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杜娟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语文是人类文化 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 入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 体。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融入传统文化教 重要组成部分。 育,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中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胜 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继承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也是一门教育学科,除了培养学 传统文化精髓。 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之外,还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精 当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 神上感召中学生。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是随 于外来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中学 着国家的发展壮大,目前的中学生已无法深切体会到先辈 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吃的是肯德基,看的是哈利波 们创业的艰辛。因此,很多中学生在成长中缺乏自强不息 特,他们很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传承千年的优秀 的开拓精神,缺乏宽容大度的为人处事风格。因此,在中 的传统文化面临难以继承的危险。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 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学生充分了解中华 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及 民族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等文化精髓,能够逐步培养其健 其强大能量,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康、、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 观、价值观。 的需要和重要内容。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 (一)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育模式,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 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是根 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积淀 本,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为其它素 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 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 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早就讨厌了教师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自己分析比较,有自己 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比较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鉴赏能力的一条重要 而有效的途径。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提高了学生的 语文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比较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 过程,得出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在教授新课的过程当 中,可以联系课外知识,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明白知识 之间是有相通性的,避免盲目地死啃课文。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理解赏析课文,培养自己的语文思维习惯。比较教学 也可以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崔静芳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31 3000) 。 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 或传统文化来加以解释。例如在讲解“举案齐眉”时就要 素养,更有助于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 结合梁鸿、孟光夫妻相敬相爱的故事。 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 一(三)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拓展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风俗习惯,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 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 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生活、文化模式,包括衣食住行、婚姻家庭、节日娱乐、 的理解。例如:从《论语》中了解仁义至善的儒学文化; 禁忌习俗等。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 从屈原的《离骚》中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从陶渊明的 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节目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 《归园田居》了解古代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从韩愈《师 如今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这些西方节日却在中国大 说》中了解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从范仲淹《岳阳楼记》 行其道,广大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端午 中了解文人理想主义的述志和自勉。在语文教学中,要认 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春节就是吃饺子”这 真分析挖掘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 些浅显层面。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 理解并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积淀凝聚的结果,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 明、端午等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教师可以 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 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 结合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情况,可以从王安 石《元日》中了解春节;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了解 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 元宵节;从苏轼《水调歌头》中了解中秋节;从王维《九 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了解重阳节;从杜牧《清明》中了 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涵 解清明节等。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 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主要包括: 1.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词汇 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 民俗文化,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并发扬光大这些优秀的传统 文化。 象征词语是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它深 刻地反映出了民族心理和文化风情。例如我们常用“龙”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重对象,避免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过多。 象征皇帝;用虎象征勇猛、健壮;用“狼”象征残忍贪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把握好融 婪、霸道凶恶;用“松”来比喻刚直,长寿,也用来象征 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尺度,避免出现在课堂上,过多地漫谈 顽强的意志力和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用“莲花”来象征 传统文化知识,而不能正常完成语文课程教学计划。 文人高洁的品质;用“竹”来象征不屈不挠的气概;用 “梅”来象征文人高洁的品性和刚直的性格等。通过给学 (二)重方式,避免“炒冷饭”现象。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会经常遇到诸如传统节 生耐心剖析这些词语所蕴涵的文化色彩,有助于学生更好 日、婚丧嫁娶等民族传统文化,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 地对传统文化特征的理解。 2.具有丰富含义的熟语 和惯用语等。熟语是通过独特的表达形式折射我们民族文 化底蕴,反映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例如“返老还童”、 “炉火纯青”、“洞天福地”等成语与道教文化有关; 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避免“炒冷饭”现象,要在表 层物质文化现象中对中学生进行观念文化方面的灌输和渗 (三)重融合,避免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 熟语是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 透,让中学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同样,文化也需要融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应适当地结合西 避免导致学生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六神无主”、“天罗地网”、“大干世界”等成语与佛 方文化等外来文化,不宣扬带有政治色彩的超文化内容, 教有关;“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为人莫贪财, 贪财不自在”等谚语与传统文化中的处世之道有关;“孔 夫子搬家——尽是书(输)”、“何仙姑回娘家——云里 参考文献:来、雾里去”等歇后语与传统文化中的诙谐幽默有关。在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正确引导 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1]程祯裕.语文素养,寻求文化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2 007, (2). 【2]赵志伟.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 考,2007,(4). 3.具有特定概念的词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像“女娲补天”、“夸父追 代文学作品或者传说积淀下来的独特词语,这些词语单凭 教科书上的解释是无法完全理解的,需要结合作品、传说 [3】黄薇.再议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一一不容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 日”、“举案齐眉”等词语具有特定的概念,一般是由古 统文化的传承作用….牡丹江大学学报,2 009,(7). (杜娟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