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技术
发表时间:2018-12-17T10:51:54.01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3期 作者: 张秀玲
[导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并且在国内备受关注。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并且在国内备受关注。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以及调度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水平。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结合实际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调度技术 引言
电力系统自动化随着逐渐提高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变革。在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作为整个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作为主要内容。 为了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厂站的自动化以及调度自动化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快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程,就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自动发电控制出现在50年代, 并相继提出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的相关理论。进入60年后代,计算机技术逐渐被引入到电力调度中, 电网SCA-DA系统问世。70年代,数据库建立起来并开发了PAS电网高级应用软件。随后,能量管理系统即EMS系统在PAS应用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开发。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提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网调动效率及质量。 2.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分析 2.1自动化监控系统
专门的监控系统和计算机监视系统也应该应用到变电站。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监控系统在变电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这些系统能够解决分布控制的问题。我国存在的大部分总装机都具有较大的容量,然而在变电站中,单机容量都应达到200KV 及以上,因此需要将该容量的发电机组作为变电站的支撑。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充分保障其运行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变电站后期发展中,应将机组自动调节投入量逐渐提升,并将保护动作落到实处,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条件,以达到实现AGC的目的。当前,已有很多大型电厂实现了机组实时监控 , 并将其运用到安全事故中,并实现了对安全事故的调节、转化、处理及快速启动等方面。很多变电站都在向远方操作方向发展,逐渐实现无人值班或者少人值班的最终目的。根据近些年对变电站的相关统计,已有大部分的变电站基本实现计算机监控,并达到无人操作的目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从而使在运行人员资源投入方面得到有效降低,劳动力生产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就目前发展来看,在变电站中己逐步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2.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分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其逐渐融入到了电力系统中。以往对于一些数据很难实现准确记录,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并逐渐实现数据的自动保存功能。
在集中连接设备的过程中使用传统的变电器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精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通过电缆将各个一次设备连接到相应的自动化设备上,这无疑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难度。然而,现今很多变电站都采用了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结合所用的设备,同时还能极大的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从而实现间隔级别及级别两个不同的级别的单元组合。使用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而且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系统在运行时不需要专门的值班人员,由此可见这是变电站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使用网络构造、RTU构造以及通用设备构造三种不同设备,相关研究人员对变电站进行了自动化试验。在我国,变电站的结构形式是联合多个单元而形成的,并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具有较小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不同的单元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在我国,虽然有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变电站无需专门的工作人员值守的工作模式,但是该模式的快速发展因为种种问题受到了阻碍,比如:较差的通道质量、缺乏安全意识等等。 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分析
信息通道、场站终端以及主站系统作为电力调度系统的三大组成,而且他们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根据电力调度的三大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具有不同作用的四大部分:①信息采集处理部分,其能够有效收集并分析发电站等各系统所产生的所有信息;②信息传输部分,其实现了不同系统以及其中包含的不同单元之间的资源共享;③信息执行部分,其能够协助调度工作者进行数据核算,并保证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④人际交互部分,其可以通过投影仪器等专门的设备对主站系统收集的所有的资源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给工作人员的检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我国的电力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现今数字技术已经融入到电力系统中。因此,与原来相比,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随着不断更新的自动化技术,系统的自动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自动化系统在保证自身功能基础上也不断吸收了更多的资源;②在较多方面都使用了自动化系统;③在电力系统中,信息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多个对多个的交流方式逐渐替代了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能量管理系统化,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展的,并与当前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相结合。主要面对的是发电和输电类型的升级电网或者是大区级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包括计算机、数据收集、操作系统、支持系统、网络分析和能量管理六个组成部分。网络化概念在系统发展中也有所涉及。 远程通信可以再直属电厂和变电站之间实现,在远程中可以传输数据。当交换信息时,上一层主站可以兼顾到下一层系统从全网系统角度运行,这样对下层主站而言,可以更好的帮助其全系统以及系统相邻之间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还能确保计算网络等值的精准性。
所以,在调度系统中拥有相应的自动化技术是实现我国电力系统更快、更好的发展前提。而且将自动化调度融入到电力系统中使我国正常、高效运转的电力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同时还能进行及时提醒电力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危险情况,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危害的发生,有效的保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该电力系统能够最快的反映出已经出现的危害,避免危害向着更严重的
方向发展,确保企业以及个人的最小化伤害。 4.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前景
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取得发展的主要依靠,并随着逐渐完善的科学技术,电力系统的发展规模也得到很大范围的扩大。在电力系统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各种资源,并充分利用互联息技术,实现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由此可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逐范围渐扩大并且呈现一种分散的传统模式。目前,虽然我国的电网系统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电压稳定性等。因此,加强电压的稳定性对于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稳态运行作为电力系统调度中能量管理系统的关键,所以需要针对稳态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与此同时,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进行完善的前提下,还需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改进。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需要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建立健全电网动态安全评估系统,实现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未来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中,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相关研究为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时代的进步,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虽然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在这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随着经济技术的更新,需要将电力系统的相关技术进一步完善,最终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升.强电环境下调度自动化远动设备的抗干扰问题研究[J].电子世界, 2017,(10). [2]徐峥谊.新老自动化主站系统无缝过渡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09). [3]杨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