC232.所以sinBsinA. sinAsinBBC3554(Ⅱ)因为cosA,所以角A为钝角,从而角B为锐角,于是 5212cosB1sin2B1, 55cos2B2cos2B12(21217)1, 5252221421sin2B2sinBcosB2. 5525317112717421sin2Bsin2Bcoscos2Bsin. 252252506666.在ABC中,已知内角A,边BC23.设内角Bx,周长为y. (1)求函数yf(x)的解析式和定义域;(2)求解:(1)ABC的内角和ABC,由Ay的最大值. 2. ,B0,C0得0B 应用正弦定理,知ACBC23sinBsinx4sinx, sinAsin因为yABBCAC, ABBC2sinC4sinx. sinA 所以y4sinx4sin22x230x, 3 (2)因为y4sinx1cosxsinx23 2 43sinx523x, ,即x时,y取得最大值63. 137.在ABC中,tanA,tanB. 45 所以,当x(Ⅰ)求角C的大小;(Ⅱ)若ABC最大边的边长为17,求最小边的边长. 13451. 解:(Ⅰ)QCπ(AB),tanCtan(AB)131453又Q0Cπ,Cπ. 43(Ⅱ)QC,AB边最大,即AB17. 4又QtanAtanB,A,B0,,角A最小,BC边为最小边. sinA1tanA,π由cosA4且A0,, 2sin2Acos2A1,得sinA17ABBCsinA.由得:BCABg2. 17sinCsinAsinC所以,最小边BC2. 第9课 解三角形的应用 【考点导读】 1.运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与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综合运用三角函数各种知识和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深化对三角公式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三角变换的能力. 【基础练习】 1.在200m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_________m. 2.某人朝正东方向走x km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3km, 23_______________ 或3 那么x的值为km. 3.一船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看到一个灯塔B在北偏东60o,行驶4h后,船 到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o,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 km. 4.如图,我炮兵阵地位于A处,两观察所分别设于B,D,已知ABD为边长等于a的正三角形,当目标出现于C时,测得BDC45o,CBD75o,求炮击目标的距离AC C 解: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 aBC sin60sin45D B ∴BC6a 32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CAB2BC22ABBCcosABC ∴AC523a 3523a. 3A 第4题 答:线段AC的长为【范例解析】 例 .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北 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 oo10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 分析:读懂题意,正确构造三角形,结合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乙 甲 例1(1) 解法一:如图(2),连结A1B2,由已知A2B2102, 北 A1A230220102,A1A2A2B2, 60ooo又∠A1A2B218012060,△A1A2B2是等边三角形, A1B2A1A2102, 由已知,A1B120,∠B1A1B21056045, 在△A1B2B1中,由余弦定理, ooo乙 甲 例1(2) 22B1B2A1B12A1B22A1B1gA1B2gcos45o202(102)22201022200. 2B1B2102.因此,乙船的速度的大小为答:乙船每小时航行302海里. 解法二:如图(3),连结A2B1, 由已知A1B120,A1A210260302(海里/小时). 北 2030220102,∠B1A1A2105o, 602(13), 42(13). 4甲 乙 例1(3) cos105ocos(45o60o)cos45ocos60osin45osin60osin105osin(45o60o)sin45ocos60ocos45osin60o在△A2A1B1中,由余弦定理, (102)22022102202(13)100(423). 4A2B110(13). 由正弦定理sin∠A1A2B1A1B1202(13)2, gsin∠B1A1A2gA2B14210(13)2(13). 4∠A1A2B145o,即∠B1A2B160o45o15o,cos15osin105o在△B1A2B2中,由已知A2B2102,由余弦定理, 22B1B2A2B12A2B22A2B1gA2B2gcos15o102(13)2(102)2210(13)1022(13)200. 4B1B2102,乙船的速度的大小为答:乙船每小时航行302海里. 10260302(海里/小时). 20点评:解法二也是构造三角形的一种方法,但计算量大,通过比较二种方法,学生要善于利用条件简化解题过程. 【反馈演练】 1.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m,江中有两条船,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____m. 2.有一长为1km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伸长____1___km. 3.某船上的人开始看见灯塔在南偏东30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60方向航行45海里后,看见灯塔在正西方向,则此时船与灯塔的距离是__________海里. 4.把一根长为30cm的木条锯成两段,分别作钝角三角形ABC的两边AB和BC,且 ABC120,则第三条边AC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cm. 5.设 yf(t)是某港口水的深度y(米)关于时间t(时)的函数,其中0t24.下表是该港口某 一天 从0时至24时记录的时间t与水深y的关系: t y 0 12 3 15.1 6 12.1 9 9.1 12 11.9 15 14.9 18 11.9 21 8.9 24 12.1 经长期观察,函数yf(t)的图象可以近似地看成函数ykAsin(t)的图象.下面的函数中, 最能近似表示表中数据间对应关系的函数是 ( A ) A.C. y123siny123sin6t,t[0,24] t,t[0,24] B.yD. 123sin(t),t[0,24] 612y123sin(t),t[0,24] 122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四章 平面向量与复数 【知识图解】 Ⅰ.平面向量知识结构表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加、减法 向量 向量的运算 实数与向量的积 向量的数量积 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件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件 向量的运用 Ⅱ.复数的知识结构表 【方法点拨】 复数的概念 数系的扩充与 由于向量融形、数于一体,具有几何形式与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了中学数学知识复数的运算 复数的引入 的一个重要交汇点,成为联系众多知识内容的媒介。所以,向量成为了“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试题”的很好载体。从高考新课程卷来看,对向量的考查力度在逐年加大,除了直接考查平面向量外,数系的扩充 将向量与解析几何、向量与三角等内容相结合,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既是当今高考的热点,又是重点。 复习巩固相关的平面向量知识,既要注重回顾和梳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平面向量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用向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站在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向量。 1. 向量是具有大小和和方向的量,具有“数”和“形”的特点,向量是数形结合的桥梁,在处理向 量问题时注意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处理向量问题的基础,也是平面向量坐标表示的基础,它表明同一平面内任 意向量都可以表示为其他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3. 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上是向量的代数形式,引入坐标表示,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解决. 4. 要了解向量的工具作用,熟悉利用向量只是解决平面几何及解析几何中的简单问题的方法. 第1课 向量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考点导读】 1. 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 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3.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基础练习】 1.出下列命题:①若 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DC是四边形 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 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⑤若a//b,b//c,则a//c。其中,正确命题材的序号是②③ uuuruuuruuuruuur2. 化简ACBDCDAB得0 3.在四边形ABCD中,AB=a+2b,BC=-4a-b,CD=-5a-3b,其中a、b不共线,则四边形ABCD B 为梯形 Q P 4.如图,设点P、Q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 A uuuruuuruuur21若OA=a,OB=b,则OP=ab, b 33uuura 12OQ=ab (用a、b表示) 33第4题 O 【范例导析】 例1 .已知任意四边形ABCD的边AD和BC的中点分别为E、F, uuuruuuruuur求证:ABDC2EF. 分析:构造三角形,利用向量的三角形法则证明. 证明:如图,连接EB和EC , D C E F A B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 由EAABEB和EFFBEB可得,EAABEFFB (1)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 由EDDCEC和EFFCEC可得,EDDCEFFC (2)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1)+(2)得, EAEDABDC2EFFBFC (3) uuuruuurruuuruuurr∵E、F分别为AD和BC的中点,∴EAED0,FBFC0, uuuruuuruuur代入(3)式得,ABDC2EF 点拨:运用向量加减法解决几何问题时,需要发现或构造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例1 uuuruuuruuuruuuruuur例2.已知OA,OB不共线,OPaOAbOB,求证:A,P,B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ab1 分析:证明三点共线可以通过向量共线来证明.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解:先证必要性:若A,P,B三点共线,则存在实数,使得APAB,即OPOAOBOA, ruuuruuuruuuruuuruuuruuu∴OP1OAOB,∵OPaOAbOB,∴a1,b,∴ab1.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APOPOAbAB再证充分性:若ab1.则=a1OAbOBbOBOA=,∴ uuuruuurAP与AB共线,∴A,P,B三点共线. 点拨:向量共线定理是向量知识中的一个基本定理,通常可以证明三点共线、直线平行等问题. 【反馈练习】 1.已知向量a和b反向,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C) A. |a|-|b|=|a-b| B. |a|-|b|=|a+b| C.|a|+|b|=|a-b| D. |a|+|b|=|a+b| 2.设四边形ABCD uuur1uuuruuuruuur中,有DCAB,ADBC2则这个四边形是(C)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等腰梯形 D.菱形 3.设A、B、C、D、O是平面上的任意五点,试化简: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①ABBCCD, ②DBACBD, ③OAOCOBCO。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解析:①原式= (ABBC)CDACCDAD; uuuruuuruuurruuuruuur②原式= (DBBD)AC0ACAC;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ruuur(OBOA)(OCCO)AB(OCCO)AB0AB③原式= 。 4.设x为未知向量, a、b为已知向量,x满足方程2x(5a+3x4b)+ 则x=1a3b=0, 29ab(用a、b表示) 2uuuruuuruuur5.在四面体O-ABC中,OAa,OBb,OCc,D为BC的中点,E为AD的中点,则 111OE=abc(用a,b,c表示) 2446如图平行四边形OADB的对角线OD,AB相交于点C,线段BC上有一点M满足BC=3BM,线段CD上 uuuruuuruuuuruuuruuuur有一点N满足CD=3CN,设OAa,OBb,试用a,b表示OM,ON,MN uuuur1uuur1uuuruuur111解:QBM=BC=BA,BM=BA=OA-OB=ab 36666uuuuruuuruuuur15142OM=OB+BMab . CNCD,ONCDOD 66333第2课 向量的数量积 【考点导读】 1.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几何意义. 2. 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运算律. 3. 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 4. 能用平面向量数量积处理有关垂直、角度、长度的问题. 【基础练习】 1.已知a,b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60,那么 0第6题 a3b13 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i,j分别是与x轴,y轴平行的单位向量,若直角三角形ABC中, uuuruuurAB2ij,AC3ikj,则k的可能值个数为2个 3. 若 a1,b2,a与b的夹角为600,若(3a+5b)(mab),则m的值为 a,则向量a与b的夹角为 120°23 84.若|a|1,|b|2,cab,且c【范例导析】 例1.已知两单位向量a与b的夹角为120,若c2ab,d3ba,试求c与d的夹角的余弦值。 分析:利用 0aa2及cos2ab求解. ab解:由题意, 21ab1,且a与b的夹角为1200,所以,ababcos120, 2Qccc2ab2ab4a24abb27c7,同理可得db24ac13 而cd(2ab)(3ba)7ab3b22a2的夹角,则cos17,设为c与d21727131791 182点评:向量的模的求法和向量间的乘法计算可见一斑。 例2.已知平面上三个向量a、b、c的模均为1,它们相互之间的夹角均为120°, (1)求证:(ab)⊥c;(2)若|kabc|1(kR),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问题(1)通过证明(ab)c0证明(ab)c,问题(2)可以利用 |kabc|2kabc 解:(1)∵ |a||b||c|1,且a、b、c之间的夹角均为120°, ∴ (ab)cacbc|a||c|cos120|b||c|cos1200 ∴ (ab)c0 (2)∵ |kabc|1,即|kabc|1 2002a2b2c22kab2kac2bc1 12∵ abbcac,∴k2k0 2所以 k0 或k2. 也就是k解:对于有关向量的长度、夹角的求解以及垂直关系的判断通常是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 例3.如图,在直角△ABC中,已知BCa,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点A为中点,问PQ与BC的夹 角取 何值时BPCQ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2分析:本题涉及向量较多,可通过向量的加减法则得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BPCQ(APAB)(AQAC),再结合直角三 角形和各线段长度特征法解决问题 uuuruuuruuuruuur解:QABAC,ABAC0. 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APAQAPACABAQABACuuuruuuruuuruuur2aAPACABAPuuuruuuruuur2aAP(ABAC)ruuur1uuu 2aPQBC2ruuur1uuu2aPQBC2a2a2cos.点拨:运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充分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对于大量几何问题,不仅可以用向量语言加以叙述,而且完全可以借助向量的方法予以证明和求解,从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向量运算. 【反馈练习】 1.已知向量a,b满足 例3 a=1,b4,且agb2,则a与b的夹角为 3DC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D||DC|4,ABBDBDDC0, |AB||BD||BD||DC|4,则(ABDC)AC的值为4 3.若向量a,b满足4.若向量 ,则aga+agb= a=b=1,a,b的夹角为60° 32ABa=1,b2,且a-b2,则a+b6 第2题 5.已知| a|=4,|b|=5,|a+b|=21 ,求:① a·b ;②(2a-b) ·(a+3b) 解:(1)|a+b|2=(a+b)2=a2+2ab+b2=|a|2+2a·b+|b|2,∴agbabab222210 (2)(2a-b)·(a+3b)=2a2+5a·b-3b2=2|a|2+5a·b-3|b|2=2×42+5×(-10)-3×52=-93. 6.已知a与b都是非零向量,且a+3b与7a-5b垂直,a-4b与7a-2b垂直,求a与b的夹角. 解:∵且a+3b与7a-5b垂直,a-4b与7a-2b垂直, ∴(a+3b)·(7a-5b)=0,(a-4b)·(7a-2b)=0 ∴7a+16 a·b-15 b2=0,7a-30 a·b+8 b2=0, ∴b2=2 a·b,|a|=|b| ∴cos2 2 ab1 ∴60o ab2第3课 向量的坐标运算 【考点导读】 1. 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2. 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及数乘、数量积运算. 3.掌握平面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表示,并利用它解决向量平行的有关问题. 【基础练习】 1若OA=(2,8),OB=(7,2),则 1AB=(3,2) 32平面向量a,b中,若a(4,3), 43b=1,且ab5,则向量b=(,) 55uuuruuuruuur23.已知向量OA(k,12),OB(4,5),OC(k,10),且A、B、C三点共线,则k= 34.已知平面向量a(3,1),b(x,3),且a【范例导析】 例1.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a(1)求满足a(2)若 b,则x1 3,2,b1,2,c4,1,回答下列问题: mbnc的实数m,n; akc//2ba,求实数k; dc//ab,且dc5,求d (3)若d满足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向量及向量模的坐标表示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解:(1)由题意得3,2m1,2n4,1 5mm4n39 所以,得82mn2n9(2)akc34k,2k,2ba5,2 ur(3)设dx,y,则dcx4,y1,ab2,4 由题意得4x42y10 22x4y15rx3x5u得或∴d3,1或5,3 y1y3点拨:根据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及两个向量平等行的充要条件、模的计算公式,建立方程组求解。 例2.已知△ABC的顶点分别为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AD及点D的坐标、 分析:注意向量坐标法的应用,及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 解:设点D的坐标为(x,y) ∵AD是边BC上的高, ∴AD⊥BC,∴AD⊥BC 又∵C、B、D三点共线, ∴BC∥BD 又AD=(x-2,y-1), BC=(-6,-3) BD=(x-3,y-2) ∴6(x2)3(y1)0 6(y2)3(x3)079,y= 557291,),AD的坐标为(-,) 5555例2 解方程组,得x= ∴点D的坐标为( 点拨:在解题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向量的各种运算解决问题. 例3.已知向量acos求(1)ab及 3x3xxxx0, ,sin,bcos,sin,且22222ab;(2)若fxab2ab的最小值是3,求的值。 2分析: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 解:(1)abcos3x3xxcossinxsincos2x 2222223x3x,abcosxcossinxsin22cos2x2cosx. 2222Qx0,,ab2cosx。 2(2)fxcos2x4cosx2cosx4cosx12cosx21 222(1) 当0,1时,cosx,fxmin21212235, 2230时,cosx0,fxmin1 235(3) 当1时,cosx1,fxmin141 28(2) 当综上所述:5。 2点拨:注意运用不同章节知识综合处理问题,对于求二次函数得分最值问题,注意分类讨论. 【反馈练习】 1.已知向量a(5,6),b(6,5),则a与b (A) A.垂直 B.不垂直也不平行 C.平行且同向 D.平行且反向 71174343,,b=,的夹解相等,且模为1的向量是,或, 22225555uuuruuuruuuruuuruuuruuuruuur423.已知向量OA(4,6),OB(3,5),且OCOA,AC//OB,则向量OC等于, 2.与向量a=7214.已知向量a(1,2),b(2,4),|c|5,若(ab)c5,则a与c的夹角为120° 25.若A(1,2),B(2,3),C(2,5),试判断则△ABC的形状____直角三角形_____ 6.已知向量a(cos,sin),向量b(3,1),则 2ab的最大值是 4 7.若a,b是非零向量且满足(a2b)a,(b2a)b ,则a与b的夹角是8.已知:a 、b、c是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向量,其中a =(1,2) (1)若|c|25,且c//a,求c的坐标; 3 5,且a2b与2ab垂直,求a与b的夹角. 2解:(1)设c(x,y),由c//a和c25可得: (2)若|b|= 1y2x0x2x2 ∴ 或 22y4y4xy20 ∴c(2,4),或c(2,4) (2ab)0 即2a23ab2b20, (2) Q(a2b)(2ab),(a2b)g55∴ 253ab20, 所以ab 24ab1, ∵ [0,] ∴ cos|a||b|∴ . uuuruuuruuur00设OAa,OBb,OCc,且9.已知点O是ABC内的一点,AOB150,BOC90,a2,b1,c3,试用a,和b表示c. 解:以O为原点,OC,OB所在的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 由OA=2,AOx120,所以A2cos12000,2sin1200,即A-1,,3, -1,C3,0,设 易求B0,1a3bc. 3第4课 向量综合应用 【考点导读】 第9题 1. 能综合运用所学向量知识及有关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向量知识内部综合问题和与函数、不等式、 三角函数、数列等知识的综合问题. 2. 能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概括数学模型,了解向量知识的实际应用. 【基础练习】 1.已知a=(5,4),b=(3,2),则与2a-3b平行的单位向量为e(55,255) 2.已知a=1,b=1,a与b的夹角为60°,x=2a-b,y=3b-a,则x与y的夹角的余弦值为2114 【范例导析】 例1.已知平面向量a=(3,-1),b=( 13, ). 22(1) 若存在实数k和t,便得x=a+(t2-3)b, y=-ka+tb,且x⊥y,试求函数的关系式k=f(t); (2) 根据(1)的结论,确定k=f(t)的单调区间。 分析:利用向量知识转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t22333t223231解:(1)法一:由题意知x=(,), y=(t-3k,t+k),又x 2222⊥y t22333t223231故x · y=×(t-3k)+×(t+k)=0。 2222整理得:t-3t-4k=0,即k= 3 133t-t. 44法二:∵a=(3,-1),b=( 12, 3), ∴. a=2,b=1且a⊥b 22223 ∵x⊥y,∴x · y=0,即-ka+t(t-3)b=0,∴t-3t-4k=0,即k= 133t-t 44(2) 由(1)知:k=f(t) = 133323t-t ∴k′=f′(t) =t-, 4444令k′<0得-1<t<1;令k′>0得t<-1或t>1. 故k=f(t)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 1 ),单调递增区间是(-∞,-1)和(1,+∞). 点拨:第1问中两种解法是解决向量垂直的两种常见的方法:一是先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分别求得两个向量的坐标,再利用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二是直接利用向量的垂直的充要条件,其过程要用到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及求模公式,达到同样的求解目的(但运算过程大大简化,值得注意)。第2问中求函数的极值运用的是求导的方法,这是新旧知识交汇点处的综合运用。 rrro例2.已知两个力(单位:牛)f1与f2的夹角为60,其中f1,某质点在这两个力的共(2,0)同作用下,由点A(1,1)移动到点B(3,3)(单位:米) (1) 求rf1; (2) 求rfr1与f2的合力对质点所做的功 分析:理解向量及向量数量积的物理意义,将物理中的求力和功的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解决. 点拨:学习向量要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并能用向量的知识解决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反馈练习】 1.uOCu平面直角坐标系中,ur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 1),B(-1, 3), 若点C满足 uOAuuruOBuur,其中,∈R且+=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x+2y-5=0 2.已知a,b是非零向量且满足(a-2b)⊥a,(b-2a)⊥b,则a与b的夹角是 3 3. 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交于A、B两点,且|OA+OB|=|OA-OB|,其中O为原点,则实数a的值为2或-2 4.已知向量a=(cos,sin),向量b=(3,1),则|2a-b|的最大值是 4 5.如图,uABuur(6,1),uBCuur(x,y),CDuuur(2,3) , uuuruuur(1)若BC∥DA,求x与y间的关系; uuuruuur(2)在(1)的条件下,若有ACBD,求x,y的值及四边形ABCD的面积. 第5题 解(1)AD(4x,y2),又BC∥DA, x(y2)y(4x)0 x2y0① (2)由AC⊥BD,得(x-2)(6+x)+(y-3)·(y+1)=0,② 即x2 +y2 +4x-2y-15=0?由①,②得x6x2y3或y1S16 第5课 复数的概念和运算 【考点导读】 1.了解数系的扩充的基本思想,了解引入复数的必要性. 2.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和几何意义. 【基础练习】 1.设a、b、c、dR,若 abicdi为实数,则bcad0 2.复数z1的共轭复数是11i212i 3.在复平面内,复数 i1i+(1+3i)2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 4.若复数z满足方程z20,则z22 i 23【范例导析】 m2m6(m22m15)i(1)是实数?(2)是虚数?(3)是例 .m取何实数时,复数zm3纯虚数? 分析:本题是判断复数在何种情况下为实数、虚数、纯虚数.由于所给复数z已写成标准形式,即 zabi(a、bR),所以只需按题目要求,对实部和虚部分别进行处理,就极易解决此题. m22m150时,m5或m3时 即m5解:(1)当即 ∴m5时,z是实数. m3m30m22m150时,m5且m3(2)当即 ∴当m5且m3时,z是虚数. m3m30m2m60m3或m2(3)当m30时即m3∴当m3或m2时,z是纯虚数. m22m150m5且m3点拨:研究一个复数在什么情况下是实数、虚数或纯虚数时,首先要保证这个复数的实部、虚部是有意义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学生易忽略这一点.如本题易忽略分母不能为0的条件,丢掉 m30,导致解答出错. 【反馈练习】 1.如果复数(mi)(1mi)是实数,则实数m2.已知复数z满足(3+3i)z=3i,则z= 21 33+i 443.若复数Z= 1i2,则Z 100+Z 50+1+i的值为0 4.设x、y为实数,且 xy5,则x+y=4. 1i12i13i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五章 数列 【知识图解】 通项 一般数列 前n项 和 函 数 数 列 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前n项和公式 中项性质 特殊数列 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 前n项和公式 中项性质 【方法点拨】 1.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分析、思考,学会归纳、猜想、验证. 2.强化基本量思想,并在确定基本量时注重设变量的技巧与解方程组的技巧. 3.在重点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中项等基础知识的同时,会针对可化为等差 (比)数列的比较简单的数列进行化归与转化. 4.一些简单特殊数列的求通项与求和问题,应注重通性通法的复习.如错位相减法、迭加法、迭乘法 等. 5.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会针对有关应用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出其解. 第1课 数列的概念 【考点导读】 1. 了解数列(含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2. 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和一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3. 能通过一些基本的转化解决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问题。 【基础练习】 1.已知数列{an}满足a10,an1an33an1(nN*),则a20=3。 分析:由a1=0,an1an33an1(nN)得a23,a33,a40, 由此可知: 数列{an}是周期变化的,且三个一循环,所以可得: a20a23. 2.在数列{an}中,若a11,an1an2(n1),则该数列的通项an 2n-1 。 a1(3n1)(nN*) ,且a454,则a1____2__. 3.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24.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范例导析】 例1.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n8n5,则 (1)70是这个数列中的项吗?如果是,是第几项? (2)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并作出前5项的图象; (3)这个数列所有项中有没有最小的项?如果有,是第几项? 分析:70是否是数列的项,只要通过解方程70n8n5就可以知道;而作图时则要注意数列与函数的区别,数列的图象是一系列孤立的点;判断有无最小项的问题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样的是要注意定义域问题。 解:(1)由70n8n5得:n13或n5 所以70是这个数列中的项,是第13项。 (2)这个数列的前5项是2,7,10,11,10;(图象略) (3)由函数f(x)x8x5的单调性:(,4)是减区间,(4,)是增区间, 所以当n4时,an最小,即a4最小。 点评:该题考察数列通项的定义,会判断数列项的归属,要注重函数与数列之间的联系,用函数的观点解决数列的问题有时非常方便。 例2.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点(n,通项公式。 22n(5n1),则其通项an 5n2. 222Sn)(nN)均在函数y=3x-2的图像上,求数列{an}的nS1(当n1时)Saa分析:根据题目的条件利用n与n的关系: n,(要特别注意讨论n=1的情况) S(当n2时)n求出数列{an}的通项。 解:依题意得, Snn3n2,即Sn3n22n。 2(3n22n)3n12(n1)6n5; 当n≥2时,anSnSn1当n=1时,a1S11 所以an6n5(nN)。 例3.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2an1(nN*)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若数列{bn}满足41b1b214...4bn1(an1)bn.(nN*),证明:{bn}是等差数列; *分析:本题第1问采用构造等比数列来求通项问题,第2问依然是构造问题。 解:(I)Qan12an1(nN), an112(an1), an1是以a112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n12n. 即 an21(nN). (II)Q n*4b114b21...4bn1(an1)bn. 4(b1b2...bn)n2nbn. 2[(b1b2...bn)n]nbn, ① 2[(b1b2...bnbn1)(n1)](n1)bn1. ②; ②-①,得2(bn11)(n1)bn1nbn, 即(n1)bn1nbn20,③ ∴nbn2(n1)bn120. ④ ③-④,得 nbn22nbn1nbn0, 即 bn22bn1bn0,bn2bn1bn1bn(nN*),bn是等差数列。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列、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考查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综合解题能力。 【反馈演练】 1.若数列 an前的值各异,且an8an对任意n∈N都成立,则下列数列中可取遍an 前 * 值的数列为 (2) 。 (1) a2k1 (2)a3k1 (3)a4k1 (4)a6k1 an的前n项和,且S=n,则an是 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 2 2.设Sn是数列 n3.设f(n)= 1111(n∈N),那么f(n+1)-f(n)等于n1n2n32n11 。 2n12n24.根据市场调查结果,预测某种家用商品从年初开始的n个月内累积的需求量Sn(万件)近似地满足 Sn= n(21n-n-5)(n=1,2,……,12).按此预测,在本年度内,需求量超过1.5万件的月份是 902 7月、8月 。 5.在数列{an}中,a11,a223,a3456,a478910,则a10 505 。 n2n1(nN), 6.数列an中,已知an32(1)写出a10,an1,an2; (2)79是否是数列中的项?若是,是第几项? 3n2n1102101109(nN),∴a10解:(1)∵an, 333332n2n1(2)令79,解方程得n15,或n16, 332∵nN,∴n15, 即79为该数列的第15项。 3第2课 等差、等比数列 【考点导读】 an1n1n11n223n1,an23n22n21n4n21; 31. 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理解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了解等差、等比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3. 注意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运用。 【基础练习】 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首项a1= -2 ,公差d= 3 。 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则它的第1项是3.设 16,第2项是 8 。 3an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若a1a2a315,a1a2a380,则a11a12a13105。 4.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n}中,a2,a3,a6依次成等比数列,则公比等于 3 。 【范例导析】 例1.(1)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 13 项。 (2)设数列{an}是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 2 。 解:(1)答案:13 法1:设这个数列有n项 32S3ad132∵S3SnSn33a13nd6d n(n1)Sna1nd2∴n=13 法2:设这个数列有n项 3(a1d)34∴3a13d(n2)146 n(n1)da1n3902∵a1a2a334,anan1an2146 ∴(a1an)(a2an1)(a3an2)3(a1an)34146180 ∴a1an60 又 n(a1an)390 ∴n=13 2(2)答案:2 因为前三项和为12,∴a1+a2+a3=12,∴a2=又a1·a2·a3=48, ∵a2=4,∴a1·a3=12,a1+a3=8, 把a1,a3作为方程的两根且a1<a3, ∴x-8x+12=0,x1=6,x2=2,∴a1=2,a3=6,∴选B. 2 S33=4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1)已知数列{log2(an1)}nN)为等差数列,且a13,a39.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Ⅱ)证明 *1111. a2a1a3a2an1an*分析:(1)借助a13,a39.通过等差数列的定义求出数列{log2(an1)}nN)的公差,再求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求和还是要先求出数列{和。 解:(1)设等差数列{log2(an1)}的公差为d, 由a13,a39得:2(log22d)log22log28, 即d=1。 所以log2(an1)1(n1)1n,即an21. (II)证明:因为 n1}的通项公式,再利用通项公式进行求 an1an111n1, an1an22n2n所以 1111111123Ln a2a1a3a2an1an2222点评:该题通过求通项公式,最终通过通项公式解释复杂的不等问题,属于综合性的题目,解题过程中注意观察规律。 例3.已知数列an的首项a12a1(a是常数,且a1),an2an1n4n22(n2),数列bn的首项b1a,bnann(n2)。 2(1)证明:bn从第2项起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设Sn为数列bn的前n项和,且Sn是等比数列,求实数a的值。 分析:第(1)问用定义证明,进一步第(2)问也可以求出。 解:(1)∵bnann ∴bn1an1(n1)2an(n1)4(n1)2(n1) 22222an2n22bn(n≥2) 由a12a1得a24a,b2a244a4,∵a1,∴ b20, 即{bn}从第2项起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4a4)(12n1)3a4(2a2)2n (2)Sna12Sn(2a2)2n3a43a4当n≥2时, 2n1n1Sn1(2a2)23a4(a1)23a4∵{Sn}是等比数列, ∴Sn(n≥2)是常数, ∴3a+4=0,即aSn14 。 3点评:本题考查了用定义证明等比数列,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有一定的综合性。 【反馈演练】 1.已知等差数列2.在等差数列 an中,a27,a415,则前10项的和S10= 210 。 an中,已知a12,a2a313,则a4a5a6= 42 。 3.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3 。 4.如果1,a,b,c,9成等比数列,则b 3 , ac -9 。 5.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S12>0,S13<0. (1)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2)指出S1、S2、…、S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a3a12d12,1211d0 解:(1)依题意有:S1212a121312S13ad0131224<d<-3. 7(2)解法一:由d<0可知a1>a2>a3>…>a12>a13,因此,在S1,S2,…,S12中Sk为最大值的条件为:ak解之得公差d的取值范围为- a3(k3)d0≥0且ak+1<0,即 a(k2)d03kd3d121212∵a3=12, ∴, ∵d<0, ∴2-<k≤3- kd2d12dd72412<d<-3,∴<-<4,得5.5<k<7. 2d7因为k是正整数,所以k=6,即在S1,S2,…,S12中,S6最大. 解法二:由d<0得a1>a2>…>a12>a13, 因此若在1≤k≤12中有自然数k,使得ak≥0,且ak+1<0,则Sk是S1,S2,…,S12中的最大值。又 122a7=a1+a13=S13<0, ∴a7<0, a7+a6=a1+a12=S12>0, ∴a6≥-a7>0 613故在S1,S2,…,S12中S6最大. nd解法三:依题意得:Snna1(n1)dn(122d)(n2n) 22d124d24124[n(5)]2(5)2,d0,[n(5)]2最小时,Sn最大; 22d8d2d12424∵-<d<-3, ∴6<(5-)<6.5. 27d1242 从而,在正整数中,当n=6时,[n- (5-)]最小,所以S6最大. 2d点评:该题的第(1)问通过建立不等式组求解属基本要求,难度不高,入手容易. 第(2)问难度较高,为求{Sn}中的最大值Sk(1≤k≤12):思路之一是知道Sk为最大值的充要条件是ak≥0且ak+1<0;而思路之二则是通过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和性探寻数列的分布规律,找出“分水岭”,从而得解;思路之三是可视Sn为n的二次函数,借助配方法可求解,它考查了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试题注重能力考查的特点. ∵- 第3课 数列的求和 【考点导读】 对于一般数列求和是很困难的,在推导等差、等比数列的和时出现了一些方法可以迁移到一般数列的求和上,掌握数列求和的常见方法有: (1)公式法:⑴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⑵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的“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 用公式法求和(如:通项中含(-1)因式,周期数列等等) n(3)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n},与首末两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则可用把正 着写和与倒着写和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了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特征:an+a1=an-1+a2 (4)错项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相乘所组成,此时 求和可采用错位相减法。 (5)裂项相消法:把一个数列的各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一些正负项相互抵消,于是前n项之和 变成首尾若干少数项之和。 【基础练习】 1.已知公差不为0的正项等差数列{an}中,Sn为前n项之和,lga1、lga2、lga4成等差数列,若a5=10, 则S5 = 30 。 2.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2=8,a8=26,从{an}中依次取出第3项,第9项,第27项…,第3项,按原来的顺序构成一个新的数列{bn}, 则bn=__3+2___ 3.若数列an满足:a11,an12an,n1,2,3….则a1a2an【范例导析】 例1.已知等比数列{an}中,a2,a3,a4分别是某等差数列的第5项、第3项、第2项,且 n+1 n 2n1. a1,公比q1 (Ⅰ)求an; (Ⅱ)设bnlog2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I)依题意a2a43(a3a4),即2a43a2a20 7n1n17n(II)bnlog2[()]log227n |bn|2n7n7n7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和等差数列的求和,本题还考查了转化的思想。 例2.数列{an}前n项之和Sn满足:t(Sn11)(2t1)Sn(nN,t0) (1) 求证:数列{an}是等比数列(n2); (2) 若数列{an}的公比为 *f(t),数列{bn}满足:b11,bn1f(1),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bn(3) 定义数列{cn}为cn1,,求数列{cn}的前n项之和Tn。 bnbn1*解:(1)由t(Sn11)(2t1)Sn(nN,t0)得:t(Sn1)(2t1)Sn1(n2) 两式相减得:tan1(2t1)an,(n2) 即 an12t112,(n2), antt∴数列{an}是等比数列(n2)。 (2)bn1f(1)2bn,则有bn1bn2 ∴bn2n1。 bn(3)cn11111(), bnbn1(2n1)(2n1)22n12n1∴Tn1111111111(1L)(1) 2335572n12n122n1点评:本题考查了an与Sn之间的转化问题,考查了基本等差数列的定义,还有裂项相消法求和问题。 例3.已知数列an满足a1an11(n2,nN). ,ann41an12(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Ⅱ)设bn1an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Ⅲ)设cnansin(2n1)4,数列cn的前n项和为Tn.求证:对任意的nN,Tn. 72分析:本题所给的递推关系式是要分别“取倒”再转化成等比型的数列,对数列中不等式的证明通常是放缩通项以利于求和。 解:(Ⅰ)1211(1)n(1)n(2)[(1)n1], ,anan1anan1又11n(1)3,数列1是首项为3,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a1an(1)n11nn1(1)3(2), 即an . n1an321(Ⅱ)bn(32n11)294n162n11. 1(14n)1(12n)Sn96n34n62nn9. 1412(2n1)(1)n11n1(1), cn(Ⅲ)sin. n1nn123(2)(1)321当n3时,则Tn1111 31321322132n11111111147484[1()n2]. 2862286848474T1T2T3, 对任意的nN,Tn. 7点评:本题利用转化思想将递推关系式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结构求得数列an的通项an,第二问分组求和法是非常常见的方法,第三问不等式的证明要用到放缩的办法,放缩的目的是利于求和,所以通常会放成等差、等比数列求和,或者放缩之后可以裂项相消求和。 【反馈演练】 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n1(nN),其前n项和为Sn,则数列{75 。 2(n2k1)*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n1(n2k)(kN),其前n项和为Sn,则S9 377 。 n1*Sn}的前10项的和为 n3.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2an1,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 4.已知数列{an}中,a11,且有(2n1)an(2n3)an1(nN,n2),则数列{an}的通项公 式为 3113n。 an(),前n项和为 22n12n12n15.数列{an}满足a1=2,对于任意的n∈N都有an>0, 且(n+1)an+an·an+1-nan+1=0, n-1 又知数列{bn}的通项为bn=2+1. (1)求数列{an}的通项an及它的前n项和Sn; (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1)可解得 n* 2 2 an1n12 ,从而an=2n,有Sn=n+n, ann(2)Tn=2+n-1. * 6.数列{an}中,a1=8,a4=2且满足an+2=2an+1-an,(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Sn=|a1|+|a2|+…+|an|,求Sn; (3)设bn= 1** (n∈N),Tn=b1+b2+……+bn(n∈N),是否存在最大的整数m,使得对任意nn(12an)m成立?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2解:(1)由an+2=2an+1-anan+2-an+1=an+1-an可知{an}成等差数列, aa1d=4=-2,∴an=10-2n. 4122 (2)由an=10-2n≥0可得n≤5,当n≤5时,Sn=-n+9n,当n>5时,Sn=n-9n+40, ∈N均有Tn> * 2n9n 1n5故Sn= 2n9n40 n5(3)bn= 11111() n(12an)n(2n2)2nn1111111nm;要使Tn>总成立,Tnb1b2bn[(1)()()]2223nn12(n1)32需 1m<T1=成立,即m<8且m∈Z,故适合条件的m的最大值为7. 432第4课 数列的应用 【考点导读】 1.能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列的等差、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2.注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构造思想:已知数列构造新数列,转化思想:将非等差、等比数列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 【基础练习】 1.若数列an中,a111,且对任意的正整数p、q都有apqapaq,则an n . 332.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若Sn1,Sn,Sn2成等差数列,则q的值为 2 。 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2,若a1,a3,a4成等比数列,则a2 6 。 【范例导析】 例1.已知正数组成的两个数列{an},{bn},若an,an1是关于x的方程x2bnxanbnbn10的 两根 (1)求证:{bn}为等差数列; (2)已知a12,a26,分别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3)求数{22bn}的前n项和sn。 2n22(1)证明:由an,an1是关于x的方程x2bnxanbnbn10的两根得: 2bn1bn1(n1) {bn}是等差数列 bn0 2bn(2)由(1)知2b1a1a28, b12, ∴anbn1bnn(n1)(n1) 又a12也符合该式, 2(3)sn234n123n ① 2222134n1sn23n1 ② 2222n3. n2①—②得 sn3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数列的构造,数列的转化思想,乘公比错项相减法求和例2.设数列an,bn满足a1b16,a2b24,a3b33 ,且数列an1annN等差数列,数列bn2nN是 是等比数列。 (I)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II)是否存在kN*,使akbk0,解:由题意得: 1,若存在,求出k,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ana1(a2a1)(a3a1)(anan1)6(2)(1)0(n4) (2)(n4)(n1)n27n18 6= ; 2211由已知b124,b222得公比q bn2b1222k1271(2)f(k)akbkkk928 222n1142n1 2k17491k87,所以当k4时,f(k)是增函数。 2242又f(4)11, 所以当k4时f(k), 221。 2又f(1)f(2)f(3)0, 所以不存在k,使f(k)0,【反馈演练】 1.制造某种产品,计划经过两年要使成本降低36%,则平均每年应降低成本 20% 。 2.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52,S106,则a16a17a18a19a20 54 。 3.设{an}为等差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77,S1575,Tn为数列{ Sn}的nn29n前n项和,则Tn. 44.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和,且a23,4S2S4.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求证数列{2n}是等比数列; (3)求使得Sn22Sn的成立的n的集合. 解:(1)设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差为d,由题意得:解得:a11,d2aa1d3 4(2a1d)4a16dan2n1 2an22n1(2)由题意知:a2n34, 2n12数列{2an}为首项为2,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 (3)由a11,d2,an2n1得,Snn 5.已知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Sn为其前n项和,对于任意nN*,满足关系Sn2an2. 证明:an是等比数列; 证明:∵Sn2an2(nN*) ① ∴Sn12an12(nN*) ② ②-①,得an12an12an(nN*) ∵an0,2an12 (nN*) an故:数列{an}是等比数列 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六章 不等式 【知识图解】 【方法点拨】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等式的性质是解、证不等式的基础,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基本不等式 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及其变形在不等式的证明和解决有关不等式的实际问题中发挥着应用 重要的作用.解不等式是研究方程和函数的重要工具,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涉及到求最大(小)值,比较大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不等式的解法包括解不等式和求参数,不等式的综合题主要是不等式解法 与集合、函数、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知识的综合,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是高考命题证明 不的热点,也是高考复习的难点. 等一元二次不等式 1. 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能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式一定要紧扣“一正、二定、三相等”这三个条件。 应用 2.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一类重要的不等式,要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几何意义 3. 线性规划问题有着丰富的实际背景,且作为最优化方法之一又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这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部分内容应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能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同时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线性规划中的运用。 应函数、方程的联系和相互转化。 第1课 基本不等式 【考点导读】 应用 1. 能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其他的不等式,能用基本不等式求解简单的最值问题。 2. 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综合形较强的问题。 【基础练习】 a2b21.“a>b>0”是“a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填写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 2分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ab1,bc2,ca2,则abbcca的最小值为 22222213 23.已知x,yR,且x4y1,则xy的最大值为 1 1.已知lgxlgy1,则【范例导析】 例1.已知x52的最小值是2 xy51,求函数y4x2的最大值. 44x5分析:由于4x50,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 解:∵x5∴54x0 4∴y=4x-2+ 11=54x3≤-2+3=1 54x4x5当且仅当54x1,即x=1时,上式成立,故当x=1时,ymax1. 54xab+=1,求x+y的最小值。 xy例2.(1)已知a,b为正常数,x、y为正实数,且 (2) 已知x0,y0,且x2yxy30,求xy的最大值. 分析:问题(1)可以采用常数代换的方法也可以进行变量代换从而转化为一元函数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问题(2)既可以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将题目中的等式转化为关于xy的不等式,也可以采用变量代换转换为一元函数再求解. 解:(1)法一: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x+y=(x+y)(abbxay+)=a+b++≥a+b+2ab当xyyxaybxx=yx=a+ab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ab+=1y=b+abxy法二: 由 abay+=1得x= xyy-bay>0得y-b>0 ∴ x+y≥2ab+a+b y-b∵ x>0,y>0,a>0 ∴ 由 aby-b=y-by=b+ab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a+b=1x=a+abxy(2)法一:由x2yxy30,可得, y30x (0x30). 2x注意到(x2)2(x2)16.可得,xy18. x2x2当且仅当x218. ,即x6时等号成立,代入x2yxy30中得y3,故xy的最大值为x2法二:x,yR,x2y2代入x2yxy30中得:22xy22xy, 2xyxy30 解此不等式得0xy18.下面解法见解法一,下略. 点拨:求条件最值的问题,基本思想是借助条件化二元函数为一元函数,代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可考虑通过变形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 【反馈练习】 1.设a>1,且mloga(a1),nloga(a1),ploga(2a),则m,n,p的大小关系为m>p>n 2.已知下列四个结论: ①若a,bR,则ba2ba2; ②若x,yR,则lgxlgabab2y2lgxlgy; ③若xR,则x42x44; ④若xR,则2x2x22x2x2。 xx其中正确的是④ 3.已知不等式(xy)(1a)9对任意正实数x,y恒成立,则正实数a的最小值为6 xyx2y24.(1)已知:xy0,且:xy1,求证:22,并且求等号成立的条件. xy(2)设实数x,y满足y+x2=0,01型,再行论 (xy)解: (1)分析:由已知条件x,yR,可以考虑使用均值不等式,但所求证的式子中有xy,无法利用xy2xy,故猜想先将所求证的式子进行变形,看能否出现(xy)证. 证明:xy0,xy0.又xy1, 22x2y2(xy)22xy(xy)2(xy)22.等号成立 xy(xy)xyxy当且仅当(xy)2222时.(xy)2,xy2,xy4. (xy)6262,y 22xy1,(xy)26,xy6.由以上得x即当x6262,y时等号成立. 22说明:本题是基本题型的变形题.在基本题型中,大量的是整式中直接使用的均值不等式,这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本题中是利用条件将所求证的式子化成分式后再使用均值不等式.要注意灵活运用均值不等式. (2)∵ aa≥2axyxyxx22111(x)22a2282a, 1111(x)2≤,0111(x)22a2281≥2a8 ∴ aa1(2a8xy1≥2a8 ∴ loga(aa)≤logaxy)loga21 8第2课 一元二次不等式 【考点导读】 1.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2. 能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决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基础练习】 1.解不等式: 123xx0 221232(3)x1x32xx2(4)4xx2 2222解:(1)原不等式化为3x4x40,解集为x2 3(1)3x4x40 (2) 2(2)原不等式化为x(3)原不等式化为x22x30,解集为R x10,解集为 2312xx421232x2x102(4)由2xx4,得 ,得222x2x501x2x3222x21或x21, 得61x61点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注意二次项系数的符号、对应方程的判断、以及对应方程两根大小的比较. 2. 函数ylog1(x21)的定义域为 2,1U1,2 22 3..二次部分对则不等 x y -3 6 -2 0 -1 -4 0 -6 1 -6 3 0 4 6 函数y=ax2+bx+c(x∈R)的应值如下表: 式ax2+bx+c>0的解集是 -4 (,2)(3,) 4.若不等式xbxc0的解集是{xx3或x1},则b=__-2____ c=__-3____. 【范例导析】 例.解关于x的不等式 2a(x1)1(a1) x2分析:本题可以转化为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注意分类讨论.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a1)x(a2)0∵a1∴等价于: x2a2a1xa10 (*) x2a2a1>0∵a211<1∴x2 a>1时,(*)式等价于 a1a1a1x2a2xa1<0由2-a2=a知: a<1时,(*)式等价于 a1a1x2a2a2当02,∴2 a1a2综上所述可知: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当a=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φ;当 a1a2a20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 a1a1x+∞)。 思维点拨:含参数不等式,应选择恰当的讨论标准对所含字母分类讨论,要做到不重不漏. 【反馈练习】 1.若关于x的不等式axaxa10,的解集为R,则a的取值范围是2.不等式ax22,0 11bx20解集为x,则ab值分别为-12,-2 233.若函数f(x) = 0 2x2axa1的定义域为R,则a的取值范围为1,24.已知M是关于x的不等式2x2+(3a-7)x+3+a-2a2<0解集,且M中的一个元素是0,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并用a表示出该不等式的解集. 解:原不等式即(2x-a-1)(x+2a-3)<0, 3. 2a1a15若a1,则2a3, (a1)5,∴32a222a1此时不等式的解集是{x|x32a}; 2a13a155若a,由2a3, (a1),∴32a22242a1此时不等式的解集是{x|32ax}。 2第3课 线性规划 由x0适合不等式故得(a1)(2a3)0,所以a1,或a 【考点导读】 1. 会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对应的区域,能由给定的平面区域确 定所对应的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2. 能利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并从中体会线性规划所体现的用几何图形研究代数问题 的思想. 【基础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