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
为解决单季茭白传统育苗方法存在的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问题,浙江缙云茭农摸索出了一套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它利用茭白薹管腋芽的分蘖特性,选用上年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扦插育秧种植,待寄秧成活后及时定植,不仅提高了繁种效率,实现了一年双收,提高了产量,而且降低了孕茭节位,提高了茭白的品质。
茭白是浙江省重要的水生蔬菜品种,常年种植面积2.67万hm2。种苗繁育是茭白生产的关键技术,采用分蘖苗进行无性繁殖,秧苗变异较大。近年来浙江缙云采用薹管寄秧繁育种苗新技术,创新单季茭白栽培模式,实现了一年双收,产量、效益明显提高。 1 茭白育苗方法
目前,夏季、秋季茭白常用的选留种技术有湖北株选法,江苏苏州夏茭墩选、游茭选种法和苗茭选种法,浙江黄岩露地带胎育苗法,浙江桐乡“二段”育苗法等。桐乡“二段”育苗法与湖北株选法均采取提前种植分蘖秧苗的方法以提高繁殖系数。目前浙江省茭白传统的栽培方法为:单季茭品种一般3月分墩栽植,8~9月采收茭白;双季茭迟熟品种采用春栽,当年收获夏茭白,早熟品种则采用夏秋栽,3月寄秧,7月底8月初移栽大田,当年收获秋茭,来年收获夏茭。传统栽培中单季茭白采用分墩方式繁育种苗,近年来缙云茭白产区已逐渐推广普及薹管寄秧育苗技术繁育种苗。
第 1 页 共 6 页
1.1 分墩繁殖
一是寄秧后分株繁殖,当年秋茭采收后将选好的种茭墩掘出并移到秧田中,通过秧田管理促进分蘖,到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分墩,将种墩用刀劈成若干个小墩定植到大田,由于此时分蘖苗少,一般将含1个老薹管的小种墩作为1棵定植苗,也可待茭墩植株分蘖萌发后再分株定植,即采用桐乡的“二段”育苗法等方式,可提高繁殖系数和繁苗效率;二是分株直接定植,夏秋季茭白采收后将选中的种墩按薹管分株定植到大田,1株含1薹管。以上2种育苗方法繁殖系数均不高,且需要种苗数量较大。 1.2 寄秧育苗
①薹管寄秧育苗法是浙江省缙云县前路乡茭农近年在农技推广部门与相关科研单位指导下摸索出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茭白薹管(短缩茎拔节而形成)上腋芽的分蘖特性。即在9月底至10月初生产田中的单季茭白采收结束后,把秋季选中的茭种寄植在秧田中一段时间,利用薹管上每1个节位都有腋芽和新鲜薹管本身自带养分的特性,配合秧田的水分补充,使一般需待来年萌发的腋芽在寄秧田中约半个月即可萌发成秧苗,一般每节薹管上的腋芽均可成为1株秧苗,而后移栽到大田。既可以腾出茬口实行轮作,又可以减少来年夏茭损失,提高秋茭纯度,还可解决传统茭白育苗方法繁殖系数低、用种数量大的问题,且秧苗的一致性好,有利于秧苗提前定植、提早上市,育苗效率比传统繁苗方法提高3~6倍。
②薹管分主薹管和侧薹管,主薹管坚硬,青棕色或棕色,上有茎
第 2 页 共 6 页
节,节间短缩,长的2 cm左右,短的0.2 cm左右,基部粗3 cm左右,上部略细,没入土中的薹管长度可达20~30 cm;侧薹管由腋芽发育而来,呈黄色或青黄色,细而短。一般腋芽贴生在各薹管的茎节上,一般每节1个芽,互生。腋芽萌发后地上部形成新单株,并生须根,每个新单株从夏季到秋季又可不断分蘖,腋芽可达10~20个,由这些腋芽形成的株丛俗称茭墩。 2 关键技术
单季茭白寄秧一般在10月中旬进行,在种茭大田附近选地寄秧,以减少移栽时的运输时间。寄秧田要求排灌方便,上水后整平,施足基肥,但不能过多,以防秧苗徒长。 2.1 选种与剪取薹管
根据茭田海拔高度的不同,海拔200~300 m的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到高山茭白产区调运、购买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图1)。提前选定种性良好的单季茭,要求其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结茭多、孕茭率高、茭肉嫩白、母株丛中没有灰茭和雄茭。
待单季茭白采收结束后,剪取长约30 cm的薹管作为扦插材料。割母茭秆时,要在泥面下2~3 cm处割断,并带有1~2个须根,以提高茭苗成活率。运回后及时整理薹管,剥去茭白叶鞘,露出芽后,即可排播寄插到预留的秧田(图2)。 2.2 预留秧田
茭白生产基地一般都是连片多年种植,头茬茭收获后,应将薹管栽插至大田附近预先留足的寄秧田中,一般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
第 3 页 共 6 页
为1∶10。一般在割母茭秆前3天作好秧田,畦宽1.2 m左右为宜,留水沟30 cm,以方便操作。 2.3 寄秧管理
将薹管排放到备好的秧田中,斜插或平栽均可,一般采用平栽,即将薹管横放使其自然陷入秧板泥平面即可,做到合理密植,薹管排放间距2~5 cm,秧田充足的可适当稀些,秧田紧张的可适当密植。保持秧田水位与畦面相平即可,不可过深,寄后保持畦面无水,水沟有水,如水位过高,薹管被淹腐烂,腋芽易死亡;水位过浅,薹管吸不到水分,分蘖芽易干枯。如薹管数量充足,可直接竖插或适当斜插,寄秧操作相对方便,该栽植法对水位的管理要求不高,但繁殖系数低,部分腋芽不能成苗。一般寄秧7天左右,薹管每个节位的腋芽都会萌发生根,并抽出新的茭白苗(图3),待芽抽出泥面后可适当增加灌水量。再过2~3周,苗高20 cm时即可定植至大田,一般1根薹管有3~6节,每节1苗,均可成秧(图4)。 2.4 插秧
根据各地气候不同,山区茭白秋冬季秧苗插植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1月中旬(即下霜前)(图5),否则茭苗易受冻害,影响秧苗成活率(图7)。为便于田间管理操作,采用宽窄行栽插(图6),宽行80 cm,窄行30 cm,株距40 cm,每1 hm2栽4.5万丛左右为宜。 3 薹管寄秧育苗、促早栽培收两茬模式应用效果
薹管寄秧育苗、年前栽培的种植模式,改变了传统茭白整株连根分墩种植的方式,通过采用上年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扦插育秧种植,
第 4 页 共 6 页
寄秧成活后及时定植,增产增收效果良好。 3.1 有利于提高繁种效率,提高茭白种性
通过薹管寄秧育苗,可缩短种苗繁育时间,繁殖系数比直接分株繁殖提高3~6倍,促早栽培及年年选种插秧,不但可节省劳力和秧田,提高育苗效率,也更新品种,提高茭白孕茭率和孕茭一致性,减少雄茭、灰茭的发生。
3.2 有利于茭白提前插秧定植,合理安排茬口
通过采取薹管寄秧繁苗技术,浙江省缙云县单季茭种植区推广促早栽培一年双收的高效栽培模式,茬口衔接紧凑。基地的秋茬茭白一般在10月初收获完毕,而此时已提前10天以上在外地采购薹管、备好秧田、并育好了茭白秧。本田采用拖拉机清茬后,施足基肥即可定植,一般栽插3~5天即可成活。将茭白定植期提前到10月,当年秋冬季植株即有一定的生长量,越冬后次年萌发早(图6),生长快,茭白生育期一般比当年3月才定植、采用传统分墩或育苗栽培方式的可减少20天以上。
3.3 创新栽培模式,实现单季茭白采收双茬,提高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采用薹管寄秧方法,单季茭白可于年前插秧,再通过促早栽培,可实现早管理早上市、拉长生长期,使夏茭采收期提前到6月上中旬(图8,9),此时双季茭的夏茭基本落市,因而正好填补了茭白市场空档,产品畅销;且茭白生长整齐,孕茭一致性好,一般10~15天即可全部采收完毕,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第 5 页 共 6 页
夏茭收获后清茬,进行再生茭栽培,夏茭的茭白茎秆等及时还田,并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可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秋季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同时茭墩萌发再生秧苗的分蘖期正值夏秋高温伏旱期,分蘖生长速度快(图,10),一般到9月中下旬即可孕茭收获秋茭(图11,12),而此时双季茭还未上市、高山茭白则已基本落市,同样处于茭白供应空档期上市,不但实现一年双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效益高。采用该栽培模式,667 m2夏茭产量为2 000~2 500 kg,秋茭2 000 kg左右,全年产量4 000 kg左右。 3.4 有利于降低孕茭节位,提高茭白品质效益
茭白孕茭节位越高,产量越低,品质越差,传统方式栽培的单季茭白在9月时孕茭节位一般在20~40 cm,而采用薹管寄秧、单季茭促早栽培一年双收高效栽培模式种植的再生的秋季茭白孕茭节位一般在泥面或泥面上10 cm左右,茭白个大,单支质量150~300 g,且白嫩、品质好,深受消费者与客商的欢迎。据缙云县前路乡农技站调查,采用该育苗模式,2009年10户茭农每1 hm2平均产量为6万kg,产值约12万元,高的达15万元,效益十分明显。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