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与实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一定的治疗优势。
综合上述,与腹腔镜TAPP术相比,腹腔镜TEP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疼痛小、费用低等优势,值得优先选择和普及。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
参考文献
[1]高亚超,胡志,王卓.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经腹腔
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CD].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8,12(3):204-207、211.
住院费用(千元)11.50±8.618.06±7.182.1480.034
术后疼痛时间(h)34.19±4.0926.86±6.866.4240.000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1
结果
2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P
例数4949
2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x±s)
(min)住院时间手术时间(d)66.19±5.0559.87±4.686.4250.000
6.58±2.0.97±1.844.0800.000
[2]邓朝东,和勇.腹腔镜TAP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双侧腹
股沟疝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2):83-84.[3]吴律昌.腹腔镜疝修补(TAPP)与开放式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成
人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6):101-103.[4]
陈翔.腹腔镜TAPP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微创性研究[J].广州医药,2018,49(1):90-92.
[5]李俊江.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
股沟疝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5):2852-2853.[6]廖伟明,磨鹏诗,高向林,等.腹腔镜下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
2.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尿潴留2(4.08)2(4.08)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
例(%)阴囊气肿2(4.08)1(2.04)
并发症发生率5(10.20)3(6.12)0.5440.461
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字
2例数4949
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
1(2.04)0(0.00)
观察与安全性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6):743-744.[7]段建平,罗序超,叶斌,等.腹腔镜TAPP和TEP在成人腹股沟疝中
的临床应用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36(2):228-231.
(收稿日期:2019-01-07)
P
3讨论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组织经由腹股沟缺损位置突往体表出现的一种疝,不及时给予科学治疗,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出现,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威胁[3]。手术治疗依然是当前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段,但传统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当前临床实际需要已不相符。腹腔镜技术可有效减小创伤,并可取得显著成效,缩短术后康复时间。近年来,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并深受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的信赖[4]。
腹腔镜下TAPP术与TEP术是临床治疗腹股沟疝常用术式,二者分别从不同路径进入腹膜前间隙,其中TAPP主要从腹腔进入,比较容易识别解剖标志,并可为术者提供开阔的操作空间,TAPP可牢固钉合补片,并能够对斜疝内口、直疝三角进行良好覆盖,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腹腔内脏器,且腹腔粘连或关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TEP不需要通过腹腔即可在腹膜外操作,可有效减少对肠道造成的损伤,降低术后肠粘连发生危险,减小手术治疗费用[6]。但TEP在腹膜前间隙内操作空间并不充足,会增加识辨别解剖层次的难度,对术者临床经验技巧要求较高。虽然与TAPP相比,腹腔镜TEP术能够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不过需术者对腹腔镜TEP术操作技巧熟练掌握,应予以优化和改良[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对腹股沟疝患者开展腹腔镜TEP术治疗的效果比腹腔镜TAPP术更优,患者的手术用时更少,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更短,有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减少其住院天数,进而减少患者家庭的住院花费,存在
1418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在预防
慢性病中的应用研究
王燕玲
黄
燕
廖素娟
(新余市中医院,江西新余338000)
【摘要】目的应用效果。方法
探讨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在预防慢性病中的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
185例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入选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正确掌握情况以及健康行为情况。结果
干预后入选者慢性病基本概念、慢性病主
要类型、慢性病高危因素、慢性病预防知识等慢性病相关知识正确掌握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入选者饮食规律、膳食健康、坚持健康运动、不抽烟、不饮酒、血压正常、血糖正常、情绪状态良好、坚持定期体检等健康行为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对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度,提高其健康行为,能有效防范慢性病发生,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果
DOI:10.19435/j.1672-1721.2019.10.054
有调查研究显示,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慢性病入选者基数呈几何性增长,每
作者简介:王燕玲,女,本科,主治医师。
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4月第23卷第10期
慢性病预防应用效
临床与实践
年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0%~85%,已经成为了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社会公共问题[1]。寻找科学有效的健康生活管理方式防范慢性病的发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我院结合多年管理经验总结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健康生活管理方案,在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
提高入选者的健康行为[2]。③定期随访。通过微信、QQ、电话以及上门回访等方式对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发现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入选者解答疑惑。④定期体检。为入选者制定定期体检计划,了解入选者的身体状况及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的实施效果。
1.31.422.1比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入选者对慢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
性病相关知识正确掌握情况以及健康行为情况。
统计学方法结果
干预前后入选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正确掌握情况对
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的185例慢性病高危人群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有慢性病高危因素且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上;无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碍;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102例,女83例,年龄40岁~72岁,平均年龄(58.65±8.47)岁,收缩压为130~139mmHg,舒张压为85~90mmHg,体质量指数为21~25kg/m2,空腹血糖为6.1~7.0mmol/L,总胆固醇为5.2~6.2mmol/L。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入选后即开始接受健康生活方式
管理:①收集健康信息。对入选者的一般情况、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健康危险因素、体检结果等进行详细问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并对入选者的健康状况进行正确评估。②制定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计划。针对入选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正确掌握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计划,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合理膳食指导、健康运动指导、戒烟戒酒指导、合理控制血压血糖、心理疏导等多项针对性干预措施
表2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
字2
干预后入选者慢性病相关知识正确掌握率均明显高于干
表1时间
干预前后入选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正确掌握情况对比慢性病基本概念72(38.92)167(90.27)106.6550.000
慢性病主要类型117(63.24)172(92.97)47.8130.000
慢性病高危
因素80(43.24)167(90.27)92.1800.000
例(%)慢性病预防
知识131(70.81)172(92.97)30.6370.000
预前(P<0.05),见表1。
干预前干预后字2P
2.2干预前后入选者健康行为情况对比干预后入选者
健康行为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2。
不饮酒
血压正常115(62.16)16.20.000
血糖正常115(62.16)146(78.92)12.4990.000
情绪状态良好120(.86)146(78.92)9.0410.003
坚持定期体检57(30.81)115(62.16)36.5480.000
干预前后入选者健康行为情况对比例(%)不抽烟59(31.)48.5300.000
54(29.19)35.5400.000
饮良规律59(31.)69.5330.000
膳食健康72(38.92)72.4070.000
坚持健康运动39(21.08)148(80.00)128.4580.000
139(75.14)152(82.16)126(68.11)111(60.00)150(81.08)
P
3讨论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院采取科学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管理,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总之,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对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度,规范其健康行为,有效防范慢性病发生,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刘凤容,李静.慢性病预防控制在我国现行医改中的地位分析[J].基
层医学论坛,2016,20(15):2099-2100.
[2]孙海燕,汤晓峰,周丽华,等.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6,45(8):1062-10.
[3]吴志军,简伟研.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可获得性及社
会决定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8):3469-3472.[4]张勇,白雅敏,邵月琴,等.新千年发展目标框架下的全球慢性病防控
的回顾与建议[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8):629-632.[5]刘文萃“.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中国农村慢性病风险防范与治理
推进策略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6,4(17):50-59.
(收稿日期:2019-01-11)
1419慢性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进展缓慢、病理变化不可逆等特点,多数患者需长期治疗,严重影响居民健康。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促使慢性病的防治工作逐渐由大众健康宣教转变为个体化健康管理[3]。我院在慢性病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健康管理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防治管理。国内健康管理起步较晚,在临床应用中一般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要通过对个人/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监测、预测,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以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达到提高健康状态的目的[4]。有临床实践表明,在慢性病防治中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起到明显的防控作用[5]。我院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合理膳食指导、健康运动指导、戒烟戒酒指导、合理控制血压血糖、心理疏导等多项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入选者的健康行为,有效提高了入选者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和健康行为所占比例,效果明显。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
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4月第23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