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们老师、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教学内容。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内容分四部分:分别是“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阅读资料”。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味精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铝片2个、浓盐水、40克食盐、2只烧杯、一根筷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
1、准备两个烧杯, 教师拿起一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注意教师要选择小一些的马铃薯做演示实验,这样马铃薯能够放人杯子中。把马铃薯从液体中拿出时一定要擦干,然后再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教师演示所用的液体,可以是食盐溶液,也可以是糖溶液,也可以是其他的溶液,为的是不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为了防止学生尝,溶液必须是无毒的。当然要教育学生,对于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用尝的方法辨别。我在这里选择了味精的溶液。
(二)自主探究,获取结论。
活动一、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水槽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
(1)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
(3)预测:在水中加盐是否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马铃薯浮起来。
(4)实验验证: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一些能溶解于水的物质。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
白色有些糊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实践出真知。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活动二、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当学生发现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来调制一杯盐水试试看。这样学生就卷人到了推测和验证活动中去了。实际上,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因此,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经历,这样的经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教科书第18页一位小女孩的话“再做一杯糖水试试看”,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要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当实验成功之后,学生会反思:原来马铃薯沉浮改变的原因是液体发生了变化。那么液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这节课里,只能探索到液体里溶解了其他物质,溶解了其他物质之后,液体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个原因将在下节课里继续探索。
(三)扩展活动。
教科书中提供的“淹不死人的湖一死海”的一段文字资料,或许会成为学生解释马铃薯沉浮的“理
论依据”。
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教材,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纵观全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并让学生去亲历。
六、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盐水 浮力大 溶解
清水 浮力小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不到之处,请大家指正。
香山道小学 郭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