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2・ 山西中医2007年8月第23卷第4期 SHANXI J OF TCM Aug.2007 Vo1.23 No.4 ・外治法集锦・ 通心贴外敷心俞与内关穴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邢 洁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贴外敷心俞、内关穴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通心贴外敷心俞、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 痛4O例,对照组单用单异山梨酯治疗4O例,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_T改变、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_T改 变的时间、血黏度和血脂的情况。结果:通心贴刺激心俞、内关穴位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显效9例,改善24例,基本无 效5例,加重2例,总有效率为82.5 ;对照组显效ll例,改善2l例,基本无效7例,加重l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 效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一一0.236,P一0.813)。心电图改善治疗组显效7例,改善2O例,基本无效lO例,加重3 例,总有效率为67.5 ;对照组显效8例,改善l5例,基本无效l5例,加重2例,总有效率为57.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一0.41l,P一0.681)。治疗组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_T改变的时间(min)由121.45±16.28改善为58.49± 5.82,与单异山梨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通心贴贴敷心俞、内关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 效明显。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外治法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07)04—0062—02 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笔者采用通心贴 通心贴剂贴于选定穴位上,每日治疗持续约 外敷心俞、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与单硝 6~8 h。 酸异山梨酯治疗的40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道 2.2对照组:单异山梨酯片(山东鲁南制药厂 如下。 生产),每次1片(每片40 mg),1次顿服。 1 一般资料 2.3观察项目;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血 病例选自门诊和病房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患 液流变学、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三大常规。两 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 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于观察前一周及观察期 例,女17例;年龄41~75岁,平均57.52±8.71 间停服其他中西药,心绞痛发作者可临时含服 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2月,平均2.87±2.45 甘油。所有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统计结果 年;属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 均以=云-±S表示,一般资料及部分计数资料用 检 合并高脂血症26例,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6例。 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分类等级资料采用 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3 Ridit检验。 岁,平均56.99±7.95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2 3疗效观察 月,平均3.71--_2.51年;属稳定型心绞痛22例,不 _-43.1疗效标准:参照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 稳定型心绞痛18例;合并高脂血症24例,高血压 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 病16例,糖尿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 痛)急症诊疗规范。 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3.2治疗结果 2治疗方法 3.2.1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显效9例(22.5 ),改 2.1 治疗组:采用通心贴外治。通心贴由深圳市 善24例(60.0 ),基本无效5例(12.5 ),加重2 中医院制剂室按我院罗陆一教授提供药方研制(细 例(10.0 ),总有效率为82.5 。对照组显效11 辛20 g,制附子、补骨脂、肉桂各15 g),取心俞、内 例(27.5 ),改善21例(52.5 ),基本无效7例 关穴,治疗前用75 酒精棉球清洁局部皮肤后将 (17.5 ),加重1例(2.5 Ao),总有效率为80.0 。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经Ridit检 作者简介:邢洁,女,1975年1月生,主治医师,广东省深圳市 验,z一一0.236,p_-0.813),说明两组在心绞痛疗 中医院(深圳5180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中医2007年8月第23卷第4期 效上,无明显差别。 3.2.2两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结果:治疗 组显效7例(17.5 A),改善2O例(5O.0 ),基本无 o效1O例(25.0 ),加重3例(7.5 A),总有效率为 o67.5 。对照组显效8例(20.0 9/6),改善15例 (37.5 ),基本无效15例(37.5 9/6),加重2例 (5.0%),总有效率为57.5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 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经Ridit检验,z一0.411, P一0.681),说明两组在心电图疗效上,无显著性 差异。 3.2.3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结果:两组 治疗后缺血性ST—T改变时间均有缩短。缺血性 ST-T改变的时间(rain)治疗组由121.45±16.28 改善为58.49±5.82;对照组为120.41±17.31改 善为6O.77±7.12。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一 0.12,说明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O.05)。 3.2.4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1。治 疗组治疗前后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和血 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均有显著差异(P<0.01), 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对 比有显著性差异(P<O.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s) 组别 高切 中切 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 (mpa・s) (mpa・s) (mpa・s) (g/L) 治疗组治疗前6.88±1.72 9.78±1.58 2.18±0.47 4.51±0.81 治疗后5.81±1.35 7.67±1.32 1.62±0.38 3.12±0.54 P值0.002 7 0.000 0 0.000 0 0.000 0 对照组治疗前7.15±1.61 9.49±1.21 2.43±0.51 4.68±0.68 治疗后6.78±1.71 9.01±1.18 2.39±0.58 4.57±0.71 P值0.322 0 0.076 0 0.744 0 0.481 1 注:两组治疗后高切数值比较,P一0.006 1;中切数值比较,P 一0.001 1;血浆黏度数值比较,P一0.000 0;纤维蛋白原比较,P一 0.000 0。 3.2.5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mmol/L, ±s) 组别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妻 譬妻 治疗组治疗前2.39±1.17 7.22±o.26 1.21±o.31 6.25±1.21 治疗后1.68±1.32 6.85±o.31 1.59±o.34 4.31±1.32 P值 o.o12 8 o.ooo o o.OOl 1 o.ooo o 对照组治疗前2.28±1.73 7.13±o.29 1.23±o.33 5.57±1.29 治疗后2.33±1.5O 7.O7±o.27 1.32±o.42 5.98±1.38 P值 o.890 5 o.341 o o.289 7 o.174 5 注: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数值比较,P—o.042 8,总胆固醇数 值比较,P—o.OOl 1;高密度脂蛋白数值比较,P—o.002 2;低密度 脂蛋白数值比较,P—o.ooo o。 由表2可知,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 SHANXI J OF TCM Aug.2007 Vo1.23 No.4 ・63・ 学意义(P<O.05),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 3.2.6副作用观察: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全部患者 均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血、尿、大便常规检查及肝功 检查,均无异常变化。治疗组治疗后无明显头痛、 心悸等不良反应,有5例患者对敷贴胶布过敏不能 耐受而剔除观察。对照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 头晕,但多数病人尚能耐受,此外还可见面红、心悸 及上消化道症状。 4讨论 通心贴刺激心俞、内关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是运用中医经络腧穴学理论,通过腧穴一经络一脏腑 间的相关联系,同时结合中老年人体质多虚、多瘀、 多痰的特点,抓住病人肾阳亏虚、痰瘀内阻的病理 特点,选用温补肾阳的通心贴进行穴位外治。选择 内关、心俞穴位治疗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根据。内关 穴属于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阴维有痛苦心痛”、“实则心暴痛,虚 则烦心……内关主之”,“胸中之病内关担”。内关 又系阴维脉之交会穴,属心包经,善于宁心理血,理 气镇痛。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背俞穴。背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可治疗与本 脏腑有关的疾病。如《素问・长刺节论》谓:“迫脏 刺背,背俞也”,《外台秘要》载有:“心俞,主心痛,与 背相引而痛”,故心俞、内关为历代医家治心胸病症 之要穴。现代研究_2。 亦证实心俞、内关对心血管 系统影响较大,故用通心贴外敷内关、心俞穴,使药 物透入皮肤肌肉,进行穴位刺激,发挥药效,促使经 脉气血运行通畅,调整脏腑机能从而治疗冠心病心 绞痛。 临床观察通心贴刺激心俞、内关穴位治疗冠心 病心绞痛疗效明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并能明 显降低血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黏度,且无 任何毒副作用,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值得临 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实用中医心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99—605. [2] 利红.针刺内关穴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辽 宁中医杂志,2003,30(8):667—668. [3]李保良,庞勇.针刺背俞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_J].中国针灸,1999,19(7):405—406. (收稿日期:2007—03—21,修稿日期:2007—06—06) 本文编辑:李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