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画⾯艺术基础多媒体画⾯艺术基础第⼀章
1、简述电视画⾯与计算机画⾯的异同点。
答:(1)从画⾯的制作⼿段极其所遵循的艺术规律⾓度看,两类画⾯存在明显差异: a.制作技巧上电视画⾯是通过摄像机产⽣的画⾯,计算机画⾯是计算机软件制作的画⾯。b.创作艺术上
电视画⾯遵循的艺术规律类似于摄影艺术,其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对被摄景物的处理和拍摄技巧上;计算机画⾯所遵循的艺术规律类似于绘画艺术,其艺术效果取决于开发者的构图创意和艺术设计。c.应⽤场合上
电视画⾯主要⽤于⼀些演⽰实际操作的场⾯和再现客观场景的镜头,计算机画⾯则见长于说明⼯作原理、内部结构以及使⽤课堂板书活动起来。(2)两类画⾯的共性
a.都采⽤屏幕画⾯显⽰⽅式,都具有屏幕画⾯的⼀些共同特点
b.电视画⾯可视为摄影照⽚或数字静像在时间上的延伸,⽽计算机画⾯也可视为计算机图形在时间上的延伸2、概述⼀下你对多媒体画⾯的认识。
答:(1)多媒体画⾯是电视画⾯与计算机画⾯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由后两种画⾯演变并且脱颖⽽出来的⼀种新的画⾯类型。(2)多媒体画⾯和电视画⾯、计算机画⾯的共同之处在于,三者都是基于屏幕显⽰的画⾯,⽽且都属于运动画⾯。但是多媒体画⾯所能采⽤的媒体包括图⽂声
像,是三者之中最丰富的。在多媒体教材中,多媒体画⾯应理解为⽤来完整表现⼀个知识点的⼀组画⾯。
(3)由于交互功能是⼀种画⾯转移的过程控制功能,在画⾯内部,可以不必强调⼀定要具有交互功能。因此,对于多媒体画⾯,只要求有电视和计算机两个领域的媒体有机结合就可以了。
(4)⽆论多媒体教材、电视节⽬?的课件,其基本组成单元都是运动画⾯。具体地讲,多媒体教材可以由多媒体画⾯、电视画⾯和计算机画⾯组成。区别多媒体教材(节⽬)和电视节⽬,主要取决于其中画⾯转移是否有交互功能。由于后者只采⽤了编辑功能,不能实现⼈机交互操作,因此不能叫做多媒体节⽬。第⼆章
1、将教学画⾯分割为信息区和美化区时,应根据什么原则来控制这两部分⾯积的⼤⼩, 答:将教学画⾯分割为信息区和美化区时,应根据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关系原则来合理控制这两部分⾯积的⼤⼩。当美化区过⼤时,导致每屏传达的信息量过⼩,使教学效率降低;反之,当美化区过⼩时,信息量过⼤,虽然教学效率提⾼了,但学习者的吸收率降低,影响教学效果。⼀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的60%-70%⽐例时,不仅符合上述教学原则,⽽且符合艺术原则。2、简述组成物体肌理的质感与纹理的艺术特点。
答:质感是指物体本⾝的性质所呈现的表⾯效果,它的美是静态的、朴实的,具有纯天然属性;问题是指物体表⾯的纹理组织,它的美具有动感、艺术感且可加⼯修饰。具有质感和纹理的⾯能够强化视觉效果,使形态的表现更具真实感。第三章
1、什么是⾊域,请分别说明RGB⾊域、CMYK⾊域和Lab⾊域的特点。答:⾊域是指⽤于显⽰,打印或印刷的某种颜⾊系统中所包含的颜⾊范围RGB⾊域的特点:
三原⾊为红(R),绿(G),蓝(B) ⾊彩混合为加法混合 主要⽤于显⽰器CMYK⾊域特点:
四原⾊为青(C),紫(M),黄(Y),⿊(K) ⾊彩混合为减法混合
主要⽤于油墨印刷和彩⾊打印Lab⾊域的特点:
L为亮度分量的通道(通过⿊,灰,⽩⾊),a为⼀对补⾊(绿-红)的通道,b为另⼀对补⾊(蓝-黄)的通道⾊域⽐RGB和CMYK⾊域都⼤
与设备(显⽰器,打印机)⽆关,故可做RGB和CMYK⾊域转换的中间过渡⾊域2、何谓⾊彩对⽐,它有哪⼏种类型,
答:(1)在画⾯上寻找⾊彩的差异,称为⾊彩对⽐。(2)⾊彩对⽐分为以下⼏种类型:<1>同时对⽐与连续对⽐
呈现的时间关系分为同时对⽐与连续对⽐:两种颜⾊放在⼀起的时候,双⽅都会将对⽅推向⾃⼰的补⾊,这种现象叫做同时对⽐,也叫视觉的同时性效果。⾊彩三属性的对⽐,都是同时对⽐。连续对⽐则是在不同时间下的⾊彩对⽐规律,运续对⽐是由于视觉残像和适应现象造成的。
<2>⾊彩的明度、⾊相、纯度的对⽐
按照画⾯上呈现⾊彩的属性差异分:⾊彩的明度,⾊相,纯度的对⽐。
⾊相对⽐是由于⾊相差别形成的⾊彩对⽐,它所指的主要是⾊相环中⼀些⾼纯度⾊彩之间的⾊相对⽐,⽽含有⿊、⽩、灰的各种颜⾊不包括在内。⾊相对⽐的强弱,是由对⽐⼆⾊在⾊相环上的距离之差来决定的。
纯度对⽐因不同纯度的⾊彩组合⽽形成的对⽐,⾊彩纯度的⾼低,取决于不同光线的照射。强光和阴影降低⾊彩的纯度。明度对⽐因⾊彩的明暗差异⽽形成对⽐。明暗对⽐的特点最明显,也最实⽤。第四章
1、运⽤运动⼿段表现教学内容有哪两⼤类型,两者的共性和特点如何,
答:(1)运⽤运动⼿段表现教学内容有⽤摄象机拍摄的运动画⾯和⽤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运动画⾯两⼤类型。(2)共性和特点:
摄象机运动⽅式的拍摄⼿段分为两⼤类:运动镜头和景别组接。其中运动镜头包括镜头的推、拉、摇、跟及机位的升降和移动。⽽竟别组接是指将不同景别,根据需要进⾏选择并且编辑起来,形成画⾯的“跳转”。
计算机软件制作完全可以实现摄象机运动所产⽣的画⾯效果:上下、左右滚动功能相当于摄象机“摇”镜头和机位升降移动;缩放功能相当于镜头的推、拉;此外,计算机软件还能完成旋转、镜像、变形等更多的运动功能。
2、扼要描述多媒体教材中,全景和特写的功能及组接后的效果。
全景的功能是表现被摄主题的全貌及其所处环境特点,其功能是呈现⼀个完整形态。或者交
代出整体内部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或者显⽰⼀个系统各个体之间的联系。特写的功能是突出整体中某⼀局部或群体中某个体的细节特征,旨在以各个击破的⽅式深化对整体和群体的认识。
将特写与全景配合运⽤,可使学习者的注意⼒在全景的”景”与特写的”质”上往返跳动,从⽽使学习过程有节奏地向前推进。
第五章
1、画⾯上的字幕,⼀般采⽤哪⼏种构成形式,
答:画⾯上的字幕采⽤以下构成形式:?以⾊彩或纹理为背景的字幕(标题);?异⾊轮廓字幕;?以图案或图⽚为背景的字幕;?动画字幕;?书写效果字幕;?特技字幕。
2、字幕在画⾯上的表现⼒主要由哪些特征元素决定的,
答:字体的表现⼒是由它的特征元素决定的。这些特征元素包括字号、⾏间距、字重、字体宽度、字形和字间距等。第六章
1、在多媒体教材中,哪些场合需要运⽤解说词,答:(1)配合⽂本的解说词
这是传统教学中普遍采⽤的⼀种形式,适⽤范围最为⼴泛。但是与书本不同的是,⽂本在多媒体教材中呈现的⽅式很多,有全⽂照念、字多念少、字少念多。(2)配合图形的解说词
为了保持和⾯的简洁,在图形的关键部位设置热区,当⿏标移到该热区时,画⾯上便有相应的⽂字说明,同时配以相应的解说词。这种通过交互功能控制解说词的⽅式,是电视领域中声⾳媒体与计算机领域中图形媒体配合的⼀种新⽅式。(3)配合实际操作或联系的解说词
例如在讲授安装PC机的多媒体教材中,每插⼊⼀块板卡,或者安装⼀根连线时,均要yoga就解说词说明⼀下,教学效果很好。
此外,学习者通过多媒体教材进⾏联系时,为了增强学习的效果,在学习者做出回答(正确或错误)时,该教材可配以掌声或叹⽓等⾳响效果,也可以⽤解说词加以评判或提⽰。2、在多媒体教材中,背景⾳乐⼀般⽤于哪些场合,
答:(1)⽚头⼀般为教材名,应选择与该教材内容统⼀的主题⾳乐,最好有些⼒度和新鲜感,因此⽚头常在⿏标点击后才更换,故以循环播放为宜。
(2)⽚尾主要⽤来介绍制作⼈员名单和制作单位,或以滚动⽅式,或以换屏⽅式,但⼀般能预测其播放时间,因此可选与播放长度相等的⾳乐,其节奏最好与画⾯变动速度同步。
(3)画⾯上出现主菜单或⼦菜单时,不仅等待时间不能预知,⽽且经常会功过“返回”按钮使画⾯不断重复出现。为了保证背景⾳乐的完整性,不⾄于因为互动操作⽽使其“⽀离破碎”,可以尽量缩短主题⾳乐长度,采⽤⽞幻播放⽅式,必要时,还可增加⼀个“静⾳”按钮,将背景⾳乐关掉。
(4)每⼀章节的教学内容都也应有⼀⾸预置适配的主题旋律,⼀⽅⾯不同章节的基调有所不同,另⼀⽅⾯,整个教材中各章节的旋律⼜要彼此协调,形成统⼀的⾳乐曲式。
(,)在有⽂本说明和解说的画⾯中,在解说词结束后,可以播放⾳乐这时的⾳乐应起到延伸解说词内容意境的作⽤。(,)在演⽰图⽚的画⾯中,⼀般也可以⽤背景⾳乐配合。这时的⾳乐应起到延伸图⽚意境的作⽤。
(,)当⽤背景⾳乐陪衬烘托解说词和画⾯时,切忌不能喧宾夺主。⾳乐响度超过解说词,或者⾳乐旋律分散画⾯的注意⼒等,都是应注意避免的。第七章
1、在多媒体教材中,有哪⼏种交互功能的运⽤类型,
答:在多媒体教材中运⽤过的交互功能实例,可以归纳为三种运⽤类型,即导航类型,互动教学类型和测试训练类型。(1)导航类型
在多媒体教材中,导航为学习者进⼊该教材寻找所学内容提供了”路标”。可以在该结构的所有节点上设置热区。如菜单,按钮等,使学习者可以沿着路径通过点击⿏标,⼀步⼀步地找到所需的知识,这就是在多媒体教材中设计导航的基本思想。(2)互动教学类型
将交互功能⽤于对呈现教学内容的控制,有助于学习者参与教学过程,这对于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要点,提⾼⾃主学习能⼒等,都是⼗分有利的。在多媒体教材中,充分利⽤交互功能,并将其⽤得恰倒好处,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测试、训练类型
测试和训练(包括实验)本⾝就是⼀种互动教学活动,因此具备运⽤交互功能的基础。根据教学计划,恰到好处地运⽤交互功能控制教学过程,则可使多媒体教材“锦上添花”,更加充分显⽰出它的优越性。2、为什么说智能化的交互功能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思想,
答:交互功能向智能化发展,实际是指由机器主动向⽤户主动发展。后者的特征是,教学内容是按照学习者的兴趣和⽔平提供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地提出问题,让计算机回答。这时计算机回答的答案,不是编程时预置的,⽽是从数据库中调出有关数据按照预置的规律现场⽣成的。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应该将学习内容呈现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得以按照⾃⼰的兴趣和基础,对所学习的知识主动地进⾏捕获和加⼯。智能化的交互功能正好可以成为这种⾃主学习模式的环境和⼯具。
因此,只有当交互功能发展到“学习者主动”(即智能化)时,才能真正适应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其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出新⽔平。教育技术学导论
1、⽐较美国教育技术94定义与04定义的异同点,理解我国教育技术的典型定义。
答:(1)1994年定义: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94定义认为:“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设计、开发、利⽤、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004年新界定:限定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范围,重视绩效,04定义认为: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异同点:
第⼀,2004年定义采⽤的是“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4年的定义采⽤的是“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
第⼆,2004定义的主要包括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管理,其中,,定义中的设计、
开发的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了⼀个职能:创设。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被列为⼀个单独的范畴。
第三,新定义添加了有关改善绩效的新内容。改善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能⼒。第四,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2)我国关于教育技术的典型定义,主要有以下⼏种:
教育技术学是应⽤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法以及⽅,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段、操作⽅法和⽅的⼀门学科,其⽬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1996)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是依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各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种实践和研究。 (章伟民,1998)
教育技术学是⼀门运⽤系统⽅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李⽂光、杨开诚,2001) ?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切可以利⽤的成果,开发⼈及⼈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冯秀琪,2002)2、什么是教学结构,对教学结构的三种形式进⾏分析。
答:(1)教学结构是指在⼀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的具体体现。(2)?“以教师为中⼼”的教学结构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辅助教师教,即⽤于演⽰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教材是学⽣获取知识的惟⼀来源,⽼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以学⽣为中⼼”的教学结构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才的培养;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主学习的认知⼯具、情感激励⼯具;教材不再是惟⼀的学习内容,甚⾄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不⾜之处:
过于强调学⽣的“学”,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的发挥,忽视师⽣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当学⽣⾃主学习的⾃由度过⼤时,还容易偏离教学⽬标的要求。“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上述两种教学结构彼此取长补短,努⼒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更要充分体现学⽣的学习主体作⽤,既注意教师的教,⼜注意学⽣的学,把教师和学⽣两⽅⾯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也可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它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的学习主体作⽤,⼜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从⽽调动了教与学两个⽅⾯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的学习主体只有⼀个——就是学⽣。
我国当前⼤⼒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也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3、阐述“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
答:(1)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则越趋于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个序列。
(2)教育应从具体的经验⼊⼿,逐步过渡到抽象。
(3)教育必须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形成概念。从⽽来指导进⼀步的实践。
(4)在学校教学中使⽤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5)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上层的⾔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式之不⾜。
4、⼀个完整远程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包括⼏个环节。
答:(1)准备阶段:制定计划,明确课程开发的⽬标、需要的资源类型、时间计划、开发队伍的规模和⼈员结构;
(2)分析阶段: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和课程资源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主要任务是指学习需求分析和学⽣特征分析。课程资源分析主要任务是指学习内容分析、学习⽀持分析和课程材料分析。
(3)设计阶段:包括四个⽅⾯的⼯作,即制定课程计划、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计划学习⽀持。(4)开发阶段:主要⼯作包括三个⽅⾯:课程材料的开发、设计建构交互活动的学习活动、编写学习指导书。(5)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教师培训和试⽤两项⼯作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第⼀、⼆章
1、简述媒体、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含义。
答:(1)媒体⼜称“媒介”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信宿)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具。媒体的两层含义:?媒体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张⽩纸只能说是书写⽤的材料⽽不能说是媒体。?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也可以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采⽤的⼀切技术⼿段。从这⼀层含义上,媒体作为⼀种中介物,它的范围⼴得多。(2)教学媒体是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的媒体。教与学活动过程,从本质上看是⼀种获取、加⼯、处理和利⽤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与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但是媒体只有⽤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的的信息时,⽤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
(3)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媒体⽽⾔的,它是指近⼀个世纪以来利⽤科技成果发展起来并被引⼊教学领域的电⼦传播媒体,在我国也称为电化教
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播、录⾳、电影、电视、录像、电⼦计算机等教学媒体。还包括它们组合的教学媒体系统,如:语⾔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视听阅览室、校园计算机⽹络系统等。
2、现代教育媒体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哪些。答:现代教育媒体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1)硬件研究
将已出现的现代信息传播媒体引进教学领域加以改进,使之符合教学活动要求、⽅便师⽣使⽤,降低成本以便在教育部门推⼴使⽤根据教学活动的要求,应⽤科学技术成果研究制造专门的教学设施。近年研制成功的有:语⾔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控制系统、计算机⽹络教学系统、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2)软件研究
软件研究是现代教学媒体研究的核⼼领域,我国电教70年代末重新起步以后,先后有计划地组织了幻灯教材、投影教材、录⾳教材、电视录像教材、计算机课件的编制、审定与推⼴应⽤⼯作,都是属于这⼀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作。(3)应⽤研究
通过运⽤去提⾼硬件的质量、改进软件的编制,从⽽促进现代教学媒体的提⾼与发展。开展现代教学媒体应⽤实验研究,通过应⽤和试验,探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规律,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如《电化教育促进中⼩学教学优化》、《⼩学语⽂”四结合“教改试验》、《电化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全国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项⽬》等。3、简要说明麦克卢汉的媒体观。
答:(1)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学说的中⼼论点。传播媒介决定并了⼈类进⾏联系与活动的规模和形式:⼝头传播时代,⼈们只能进⾏⾯对⾯的谈话和⼩范围
的传播??部落化阶段;印刷媒介的普及,使得⼈们可以脱离“部落”的活动,进⾏单独的阅读与思考??脱离部落化阶段;电⼦媒介的出现,⼈与⼈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了⼀个“部落村”或“世界村” ??重新部落化阶段。
(2)媒介是⼈体的延伸,⽐如⾯对⾯的交谈(最古来的媒介)是五官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播是⽿朵延伸,电视则是⽿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每⼀项新媒介的出现,每⼀项新的延伸,都会使⼈的各种感官的平衡状态产⽣运动,使某⼀种感官凌驾于其它感官之上,造成“⼼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如印刷媒介就把⼀种“特殊的推理⽅式”强加到“⼈的视觉经验的结合⽅式上”。
(3)媒介有“冷”、“热”之分
所谓热媒介,就是能够⾼清晰度地延伸⼈体某个感官的媒介。如照⽚。所谓冷媒介,就是低清晰度地延伸⼈体某个感官的媒介。如漫画。
所谓“清晰度”,则指的是媒介提供的信息充分、完善的程度。第三、四章
1、在教学媒体的使⽤过程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使学⽣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学要的时候能准确⽆误得再现出来加以运⽤。遵循这⼀原则编制教学媒体应该注意以下⼏点:选取的画⾯素材要典型⽣动,能给学⽣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媒体材料的结构合理,条理分明,说服⼒强,使学⽣理解透彻,容易记忆。 ?表现教材内容与重点的画⾯镜头要有⾜够长的停留时间,重要的画⾯或解说可以进⾏必要的重复,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每⼀重要段落或专题教学媒体的结尾,要有简明的⼩结,使学⽣能记牢最重要的结论。教学媒体中可提出视听后的作业,使学⽣在运⽤知识过程中去巩固知识与训练技能。2、简要说明美国学者拉斯卡总结的教学⽅法。
答:美国学者拉斯卡认为,教学⽅法就是发出和接受刺激的程序。学习刺激即所采⽤的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的教学媒体。
(1)呈现⽅法,采⽤A种(反应前)学习刺激,⽤确定的形式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学⽣接受后学习就会发⽣,不需要学⽣任何特别的学习努⼒,教师的作⽤是选择合适的学习刺激,并⽤适当的顺序呈现给学⽣。
呈现⽅法具体包括:讲授、演⽰图⽚、指定课题让学⽣阅读、作⽰范、校外参观等。
(2)实践⽅法,采⽤B种(反应前)学习刺激,它是⽤问题解决的形式将要学习的内容提供给学⽣。通过已知程序的应⽤,提供可模仿的模式,可操作的特定学习活动,通过学⽣的努⼒去逐步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实践⽅法主要有:指导学⽣书⾯作业、实验、实践等。
(3)发现⽅法,采⽤C种(反应前)学习刺激,提供学⽣⼀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希望学⽣发现预期的学习结果。
(4)强化⽅法,采⽤D种(反应后)学习刺激,是在学⽣作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的反应强化构成的。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这种刺激的功能是”加强“学习效果。
3、简述传播模式中拉斯威尔(Haold Lasswell)的“5W”模式
答:Who says,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即传播研究五⼤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4、教学媒体编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教学媒体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教学媒体要有明确的⽬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围绕重点、难点,并适合学⽣的棘⼿⽔平。
(2)科学性:教学媒体要以马克思注意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向;选⽤的材料、例证和逻辑推理,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各种实际操作笔削准确、规范;所表现的图像、声⾳、⾊彩,都要符合科学的要求。(3)技术性:制作教学媒体使⽤的设备要处于良好的状态,制作⼈员要熟练掌握有关技术。
(4)艺术性:教学媒体的内容要反映⼤⾃然和社会⽣活中的真、善美的事物,画⾯构图要清晰匀称,变换连贯、流畅、合理,在光线与⾊彩上,要明暗适度,调配恰当,使观者感到舒适,在⾳乐与语⾔上,要避免噪⾳,⾳乐和景物与动作相配合,语⾔要抑扬有致,使听者愉快,从⽽受到教育效果
(5)经济性:编制教学媒体要考虑经济效益,以最⼩代价,得到最到收获,必须注意编制教学媒体时,要有周密的计划,编制哪种教学媒体要以是否符合教学要求,能否取得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为前提。5、常⽤教学媒体选择模型有哪些,
答: K.Lonigo提出了⼀个教学媒体利⽤的选择模型。在选择决策时需要考虑以下⼏个因素:学习类型;媒体所需费⽤(成本);媒体所能达到的效能;学习类型与媒体效能的关系;媒体最优选择范围。
有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和流程图模型,戴尔(E.Dale)的“经验之塔”,托斯悌(D.T.Tosti)和鲍尔(J.R.Ball)的“六维排列”(1)问题表
问题表实际上是列出⼀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回答,来
⽐较清楚地发现适⽤于⼀定教学情景的媒体。问题表列出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多可少;可按逻辑排序,也可不按逻辑排序。这种模型出现较早,并为其他⼀些选择模型提供了基础。(2)矩阵式
矩阵式通常是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维、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维,然后⽤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适宜”与否、“⾼、中、低”等⽂字表⽰,也可⽤数字和字母符号表⽰。(3)算法型
算法型通过模糊的数值计算决定媒体的取舍、⼀般⾸先对备选媒体使⽤的代价、功能特征和管理上的可⾏性等诸因素都各给予⼀个定值,然后按某些公式加以运算,⽐较备选媒体的效益指数,从⽽确定优选媒体。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供事物形象,常有挂图、幻灯、电影和录像可供选择。这时我们既不应只考虑成本,也不能⽚⾯追求效果,⽽要以提⾼媒体的效益价值,即媒体所能达到的教学功能与所要付出的代价(经济成本、所有时间和努⼒程度)的较⼤⽐值为取向。若所需的事物形象不必要是活动的,上述四类媒体都能实现这⼀教学功能,⽽就所要付出的代价⽽⾔,挂图和幻灯将⽐电影和录像⼩,显然前者的效益价值超过后者,于是我们就应该选择挂图或幻灯。(4)流程图
流程图建⽴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它将选择过程分解成⼀套按序排列的步骤,每⼀步骤都设有⼀个问题,由选择者回答:“是”或“否”,然后按逻辑被引⼊
不同的分⽀。回答完最后⼀个问题,就会有⼀种或⼀组媒体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特定教学情景的媒体。罗⽶斯佐斯基提出的选择视觉媒体的
[url=javascript:winopen(…../links/link1.htm?)]流程图[/url]便是典型代表。(5)戴尔的“经验之塔”
戴尔的经验之塔将教学媒体按其所能提供的经验,即教学信息的抽象程度作为分类标准,排列出⼗⼀个层次。“塔”的最低层所提供的直接经验最为具体,逐层上升后直接感觉参与量越来越少,趋向抽象。其优点是能较快地作出决择,但在媒体间进⾏相互⽐较的标准过于简单。
(6)托斯悌(D.T.Tosti)和鲍尔(J.R.Ball)的“六维排列”
这六个维度分别是:?信息呈现形式;?信息呈现的持续时间或间隔频率;?呈现的信息要求学⽣作出的反应类型;?要求学⽣作各种反应的频率和时间;?管理形式和意图;?管理的频率。它可以顾及更多的与教学情境有关的因素,但实际使⽤起来有⼀定的难度。第六、七章
1、传声器、扬声器、录⾳机、扩⾳机的种类和结构原理,
答:(1)?传声器是⼀种将声⾳信号转化成点信号的换能器件,俗称话筒或麦克风,传声器按换能原理分类:电动式、电磁式、静电式、压电式;按拾⾳指向性分类:全向式、⼼形式、双向式、单向式;按使⽤⽅式分类:有线式、⽆线式。 ?结构原理:电动传声器是⽤电磁感应为原理,以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上获得输出电压的传声器,常见的有动圈式和带式两种。动圈式传声器利⽤振膜连在⾳圈上,经声波振动后,⾳圈切割磁⼒线产⽣感应电压,将声能变成电能。
电容式传声器利⽤声波推动振动膜,以改变振膜与极板之间的距离,⽽使极间电容改变,进⾏电声转换。壳体内装有预放⼤器,⼯作时需要极化电压,此电压可由放⼤部分供给或⾃⾝配备。
⽆线传声器是在传声器内安装微型发射机,将⾳频信号调制在VHF或UHF⾼频上。每个⽆线传声器都有⾃⼰的频道,与接收机要配套使⽤
(2)?扬声器是把点信号转化成声⾳信号的换能器件,⼜叫做喇叭,扬声器按频率范围分类:低⾳、中⾳、⾼⾳;按换能原理分类:电动式、静电式、压电式;按声波辐射系统分类:直接式、号筒式、⾳箱式、声柱式。
结构原理:电动纸盆式扬声器,⼜叫低⾳喇叭。它由环形磁铁、柱形磁铁和⾳圈、盆架与纸盆等⼏部分组成。结构与动圈式传声器相似,主要由磁路、振动和辅助系统三部分组成。
电动号筒式扬声器,⼜叫⾼⾳喇叭。它由发⾳头和号筒两部分组成。
⾳箱,即扬声器箱,⼜称喇叭箱。⾳箱的作⽤是改善频率响应与⾳质。常见的⾳箱有封闭式和倒相两种。
声柱,是指由⼀定数量相同的扬声器,以直线或曲线排列安装在柱形箱体上的扬声器系统,⼜称为⾳柱。扬声器以直线排列安装为平⾯声柱,以曲线排列安装为曲⾯声柱。声柱的主要特性是指向性。
(3)?录⾳机按结构形式分类:地式、台式、便携式、袖珍式、车载式、⽴柜式;按功能分类:单放式、录放式、多功能组合式、特殊⽤途专⽤式;按使⽤的磁带分类:盘式、盒式、卡式;按⼯作原理分类:模拟磁带录⾳机、数字磁带录⾳机。录⾳机结构原理:录⾳机由磁头组、电路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等⼏部分组成,如下图所⽰:
(4)?扩⾳机是把微弱的电信号放⼤成具有⼀定电功率的⾳响设备,扩⾳机按放⼤器件分类:晶体管式扩⾳机、电⼦管式扩⾳机;按输出⽅式分类:定阻式扩⾳机、定压式扩⾳机;按声道分类:单声道扩⾳机、⽴体声扩⾳机。结构原理:扩⾳机由前置放⼤、混合放⼤、推动放⼤、功率放⼤等⼏部分电路组成。如下图所⽰:
扩⾳机可以分别或同时与传声器、激光(CD)唱机、录⾳机、收⾳机等配接使⽤,其中由传声器输出的⾳频电信号最弱,⾸先要进⾏前置放⼤,然后与其他线路输⼊的各路信号混合放⼤,在混合前每路信号都有独⽴的⾳量控制电路,混合⼿的信号经推动放⼤,最后电功率放⼤级输出⾜够功率的电信号,推动扬声器发出声⾳。2、扩⾳设备包含哪些,
答:扩⾳设备包含传声器、扬声器、扩⾳机3、视频展⽰台的组成
答:视频展⽰台由⼀部机、照明灯光和透光灯箱等组成。如下图所⽰。视频展⽰台将视频信号输出给视频投影机,视频投影机再将其图像展⽰出来。4、电视的教学功能答:电视的教学功能有:
(1) ⽤电视⼿段、艺术、符号表达知识,有利于提⾼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2) ⽤有线⽆线的电视⽅式传播知识,有利于扩⼤教学规模。(3) ⽤录像⽅法贮存知识,促进教学改⾰。5、电视教材的评审
答:电视教材的评审依据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