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23卷 第5期2004年 10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23 No.5Oct.2004

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赵明华,韩荣青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应用的基础。文章从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的基本内涵认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粗浅的研究框架和蓝图。

关 键 词:人地关系;人地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O2363(2004)05O0006O05

1 基本内涵认知

人地关系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形成是以人类的出现为前提,以人类劳动方式为手段,以物质技术为中介而构建的。由于人的主体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存在,使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即在认识论层次上对人地关系问题的总的看法,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进行价值评判的理论依据,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不同的人地观的形成受所处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同时也受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可能在某一历史时期过分地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和制约作用;而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又过高地估计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甚至认为人类活动起决定和制约作用,因而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论。

人地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即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是人地关系研究的物质实体系统。吴传钧先生指出:/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发展变化的机制。0

[1]

人地系统是统一的社会-自然综合体。作者将人地系统分解为人口(P)、经济(E)、社会(S)、资源(R)、环境(E),简记为PESRE系统。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理论研究

2.1.1 西方人地关系理论的流变。西方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曾有过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但直到19世纪,人地关系论才又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李特尔创立了人文地理学以后,学者们才开始有目的地探讨人地关系的问题,并将其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2,3]。西方近代的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决定论(绝对人类中心论)、可能论、适应论和人类生态学以及文化景观论。2.1.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力量增强,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日益明显。尽管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然而地理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并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0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前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夸大太多。他提出一种/有限决定论0,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种种,就一定会遭受灾难。英国地理学家O.H.K.斯帕特在1952年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中观点,被称为或然论。前苏联地理学家󰀁.󰀂.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智慧圈0的概念,比较明确地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共生的思想。而B.B.索恰瓦(CO󰀃ABA)在5地理系统学说导论6中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共同创造的思想。

在现代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掠夺破坏的规模本质上

收稿日期:2003-06-27;修回日期:2004-08-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CJL008);山东省教育厅计划资助项目(J02G01)

作者简介:赵明华(1966-),男,山东省临邑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hzhao@

sina.com第5期赵明华等: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7#

与深度都是原始时代无法比拟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给予密切的关注,/拯救地球0、/拯救人类0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谋求人地关系协调的观点便应运而生。1962年,加拿大学者卡逊的5寂静的春天6和1968年以佩切伊博士为首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以D.L.Meadows的5增长的极限6最为引人关注。1974年美国的Edward.J.Taaffe在一篇文章中称:/人地观点已经令人瞩目地复兴了,部分是由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所掀起的一股巨浪,部分是由于各类研究成果与公共密切结合0[3]。1980年8月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提出,在当今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得到和谐(Harmony,󰀄±¾À¿ºÑ)应该成为地理学的当务之急。在联合国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72,1979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关系座谈会上都发出了相应的呼吁。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人地关系思想彻底确立了在地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2.1.3 人地系统理论的研究。对于/人地系统0概念的界定,在早期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在近20几年存在一些类似的或不同的表述形式。英国学者Durr.H提出了/人地系统0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Man_LandSystem0,把人地系统仅定义为人口和土地共同组成的系统[4];前苏联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域系统和地域社会经济系统,地理系统对内对外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组成包括自然系统、人为系统和技术系统在内的新的混合系统,即地-生-技系统。近20年来,苏联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社会-自然的相互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下存在的是自然与社会、或生态与经济系统[5,6]。2.2 应用研究

对人地关系及人地系统的应用研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几乎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各个方面。限于篇幅不能在此一一阐述,仅举几个较为著名的事例。1970年,以M.Chisholm为代表的英国地理学的区域学派,在人地关系理论指导下,较好地总结了英国人口、资源、城市、经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成果,提出了各区域发展的对策,并在的支持下取得了重大成果;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了/世界模型0;美国中西部6个州在国会的特许案下,于1982年研制成功5AGNET6区域管理信息系统,对该区域内所涉及的119个人地关系问题实施全面的优化与自动决策,并成为美国联邦决策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前苏联的地理学家也在组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实践中应用了人地关系及人地系统的相关理论

[7]

。荷

兰、德国、法国、日本在人地系统的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一些国际性合作计划,如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减灾10年(IDNDR)等,都是旨在改变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协调人地关系[8]。

综观西方的人地关系理论,或侧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或侧重于人类活动的能动性;或着重说明人地协调,都试图解释人地关系的实质和机理。但他们的研究层次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理论处于不同的位置(图1)。根据他们各自关注的时空尺度,地理环境决定论主要从宏观尺度上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及人类历史的影响和控制,得出的结论具有综合性和历史性;而人类决定论则是从微观尺度上观察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局部控制,结论具有时效性。上述2种理论均存在着非辩证倾向。人地协调论从中观层次上,既认识到了地理环境的永恒和多样化的控制作用,又体验到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不能实质性地改变地理环境的前提下,主动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和适应,因而更具客观现实性。

图1 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关系示意图Fig.1 Thediagramshowingtherelationsamongseveralkindsofman_landrelationtheories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理论研究

3.1.1 人地关系思想的流变。在古代,人类自从起源就与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原始社会人类的穴居野处、狩猎采集和饲养种植等生活与生产活动都是对周围一定的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奴隶社会生产力仍然很落后,人类继承完善原始宗教的同时形成了一切诉诸/天0的宗教意识,认为自然与社会现象均由/天命0主宰。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一方面仍然存在以/天命论0为基础的宗教意#8#

想,如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0说等[2,3]。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3卷

识和不可知论,但另一方面,产生了朴素的人地关系思

由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出现较西方各国要晚半个世纪左右,受当时社会历史的,近代人地关系思想基本上受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过学术气候。白吕纳的5人地学原理6一书在中国地理学界广泛传播,影响巨大,许多地理学者运用人地相关论思想从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地理学的研究也几乎一切照搬前苏联的模式,以经济地理学研究为主,很少涉及人文地理学的其它分支。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以斯大林的有关论述为蓝本,少有出其右者。在上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生产关系决定论0、/人定胜天0等唯意志论错误思想,极左思想一直在地理学界横行。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逐步得到纠正[9]。

改革开放以后,以李旭旦、吴传钧先生为首的一批地理学家,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才使得各种人文地理学理论开始恢复和得到发展,人地关系思想得以重见天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再认识为主,一方面是对人地关系理论流派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0的反思与补充。对/地理环境决定论0的反思与补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地理环境0概念的辨析;二是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再认识;三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0的重新阐释,以期发扬其中合理的成分。90年代以后则以人地关系思想和理论创新为主,一些学者从新的角度对人地关系理论进行了诠释,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入,对中国的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以/协调论0为主旋律的各种人地关系思想不断涌现出来。国内有关学者提出的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有吴传钧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0理论[1]、毛汉英的/PRED协调0理论论0[11]等。

3.1.2 人地系统理论的研究。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地系统的要素组成。对于人地系统组成要素这个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吴传钧先生认为,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在人地系统中,人口与社会经济要素为一端,资源与环境为另一端,双方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存在着多种直接反馈作用,并密切交织在一起[1];马世骏先生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0的概念[12];另外,申玉铭[13]、林逢春[14]等人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达10余种之多。由于作者所研究的[10]

领域不同,因而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也不同,导致使用不同的分类原则,对人地系统进行分解,故而出现如此多的定义,但尚不足以反映人地系统的各个要素。俗言/万变不离其宗0,吴先生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0的论述最为全面概括。

(2)人地系统的动力机制、结构、功能。毛汉英先生认为人地系统的发展是一个递进的越来越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的形成,而其动力来自远离平衡状态下系统内部非线性的/涨落0效应。人地系统的开放性是其产生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效应则是其产生有序结构的基础,具有生物-社会的自组织过程。在此过程中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的叠加与衰减,放大了各系统的功能,从而使系统的功能远远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蔡运龙先生分析了城市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认为城市人地系统是一个高度人工化、高度自组织和高度依附性系统;城市人地系统的功能体现在其生产、服务、集聚与扩散、自组织等方面[15]。申玉铭先生认为人地系统的结构是3个关系圈的集合[13];刘继生先生等人从自组织思想出发,提出了人地关系的非决定性、不对称型和非线性特征[16]。还有一些学者对不同地域层次类型的人地系统进行了研究[17~

20]

,不一而足。

(3)人地系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对于人地系统的评价,以前多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近几年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定量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如曹利军先生在研究区域PRED系统并对其进行评价时,提出了/可持续度0的概念[21];温琰茂先生等提出了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分别使用了协调度、年可持续指数、可持续性指数等评价指标

[17]

。还有一

些学者提出了与人地系统相关的承载力和区域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2]。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地系统的状态,不能从整体上对人地系统作出评价,表现为指标单一、反映人地系统状态的因素过少,而且缺乏合理的数学方法,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问题。

(4)人地系统的优化与。毛汉英先生认为,由于人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要素间存在/反馈机制0,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人地系统的点,通过模型技术,在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寻求一种理想的组合状态,以便在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协同性等方面,使区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达到合理的流动和分配[10]。蔡运龙先生认为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优化的一条新的思路。人地系统优化的途径是、李后强的/人地协同

第5期赵明华等: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9#

把人类需求控制在自然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使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社会化;以市场机制化解决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强的干预和公众参与的力度[23]。由于不同的区域人地系统具有不同的问题,需要对具体系统作出具体的诊断。在5个子系统中,人口子系统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这也是人地关系存在的前提。对于某一个区域,可能是某一个子系统失稳,也可能是几个子系统同时失稳,而且一个子系统在人地系统不同的演进阶段对巨系统的作用是不同的,是/驱动0还是/拖累0,都需要进行适时评判。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要采取不同的优化和措施。因此,不能一概而论。3.2 应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人地系统研究是结合区域开发整治规划、资源开发与承载力研究、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而开展的。上述研究工作都以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为核心,确保区域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经济社会取得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目标。

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后,人地系统的研究开始同区域持续发展密切结合,特别是1994年中国制定了5中国21世纪议程6,并在1996年召开的九届一次人代会通过的/九五0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跨世纪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后,以协调人类与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同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中心、不同尺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以空前规模展开。此项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3类地区: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如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及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地区;二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和三峡库区等;三是正在实施大开发战略的西部地区,如青海柴达木、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区域短缺性资源(如水资源)承载力及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解决移民安置中的人地矛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区区域承载力研究生态环境保护

[26]

[25]

[24]

机制等,对人地系统机理的解析过于粗浅和表面化,不能从机理和过程上加以剖析、分解。还有的学者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等同于人地关系。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的粮食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人地矛盾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4.1.2 方远还不能满足需要。如协调程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过程模拟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人地系统协调优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

4.1.3 实践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对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人地系统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以对某一单项要素或侧重点的研究居多,缺乏综合性研究;大量的实践工作有待于总结提高并上升为理论,同时所提出的措施只具有短时效性,缺乏长时效性。4.2 今后的研究重点

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的机理,为有效地进行区域开发和区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这个目标,吴传钧先生提出地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与地2个亚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的途径与对策;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构和潜力,预测特定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的优化模型,亦即区域开发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吴先生所提出的上述精辟的论述虽然已经10多年了,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1世纪已经到来,在新的世纪里,知识经济的普及与全球化已经成了一个大趋势。知识经济,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信息的流动使人流、物流的方向、结构和效率发生了变化,使人地系统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人地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地系统具有新的地域分异特征和空间组织结构(集聚与辐散)特征。经济全球化同样会对人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传统的生产地域分工体系将重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向也会改变,使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和速度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地理学研究很好的切入点。参考文献:

[1]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环渤海地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

[27,28]

,以及黄河链、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

洲的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

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

4.1 主要问题

4.1.1 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对人地系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如相互作用机理、动态过程模拟、协调与#10#

[J].经济地理,1991,11(3):1-6.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3卷

[15] 蔡运龙.论城市人地系统[J].地理研究,1997,16

(增):68-73.

[16] 刘继生,陈涛.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J].地理

科学,1997,17(3):224-229.

[17] 温琰茂.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J].地球科学进展,1999,13(1):51-54.

[18] 陈慧琳.南方岩溶区人地系统的基本地域分异探讨

[J].地理研究,2000,19(1):74-79.

[19] 陈佑启,武伟.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

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1998,18(5):418-423.[20] 赵明华.海(咸)水入侵区人地系统作用机制及

分析[J].经济地理,2000,20(2):27-30.

[21] 曹利军,王华东.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判别原

理和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增):50-53.[22] 唐剑武.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

[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1):5-9.

[23] 蔡运龙.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思路[J].

应用生态学报,1995,15(3):329-333.

[24]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等.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

的问题与对策[J].地理学报,1995,60(1):1-12.[25]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

理学报,2001,66(3):363-371.

[26] 刘燕华.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

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7] 毛汉英.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地理研究,1997,16(增):23-37.

[28] 许学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以

黄河三角洲为例[J].地理研究,1997,16(增):47-53.

Manag.

and

[2]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6.

[3] 杨吾扬,江美球.地理学与人地关系[J].地理学报,

1982,47(2):206-214.

[4] DurrH.TheSynopsisofLargeScaleMapsandtheStudy

ofMan~LandSystems[J].Resour.Optimiz,1983,2(3):259-269.

[5] 󰀋󰀁穆欣娜.自然)人为地理系统的主要原理[J].地

理译报,1990,9(2):3-4.

[6] 󰀌ÀĽѼÀ³.󰀄¶À´Â±ÆºÑºÏ¼À½À´ºÉ¶Ã¼º¶ÁÂÀ²½¶¾Í[J].

󰀁¹³.󰀜󰀝󰀞󰀞󰀞󰀟,öÂ.´¶À´Â.1987(6):45-50.

[7] 吴传钧,侯锋.现代经济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1997.

[8] 廖克.关于地球表层动态机制与人地系统的研究

[J].地球科学进展,1992,6(1):28-33.

[9] 郭来喜.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述要[J].人文

地理,1994,9(3):1-7.

[10] 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研究[A].见:吴

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04-305.

[11] 李后强.人地协同论: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的基础[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48-53.

[12]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1984,4(1):1-7.

[13] 申玉铭.论人地关系的演变与人地系统优化研究[J].

人文地理,1998,13(4):30-34.

[14] 林逢春,王华东.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

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1995,15(4):488-496.

CommentontheDomesticandForeign

StatusQuoofMan_LandRelationshipandMan_LandSystem

ZHAOMing-hua,HANRong-qing

(CollegeofGeography,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Man_landrelationshipandman_landsystemarethecoreofgeography.Theacademicstudyon

themisthebaseofthe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papersyntheticallyanalysestheacademicandappliedstatusquoofman_landrelationshipandman_landsystemathomeandabroadthroughthebasiccognizanceofthem,pointsoutthedeficiencyanddrawstheoutlineoftheframeandtheblueprintinbrief.

Keywords:man_landrelationship;man_landsystem;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