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o16年12月第19卷第23期 ・75・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ous Diseases Dec2016 Vo1.19 N .23.・综述与讲座・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秦圣飞 安徽宿州市中煤矿建总医院神经内科宿州 234000 【摘要】 睡眠占人生1/3的时间,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是高质量的生活及完成各种社会活 动的基础,常见的障睡眠障碍性疾病有失眠症、睡眠的发动与维持困难、白天过度睡眠、24 h睡眠一觉醒周期紊乱、阻塞性睡眠 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发作性睡病、Kleine—Leyin综合征、睡眠中的异常活动或行为、梦游、夜惊及夜尿症。脑卒中 后患者常出现失眠、嗜睡、睡眠颠倒等症状,部分患者夜间入睡后常伴精神症状等,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 量Ⅲ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拟开展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对目前脑卒中后 睡眠障碍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研究,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23—0075—03 基底核和脑干。 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疾病的总称,以突然 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 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我国卒中发病 率(120~180)/10万,患病率(400~700)/lO万,每年新发病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脑缺血或脑出血 时,脑组织水肿导致脑细胞受压并出现功能障碍 ]。左半球 脑卒中比右半球脑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脑桥顶盖部内 侧受损,是导致睡眠周期减少的原因。调节睡眠昼夜节律的 生物钟是下丘脑视上核。脑卒中损害大脑皮质下,丘脑或第 三脑室侧壁会出现持久昏睡的症状[9]。 例>2O。万,存活者600 700万,且2/3存活者遗留不同程 度残疾,脑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脑卒中的高 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及社 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较为多见,一部 分睡眠障碍继发于脑卒中之后,发病率较高,却易被忽视,但 患者却非常痛苦。报道称76 ~82 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出现睡眠障碍 J。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卒中部位在 皮质下的脑卒中患者,明显高于卒中部位位于小脑及大脑皮 质的脑卒中患者(P<0.05)。另外报道称,脑卒中睡眠障 碍,右侧大脑半球脑卒中患者,明显较左侧大脑半球脑卒中 患者低(58.8 和75.0 ,P<0.05)[5]。同时,既往研究发 现,右侧大脑半球较大病灶的脑卒中患者锯齿波很大程度依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入睡困 难,入睡时间长达30460 rain,夜里伴焦虑及烦躁等症状;有 的表现为清晨觉醒时间比正常时提前1 h以上,且早醒不能 再度入睡口 ;部分患者表现为睡眠颠倒,白天睡眠和夜间清 醒的症状;也有的是睡眠维持障碍,睡眠时间短,<5 h或中 途觉醒3次以上的情况_4]。 赖右侧半球的功能。多因素的逻辑回归研究表明,皮质下和 左侧大脑半球的脑卒中,很可能是睡眠障碍的危险卒中部位 (0R>l,P<o.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睡眠障碍发生 率越高。也有报道认为,丘脑旁部位缺血性脑血管病均 发生睡眠增多,睡眠的变化程度与病情轻重程度平行lE]。此 脑卒中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时间,常出现在脑卒中的急 性期。发病时有意识障碍患者,多在清醒后3 d内发生睡眠 外,有学者发现纺锤波在脑卒中部位出现了降低,脑卒中患 者病情严重时,如卒中部位体积过大的情况,此时脑卒中患 障碍;发病时无意识障碍的患者,在发病后3~5 d易出现睡 眠障碍,有的患者在发病4~14 d内出现睡眠障碍_5]。有研 究显示,脑卒中后3~4个月内,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 最高,一般持续时间lO个月左右,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较短, 约1个月,部分患者高达3 a,甚至终身。 目前认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脑卒 中病灶的解剖位置、基础疾病、心理年龄及经济条件等。主 者的睡眠时间降低,纺缍波的出现也显著较少。另外,说明 病情和病灶位置以及大小,与脑电波的变化呈现正向相 关[7]。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无明显睡眠障碍。然而, 预后较好者,睡眠总时间明显增加。 1.1.1失眠发生机制:双侧丘脑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经常发 生严重失眠l8],目前认为这种严重失眠由于下丘脑的损害造 要采用综合治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护理干预和对 症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6]。 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机制 1.1 睡眠相关卒中部位 与睡眠机制相关的脑解剖结构, 成;下丘脑前部与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喙部连接的中断,使机 体丧失了中止觉醒状态的能力,而觉醒状态的中止是睡眠发 动的基本要素 J,尤其皮质、下丘脑、丘脑、中脑、脑桥被盖部 发生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失眠可能同时伴随睡眠觉醒周期 的异常,这导致失眠、夜间过度亢奋以及白天过度嗜睡,在部 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脑卒中发生后,卒中的脑组织发生了病 理生理变化,导致脑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脑卒中的性质方 分患者中还可能观察到在失眠和嗜睡之间快速波动的现 象_2 。对于大脑半球卒中致失眠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目 前认为可能的机制有睡眠相关神经核团的损害、神经内分泌 以及细胞代谢异常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医源性因素以及社 会环境等综合因素_2]。 1.1.2嗜睡发生机制:白天过度睡眠的病因可能是脑卒中 面,也和睡眠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脑出血患者睡眠障碍 发生率较脑缺血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 既往研究发现,与睡眠有关的解剖结构范围较大,脑卒 中如果损害此部位,睡眠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口],控制睡 眠的解剖结构包括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中缝核、孤束核、蓝 斑、丘脑网状核、下丘脑及额叶眶面皮质等。有研究报道,脑 卒中部位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大脑半球、丘脑、 损伤了患者双侧旁正中丘脑_1 ,另外,睡眠的发动与维持困 难可能因为在双侧丘脑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经常发生严重失 眠 ,目前认为这种严重失眠是由下丘脑的损害造成。日间 ・76・ 主垦塞旦 墅 瘟 查 016年12月第19卷第23期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1 Nerv0us Diseases Dec.2016,Vo1.19 No.23 嗜睡,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报道称脑卒中后1/2的 患者出现这个症状,可能机制有睡眠相关神经核团的损害、 神经内分泌以及细胞代谢异常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医源性 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10-11]。 1.1.3 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的发生原因:24 h睡眠一觉醒周 期紊乱的原因是,下丘脑前部与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喙部连接 的中断,使机体丧失了中止觉醒状态的能力,而觉醒状态的 中止是睡眠发动的基本要素l_g]。尤其是在皮质下丘脑、丘 脑、中脑、脑桥被盖部发生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失眠可能同 时伴随睡眠觉醒周期的异常,这导致失眠、夜间过度亢奋以 及白天的过度嗜睡,在部分患者中还可能观察到在失眠和嗜 睡之间快速波动的现象 。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估中 发现1/3左右的患者在睡眠维持方面存在困难。脑卒中损 伤了患者丘脑或脑干蓝斑核等网状核团,另外降低了脑干单 胺能传人通路 ,减弱了觉醒的维持,阻断了网状上行激动 系统。同时病人病后长期睡眠质量差,易半夜惊醒和早醒, 无法建立正常的睡眠和觉醒规律_1 。 1.1_4 睡眠中的异常活动或行为:睡行症、夜惊、梦魇的发 生原因可能是病变在患者右侧颞叶,部分卒中病患首诊给予 苯妥英钠治疗癫痫发作,并无临床治疗效果 ,注意实际为 梦魇在脑卒中后反复出现,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脑桥被盖区 的损伤影响了行为的异常。 1.2血管受损与脑卒中睡眠障碍脑缺血后患者在睡眠时 血流速度、血容量、脑血流量降低,导致正常睡眠及觉醒功能 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出现入睡困难、觉醒增多、睡眠表浅和 睡眠总时间减少等症状_c]。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有乙酰 胆碱、多巴胺、5一羟色胺、肾上腺素、 一氨基丁酸等。 脑卒中后,脑细胞出现不可逆的破坏,引发了氨基酸等 毒性物质的大量释放,引起网状激活系统异常,导致觉醒系 统的维持,干扰了患者睡眠,引起睡眠异常。因脑卒中引发 水肿以及缺氧,同时脑血流量降低引发了大脑的功能障碍和 结构损伤,从而影响了觉醒系统和正常的睡眠系统,导致了 睡眠紊乱的发生,引起了患者的睡眠障碍。与此同时,脑卒 中导致了病变对侧或病变同一侧的脑血管痉挛,此时引起颅 内动脉氧分压的降低,严重影响了与睡眠有关的脑组织的供 氧,引发脑组织功能异常口]。 1.3下丘脑神经肽与脑卒中睡眠障碍下丘脑神经肽由下 丘脑合成和分泌,维持觉醒。下丘脑神经肽神经元密集投向 参与睡眠的脑区。患者未睡眠时,下丘脑神经肽激活去甲肾 上腺素,同时也激活了5一羟色胺能神经元,此时皮质活动受 到抑制,活动降低。然而下丘脑神经肽活动进一步下降,因 为在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时,从单胺能的抑制中出来的胆 碱神经元,此时活力增强。当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时,同步 化皮质活动形成,下丘脑神经肽信号减少 ]。脑卒中后引 发了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病理变化,导致中枢神经递质的分泌 或释放异常,从而也影响了下丘脑神经肽的合成及分泌,导 致了胆碱能神经元同单胺递质调节受损,下丘脑神经肽水平 下降时,出现了发作样睡病。下丘脑神经肽与单胺类神经递 质水平在睡眠剥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情况下明显降 低。下丘脑神经肽参与的应激反应能神经元异常,导致下丘 脑神经肽和神经相关的内分泌受到损害,导致睡眠和觉醒系 统的正常调节被破坏,引发了睡眠障碍 。 1.4细胞因子与脑卒中睡眠障碍 5一羟色胺参与控制疲倦 感和睡眠,是产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主要神经递质。5一羟 色胺大量的释放,才能保证维持觉醒状态,高水平的5一羟色 胺,导致其神经元的兴奋性高,保证觉醒状态,同时,神经细 胞外的低5一羟色胺浓度能够促进睡眠,5一羟色胺能够延长觉 醒时间。然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时,兴奋性降低,神经元 的兴奋性达到最低时,是患者的快速眼动睡眠。脑卒中患者 5一羟色胺水平的迅速变化,特别是在脑损伤以及缺氧的状况 下,5一羟色胺不断在受损的脑组织部位增多堆积,导致睡眠 周期异常出现。 与此同时乙酰胆碱能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位于 低位脑干,可调节患者的正常睡眠和觉醒。前列腺素D。在 睡眠节律中可能起诱导睡眠的作用l_8]。7一氨基丁酸能够诱 导自然生理性睡眠,从而矫正紊乱的昼夜节律。褪黑素可增 加脑内7一氨基丁酸的浓度,尤其是增加下丘脑部位的7一氨 基丁酸,进而调节睡眠和觉醒过程。 另外,褪黑素有催眠作用,可能的催眠机制是因褪黑素会 影响脑内 氨基丁酸的水平 ]。因褪黑素代谢部位在肝以及 脑中,脑卒中影响了褪黑素的正常代谢后影响了正常睡眠。 白细胞介素一6能明显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白 细胞介素一6也调节睡眠,调节能力与剂量大小有关系,小剂 量白细胞介素一6导致发热,但不会引起睡眠异常,从而造成 睡眠周期紊乱[8 ]。既往研究显示,在快速眼动睡眠时,细胞 因子白细胞介素一1对睡眠影响较小,但在非快速眼动睡眠 时,影响较大。 1.5 年龄和心理因素 资料显示,7o岁以上脑卒中患者易 引发睡眠障碍。也有研究发现,5O岁以下的脑卒中患者,睡 眠障碍的发生显著增多。除病理生理因素影响睡眠质量,还 加上失语肢瘫的功能障碍,影响了自我形象,引起患者的悲 观焦虑以及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出现。加之患者家庭以及生 活环境变化、生理和病后心理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导致患 者失去心理平衡,加重睡眠障碍的发生,部分出现抑郁。有 报道称家庭社会支持力度的增大,以及家庭的经济宽裕,脑 卒中患出现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大大降低_4 ]。 有研究称,脑卒中后神经通路特别是与情绪有关的神经 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离开原有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全 感和价值感消失,卒中后患者角色出现转换,导致了患者抑 郁。此外,患者还担心遗留残疾,瘫痪后的性和生活能 力下降,给子女及家庭经济带来负担。 i.6性别、固有疾病和个体的差异 脑卒中后的女性较男 性更易发生睡眠障碍。同时不少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多有动 脉硬化;另外,随患者年龄增加,动脉硬化及神经细胞退变情 况加重,因而睡眠障碍率越高。脑卒中患者心理负担加重造 成入睡困难和睡眠紊乱,外加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 点lg]。部分脑卒中患者固有疾病,如重大慢性疾病、车祸等 导致运动障碍、肢体疼痛、夜间疼痛性抽搐、肌强直或肌紧 张,这样产生了行动不便和起床困难。患者发病前身体健康 状况,个体的遗传因素以及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情况有一定 关系 。 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不适应新的睡眠环境,亲友的探 访,患者过于兴奋。住院时导致了卧床多,白天睡觉多,晚间 无法人眠,睡眠平衡被打破,另外晚上陪护人员的活动,医疗 上给予输液、护理、心电监护,灯光等影响了睡眠的连续 性_ 】。外加服用各种药物,也有存在夜尿多的情况,均影响 了脑卒中后病患的睡眠质量,促醒或镇静类药物也能影响患 者睡眠质量。 2治疗进展情况 2.1药物使用 脑卒中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应积极治疗原 发病,另根据睡眠障碍的类型进行药物治疗,多用抗嗜睡药 物以及抗抑郁药物 “。 。。另外,临床上多使用舒乐安定或 安定等苯二氮革类药物,当同时又有抑郁症发生时,考虑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12月第19卷第23期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erv。 Di ea ! ec. , !. ! : ・77・ 用抗抑郁药物 。 睡眠[”]。 有研究显示,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思诺思治疗脑卒中后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和失眠的患者,能显著改善睡眠质 量 。另外,白天嗜睡明显及精神活动功能较差和睡眠 3结语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症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 时间过多的患者,应考虑选用短效小剂量的催醒药物莫达非 尼,兴奋大脑皮质药,可增加谷氨酞胺合成酶,进而提高神经 细胞的解毒功能,促进能量代谢,导致中枢系统促醒的产生。 杂,目前,睡眠障碍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多建议采用综合治疗 方法,另外,临床医生应给予重视并积极治疗,可降低脑卒中 的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刘迎春,滕向东,吴德云,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lO(4):421—423. [2] Costentin J.Treatment of insomnia.Pharmacological approa— 药物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破坏生理性睡眠的结 构,影响患者睡眠障碍的心理负担。 4种不同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药物分别是:睡眠 的发动与维持困难(失眠)的药物治疗考虑睡前可给予患者 苯二氮革类药物或新型非苯二氮革类镇静催眠药,效果明确 和不良反应较轻,改善日间的疲劳感,或使用氟西汀和米安 色林,或使用安定_1 。也可以考虑缩短人睡潜伏期的抗组 胺类药物和褪黑素类药物,能增加睡眠时间。镇静类药物外 加噻奈普汀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延长睡眠时间。 白天过度睡眠(嗜睡)的药物治疗考虑苯吡咯酮类氯羟 安定等,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清醒程度和睡眠质量,改善情 绪变化和睡眠深度,也可以用抗抑郁药,三环、四环类抗抑郁 药物以及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_1 。 24 h睡眠一觉醒周期紊乱(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的药物 治疗考虑抗组胺类,能延长睡眠时间和减少中途觉醒,进而 缩短入睡潜伏时间。抗组胺类药物可减少中途觉醒次数,也 可用神经内分泌激素褪黑素类,调节睡眠觉醒生物节律,从 而能够减少睡眠潜伏期和觉醒频率[1 。 睡眠中的异常活动或行为(睡行症、液惊、梦魇)的药物 治疗考虑苯二氮革类,患者耐受性好且能缓解焦虑症状,不 良反应小_] ,也可加用减少中途觉醒的抗组胺类药物。 2.2其他辅助治疗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者,也可考虑使用 光疗或声疗,以及运动功能训练方法或疼痛刺激等辅助治疗 方法,或通过特定规律的负极性交变电磁场,通过皮肤和脑 内较深层组织,作用于特定部位,影响脑神经细胞的区域生 物电活动,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 。有报道称,减少 日间过多的睡眠以及诱导夜间睡眠。提高护理干预措施,关 心患者情绪和心理变化,沟通畅通愉快。同时,改善脑细胞 的代谢环境,稳定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代谢酶活性, 促进受损的脑细胞代谢和脑功能的恢复。加强对植物神经 中枢的调节,减少神经衰弱和脑疲劳的症状,进而改善睡眠。 通过影响大脑区域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利于恢复运动功 能_2 。因电磁场进入组织中无衰减,深部脑组织也能达到, 安全简便,利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2.3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性格以 及经济情况、家庭特点,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倾听,排解患者 内心的苦恼和担心¨2 。指导患者短期遗忘的方法,减少过 虑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要求患者睡前半小时,保持平 和的心情,降低睡前大脑的兴奋情况。多与脑卒中患者和家 属沟通,讲恢复良好的病例,鼓励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 焦虑,降低不良情绪,促进睡眠质量。 2.4放松诱导训练 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放松后 转移了对睡眠问题的关注,使患者身心轻松,避免患者的夜 间焦虑,消除疲劳,消除心中过多的思虑,积极接受现实。放 松训练要求无论住院还是居家,应每晚睡前温水洗脸泡脚, 喝热牛奶,引导患者在熄灯后,保障心情舒畅,松弛紧张情 绪,实现放松的目的,从而改善患者睡眠障碍[2 。这样有助 于入睡前平和心情,维持患者的心率和呼吸均匀,同时降低 血管压力,舒张了外周血管,保障了患者的心情舒畅,因而能 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降低应激激素的分泌,改善 ches andtheir limitations[J].Hum Psychopharmacol,2011, 195(7):1 583-I 594. [3]费英俊,赵忠新,范伟女,等.轻度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影响 因素和失眠者药物干预的疗效分析[J].医学杂志, 201O,35(2):212-215. r-4]周红.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索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 病杂志,2008,11(10):82-83. Es]蔡萍,金鹤.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与研究进展[J-1. 上海护理,2010,10(3):79—81. [6] 程小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现 代医生,2012,50(15):159—160. [73张小丽,崔颖,汪凤兰,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影 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4):2 046—2 047. [8]Bassetti CL,Hermann DM.Sleep and stroke[J].Sleep Disord, 2O11,99:1 O52-1 069. [9]潘红霞,欧小益,何竟.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 预防医学,2014,41(1):94—96. [10]Szentkirdlyi A,Vlzke H,Hoffmann W,et a1.A time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 tors,vascular diseases and restless legs syndrome in the gen— eral population[J ̄.J S1eep Res,2013,22(4):434—442. [11] 费英俊,赵忠新,范伟女,等.轻度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影 响因素和失眠者药物干预的疗效分析[J].医学杂志, 2O1o,35(2):212-215. [12]Winrow CJ,Cotter AL,Cox CD,et a1.Pharmacological char acterization of MK・・6096--a 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 for insomnia[J].Neuropharmacologry,2012,62(2):978—987. [1 3] Ruppert E,Kilic—Huck U,Wolff V,et a1.Brainstem stroke—re— lated restless legs syndrome:frequency and anatomical consid— erations[J].Eur Neurol,2014,73(1/2):113-118. [14] 林参,陈志刚,马丽珍,等.急性脑梗死后并发睡眠障碍的发 生机制探讨[J].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2):169— 171. r15]Lavault S,Dauvilliers Y,Drouot X,et a1.Benefit and risk of— modafinil in idiopathic hypersomnia VS.narcolepsy with cata— plexy[J].Sleep Med,2011,12(6):550—556. [16]宋忠耿,马卫琴,余以本.思诺思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 床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6(3):191—192;212. [17] 王乃梅.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J].现代 预防医学,2013,40(6):1 179—1 172. [18]林毅勇,卢擎,张微微.脑卒中后抑郁药物治疗进展[J].北京 医学,2010,32(1):5l_53. [19] 黄志东,顾承志,黄怀宇,等.交变电磁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 睡眠障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0,8(6):702—703. [2O] 杜忠德,刘勇,工莉莉,等.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抑郁症睡 眠障碍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o11,51(25):48—49. [21] 区丽明,彭继海,李琳,等.睡眠行为干预对脑卒中住院康复 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 25(8):802—803. (收稿2Ol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