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学术争鸣 !!NORTHERN ECONOMY 循环经济酌哲学意蕴 边胜男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150080)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新的技术范式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模式。它以实现资源利用最 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排放、低投入、 高利用。粗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属经济范畴,其实它的理论底蕴应当到哲学的深处去寻找,因此,从哲学角度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循环经济 哲学 意蕴 人类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 临诸多挑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发展观,从人类与自然 的个人对其自然的关系”。即马克思所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 和谐、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高度,以更坚实的步伐,走可持续发 提”为“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只要有人 展之路,成为必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 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从历史阶段上 的潮流,也是我国发展的最佳选择。 看,人类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均受制于对自然的认识和 中国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富裕的国家,随着经济的持 处理。原始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界 续高速增长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损害不断加大。资源问题已成 生存,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的畏惧和崇拜;在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 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重要因 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依靠农耕牧鱼生产生活,对自然逐渐 素,需正确认识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才能突破增 得以认识.人同自然的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欧洲文艺复兴带 长的极限,实现没有极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来了人类思想的性变化,由此催生近代科学及工业,促 所谓循环经济,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 进了生产力极大发展,同时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的机 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 械论自然观。近代哲学创始人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 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实现经 号,提出“人对自然的支配权只依赖于技术和学问”,笛卡尔也宣 济活动的生态化。 称人是“自然的主人及所有者”。在近代哲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之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 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彻底变成了人单方面掠夺、统治自然的 兴起阶段。英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来“宇宙飞船理论”。认为地 支配关系。在物质文明和经济繁荣背后,所带来资源与环境方面 球就像在宇宙飞行的宇宙飞船,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 的影响成为人类不得不吞食的苦果,以至于达到威胁整个人类生 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这是循 存发展的程度。通过历史的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必须承认自然界 环经济早期代表。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外现处于实际应 本身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 用阶段,已经取得较好效果。从国外现状看,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 是一种深刻的思维范式转换。 定发展,需要提供高效完善的法律、等保障条件,并鼓励公众 诚如马克思所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 积极参与。我国现仍处于概念引进、实践操作初始阶段。目前,尽 部分”;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人的活 管循环经济在学术界已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还没有引起有关 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 部门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具体 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如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 应用实施还处于起步、推广阶段。 新。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表明传 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认为人对自然的能力是无限 “人化”,就会产生自然界的“异化”,反过来加倍地报复人类。汤因 比说得对:“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续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需 马克思、恩格斯目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 的,不尊重自然界本身存在和发展的权利,那么这种对自然界的 路。循环经济作为新的技术范式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 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归根到底必须和自然共存。” 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以实现资源 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强 资源所带来的恶果,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精辟的分析和 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 论述,为创立循环经济理论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马克思指出: 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而且能够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通过废弃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和 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 生态破坏。 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于他 粗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是经济问题。其实它的理论底蕴应当 们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循环经济就是最佳经济模式,循 到哲学的深处去寻找,因此,从哲学角度研究尤为重要。 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它充分考虑了自然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 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使之达到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必须在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人类活动 3O北方经济・2o06年第4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学术争鸣 OP,.THEKN ECONOMY!! 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只有放错地方的废弃资源” 是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柱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只能在能量作用下以 固有规律作形态结构上的物理、化学变化,在一个物质流 民工潮成因综述 动相关系统内周而复始循环。物质的表现形态呈形形色 色,其资源的基本属性却永恒存在。既然物质是永远不能 被消灭的,这意味着废物能够反复利用,并以互联的方式 进行交流,从而为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 谢芳 循环式流程,只要合理利用,废物可转变成资源。辩证唯物 主义认为.物质的形态虽然是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物质 f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010o20) 都必须是有着其特定的使用价值。因而,所谓废物是放错 了地方的资源。 废弃资源指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失去或部 摘要:知名国情专家胡鞍钢提出,中国其实存在着“四农”问题,除 分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资源,即马克思所言“生产排 了人们常常提到的“三农”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农民工的问题,成为“四 放物”和“消费排放物”,消费的废物重新加入生产过程就 是废弃资源的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该物质在运用过 农’’问题的核心。其原因可以从农村内外两个方面来考虑。 程中尽量变成为永续利用的资源。 关键词:农民工 民工潮 比较利益 二元经济结构 马克思指出;“几乎所有消费品本身都必须可以作为 消费的废物重新加人生产过程。”我们认识了物质的属性, 便可将它们优化配置、科学组合,为社会造福。应当看到, 一、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能够恢复、更新、再生,像 农村内部因素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畜禽粪便等都有着不同的用武之地。 (一)农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 弃之为害,用之为宝。要是大量流失,弃之不用,不但会污 动力 染环境,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对于易受污染或易被 余红、王洪春、刘正芳等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其中之一就 误用的资源,要正确把握其利用方向,使之各得其所。当 是人口多,土地少,这种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瓶 然,循环经济根本目标并不是倡导产生废物,而要求在现 颈。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并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在这 代产业物流中通过预防避免废物产生,尽可能多次使用各 种背景下。刘怀廉、崔岩松等认为,农村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 种物品,尽可能地使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长的农村就业压力以及近年来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 从而使整个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扩大,社会系统具有更强的 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而成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 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方的转型:决策方式从线性思 巨大原始推动力。 维转向系统思维,生产方式从链式转向循环,生活方式从 (二)农民不适应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 物质享受转向生态文明,思维方式从个体转向整体。社会 刘正芳等认为,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 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制,随后又出台了粮食的统购统销,价格也是由定价, 化需求.因此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不断循环再利用,才能 所以农民不需要担心市场的需求状况,没有体会到风险的损失。 满足无限的社会经济增长需求,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经营权由集体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转为个人,这就需要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安排和组织生产, 【参考文献】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真的让他们拥有了土地 【1】著作编译局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的经营权,他们似乎又无所适从,感到恐慌。为了规避这样的风 人民出版社.2003:11、 险。农民选择了进城打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三)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萎缩 24、21. 王洪春认为,对农业投资的不足,一方面,导致了农业生产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存在很多困难,无法维持下去,使一些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流 95. 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另一方面,对农业投资的不足,无法开发新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技术使农业增产增收,因此农民对种田失去了兴趣,流向城市。 518. 综合上述因投资不足可能带来的影响,最终的结果都使得农村 【5]转引自.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 时话录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40. 劳动力的转移。 【6】马克思.资本论.g三卷 人民出版社.1975:926. (四)农民负担加重而影响了农民收入,对农民进城打工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g 26卷.人民出版社,1972:239. 成巨大的推动力 北方经济・ 嘶年繁4娜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