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摸底考试检测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次、姓名、考号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计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以及在力的合成过程中用一个力代替几个力,这里都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B.根据速度定义式vxx,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用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tt时速度,这是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C.玻璃瓶内装满水,用穿有透明细管的橡皮泥封口。手捏玻璃瓶,细管内液面高度变化,说明玻璃瓶发生形变,该实验采用放大的思想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越快的物体惯性越小 B.速度变化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大
C.吊扇工作时向下压迫空气,空气对吊扇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减轻了吊杆对电扇的拉力。
D.用弹簧连接的两个小球A和B,其中弹簧对A的力和弹簧对B的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某人在静止的湖面上竖直上抛一小铁球,小铁球上升到最高点后自由下落,穿过湖水并陷入湖底的淤泥中某一深度处.若不计空气阻力,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最能反映小铁球运动过程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是
4.现在城市的滑板运动非常流行,在水平地面上一名滑板运动员双脚站在滑板上以一定速度向前滑行,在横杆前起跳并越过杆,从而使人与滑板分别从杆的上下通过,如图所示.假设人和滑板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各种阻力忽略不计,运动员能顺利完成该动作,最终仍落在滑板原来的位置上,要使这个表演成功,运动员除了跳起的高度足够外,在起跳时双脚对滑板作用力的合力方向应该
A.竖直向上 B.向下适当偏后
C.竖直向下 D.向上适当偏前
5.在玉树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千斤顶发挥了很大作用,如题图所示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1.0×10N,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5.0×10N B.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2.0×10N
C.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增大
D.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6.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途中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经过A点的速度为1m/s,AB段的长度为4m,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m/s和6m/s .则
A.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m/s B. 物体经过B,C两点的速度为7m/s和9m/s C. 物体经过AB段的时间为2s D. BC段的长度等于AB段的长度
7.在离地高h处,沿竖直方向同时向上和向下抛出两个小球,它们的初速度大小均为v,不计空气阻力,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
A.
2545
v2v2hh B. C. D.
ggvv8.文文同学家有一幅长匾,采用如图所示方法悬挂,其中挂钉1、3、5固定在长匾上,挂钉2、4固定在墙上,一质量和摩擦不计的绳子,两端分别系在挂钉1、5上,中间分别跨过挂钉2、3、4。设绳子的拉力大小为F,匾的重力大小为G,挂钉3两边的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θ1和θ2(θ1和θ2均不为0),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则不可能的是 ... A.若绳不断,F不可能等于2G B.F必定大于G/4 C.θ1与θ2必定相等
D.若θ1增大,绳子可能会断掉
0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计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但不全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9.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十三届秋季田径趣味运动会上,我班运动员顽强拼搏,挑战极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面关于运动员们“快”字理解正确的是
A.小李同学在800米决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同学们纷纷说他跑的“快”,是指小李同学的平均速度大。
B.小王同学在100米决赛中起跑很“快”,是指小王同学起跑时加速度大
C.小刘同学在100米决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好“快”呀,好“快”是指小刘同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最短
D.在100米决赛中,小刘同学取得了第一名,小王同学取得了第二名。同学们说小刘同学比小王同学跑的“快”,是指任意时刻速度大
10.如图(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m/s.请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能计算出
A. 加速度从2m/s增加到6m/s的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变化
B. 加速度为6m/s时物体的速度 C. 斜面的倾角 D. 物体的质量
11.如图所示,水平面上的复印机纸盒里放一叠复印纸共计10张,每一张纸的质量均为m.用一摩擦轮以竖直向下的力F压第1张纸,并以一定角速度逆时针转动摩擦轮,确保摩擦轮与第1张纸之间、第1张纸与第2张纸之间均有相对滑动.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同,摩擦轮与第1张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纸张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2,且有μ1>μ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2张纸到第9张纸之间可能发生相对滑动
B.第2张纸到第9张纸之间不可能发生相对滑动 C.第1张纸受到摩擦轮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D.第6张纸受到的合力为零
22
2
2
12. 如图所示,A、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 m 和 m, 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μ. 最大静摩擦力2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 g. 现对 A 施加一水平拉力 F,则
A.当 F < 2 μmg 时,A、B 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 F =
15μmg 时, A 的加速度为μg
321μg 2 C.当 F > 3 μmg 时,A 相对 B 滑动 D.无论 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三、实验题(共2小题,共16分。把答案直接填在横线上)
13. 用右图实验装置可以测量重力加速度,经正确操作后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0、1、2、3、4、5、6七个测量点,相邻两测量点的时间间隔为0.04s, 测量出后面各测量点到0测量点的距离d, 记入下表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便可测得重力加速度值。
测量点 0 0 0 1 1.20 0.04 0.30 2 4.16 0.08 0.52 3 8.60 0.12 0.72 1.40 1.30 1.20 1.10 1.00 0.90 0.80
4 14.50 0.16 0.91 5 21.90 0.20 1.10 6 30.85 0.24 1.29 d/cm 时间t(s) d/t(m/s) (1) 甲同学的处理方法是: 计算出1、5两点对
应的速度v1、v5,然后由gv5v1算得 tg值, 则其中v5 = m/s。
(取3位有效数字)
(2) 乙同学的处理方法是:计算出d的值(已记
t入表中), 作出d-t图象, 由图象算得g值。
t请你按以下要求完成乙同学的处理过程。
0.70 0.60 0.50 0.40
①. 在提供的坐标纸上作出规范的d-t 图象。
t②. 在图象上用符号 “” 标出你用于计算g 值所选择的点。
③. 根据图象求得g = m/s。
(取3位有效数字)
(3) 实验测得的g值,你认为应选 (填: 甲的值;乙的值;都可以)。
14.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实验之前先检查了弹簧秤,然后进行实验: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在操作过程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有
(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细点,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D.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2) 如图所示,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请从图中读出水平弹簧秤拉力大小为________ N.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4) 下图是文文同学研究合力与分力关系时在白纸上画出的图,根据物理上作图要求和规范, 请指出图中存在的三处错误。
四、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2
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驾驶证考试中的路考,在即将结束时要进行目标停车,考官会在离停车点不远的地方发出指令,要求将车停在指定的标志杆附近,终点附近的道路是平直的,依次有编号为A、B、C、
D、E的五根标志杆,相邻杆之间的距离ΔL=12.0 m.一次路考中,学员甲驾驶汽车,学员乙
坐在后排观察并记录时间,学员乙与车前端面的距离为Δs=2.0 m.假设在考官发出目标停车的指令前,汽车是匀速运动的,当学员乙经过O点时考官发出指令:“在D标志杆目标停车”,发出
指令后,学员乙立即开始计时,学员甲需要经历Δt=0.5 s的反应时间才开始刹车,开始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学员乙记录下自己经过B、C杆时的时刻tB=4.50 s,
tC=6.50 s.已知LOA=44 m.求:
(1) 刹车前汽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v0及汽车开始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 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前端面离D的距离.
16.冬季有一种雪上“府式冰撬”滑溜运动,运动员从起跑线推着冰撬加速一段相同距离,再跳上冰撬自由滑行,滑行距离最远者获胜,运动过程可简化为如题图所示的模型,某一质量m=20 kg的冰撬静止在水平雪面上的A处,现质量M=60 kg的运动员,用与水平方向成α=37°角的恒力F=200 N斜向下推动冰撬,使其沿AP方向一起做直线运动,当冰撬到达P点时运动员迅速跳上冰撬与冰撬一起运动(运动员跳上冰撬瞬间,运动员和冰撬的速度不变) 。已知冰撬从A到P的运动时间为2s,冰撬与雪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不计冰撬长度和空气阻力。(g取10 m/s,cos 37°=0.8)求:
(1) AP的距离;
(2) 冰撬从P点开始还能继续滑行多久?
17.公路上行驶的两汽车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
2
全距离为120m,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m,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18.图示为仓库中常用的皮带传输装置示意图,它由两台皮带传送机组成,一台水平传送,A、
B 两端相距3m ,另一台倾斜,传送带与地面的倾角θ= 37°, C、D 两端相距4.45m , B、C相距很近.水平部分AB 以5m/s的速率顺时针转动.将质量为10 kg 的一袋大米放在A 端,到达B 端后,速度大小不变地传到倾斜的CD 部分,米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试求:
(1)若CD 部分传送带不运转,求米袋沿传送带所能上升的最大距离.
(2)若要米袋能被送到D 端,求CD 部分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应满足的条件及米袋从C 端
到D 端所用时间的取值范围.
浙江省临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摸底考试检测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题号 答案 1 A 2 C 3 D 4 C 5 D 6 D 7 A 8 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可能只有一个选项正确,也可能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题号 答案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3.答案:
(1) 2.04 (2) ① 如图
② 如图
③ 9.75 (9.65~9.83) (3) 乙的值
0.80 1.40 1.30
1.20 1.10 1.00 0.90
9 BC 10 CD 11 BD 12 BCD d/t (m
s-1)
0.70 0.60 0.50 0.40
14.答案:(1) BC (2) 4.00 (3) B
(4) 合力与两分力没有按统一标度一段一段表示出来 三个力的读数的数值有效位数不对
F1、F2与F之间应该用虚线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解析:
(1) 设O、A之间的距离为L,根据题意,有
LOA+ΔL=v0Δt+v0(tB-Δt)-a(tB-Δt)2 LOA+2ΔL=v0Δt+v0(tC-Δt)-a(tC-Δt)2
联立解得v0=16 m/s a=2 m/s.
2
1
2
12
v20
(2) 汽车刹车位移:x1== m
2a反应时间内汽车位移:x2=v0Δt=8 m
汽车停止运动时满足:LOA+3ΔL-Δs=x+x1+x2 解得x=6 m
16.解析:
(1)Fcos370fma1
Fsin370mgN
fN
得:a14.8m/s sAP212a1t19.6m 2(2)
vPa1t19.6m/s
a2g2m/s2
t2vP04.8s a2
17.解析:
设路面干燥时,汽车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0,安全距离为s反应时间为t0,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0mgma0 ①
2v0sv0t0 ②
2a0式中,m和0分别为汽车的质量和刹车前的速度。
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依题意有
=0 ③
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25mgma ④
v2svt0 ⑤
2a联立①②③④⑤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20m/s(72km/h) ⑥
18. 解析:
⑴ 米袋在AB上加速时的加速度a0=mgm=g=5m/s2
2v0米袋的速度达到v0=5m/s时,滑行的距离s0==2.5m2a0B点之前就有了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设米袋在CD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mgcos=ma
代入数据得 a=10m/s
2v0=1.25m 所以能滑上的最大距离 s=2a2 ⑵ 设CD部分运转速度为v1时米袋恰能到达D点(即米袋到达D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则
米袋速度减为v1之前的加速度为
a1=-gsin+cos=-10m/s2
米袋速度小于v1至减为零前的加速度为
a2=-gsin-cos=-2m/s2
222v1-v00-v1由+=4.45m
2a12a2解得 v1=4m/s,即要把米袋送到D点,CD部分的速度vCD≥v1=4m/s 米袋恰能运到D点所用时间最长为
tmax=v1-v00-v1+=2.1s a1a2若CD部分传送带的速度较大,使米袋沿CD上滑时所受摩擦力一直沿皮带向上, 则所用时间最短,此种情况米袋加速度一直为a2。 由sCD=v0tmax+a2tmax,得tmax=1.16s 所以,所求的时间t的范围为 1.16s≤t≤2.1s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