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
刘化中学 肖玉珠
课 题 元 素(第一课时)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介绍三部分内容,本课时我们将围绕元素的概念展开。从教材的体系看,在前两个课题学习了分子、原子教 材 分 析 内容之后,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从而把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教材中虽然对概念理解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本课题内容无疑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学 况 分 析 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 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重 点 认识元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难 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质疑———分析综合———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目的是形成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更有效的突破难点。) 教学模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流 程 图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运用提高→拓展延伸→课外实践 2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导入】小桐最近总觉得头昏脑涨、四肢无力,妈妈带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患了缺什么意思呢? 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课题3 元 在猜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观察后回答:每组原子的质子数都相同。 观察屏幕,注意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为形成概念打下基础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悟元素的特点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体验“我会学”的快乐。 素”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元素,这里的元素是 【回忆】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口答:碳12原子 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 1、有 【设问】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投影】 1、介绍几种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 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问】 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投影】2、在投影1的基础上在两组原子的右侧分别打上“碳元素”、“氧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子 碳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 质子数8,中子数9 氧元素 质子数8,中子数10 猜测 :2、不确定 3、没有 【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 么叫元素吗? 相互交流后,请代表发言 3
教 师 活 动 布置阅读教材课题P59的第一、二段。 学 生 活 动 阅读课文 讨论:怎样区别氢元素和氧元设计意图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投影】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见表: 素? 区 原 子 1、粒子 数 元 素 1、是粒子的总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共同完成表内的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对已学概念的分析、比较能力。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原子的概念。 2、只讲种类,2、种类,又讲个称 别 3、从微观角度描不讲个数 述分子的构成或3、从宏观角度物质的构成 描述物质的组成 联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决定元素的种类 系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解释】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硫+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二氧化硫 水+氧气 分组活动 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微观分析。 通过以上活动,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得出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 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真切体会物质的多样性及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过度】我们知道,英文单词不计其数,但 字母只有26个;同样,物质的种类已知的体会、感悟 有三千多万种,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 4
教 师 活 动 根据元素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三类。 【投影】 1、稀有气体元素:气子头 2、金属元素:“钅”字旁 非 固态非金属元素 金 (“石”字旁) 3、 属 液态非金属元素 元 (“氵”字旁) 素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气”字头,除稀有气体) 【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5)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让学生寻找规律,自主学习 按偏旁进行分类 通过活动,了解地壳、生物细胞、某些观察教材P60图3-17,阅读食品中含量较大的P60“资料卡片”中内容,讨元素。使学生自觉接论,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受化学的科学常识。 (矿泉水商标,一些药品说明书等)彼此增进认识: 1、各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各不相同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节课表发言。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适时纠正、补充、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派代表扬与鼓励。) 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5
教 师 活 动 【作业】1、课本P65,第2题。 2、总结归纳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学 生 活 动 完成 板 书 设 计 元 素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4、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元素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全程关注每一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同伴,向同伴学习,在与同伴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努力推行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理念,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实现评价主体形式的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