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古代印度文学
◆[识记]种姓制度、吠陀文献、《佛本生经》、《五卷书》
◆[了解]1、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的社会生活构成了怎样的影响?
◆2、古代印度文学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哪些?
◆3、《舞论》中戏剧美学思想有哪些?
◆[掌握]1、古代印度两诗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是怎样的?
◆2、罗摩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学形象?
◆3、悉多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学形象?
◆古代印度的版图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因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区,故又称“五印度”、“五天竺”。
一、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中国古籍如《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等称之为“身毒”、“天竺” 、“贤豆”等。唐代玄奘起改称“印度”,美好明亮之意。
◆印度河流域文明由达罗毗荼人创造,突然终止的原因,众说不一。
◆约BC2000,原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的雅利安人,一支进入印度。
文化背景
◆印度河流域文明由达罗毗荼人创造。
◆公元前3000年开始,BC2500¡ª¡ªBC1700。
◆农业文化和城市文化。
◆古代印度西北部的摩汉卓达罗和哈拉巴两个地方(现均属巴基斯坦)。
——印度雅利安人
◆约BC2000
——印度河、恒河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肥沃土地,适宜农耕。
◆恒河,圣河,
¡°母亲之河¡±
阿育王(约前273—前232)
◆月护王的孙子
◆孔雀王朝最伟大的人物,被史学家认为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杰出的当政者之一。
◆尚佛 :达摩的征服乃真正的征服。
阿育王的石柱
二、古代印度文学概述
◆三个时期:
◆1、吠陀时期文学(公元前15世纪——前5世纪)
◆2、史诗时期文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3、4世纪)
◆3、古典时期文学(公元前后——12世纪) 。
1、吠陀时代(前2000—前6世纪)
◆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共同开创了印度文化史上的吠陀时代。
◆吠陀文化为雅利安人与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共同创造。
◆吠陀,意思是知识、学问、后转化为智慧、教义、经典之意。“吠陀文学”是指吠陀文献中有文学成分,主要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
贝叶写成的吠陀经
◆贝叶棕
狭义的吠陀文学
◆指《吠陀本集》(简称《吠陀》),即“四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阿闼婆吠陀本集》四部。
◆《吠陀本集》是吠陀教的圣经。
◆广义的吠陀文学
◆除了《吠陀本集》外,还包括《梵书》(15部)、《森林书》(8种)、《奥义书》
◆(200多种)。
◆吠陀文献:阐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基本为散文作品)加之四大本集(总体为韵文作品),组成“吠陀文献”。
吠陀语
◆《吠陀本集》大都使用诗体,所使用的语言叫“吠陀语”,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一,从左到右横写,属于印欧语系,是印度的“雅语”,有如中国的“文言文”,也是印度古典梵语的前身。
《梨俱吠陀》最早,最有价值。
◆“梨俱”-----诗节,意为赞颂吠陀,核心部分是颂神赞歌。约有二、三十首是直接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的。
◆如一首婚歌,举出一个好妻子的条件是:
◆没有坏的心眼,别伤害你丈夫,
◆善待牲畜,和蔼,精力充沛;
◆生育英雄,敬神,在快乐中生活;
◆给我们的飞禽走兽带来幸福。
古印度的诗歌《蛙》
是古代的现代派和象征主义者的代表作
◆ 青蛙现在说话了,
◆说出雨季所激发的语言。
◆真像带着牛犊的母牛叫声,
◆青蛙的鸣声一片闹嚷嚷。
◆一对蛙一个揪住另一个,
◆他们在大雨滂沱中欢乐无边。
◆一个模仿着另一个的声音,
◆好象学生学习老师的。
◆他们的诵经声连成了一片,
◆像雄辩家在水上滔滔辩论。
颂神赞歌《原人歌》
◆原人用身上的不同器官分解成不同的四种人,成为日后婆罗门教四个种姓划分的最古老的依据。
◆印度的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
《原人歌》中关于原人的赞歌
◆原人之神,微妙现身,千头千眼,又具千足;包摄大地,上下四维;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诸一切,既属过去,亦为未来;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牺牲,升华物外 。
《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
第十二颂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13. 彼之胸脯,生成月亮;
◆ 彼之眼睛,显出太阳;
◆ 彼之眼睛,雷神火天;
◆ 气息呼出,伐尤风神。
◆14. 脐生空界,头现天界,
◆ 足生地界,再生方位,
◆ 如是构成,此一世界。
较后时期辑成的《梨俱吠陀》特别是《梵书》、《奥义书》
◆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祗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 ◆梵天(创造神)、
◆毗湿奴(护持神)
◆湿婆(破坏神)。
:
大梵天王
◆印度有个创造神叫梵天
◆印度人相信我身处的世界是梵天的一场梦 如果梵天一醒
◆这个世界所有的事
◆包括你和我都会消失
◆因为我们全部都活在梵天的梦里……
湿婆“颈挂骷髅三眼四手”,由于经常游荡在鬼灵之间,故被称为“鬼灵之主”。
湿婆饮下众神搅乳海所出之剧毒
(因而烧青脖颈-青颈)
湿婆和乌玛
湿婆(Sh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
毗湿奴
《奥义书》
◆又称《吠檀多》,即“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的意思。
◆主要阐明这样一些思想:
◆①“梵我同一”。
◆②“业报轮回”。
◆修行:四行期 —— ①梵行期;②家住期;③林栖期;④遁世期。
2、史诗时期文学
◆北印度形成一些较大的国家—— 列国时代。
◆经济发展、战争频仍、人的思辨深邃是这一时代的三大特征 。
◆产生和编定神话的年代。
◆创立佛教和耆那教。
◆两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往世书史诗》
◆佛学
◆佛教文学:《佛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集)
(1)两诗
◆《摩诃婆罗多》
——印度古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或“历史传说” 。
◆《罗摩衍那》
——“大诗”和“最初的诗”。
——世界上最长的诗。
——对梵文影响很大。
(2)佛学
◆指佛教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学作品。
◆佛教的创立:
◆创始人 :
◆乔答摩.悉达多(BC565-485),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或称“佛陀”,意为“觉者”。又有世尊、如来佛等称号。
两棵普提树间,右肋而卧,为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说法,,半夜入灭,涅槃。终年80岁。火化,遗骨“舍利”为八族所分。娑罗树下涅盘
四川大足石刻
佛陀觉悟
◆35岁的苦行僧乔达摩,,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除了一切烦恼,断绝了所有爱取,成为佛陀——觉悟者。是过去未来无量诸佛之一。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一、降兜率
◆诸佛皆从兜率天降生。释尊亦然,因悲愍众生,故于兜率天宫观度化众生之因缘成熟,即从兜率天降生人间。
二、入胎。
◆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夫人顿觉体安欣乐,如服甘露,即怀娠。
三、出胎。
◆太子从右胁出生,诸天世间悉皆放大光明。太子生时,即向四方,各行七步,举足出大莲花,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四、出家
◆悉达多太子出城游历时,见老、病、死苦,而体悟人生苦空无常之真理;太子于是决志舍弃王宫生活,出家修行。于菩提树下敷草为座,誓言:“不成正觉,终不起座。”
五、降魔。
◆悉达多太子于菩提树下将成道时,魔王波旬献供三女---魔王遍敕亿万魔军,然所有恶器,一近太子,尽化为莲花,不能加害;群魔忧戚,悉皆迸散
六、成道。
◆太子于菩提树下摄心端坐,勇猛精进,终于第四十九日之上半夜悟四谛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缘,下半夜目睹明星,证无上正等正觉
七、说法。
◆世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
◆ 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其数无量。
八、涅槃。
◆世尊心知化缘已尽,便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寂然入灭。
佛祖涅盘图唐卡
◆诸菩萨、佛弟子、国王、大臣、天部等五十二众围绕,天空中众仙女向佛体献鲜花供物无数。
涅槃图 (日)圣福寺藏
◆众多佛门弟子、道家神仙、志怪鬼异及凡界男女,纷纷前来吊唁。神情或悲恸,或穆然,或惊诧,与佛祖平和安详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
释迦牟尼佛(金玉雕像)
佛陀舍利
◆舍利(梵语 “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
◆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
◆七彩舍利
佛牙舍利
佛教教理教义
(佛学均是阐述教义的)
◆缘起性空 :
◆“缘起”: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性空” :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三法印(即‘法之印章’、‘佛法之特征’)
◆法印 : 佛教术语。亦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佛教徒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
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
三法印:一般认为是否是佛法有三条标准
◆诸行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 。
◆ 《红楼梦·好了歌》隐忽见那边来了一个
跛足道人
《红楼梦·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解词《好了歌》解
甄士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粉正浓、脂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又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诸法无我 :
◆“法”指的是一切萬事萬物。
◆“我”指的是恆常、有自性之義。
◆“諸法無我”則是說明一切萬法皆是暫時因緣和合而成,無其自性。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佛说“无我”。
◆身体是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呢?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 是\"我\"!
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出家诗
◆荣华犹如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为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
◆朕本大地山河主 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来时糊涂去时迷 ◆未曾生我谁是我 ◆长大成人方是我 ◆不如不来又不去 ◆悲欢离合多劳滤 ◆若能了达僧家事 ◆世间难比出家人 ◆口中吃得清和味 不及僧家半日闲
空在人间走这回
生我之时我是谁
合眼朦胧又是谁
来时欢喜去时悲
何日清闲谁得知
从此回头不算迟
无忧无虑得安宜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夙世种菩堤
◆个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 ◆禹开九州汤放桀 ◆古来多少英雄汉 ◆黃袍换得紫袈裟 ◆我本西方一衲子 ◆十八年来不自由 ◆我今撒手西方去 ◆打破虛空笑满腮 ◆直饶空劫生前事 万里乾坤一局棋
秦吞六国汉登基
南北山头卧土泥
只为当年一念差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南征北讨几时休
不管千秋与万秋
玲珑宝藏豁然开
六字洪名毕竟该
涅槃寂静:佛教的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
◆“涅槃”又称:彼岸、止息、寂静、寂灭、灭尽、无为、休息、无上安隐等,都是对烦恼灭尽、苦灭尽后的清凉安乐、不生不灭境界于不同角度的称谓。
◆“彼岸”: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为此岸境界,则彼岸即是无生、老、病、死,亦无忧、悲、恼、苦的涅槃境界;
佛教的基础:四圣谛(四种真理 )
◆苦谛:世间是苦果。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阴炽盛苦 。
◆集谛:是苦的根源 。 “苦”的原因是自身的“惑”和“业”所致。
◆“苦”的原因是自身的“惑”和“业”所致。
◆“惑”指人的贪、嗔、痴等烦恼。贪爱享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
◆“业”指人的身、口、意等活动。
◆“惑”和“业”注定人不脱生死轮回,轮回依据行为善恶,得到报应。
◆灭谛:
◆道谛
佛教教义
◆现实人生是“无常”、“无我”、“苦”。
◆“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恨相聚、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苦。
◆“苦”的原因是自身的“惑”和“业”所致。
◆“惑”指人的贪、嗔、痴等烦恼。
◆“业”指人的身、口、意等活动。
◆“惑”和“业”注定人不脱生死轮回,轮回依据行为善恶,得到报应。
◆要想彻底摆脱痛苦,就只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
◆超出生死轮回的最高目的是“涅盘”,即“解脱”。
◆修习佛法,有戒、定、慧是三种修行阶段。
《大悲咒》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悲咒译文 :
◆皈依三宝,皈依大悲渡世的观世音菩萨,世间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众生,要誓愿宣说广大无碍大悲救苦救难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烦恼,了悟真实光明,皈依於大慈大悲、随心自在的观世菩萨。祈求一切,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於为观世音菩萨请说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本尊-千光王静住如来。能得清净圆明的光辉,能除无明罣碍的烦恼,要修得无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沦在无边执著的苦海之中。
教理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
四圣谛: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
八正道:正见 、正思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
经典:
佛经,分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总称“三藏”。
印度苦行僧在菩提树下修行 /泡在恒河里
印度苦行僧常以“苦行”的方式来追求“真知”。印度苦行僧头发20年不剪 意味为信仰献身
佛教文学:《佛本生经》(佛教寓言故事集)
◆本生是佛陀前生的故事,是三藏经典中的通俗读物,是普通信众的“佛经”。
◆《佛本生经》由五个部分构成:
◆今生故事
前生故事——讲述佛陀的前生故事,这是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佛本生经”即指此;
偈jì颂诗
注释
对应
鹿王本生图(莫高窟壁画) 北魏
◆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3、古典时期文学
◆《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首陀罗迦的《小泥车》
◆迦梨陀娑的《云使》(抒情长诗)、《沙恭达罗》(诗剧)
◆文艺理论著作《舞论》(又译《戏剧学》)
◆味、“情由”、“情态”、“不定情”
迦梨陀娑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古典梵剧的最高代表,“印度的莎士比亚”。
◆“迦梨陀娑”的意思是“迦梨(时母)女神的奴仆”
◆抒情长诗《云使》
◆三部传世剧作:《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沙恭达罗》。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迦梨陀娑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沙恭达罗》
◆席勒在一封信中断言:“在古希腊没有一部诗剧能够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1791年歌德曾写诗赞美说:“倘若要用一言说尽——春花秋实,大地天国,心醉神迷,惬意满足,那我就说‘沙恭达罗!’”
《舞论》(《戏剧学》) :印度现存的最早、最有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
◆戏剧理论的核心:“味”。
◆所谓“味”是指戏剧艺术给观众的审美效应,也就是观众在观剧时体味到的审美情感。
◆“味”(是可尝性物质,指观众的审美情感)有8种:艳情味、滑稽味、悲悯味、暴戾味、英勇味、恐怖味、厌恶味、奇异味。
《沙恭达罗》的艳情味
◆(1)、《舞论》中规定:“艳情是绿色的”净修林正是绿色的王国。
◆(2)、“艳情”指男女情爱,带有强烈的肉欲色彩,即印度人所谓的“爱欲”。
◆豆扇陀赞赏沙恭达罗 :
◆下唇像蓓蕾一样鲜艳, 两臂像嫩枝一般柔软, 魅人的青春洋溢在四肢上, 像花朵一般 。
◆是一朵没人嗅过的鲜花, 是一根没被指甲掐过的嫩芽, 是一颗没有被戴过的宝石, 是没有被尝过香味的鲜蜜⋯
◆这可爱的樱唇, 它的温柔还没有人尝过,它微微抖动, 仿佛是允许我到里面解渴。
◆印度人视为人生的三大目的 :正法、财富、爱欲
◆《舞论》中说:戏剧中表现的“有时是正法,······有时是财利,······有时是爱欲”, “对于履行正法的人[教导]正法,对于寻求爱欲的人[满足]爱欲”。
◆崇拜生殖之象征的湿婆大神 :在肉欲的满足中保持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上的纯洁崇高。
悲悯味:第四幕到第六幕描写的中心是离情别绪。
◆沙恭达罗与净修林的亲朋好友和鸟兽花草忍痛离别 。
◆豆扇陀否认曾与她结过婚时的愤怒、掩面痛哭 。
◆英勇味:勇敢出众
◆真不愧是补卢的后裔, 真不愧是国王中的明灯 。
◆何必把箭上在弦上? 只是利用远出的弦声, 他就能扫除障碍, 正如利用弓的轰鸣 。
◆18 世纪末,《沙恭达罗》传到欧洲,歌德赞美(苏曼殊译) :
◆春华瑰丽, 亦扬其芬;
◆秋实盈衍, 亦蕴其珍。
◆悠悠天隅, 恢恢地轮,
◆彼美一人: 沙恭达纶。
◆席勒:“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书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情由”:激发起观众“常情”的戏剧情节和舞台气氛,即观众审美情感产生的原因。
◆“常情”:又叫“固定情”,包括爱、笑、悲、怒、勇、惧、厌、惊。
◆“情态”:演员的具体表演,即语言和动作。
◆“不定情”,辅助“常情”的33种变化不定的具体感情,如忧郁、嫉妒、羞愧、傲
慢等,这些不定情又有各自的情由和情态。
◆全球最长的史诗,仅《摩诃婆罗多》的篇幅就是荷马史诗总和的8倍,全部《圣经》篇幅的3倍。
◆以古代印度最流行的诗律输洛迦写成。每颂即一节诗,共32个音节,分两行排列——双行诗体,作四句吟唱,没有尾韵。
◆《摩诃婆罗多》10万颂,即20万行;《罗摩衍那》2.4万颂,即4.8万行。
世界最长的史诗
◆据1979年版《圭内斯世界纪录大全》载: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民间叙事诗《玛纳斯》长达50多万行,比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长约1/5。
◆另据1984年7月10日《人民日报》载: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长约60多部,近200万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格萨尔王传》约有100多部,迄今发现的藏文版本已达50多部。但《格萨尔王传》比《摩诃婆罗多》晚1000多年,把印度两诗誉为“最长”是长期以来世界通行的说法。就形成书面形式之早和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这点来说,用此旧说也有合理处。
(一)两诗形成之谜
◆《摩诃婆罗多》标明的作者是毗耶婆,这是音译,意译为广博仙人;又名岛生黑仙人。
◆《罗摩衍那》的作者相传是蚁垤仙人,这是意译,音译为跋弥或瓦尔米基。
◆印度两诗的形成是一个以民间口头创作为基础的长期流动、不断膨胀的漫长过程,带有流动性、随意性和开放性,是印度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早在5世纪初已知两诗。鸠摩罗什(344—413)译《大庄严论经》卷五曰:“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但两诗属于婆罗门教文化系统,没有进中国历代佛教高僧的译经范围,其翻译延宕了一千多年。
◆《摩》的现在形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直至公元4世纪。《罗》的主要部分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数百年的产物。
◆《摩诃婆罗多》反映的是比较原始落后的印度西部文化;《罗摩衍那》则展现了比较先进的印度东部文化。
(二)两诗的基本结构与情节
1、《摩诃婆罗多》
题意:“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印度教把四吠陀当作宗教神圣经典,《摩诃婆罗多》又被认为是阐明印度教全部实质的“第五吠陀”,它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圣经。
◆“酥酪中的醍醐,医药中的长生酒,水中的海洋,四足兽中的牛”。
◆一部能征服敌人、占领土地的“胜利之歌”。
◆“史诗中的史诗”。
◆基本结构
◆10万颂18篇: ①初篇;②大会篇;③森林篇;④毗罗吒篇;⑤备战篇;⑥毗湿摩篇;⑦德罗纳篇;⑧迦尔纳篇;⑨沙利耶篇;⑩夜袭篇; ⑾妇女篇;⑿和平篇;⒀教诫篇;⒁马祭篇;⒂林居篇;⒃杵战篇;⒄远行篇;⒅篇。史诗后面附有《诃利世系》,故有时称为第19篇,实际上这是一部著作。
三种内容:
◆一史诗中心故事:婆罗多后裔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
◆二插话:有200个左右,主要出现在《初篇》和《森林篇》;
◆三是关于政治、法制、哲学、宗教风俗和道德规范等非文学性诗体著述。最重要的《薄伽梵歌》出现在第六篇即史诗的核心《毗湿摩篇》中。
◆史诗中心故事的基本情节可分为以下5个层次:①纵火阴谋
②五子同妻
③
④俱卢大战
⑤尾声
《摩诃婆罗多》主干故事:婆罗多的后代堂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和国土的斗争和战争。
插话
◆世所公认的最好的插话是《那罗传》和《莎维德丽》,它们都出自《森林篇》。这是坚战兄弟流放森林的时候林中仙人为安慰他们而讲述的两个故事。
◆《那罗传》讲的是国王那罗和美丽坚贞的妻子达摩衍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莎维德丽》是莎维德丽与死神周旋救回丈夫萨蒂梵性命的故事。
《薄伽梵歌》
◆宗教哲学诗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现代,成了印度教的神圣经典,对印度的社会、政治、道德和宗教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
◆《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核心之核心,《摩诃婆罗多》是对《薄伽梵歌》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诠释。
2、《罗摩衍那》
◆书名意为“罗摩传”或“罗摩的漫游”。
◆这部史诗在印度被称为“最初的诗”、“大诗”、“众诗中之最优秀者”。蚁垤被誉为“最初的诗人”,具有诗歌之祖的崇高地位。
《罗摩衍那》
◆印度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深得人民的喜爱。正如诗中所说:
只要在这大地上,
青山常在水常流,
《罗摩衍那》这传奇,
流传人间永不休。
◆印度教圣经
基本结构
◆全诗共分七篇:
◆(一)童年篇(序曲);
◆(二)阿逾陀篇(宫廷阴谋,罗摩被流放);
◆(三)森林篇(林中生活,悉多被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
◆(四)猴国篇;
◆(五)美妙篇;
◆(六)战斗篇;
◆(七)后篇(补叙罗波那、哈奴曼的事迹,悉多入地,罗摩归天)。
◆三种成分的有机结合:
◆一是阿逾陀城宫廷阴谋的传说;
◆二是罗摩因悉多被劫而与十首魔王罗波那大战的故事;三是一些自然神话。
《罗摩衍那》插图——楞伽岛的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
◆毗湿奴托生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
◆罗摩娶悉多为妻。流放14年。
◆楞伽城,罗刹王劫走悉多,悉多囚禁。
◆神猴哈奴曼
◆火神,蚁垤仙人,地母,证明悉多纯洁。
◆罗摩还原为毗湿奴大神,与妻儿在天上团圆。
(三)思想内涵考察
1、宗教角度
2、社会-历史批评角度
3、审美心理学角度
4、伦理学角度
5、哲学角度
1、宗教角度
◆两诗几乎包含了各个宗教派别教义的基础,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但这两部史诗被列入印度教的经典。所以,其宗教意识以印度教教义为主体,尤其是毗湿奴教派的观点。
2、社会-历史批评角度
◆人国、猴国、魔国争夺王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写列国纷争,《罗摩衍那》所反映的是王国统一战胜森林、流放、战乱的问题。
◆从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种姓矛盾。罗摩(刹帝利)和持斧罗摩(婆罗门)决斗的故事,同刹帝利罗摩对立的是婆罗门罗波那。
◆。雅利安人与土人之争,还有雅利安人的农业文明对南印度如楞伽岛(斯里兰卡)的游牧文明的征服。
◆宗教派别之争。印度婆罗门教和锡兰(斯里兰卡)佛教的冲突。
3、审美心理学角度
◆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把文学作品中所带有的感情色彩分成十种“情味”或“情调”: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奇异、平静和慈爱。两诗对这些情味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且使这些情味的表现都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
◆《罗》情味的基调是“悲悯”,《摩》是“平静”。
4、伦理学角度
◆古印度两诗的故事都被投射到一个宇宙的背景上,婆罗多大战和罗摩的故事仅仅只是天神们与阿修罗们之间不断发生的斗争中的一个偶然事件,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阶段。斗争的焦点是达磨与非达磨的矛盾冲突,这是敌对原则之间的较量。史诗以此设置、评价人物,安排情节发展,从而形成贯穿始终的、基本的、显在的主题:宣扬达磨(法、正法,达磨是音译,法、正法是意译)即氏族社会晚期、奴隶制时代、封建社会初期理想的伦理道德观念。
天神与阿修罗的战斗
《薄伽梵歌》第十六章中所说的“神阶”与“魔阶”两类性格
◆属于“神阶”的是行达磨的正面形象:勇敢无畏、心地纯洁、坚定不移、宽大为怀、自我克制、超然物外、正直诚实、信守诺言;属于“魔阶”的是不行达磨的反面角色:虚伪、傲慢、易怒、自高自大、蛮横无礼和无知无识。
◆这是以神话原型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理想中存在的两个世界的对峙,以虔信的态度认为这个世界是有一个道德管理方式的,正是法(达磨)与非法(达磨)之间的冲突,也就是正确与谬误、光明与黑暗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或截然对立,才使人类逐步摆脱原始蒙昧,走向秩序井然、宁静和平的文明世界。
达磨
◆本初存在之法即世界之秩序,是合乎自然、扶持一切众生的事物或行为,它力图使所有的人结合在一起,相互给予权利并承担责任,这样,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它是人类之法,是维持社会存在的体系。
◆达磨的具体内容复杂多样,有“吠陀”之达磨,有国王之达磨和百姓之达磨,有父之达磨和族之达磨,有种姓之达磨,有布施之达磨,有在灾厄中实行的达磨,有求解脱的达磨,还有妇女的达磨,等等。
◆它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天造地设的、恒定不变的价值标准,与非达磨绝对地二元对立,泾谓分明;又因为达磨所强调的是为了群体利益责任高于一切,所以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可以舍弃自己、个体、不择手段。
◆5、哲学角度
①婆罗门教哲学
②顺世论哲学
③佛教哲学
④耆那教哲学
⑤印度教哲学
婆罗门教哲学
◆奥义书之后婆罗门教六大派正统哲学,尤其是数论、瑜伽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
◆“俱卢之野”就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象征,发生在神圣的“俱卢之野”的婆罗多大战就是人内部的精神冲突——最高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肉身的自我)在普遍的历史背景上的投射。
◆罗摩精通阿提茫(音译,意思是“神我”,一般含义为“最高的真理”,有时与“梵”等同);《罗摩衍那》描写了罗摩如何以最高的自我战胜卑下的自我。
印度教哲学
◆《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核心,这部宗教哲学诗的中心内容是薄伽梵(黑天的尊称)向阿周那阐明达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脱的三条道路:业(行动)瑜伽、智(知识)瑜伽、信(虔信)瑜伽。
◆这三种瑜伽是相辅相成的。
◆业瑜伽是指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职责,不抱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计较行动的成败得失。但这种超然态度毕竟易导致行动中的消极态度,因而,它必须与智瑜伽和信瑜伽结合。
◆智瑜伽是指透过一切现象,认识宇宙的最高存在——梵(绝对精神),达到个人灵魂与梵同一。
◆信瑜伽是指虔信黑天,就能摆脱善恶之果,获得解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