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历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关系到中学历史教育承上启下功能的实现。面对目前出现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形成合力,对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历史课程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对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用王国维学习的三种境界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发现和寻找问题)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知识方面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基础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在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 二)历史教学地位的异同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功
能。由于思想上的轻视,人们过于重视理科而忽略文科尤其是历史学科,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初中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重视度也不够等现象。有些学校高一刚入学对学生就进行文理分科,有的学生甚至早已做好了高二分科后就放弃历史学科学习的准备。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给基础年级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同时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方式的差异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相关对策: 一)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这几年初中历史的教材版本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容易掌
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通过制造悬念。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等。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学、乐于学。
三)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史学争鸣及图片资料等,考虑到高一新生的特点,阅读材料的选用应立足课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没必要大量补充课外资料。
四)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但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成功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存疑、思疑、质疑、解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变师生互动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为载体。 因此,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第三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论)
在传承历史教育的同时,要关注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关注历史的教育功能, 关注孩子健康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