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 2:运动中物体的受力分析
技巧:见到“匀速”或“静止”的时候,一定圈起来。然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题型 3:力和速度
中考物理力学方法技巧总结
一.基础力学
题型 1:水平拉弹簧秤
技巧:弹簧秤的示数只=挂钩所受的拉力。
技巧:(在蹦床、蹦极的多选题中) ( 1)只要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不管这个力是逐渐增大还是逐渐减
小,这个物体都做加速运动。(F 合和 V 同向,就加速!)
(2)只要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不管这个力是逐渐增大还是逐渐减 小,这个物体都做减速运动。(F 合和 V 反向,就减速!)
二.压力、压强
题型 1:直上直下的物体
技巧: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上下均匀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对地面压强 P 取决于材料的密度ρ和物体的高度 h。因为: p 注:考的最多的、最难的是正方体。
F
GmgVgS S S S gh 。
题型 2:固体压力压强比值题 (1)若给出压强比 PA : PB ,则用 p
F
S 展开压强比。
(2)若给出密度比 A : B ,高度比 hA : hB ,底面积比 SA : SB ,则首先将这些零
件组合,求出重力比 GA : GB 。
题型 3:口小力大,口大力小
技巧:
(1)口小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液体的重力。
(2)口大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液体的重力。
题型 4:两只压子
(1)求液体的压力压强,先用 p 液 gh 求压强,再用 F PS 求压力。(2)求固体的压力压强,先求压力,再 p
F
S 求压强。
三.浮力
题型 1:漂浮
技巧: 1. <
物
液
:物体漂浮在液面表面上;
2. G物 =F浮 =G排液3. 漂浮公式:
=F向上
物
=
V
(F 向上为液体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力。)排
液
V
总
注:
(1)F 浮=F 向上,在设计实验题中用的很多。 (2)G 排液=F 浮,在溢水题中用的最多。
题型 2:悬浮 技巧: 1. =
物
液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2.
G物 =F浮 =G排液 =F向上 -F向下
题型 3:沉底
技巧:
>
1. 物液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F向下
2. F浮 =G物 -N=G 排液 =F向上;
3. F=N;
题型 4:溢水题
特征:(1)溢出水多少克。
(2)溢出酒精多少克。
技巧:
(1)当告诉物体是漂浮 or 悬浮时, 立即想到:G 排液=F 浮=G 物。
(2)当告诉物体是沉底时,立即想到:G 排液=F 浮<G 物。
(3)当没有告诉是什么状态时,立即想到:G 排液=F 浮
题型 5:△V 排=S 容器底×△H 液面差
特征:液面上升(下降)了...,这就是△H;
方法:看见△H,就想△V 排=S 容器底×△H 液面差(△H 为液面变化的差值。)
题型 6:密度计
技巧:密度计插入一种密度为ρA 的液体里,浸入液体的深度是 lA,插入另一种
密度为ρB 的液体里,浸入液体的深度是 lB,则
A
B,即:密度越大的液体,
l
浸入的深度也就越浅。
B
l
A
题型 7:液面升降
技巧:(1)根据总浮力的变化来判断液面升降,先把两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熔
化后,两个物体或者漂浮、悬浮,则整个整体的总浮力不变,则液面高度不变。
若熔化后,有沉底的物体,则总浮力减小,所以液面高度就下降。看整体的浮力 来判断液面升降,因为 F 浮总=ρghs,h 反应的就是液面高度。
(2)盐升、酒降。
结论:
(1)冰块放在水里,熔化后,若有物体漂浮、悬浮,则水面不变;熔化后,若有物体
沉底,则水面下降。(在水中)
(2)冰块放在盐水里,不管里面有无木块,融化后都上升。(盐升)
(3)冰块放在酒精里,不管里面有无物体,融化后都下降。(酒降)
题型 8:使漂浮的物体完全浸没
特征:见到露出液面的物体,存在规律:T F GA 液gV露 =液g △V排 =△F浮 。
用的最多的为:( GA 液 gV露 、T=F)。 题型 9:使露出液面的物体部分浸没
特征:见到露出液面的物体,存在规律: T F GA =液g △V排 =△F浮 。用的最多的为:( GA 液 g△V排 )
题型 10:完全浸没公式
G
物
F
液
物
浮
注:常用于以下 3 个图。
题型 11:△F1 =F浮 且 △P ×S =F浮 (S 为容器底面积)
特征:状态 1 只有液体,状态 2 中放入物体。
技巧:△F1 为液体对容器底压力的增大量;F 浮为状态 2 中物体所受的浮力。(这两个公式只满足于直上直下的容器。)
题型 12:△F1 =△F浮 且 △P ×S =△F浮 (S 为容器底面积)
注:状态 1 中,液体里就有物体,跟上一个题型 11 不同。 题型 13:三高题 技巧:
(1)当给出高度为外高时,即容器液面高度,或者小容器露出液面高度时,物
体密度为: 物 = h大 h小 液 h中 h小 。
(2)当给出高度为内高时,即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时,则物体密度为: 物 =
h大 h小
液
h大 h中 。
题型 14:断线题
技巧:T=△F 浮 (T 为原来绳子的拉力,S 是容器底面积)
技巧:T=N=△F 浮
注:(1)T 为烧杯下的绳子拉力;
(2)N 为物体在状态 2 中所受支持力; (3)△F 浮为烧杯所受浮力的变化量。 题型 15:不规则物体表面所受的压力
对于不规则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压力的计算公式为:
F 压=ρ液 gV 上(V 上为所求面到液面竖直方向上的所有体积。)
题型 16:不规则容器底所受的压力、压强
总结: (1)△P=
△F
浮
;
S上 △F
(2)△F1 =
S上
浮
S ;
下
(3)△F1=△P×S 下,△F1 为液体对容器底变化的压力;
对于这种缩口容器,一般情况下,液面上升下降,不会经过那个坎,那么完全可
以将缩口容器看成是:一个很细的圆柱形玻璃杯就行了,只是在求液体对容器底
的压力时,乘的是最下面的底面积。液体对容器底面变化的压力△F=△P×S 下 题型 17:物体移动距离 h
方法(1):
S1h S1S2h
V排 =S1( h+h)=S1(S S +h)= S S 2
1
2
1
方法(2):
S1h S1S2h V排 =S容器底 H 液面差 =S 2 S S = S S
2
1 2 1
题型 18: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的变化量△F2
技巧:(1)以下四图,△F2=G;
技巧:(2)△F2=F 浮
四.杠杆和滑轮
题型 1:F⊥杆
方法:F 方向始终与杠杆垂直的题型中,F 的变化只与阻力臂的变化有关,阻力臂
增大,则 F 增大。阻力臂减小,则 F 减小。(根据: G L阻力臂 F L杆长 )
题型 2:o 在墙,F 向上。
方法:只要是支点在墙壁固定,拉力 F 竖直向上,则拉力 F 永远不变。 题型 3:F 与杆经过一个直角(F 沿逆时针方向逐渐转向竖直方向)
方法:在 F 方向与杆要经过一个直角的题目中,F 的力臂的变化是先大后小。
题型 4:杠杆两端谁下降
方法(1):用力的变化量来比较。变化量小的一端下降。变化量大的一端上升。 方法(2):若是非等臂杠杆,原来力大的那一端下降;若是等臂杠杆,铜那一端
下降。
题型 5:二比法(非常重要)
总结:根据两个平衡状态列二个等式,然后相比。 题型 6:F 与 G 的关系
方法:同一根绳子上的拉力相等。 题型 7:求与墙壁、天花板的绳子拉力
特征:求吊滑轮组的那段绳子的拉力。 方法:对定滑轮进行受力分析。
题型 8:大蛋法
特征:人、动滑轮、物体、筐(篮子)处于同一状态,要么是全部静止,要么全
部匀速向上,要么全部匀速向下。
方法:把动滑轮、人、篮子(底板)要看成一个整体,再进行整体受力分析。(除
了定滑轮之外的都是动滑轮。定滑轮比较容易识别,就是吊在天花板上不动的那
些。)
注:绳段数 n 为连接这个大圈的段数。(左图为 3 段、中图为 3 段、右图为 5 段)
题型 8:小蛋法
方法:若空气中悬空去拉一物体,则将被拉物体、动滑轮看作一个整体。
五.功、功率、机械效率
题型 1:求额外功
方法:求额外功的两种方法: (1)W 额=动滑轮×移动的距离 (2)W 额=总功×(1-η)
题型 2:求最大η
特征:题目中出现字眼“最大机械效率”。
注意:当人的拉力为人的重力时,此时拉力为最大值,求出具体砖的数量,把小
数点后的数字去掉(例如,n=10.5 块,则取 n=10 块)。
方法:当人的拉力 F=重力 G 时,求出此时能最多拉多少块砖,此时拉力为最大
G砖 值,机械效率最高,用G砖 +G动 +G筐 用求出此时的机械效率。
题型 3:空中拉(T=G)
T G 方法:空气中悬空的机械效率T G动 G G动 题型 4:水中拉、拉杠杆(T≠G)
T
方法:
T G
动
题型 4:横着拉(正常类)
前提:
(1)若不计绳与轴的摩擦,纯理想情况下,则可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并且
机械效率η=1。
(2)若没提计不计算摩擦,则考虑绳与轴的摩擦,则不可对动滑轮进行受力
分析,此时可用机械效率 nF 来求拉力 F 和绳子拉力 T 的关系。 方法:见到这种水平滑轮组的η,就立刻想到用 nF 。 题型 5:水平滑轮组(变态类)
f
f
方法:见到这种水平滑轮组的η,就立刻想到用
nf 题型 5:力学压轴——1 个比值 小柴绝招之力学大法第 24 招:
Step1:
根据“当当”、“若若”、出水前、出水后等字眼,或者分号,用//将整道题分为两状态;
Step2:
依次对“被拉物体”、“动滑轮”、“施力物体”、“杠杆”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列出等式(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Step3:
用其他的量来展开力的比值,直到式子中出现 G 动,最后求出 G 动。
注:若在悬空拉物体,则直接将“被拉物体”和“动滑轮”看做一个整体,统一进行受力分析(小蛋法)。
题型 6:力学压轴——N 个比值
注:若被拉物体在空气中悬空,则将被拉物体与动滑轮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受力
分析。)
方法:
(1)先处理 W-t 图,得出 F1:F2 的比值,
(2)将两个杠杆平衡方程相比, (3)然后处理η,
N1
(4)再展开N
2
,
(5)最后展开其他力的比值。
题型 7:力学压轴 3——1 个比值+篮子题
方法:把动滑轮、人、篮子看成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受力分析;
题型 8:力学压轴 4——行走装置
特征:行走装置
方法:
(1)分状态;
(2)若在水中去拉物体,则先对被拉物体受力分析,再对动滑轮受力分析,最后把“行走装置、电动机、定滑轮”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列出等式。(若在空气中悬空去拉物体,则可直接将动滑轮和被拉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最后根据杠杆平衡列平衡方程。
(3)先处理 ,再将两个杠杆平衡方程相比,然后展开 1 ,最后展开其他力
的 N2 比值。
N
题型 9:力学压轴 5——卡车、轮船
特征:有大卡车、轮船 注:
(1)一定要注意,列完受力分析等式之后的,两式相减。
(2)受力分析步骤:
第一步:将船(或车)以及动滑轮看做一个整体,受力分析;
第二步:再对动滑轮受力分析; 第三步:最后对物体受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