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视角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视角

来源:叨叨游戏网
砌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木 一一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视角 王济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204) 摘要: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智慧教育 追求的核心目标。智慧教育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动力,智慧教育驱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 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智慧教育最终支持“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的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___005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8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 1-2020)》也提出 “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 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 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 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 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 Education。韩国的Jong w_0n j认为“Smart 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 机的(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 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 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 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L3J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 培养面向2l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4J认为,智慧教育是 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 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 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l5J认为智慧 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 53 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 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 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 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 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 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 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 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 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 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 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 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 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 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 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 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 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发布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 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 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6]。新加坡在其“iN2015 Planning”中将 “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 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 ]。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 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 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8]。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 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 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p]。印度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Smart Education, Smarter 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 。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 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 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 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 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 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 智庭Il 2J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 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L1j_J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 54 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 ̄DSmart Campus智慧校园。 杨现 H 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 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L1 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 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 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 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 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 “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 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 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 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 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 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 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 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 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 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 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 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 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 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 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 “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 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 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 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 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 55 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 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 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 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 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 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 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 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了数字 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 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 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 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 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 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 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 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 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 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 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1 。 4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 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 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工作流程和办学的创新提供了保障, 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 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 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 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 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 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 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 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 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 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 56 -[j 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 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 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 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 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 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 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 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 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 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l ,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 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 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 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 重要支柱[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 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 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 四结语 创新和变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不仅不能落后,还要引领时代的创 新与变革。“技术革新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的“智慧”转型也迫在眉睫。然 而技术自身并不能完全驱动教育系统的整体改变,教育理念、学习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亟需变革。虽然智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遇 到一些问题,会面临一些挑战,像如何阐释智慧学习的过程机理、如何克服浪费时间的鸿沟、如何 保护学习者隐私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等,但毋庸置疑的是,智慧教育为教育的创新与 变革提供了动力。未来教育是一个基于智慧教育的“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的教育图景,智慧 教育将最终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2010—7—29, [2】Jim R.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The Future of Learning[OL]. <http://www.redbooks.ibm.com/redpapers/pdfs/redp4564.pdfi> [31112]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4]陈晓娟.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经验及对南京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3,(8):14-15. 【5】杨现民,刘雍潜,钟晓毓等.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57 [6]Choi J,Lee Y.The status of SMART education in KOREA.In工Amiel&B.Wilson,.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itmedia,Hypermedia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2:175—178.ChesapeakeVA:AACE. ,[7]Info‘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authority.Empowering learners and engaging minds,through infoeomm:Report by iN2015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ub—Committee[OL]. <http://www.ida.gov.sg/doc/About%20us/About Us Lq vel2/20071o05103551/o3Education and Learning..pdfi> _[8]Daniel E,Atkins John B,John S B,et a1.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Ofice fofEducational Technology U.S. Department ofEducation.2010—3—5. 【9]Smart Australians.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ustralia[OL].Nastem Income and Wealth Report. <http://www.natsem.canberra.edu.au/storage/AMP.NATSEM%20Income and Wealth Report Smart Australians.pdf.> [10]Smart education smarter ndiia,.education sector:Moving toward a digital future[OU. tttl:l://www.biztradeshows.com/sesi/media—center.htmllndia’S.> [11]傅首清.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海淀区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发展探析 .现代教育技术2014,(1):5-11. .,[13】黄荣怀,杨俊锋等.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一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14】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 .教育研究 .2014,.(5):113.120. [15】赵秋锦,杨现民,王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2-.18. 【16]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l5.17. [17]陈耀华,杨现民.国际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5.11. [18]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慧教育的科学力量[J].电化教育研究,2013,(5):5.8. Smart Education Promote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 of Education Paradigm From the Respective ofIntegration of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 WANGJi-ju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chool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300204 China) Abstract:Smart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al form and pattern,which is reli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nd its key goal is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education.Smart education provides motive power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and drives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s,teaching pattern,learning concepts, learning styles,,educational system,talents training mode,teaching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Smart education will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al Dream. Keywords:smart education;transform of education paradigm;innovation;reform 作者简介:王济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邮箱为wangjijun98 ̄16 3.com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29日 编辑:小西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