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现状及训练思路初探
——浅谈如何解决作文难的问题 翁垟五小 王林娇
关键字:作文难 传统作文训练模式 真实体验 感受生活 锻炼想象 培养创造力 趣味点评
内容摘要:问及学生,“语文学习中,你认为什么是最难?”回答出乎意料的一致:“作文难。”不光是成绩不好的同学对作文极为头痛,连成绩好的学生也对作文颇敢棘手。每逢作文课,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抓耳挠腮,磨磨蹭蹭,最后东拼西凑,说些空话、套话、废话敷衍了事。如此作文课,学生怎么能写出好作文?学生作文的出路在哪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正文:
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学生成绩有了进步。然而,针对学生的“作文难”“作文空”问题,绝大部分老师仍然摸索不到出路。不难发现,几乎绝大部分的小学生作文都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尤其在农村,学生的见识不广,社会经验不足,就更加导致了他们在作文时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走进作文课堂,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赶紧翻出“优秀作文合集”“作文大全”参考或者照抄;还有的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却只是记了流水账,毫无美感„„这一切告诫我们,“作文难”问题已经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作文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反思现行我们的作文教学,无非都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范文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正是因为这种训练模式才造成了我们的学生“作文难”“作文空”“作文怕”。原因何在?我们这些一线的农村语文老师在抱怨学生底子差的同时,可否认真思考过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我认为: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我们老师命题的,而不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作文的材料从来都是我们老师提供的,而不是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的;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我们老师老是有意无意地设置了框框,束缚了学生的发挥空间。学生写作不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
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早已不适应新课改作学教学的要求,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作文课堂实践中,我按照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从农村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且
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真实体验,挖掘生活中的作文材料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是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那么作文从生活出发,学生就有了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就初步达到了“有话可说”的目标了。接下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生活。比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介绍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新鲜事物等,拓展农村学生的见识,让学生接触愉快的校园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多彩的校外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二、感受生活,抒发情感,展现个性。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即情感乃是文章的生命。然而我们的学生作文中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这一个“情”字,常常一篇文章中,没有一句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其实我们都忽略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的生命,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千遍一律的程式化的学习过程是不可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当然不可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并具有灵性的个性化的习作。要使学生写话富有个性,表现真情,闪现灵性,这就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有了亲自的观察体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富有灵性的语丝就会潺潺而出。而此刻,我们老师则要细心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当学生获取材料后产生了生动、丰富的感受,触动情感,唤起情感体验时,就要适时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勇敢畅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有表达情感的愿望。学生会谈,自然也就能写了。
记得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小草的作文。我原先的预想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草,说说小草的外形、颜色,并通过轻轻摸一摸小草、和小草说说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可亲可爱,就像自己的小伙伴,进而升华情感,懂得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但是,当我才刚开始讲不久的时候,有个学生就忍不住提出要求了:“老师,我想在草地上打个滚。”此时,我突然有了个想法:这是孩子们此刻最希望做的事,我如若阻止他们,他们定然就会无心上好这堂课。何不抓住这个机会,锻炼一下他们的表达情感的能力呢?于是我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大伙儿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几个顽皮的孩子翻了个跟头,有几个就地打了个滚,还的孩子们则躺在草坪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幸福。玩罢,我问他们:“告诉我躺在上面的感觉好吗?”学生争着抢着回答,“我觉得我像躺在床上,真想睡一觉啊。”“我觉得好像躺在我家的地毯上。”“我觉得小草在跟我闹着玩呢,扎得我又疼又痒。”......有了刚刚玩一玩的体验,孩子们的感觉竟如此
细腻,联想竟如此丰富。我又赶紧抓住机会问他们:“孩子们,看看你身下的小草吧,你想对它说什么?”
此时,看着弯了扁了的小草,学生们都低下了头,有的说:“对不起,小草,我把你的腰给压弯了。”有的说:“小草,我把你压疼了吗?”有的说:“对不起,请原谅我一次,以后我再也不压你了。”说完这话的孩子第一个走出了草坪,其他孩子一会儿便都跟着走出了草坪。
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不用再多说什么,不用给他们灌输道理,有了观察,有了体验,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作文中也就有很多话可以写了,也能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当时的各种不同感受,表达了真实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当点拨,学生便能写具体生动了。作文的水平也就提高了一大截。
三、利用多种手段,锻炼想象,培养创造性
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文本创造能力,我经常采用虚构故事的方法来让他们练习。“虚构和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要虚构,就必然要想象,只有虚构,才能创作出更富特色的故事。在作文教学中,虚构故事的训练方法,是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从生活或书本中所得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提炼、加工和组合而成的故事。我常用的两种虚构故事训练方法是,给学生一个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提示,如:20年后的我,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等,也或者给学生几个完全没有联系的词语,如:森林 平底锅 食人花 罗嗦 飞刀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上词语编一个故事。这两种训练方式,有共性,也有个性,学生的作文虽然也有相似的,但基本上都很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训练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趣味点评,提高欣赏评价能力
在以往的讲评课中,往往是教师选一两篇典型作文进行讲评,学生的欣赏评价充其量只是在教师大意见下展开的小争鸣。这种评价,对学生自身的提高真是微乎其微的。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一直在寻找突破的方法,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种做法,觉得非常有可行性,就在班级实施了,果然,效果大不一样。
老师将没有批改过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并告诉学生,要举办一次“作文超市”,每位同学将得到两张写着“优秀作文”字样的特殊购物券。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在阅读完10篇左右的作文后,最终作出决定,把两张特殊购物券分别贴在自己最欣赏的作文上。最后看哪位同学的作文成为超市购物活动中的畅销作品。为了吸引大家的眼光,学生还可以上台来为自己的作文做一分钟的广告。学生对于这种方式的作文点评非常喜欢,个个都仔细的阅读,认真的思量。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被学生写出来之后,经过教师的点评,再回
归到学生的手中。如果不是最佳习作,它便很难再有第三位阅读者。而“作文超市”活动却改变了这些作品的命运,实现了作文被人阅读的实用价值。同时,这一活动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作文后,就能在实践中进行比较区别,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从而领会同学习作中的妙处,发现习作中的瑕疵。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了欣赏评价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五、多读书,增加课外知识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还要多读点书,多吸收营养,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应跳出课本,扩大阅读范围,课外与课内阅读教学相结合,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宗旨。
总之,作文教学应跳出以往传统的训练模式,让学生自由地写,开心地写。学生作文由苦写、厌写到乐写、善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给学生施加压力。放开我们小心翼翼牵引的手,学生的作文之路反而会走得更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