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叨叨游戏网
【教改创新】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朱要飞 (安徽省五河县安子口中学,安徽五河。233300) 摘要:数学教育就是要利用数学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应用于现 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机会。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在实践学习活动 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 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的成果。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1—0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造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 、而进溅产生的。数学学习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 际上就是想象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爱因斯坦说 -+一+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 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 的源泉。在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方法、手 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 一一—+-一— 一-—卜一—-+r”—叶一一—-+. 十-+一+一+*+一+一十-+一十一—・ 十一+”+・ 势引导学生思考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体积的差别 和意义。运用所学知识使课程知识目标顺利实现。 笔者进行拓展:被子植物的繁殖过程,经开花、传 粉、双受精、发育成种子来繁殖后代,如花的雌雄蕊受 伤,或未传粉,就形不成种子。被子植物繁殖后代需要 粒饱满的种子。任何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意义。学生初 步感受到对生命可贵,才能珍爱、珍惜生命。笔者接着 给出课后思考题:人工授精是医学界解决生命科学的 生物技术,但人工授精在满足不孕患者的要求的同时, 引发出社会伦理学等血缘关系问题。此开放性是问题 的提出,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生物和医学技术革 新背后的伦理问题。 一能力目标的提高。从关注简单的放生个体的善举到考 虑更大范围内和更深远的生态影响,可见学生已初具 宏观生态思维和基本的生态伦理观念。 3.利用生物进化的知识,进行生存伦理教育。如今 是竞争的时代,中学生从家庭和社会中获取很多有关 竞争意识信息,得出——不管手段如何,竞争结果最重 要。个体的价值观的功利化形成了一定的氛围。中学生 的在校教育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伦理 教育十分必要。笔者讲“生物进化”一节,对学生就进行 了生存伦理教育。生物进化概念变异与选择的先后问 题,用进废退学说认为,生物的性状可通过后天锻炼得 到加强,并可遗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变异原本 存在,是不定向的,受一定环境影响而进化。笔者设计 问题: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个体差异大的物种,环 境变化后易存还是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不难回 答。又问:当今国家间竞争激烈,容易生存的国家在人 才上是多样化还是单一性的?讨论热烈,生物进化观点 认为,多样化取得优势,某个领域专业化才能取得领 先。这一问题具有开放性,笔者借此开展小型辩论会, 学生很感兴趣。有一方提出:某些生物的性状不适应现 在的环境,但在环境变化后,原本不适应的性状就会变 成适应新环境的性状——生存伦理思想。通过辩论,学 生对生物进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学任务大,不少教师认为无时 间和精力在课堂上实施伦理教育,但笔者认为这一环 节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自主思考,不 会浪费时问反而能增加课堂容量。伦理教育是个长期 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于自己对 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中。 参考文献: 【11顾勇 生物教学中的伦理教育【l1.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利用生态学知识,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学中 保护生物多样性,这部分内容少而单调,学生无兴趣。 笔者结合身边实例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实例一, 我校对围墙边的一处杂草丛,种植草皮和各种园林植 物,规划改建为小的绿化带,让学生发表评论。有的学 生说,改善了学校的面貌;有的说由原来的杂草到现在 的常绿植物,增加了光合作用,改善了环境;有的说由 草到花,吸引昆虫,提高生物多样性。还有人持相反的 意见,认为由杂草丛到园林物种,增加了局部的生物多 样性,降低了学校整体生物多样性。学生利用教材内容 分析,创新地分析,通过生活体验分析生态环境的影 响,体现 生态伦理观点。 实例二,评价“巴西绿耳龟,作为宠物引入我国,某 些善心人将其放生到野生环境中”。多数学生认为这是 种珍爱生命的善举而认可;但有一个学生根据教材 第四章,澳大利亚宠物兔变成野兔导致兔子成灾,提出 异议:盲目地把生物放入野生环境中未必好,有时会引 发生态灾难。该生的思考角度不从众,能够从教材中寻 找两个事例的共性,经大胆的推测得出见解。充分体现 一一151— 【教改创新】 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 中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力争有所突破使之放射出“创 造性思维”的光芒。 . 例如,我在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个习题:有三个水池 各有一个出水口,它们分别是正方形的(边长是a),圆 形的(直径是a),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和底边上的高 均是a),现在要求学生只拿一个塞子可用于堵住这三 个出水口,要求学生制作出它的模型。 学生用橡皮泥, 纷纷动手忙活了起来,很有热情。但几分钟过去了,没 有结果。我提示说:我们现在学的是三视图,是不是可 以用三视图知识来解决呢?有的同学马上猜想说这个 塞子的三视图是不是: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圆形,一 个等腰三角形,但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东西。有的学生说 这个塞子是不是底面直径与高相等的圆柱体,因为它 的三视图中有一个正方形,有一个圆形,但没有三角. 形。另一个学生说是不是圆柱体两边各削去一部分。我 说大家尝试做出来看看。同学动手制作出了模型,试了 下,正好达到了要求。 我们要开发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好每一个 学生的想象火花,使之在数学教学中遍地开花,发射出 想象的魅力。但也不能不加地胡乱猜想,要有的放 矢,要有根据,要能够加以验证。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半径为6的圆, 一好的开端。其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由不 敢问到敢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教给学生 质疑的方法,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引导学生由质疑去认 识新事物,产生新见解,让学生形成好问的习惯。学生 学过随机事件的概率后,就主动问我,若说明天的天气 是90%下雨,10%是多云,是不是说明天一定会下雨? 我就问什么叫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 件。学生说那明天不一定会下雨,但那90%和10%能说 明什么呢?我问那什么叫随机事件的概率呢?表示随机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90%说明随机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很大,10%说明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当 然,学生的质疑是由模仿开始的,教师要做好示范,使 学生明确在哪里找疑点,不能只“授之以鱼”,要“授之 以渔”。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经 验、知识的全部信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 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 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 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逐步培 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题多思、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防 一个半径为2的圆与它相外切,绕它滚动一周,又一个 半径为2的圆与它内切,也绕它滚动一周,这两个圆的 一圆心,哪一个运动的路程多?大多数学生毫不假思索地 说,一般多,理由是大圆的周长固定,两个圆滚动的路 程一样。由于两个圆心到大圆的圆心距不一样,它们的 路程分别是以大圆的圆心为圆心以它们到圆心的距离 为半径的两个圆的周长,它们不相等。想象力丰富是好 的,但要善于因势利导,恰当运用,不但可以保证课堂 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传 统的数学教学照本宣科多,满堂灌多,学生质疑少,讨 论研究少,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抑制 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既可以锻炼其思维 能力,而且在提问、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 案,还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这对于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 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教师鼓励和 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还要培养 学生质疑的能力,养成质疑的习惯。怎样让学生以疑带 思,以思促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首先要创设质疑的情境,教师要使学生主动质疑, 就要努力深挖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是学生主 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如在教《概率》时,我们 班有53人,我就说我们班至少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个 月。学生听了一愣,就问为什么,并随着讨论起来。我引 导着问,我们班有多少人、一年有几个月?正是因为创 设了问题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认识冲突, 使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给新课的展开做了良 -止生搬硬套。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首先,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例如:学过二次 函数后,我出了这样一个题,已知二次函数y=ax2+bx+3 与X轴交于点(1,0),若想使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 x=2,还应该加一个条件,你能加什么条件?很多学生在 那儿凑条件,忙活了半天也没有做出来。其实,这题的 答案有很多,关键是如何下手,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 思考,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对称轴x=2当做条件来用, 结合已知条件经过点(1,0)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 式,凡是满足解析式的点除(1,0)均可。其次,训练学生 在一题多变中“动中求静”。我们这几年的中考试题都 有这种类型的题目,特别是图形变换、点的运动,我让 学生首先去尝试去做,从特殊到—般,找共同点,总结 规律,再推广。几个例题下来后学生获得了基本技能, 再做类似题目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技能解决新问 题。 四、训练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通过应用来体现,因此, 平时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只 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当 中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新思维得以提高。例如学 过相似三角形后,我出了这样一个例题:在一间两面墙 距离只有3米的房问里测一个人的视力。通常测视力需 要的距离是5米 生会问怎么办?怎么样才能把3米测 得的视力达到5米的效果,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后就想到 用相识的知识把E按比例缩小,测过以后再换算。我就 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把3米的距离变成5米,怎样做呢?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想到了利用平面镜原理,在另一面 152- 【教改创新】 试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路 胡开皎 (安徽省五河县朱顶中心小学,安徽五河2333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相应变化。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学校是否实行德才兼 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否采用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关系着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小学语文教学 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整合归纳中采用创新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将结 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路;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3—02. 、教师要掌握分析吃透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分析吃透语文教科书。 1.,j、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语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阅读和写作。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拼音,字、词、 句,标点符号,工具书使用常识,文化常识。小学语文的 教学思路要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语文教师的 课前充分备课可以让教师对课堂教学有理性准确的把 握和安排,从而提高课堂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备课包 括分析研究教材、搜集相关知识、反复阅读课文、明确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和 训练测试、写教案等。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优质 生动,很多优秀的小学老师都很敬业,会在正式上课前 演练多次。 2./J、学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本 选择的课文和交流语言中都流露出人类特有的美好情 感,积极向上给人力量。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不但要教小 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还要向小学生传达热爱祖国,热 爱集体,孝敬父母,热爱学习,完善自我,互助有爱等人 文情感。 3_,J、学语文教学和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默读、 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六大基本 技能,掌握好这些技能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创新、 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小学语文学科具有部分T具性的特点。语言文字 是基础工具,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 成为工具,语文课本具有典范性和可查找性。 5.语文学科具有积累的特点。很多小学毕业班的学 生反映学习语文越来越吃力了,这和他们在低年级的 时候没有用心感悟课文,死记硬背有很大关系。课本中 的课文是范例,老师要培养学生积累理解感悟能力,学 会举一反三。老师要推荐课外读物适当做练习题来巩 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找好的文章段落让学生们分 析鉴赏。 6.重点突出听说读写相结合。教师对于重要文章和 ・段落要反复讲解,最好落实到每字每句,结合现代语文 考试多面开放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所要表达 的思想。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语文学习方法,更能提高小 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能力。 老师的课堂教学是考量老师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 要的方面。我想不同的小学老师对同一篇语文课文在 课堂上会有不同的诠释方法。世界上没有最好的东西, 只有更好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 断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就会让语文 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 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一名 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这样能够进 行自主探究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造 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增强 学生语文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 学《太阳》这堂课。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 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 虑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带给人类的好 一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课堂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是问题 生成的引导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 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 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地解决 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常 用方法有:①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 已有经验为学习背景,倡导“创设问题情境。②联系原 有知识经验,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③通过类 *+一+一+-+”+一+n+ +”十一+一+”+一+一+ +・・—・ 一+・-+-—・ ”+u+一+”—・十一・・+・・十一+..+”十一+一十一+ +一+一+”十一+一+墙上挂平面镜,人坐在离平面镜2米的地方就可以达到 测距5米的目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国家 振兴的需要,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教育素材, ~我们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仔细研究,积极摸 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在平时的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