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登飞来峰》自学案

《登飞来峰》自学案

来源:叨叨游戏网
自学案

1原诗: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写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4.诗意【注释】

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玡郡

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⑵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⑶闻:听闻,听说。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⑹眼:视线。⑺缘:因为。⑻最高层:最高处译文

飞来山上有一座非常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浮云会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宝塔最高层。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高。

“千寻”从正面写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

,

面衬托塔高。这两句写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憬。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

抒情:“浮云”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诗眼“不畏”,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了主旨。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启迪人们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6.主旨:

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以理入诗,蕴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含蓄而又深刻地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

,升华

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

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

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

”,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

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

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

“人们之所以

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常被用作座右铭。)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练习案

默写

表现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表现作者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的诗句是:表现作者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坚持改革的诗句是:

表达作者不怕势力阻挠、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乐观情怀的句子是: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阅读

1. 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或借用别人的诗句来解读诗中蕴含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4.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5.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6. 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B.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掘地深逾寻丈。

7.这首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答案:

1. 站得高,望得远。(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①用“自”好。因为“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不显得绝对。②用“只”好。因为“只”字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3.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4.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

6.D

7.写景,侧面衬托塔高写情,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8.站得高看得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