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1n(2-1)(2-1),3
2n
综上所述a∈(-∞,2]即为所求.
8 熟知化
Sn
=
32・n+1,为化简求证不n2(2-1)・(2-1)
311(n),-n+122-12-1
n
等式的左端,还需继续转化为熟知的数列求和模式———“裂项相消”,即Tn=∴ρTi=
i=1n
对于较复杂的综合问题,更需要恰到好处地引入转化机制,采取必要的手段和过程,使问题逐步变得熟知、简单、明了,最终体现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重要.这就是“化生为熟”的转化思路.
例13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Sn=
n+1
×2+311(1)-n+122-12-1
41an-33
=
313(1-n+1)<.222-1
2,n=1,2,3,….3
回眸2006年高考客观题的亮点
丁 勇 吴建良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第二中学 215101)
今年全国各地高考的数学客观题,许多题目设计新颖,构思巧妙,耐人寻味.它们并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它们并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而将数学知识、方法和原理融于一体;它们突
出对数学思想的考查,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回眸2006年高考客观题的亮点,的确令人赏心悦目,下面结合高考试题进行说明,用以抛砖引玉,期望对读者能有启发和帮助.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6年第8期 数学教学研究35
接方法,而剩余四个接收器右端符合题意的连接数只有2种,因此右端连接方法数为4×2=8,那么这五个接收器能同时接收到信号的连接方法数为5×3×4×2=120,故所求概率是
图1
1.(江苏卷)两相同的正四棱锥组成如图1所示的几何体,可放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使正四棱锥的底面ABCD与正方体的某一个平面平行,且各顶点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则这样的几何体体积的可能值有( ).
(A)1个 (B)2个 (C)3个 (D)无穷多个.
1208=.22515
3.(广东卷)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
赛期间,某商店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1层,就一个球;第2,3,4,…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图3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n堆第n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
f(n)表示第n堆的乒乓球总数,则f(3)=;f(n)
分析 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因为正四棱锥的底面ABCD与正方体的某一个平面平行,且各顶点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关键是考虑底面ABCD的位置,即在边长为1的正方体内可以画出多少个正方形ABCD,显然可以画出无穷多个正方形ABCD,故选择(D).
2.(江苏卷)图2中有一
=(答案用n表示).
图3
分析 本题是典型的数列问题,依题意直接进行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第n堆的乒乓球总数等于从第1堆开始到第n堆每堆最底层球数的总和.易观察出f(3)=10,而每堆最底层球数又满足
an=1+2+3+…+n=
n(n+1)个信号源和五个接收器.接收器与信号源在同一个串联线路中时,就能接收到信号,否则就不能接收到信号.若将图中左端的六个接线点随机地平均分成三组,将右端的六个接线点也随机地平均
分成三组,再把所有六组中每组的两个接线点用导线连接,则这五个接收器能同时收到信号的概率是
( ).
2
=
12
(n+n),2
∴f(n)=a1+a2+…+an
图2
===
1222
[(1+2+…+n)+(1+2+…+n)]2
1n(n+1)(2n+1)n(n+1)[+]262n(n+1)(n+2)(A)
4148 (B) (C) (D).45361515
6
.
4.(浙江卷)函数f:|1,2,3|→|1,2,3|满足f(f(x))=f(x),则这样的函数个数共有( ).
分析 合理的运用乘法原理,抓住特征进行分组和连接.首先计算总的连接方法数,从信号源左端点与五个接收器的左端点某一个连接有5种不同连接方法,剩余四个接收器两两连接有3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以左端的连接方法总数为5×3=15;同理右端的连接方法总数也为5×3=15,故总的连接方法数为15×15=225.再计算这五个接收器能同时接收信号的总的连接方法数,先将左端连接好,有5×3
=15种方法;再连接右端,此时信号源的右端不能与
(A)1个 (B)4个 (C)8个 (D)10个.
信号源左端已经连接好的那个接收器的右端相连,只能与剩余四个接收器的某个右端相连只有4种连
图4
分析 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要使f(f(x))=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6数学教学研究 2006年第8期
+|CC1|,||CB||=|CC2|+|BC2|,||AB||=|AD|+|BD|=(|AC1|+|CC2|)+(|BC2|+|CC1|)=||AC||+||CB||显然成立.
f(x),即经过两次映射后函数值不变,如图4所示:
故有10个这样的函数.
5.(全国卷Ⅰ)用长度分别为2、3、4、5、6(单位:cm)的5根细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允许连接,但不
②如图6,直角顶点在原点,则||AC||+||CB||
=||AB||,显然结论不成立.
允许折断),能够得到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 ).
(A)85cm2 (B)6(C)3
10cm
2
③如图6,在△ABC中||AC||+||CB||=
||AB||成立.
55cm2
(D)20cm2.
分析 利用思维想象来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同周长的三角形和圆,圆的面积较大.要使三角形面积最大,只要让它趋向于圆,故使三边长尽量接近,所以三边分别取6、7、7,其面积为6
19n=1故答案选(B).
8.(福建卷)如图7,连结△ABC的各边中点得
到一个新的△A1B1C1,又连接△A1B1C1的各边中点得到△A2B2C2,如此无限继续下去,得到一系列三角形:△ABC、△A1B1C1、△A2B2C2、…,这一系列三角形趋向于一个点M.已知A(0,0)、B(3,0)、C(2,2),则点M的坐标是
.
10cm.2
6.(全国卷Ⅱ)函数f(x)=ρ|x-n|的最小值为( ).
(A)190 (B)171 (C)90 (D)45.
分析 根据函数的结构特征,利用思维直觉估算来求解.要使f(x)=ρ|x-n|最小,考虑到|x-n|
n=1
19
≥0,n为连续正自然数,因此在|x-n|中要有一个为
0,其余恰为1—9.因此最小值为0+(1+2+3+…+9)×2=90.
7.(福建卷)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A(x1,y1),B(x2,y2),定义它们之间的一种“距离”:
图7 图8
分析 本题与常规的试题差异明显,无法直接求出M的坐标,因此应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从点M的特征入手,进行定性地合情推理,方能准确、迅速地判断答案.
由于B1、C1为AC、AB中点,因此B1C1∥BC.又
A1、A2分别为BC、B1C1中点,所以A、A1、A2在同一直
||AB||=|x2-x1|+|y2-y1|.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点C在线段AB上,则||AC||+||CB||=
||AB||;
2②在△ABC中,若∠C=90°,则||AC||+
||CB||=||AB||;
22
③在△ABC中,||AC||+||CB||>||AB||.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线上.同理B、B1、B2在同一直线上.依次类推,这一系列三角形趋向于一个点M,它就是△ABC的重心,
52).故M坐标为(,33
9.(湖南卷理)如图8,OM∥AB,点P在由射线OM、线段OB及AB的延长线围成的阴影区域内(不
分析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将文字、符号、语言相互转译.新定义实际就是两点间的距离=“横向距离”+“纵向距离”.
三个命题可考虑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排除.①如图5,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AC||=|AC1|
含边界)运动,且OP=xOA+yOB,则x的取值范围是
;当x=-
1时,y的取值范围是2
.
分析 利用分析法进行逻辑推理.点P在由射线OM、线段OB及AB的延长线围成的阴影区域内(不含边界),显然有OP=λ1OB+λ2OM,其中0<
λ1<1,λ2>0.因OM∥AB,故有OP=λ1OB+λ2AB=图5 图6
λ1OB+λ2(OB-OA)=(λ1+λ2)OB-λ2OA.©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6年第8期 数学教学研究37
又由OP=xOA+yOB知x=-λ2<0,y=λ1+λ2.当x=-1时,λ2=1,故y=λ1+1∈(1,
2222
3).2
(A)x1>x2>x3 (B)x1>x3>x2(C)x2>x3>x1 (D)x3>x2>x1.
分析 利用方程和递推的思想方法求解.设x1=50+a(其中a表示A处x3朝B处分流出来的机动车辆数),则由图可知
x2=(x1-20)+30=60+a,x3=(x2-35)+30=55+a.
注意P点所在区域,把OP分解时所对应的系数λ1、λ2的范围.
10.(四川理)非空集合G关于运算满足:(1)
对任意的a,b∈G,都有ab∈G,(2)存在e∈G,都有ae=ea=a,则称G关于运算为“融洽集”.现给出下列集合和运算:
①G={非负整数},为整数的加法;②G={偶数},为整数的乘法;
③G={平面向量},为平面向量的加法;④G={二次三项式},为多项式的加法;⑤G={虚数},为复数的乘法.其中G关于运算为“融洽集”的是有“融洽集”的序号)
分析 利用已知信息进行迁移.条件(1)说明经过的运算后集合的封闭性,条件(2)说明在已知集合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元素(需要找出来加以说明).
在①中,两个非负整数相加仍然是非负整数,e为整数集中的0.
在②中,要满足ae=ea=a,则e=1,显然e|G.
在③中,两个平面向量相加仍然是平面向量,e为0.在④中,两个二次三项式相加仍然是二次三项式,但此时的e=0,不是二次三项式.
在⑤中,ii=-1为实数.故选①③.
11.(北京卷)图9为某三岔路口交通环岛的简
.(写出所
故答案选(C).
222
12.(湖北卷)关于x的方程(x-1)-|x-1|
+k=0,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恰有2个不同的实根;②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恰有4个不同的实根;③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恰有5个不同的实根;④存在实数k,使得方程恰有8个不同的实根.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分析 利用换元、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来化解问题.令x2=t,研究方程解的个数等价于看函数f(t)=(t-1)2和g(t)=|t-1|-k的交点个数,如图10为函数f(t)和g(t)(k=0)的图像.
(1)当k=0时,两图像有3个交点,对应的t分
别为0、1、2,此时x有5解;
(2)将图中g(t)的
图像向上平移,两图像有2个交点,且t1<0,t2
>0,此时x有2解;
(3)将图中g(t)的
图像向下平移到与f(t)相切的位置,两图像有2个交点,且0(4)将图中g(t)的图像平移到(1)、(3)位置之图10
化模型,在某高峰时段,单位时间进出路口A、B、C的机动车辆数如图所示,图中x1、x2、x3分别表示该时段单位时间通过路段AB、BC、CA的机动车辆数(假设:单位时间内,在上述路段中,同一路段上驶入与驶出的车辆数相等),则
图9
间时,两图像有4个交点,且0<2,此时x有8解.故答案选(A).总之,对于立意新颖的客观题要注意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要仔细阅读数学材料,理解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材料、信息、知识及相互关系,善于揭示问题的实质,便于进行分析和推断;二是要注意跳出传统推理的思维定势,学会数学的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8数学教学研究 2006年第8期
互转换,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属性,注意观察、分析题目的结构特征,挖掘题目中的每一条信息,筛选出关键或有用的信息,找准解题的切入点.
合情推理判断.善于用一些非常规的数学方法如构造图形、举特例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熟练地进行数学图形、符号、文字三种语言之间的相
一道2006年高考数学题的别解与启示
党得时
(甘肃省兰州市兰飞中学 730070)
2006年普通高考文科数学卷(Ⅱ)第(17)题:已知△ABC中,∠B=45°,AC=25.5
(Ⅰ)求BC边的长;
(Ⅱ)记AB的中为D,求中线CD的长.
助线,便可以仅仅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勾股定理解出AB和BC的长.即作AE⊥BC于E,如图1所示,由cosC=
CE,得CE=AC・cosC=AC
10,cosC=25=22,10・5
从而得出BE=AE=2,于是BC=BE+CE=32.
同时,可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或勾股定理自然得出AB=2.
(2)第Ⅱ问的参考解法为:
ABAC=,得sinCsinB
本题目考察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函数定义的试题,作为主观计算题的第一题,难易程度适中,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对该题进行作答和思考,而且灵活性强,可以按照多种解法进行作答,下面给出几种最常见而且简洁的方法.
1 解法
(1)第Ⅰ问的参考解法为:
由正弦定理
AB=
AC105・sinC=・=2,sinB2/25
BD=AD=
由cosC=255,得sinC=,55
1AB=1.2
2
2
由余弦定理
CD=
BD+BC-2BD・BC・cosB
sinA=sin(180°-45°-C)=sin(45°+C)=
2310(cosC+sinC)=.210
BCAC=,得sinAsinB
=1+18-2・1・32・2=2
13.
由正弦定理
BC=该问题的常见别解还有:
①在△BDC和△ADC中可以分别应用余弦定理解得CD的长.当然,在△ADC中就存在求解cosA的问题,使问题有些复杂化.
AC10310・sinA=・=32.sinB102/2
该问题的常见别解还有:
①先由正弦定理求出AB的长,再由余弦定理求出BC的长.
②因为已知cosC和cosB,故可写出两个余弦定理公式,联立解方程组之后,可得AB和
BC的长.
图2 图3
②作辅助线.作DE⊥BC于F,如图2所示,由
图1
③作出较自然的辅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