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职互压学院学报 2010年8月第20卷第3期 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Vo1.20 No.3 Aug.2010 中西医结合矫正臀位6O例临床观察 杨英 ,殷秀芹 ,徐香叶。 036800;2.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民医院,山西朔州036002;3.山西省朔州市平 036800) (1.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山西平鲁鲁区妇幼保健站,山西平鲁[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至阴穴结合膝胸卧位法矫正臀位的疗效。方法:观察组60例臀位孕妇行针灸至阴穴 结合膝胸卧位治疗,对照组60例臀位孕妇单纯行膝胸卧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6.7%,对 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至阴穴结合膝胸卧位矫正臀位有 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膝胸卧位法。 [关键词] 矫正;臀位;针灸;至阴穴;膝胸卧位 [中图分类号] R2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0126(2010)03-0054-02 臀位在异常胎位妊娠中最常见,占妊娠足月分娩 对照组:行单纯膝胸卧位,每次15 min,7 d为1个 总数的3%~4%,多见于经产妇,容易导致胎儿脐带脱 疗程,每周产前检查一次,两周内胎位转正为有效。 垂、宫内发育迟缓,易出现早产、早破水、分娩时产伤且 1.3疗效标准 婴儿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对母婴预后影响较大,因此 根据《常见症状中医签别诊疗学》…确定疗效标 被视为高危妊娠范畴。及时矫正胎位,减少臀位临产 准。有效:两个疗程后,经产科检查及B超复查确诊 率,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剖宫产率的关键。笔者采 已转成头位者;无效:两个疗程后仍未转正者。 用中西医结合矫正臀位60例,并与单纯膝胸卧位矫正 2结果 臀位6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1周有效率观察组为68.3%,对照组为35.0%;两周 1资料与方法 有效率观察组为86.7%,对照为53.3%。经x 检验,两 1.1研究对象 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0例臀位孕妇均经朔州市平鲁区人民医院产科 门诊产前检查及超声检查确诊,无心、肝、 肾、糖尿病等 表1两组疗效比较 例 病史及病理妊娠情况,超声评估孕龄与停经史计算的 馓丽 第2周 孕周相符,并除外多胎、胎儿畸形、盆腔狭窄、头盆不称 有效无效有效率/% 等不利于矫正胎位的因素。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 观察组60 4l 19 68.3 52 8 86.7 组及对照组。观察组6O例,22岁~28岁52例, 对照组60 21 39 35.0 32 28 53.3 29岁~36岁8例,其中初产妇22例,经产妇38例;对 照组60例,22岁~28岁50例,29岁~36岁10例,其 3讨论 中初产妇17例,经产妇43例。 臀位是指孕妇在妊娠30周后产科检查时发现的 1.2 方法 胎位异常 。胎儿出生前在子宫里的姿势非常重要, 观察组:孕妇在晚饭前排空膀胱,松解腰带,取仰 它关系到孕妇是顺产还是难产。臀位的剖宫产率几乎 卧屈膝位,浅刺双侧至阴穴。选穴:双侧足小趾外侧距 是100%。臀位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的因素有 趾甲角旁约0.1寸,用1.0寸毫针直刺0.1寸深,做小 a)胎儿在官腔内活动范围过大,如羊水过多、经产妇 幅度捻转,孕妇有酸胀感即可,再以艾条灸两侧毫针 腹壁松弛.b)胎儿在宫腔内活动范围受限,如子宫畸 15 min~20 min,以感知温热为度。然后行膝胸卧位, 形、胎儿畸形、双胎妊娠及羊水过少等;C)胎头衔接受 即俯跪在铺有软垫的床上,双手前伸,前臂伸直,胸部 阻,如狭窄骨盆、前置胎盘、巨大胎儿等。中医学认为, 贴床,臀部抬高,双腿屈曲,大腿与床面垂直,与小腿成 臀位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正气不足或气机阻滞导致胎气 直角,每次15 min,7 d为1个疗程,每周产前检查一 失和、胎儿不得回转。《傅青主女科》日:“产母之气血 次,两周内胎位转正为有效。 足,则胎必顺,产母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则易生,逆则 ・54・ 杨英等:中西医结合矫正臀位6O例I临床观察2010年8月第20卷第3期 难产,气血既亏,母身必弱,子在胞中,亦必弱,胎弱无 力,欲转头向下而不能,此胎所以有脚手先下者也。” 妇人以血为本,气顺则血和,胎安则产顺,故治疗应以 调理气血为主,气血畅通则胎位自然转正。 针灸至阴穴矫正臀位已有数千年历史。至阴穴位 位。 本文结果显示,臀位的孕妇给予针灸至阴穴结合 膝胸卧位治疗,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膝胸卧位,而且 大部分可以缩短疗程,一周有效率达68.3%,大大减轻 了孕妇的痛苦和不适,且可以标本兼治,减少并发症, 是矫正臀位的首选方法 J。 臀位对孕妇来说,并无明显自觉症状,只有经过产 前检查方能够明确诊断,故提倡定期产前检查,加强预 防。 [参考文献】 [1]朱文锋.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o2.643. 于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系足太阳膀胱经 之末穴,是经气深聚之处。足太阳膀胱经贯通全身,从 头走足,网络冲任两脉 。针灸至阴穴可使膀胱经脉 气血通畅,经气充足,则任脉通,冲脉盛,胎气顺达,胎 位自然转正。从人体解剖学角度来看,至阴穴分布有 来自L ~s 神经根的腓浅神经的分支,与经络系统共 同形成统一的整体。穴位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同一 神经节段支配相一致。因此刺激至阴穴,其经气可达 相应的L ~S 脊髓神经节段,通过调节内脏自主神经 的兴奋、抑制活动,改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促使胎儿 转至正常胎位。有研究显示,艾灸至阴穴时,肾上腺皮 [2] 刘明.针刺治疗胎位不正的时机比较[j].中国民间疗法,2005, 13(11):54—55.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0. [4] 杜艳华,薛爱景.中西医结合纠正胎位不正50例l临床观察[J].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O):2727-2728. [5] 安静.针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20例的临床分析[J].医学创 质激素分泌增多,子宫活动增强,胎儿活动加剧,三者 可能依次成因果关系,而后二者是有助于胎儿活动的 动力学因素 。针灸后胎儿的倒转与宫缩及胎儿活 动增强有关,且胎儿的自由活动改变胎方位,又有一定 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膝胸卧位矫正臀位是西医常用方法,它的机制是 新研究,2007,4(21):182.183. [作者简介] 杨英(1970一),女,山西平鲁人,主治医师,1999 本文编辑:王立钧 年毕业于山西职工医学院。 利用力学原理,使胎臀退出盆腔,借助胎儿重心的改 变,使胎头与胎背所形成的弧形顺宫壁滑行而转成头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郭金枝 (山西省太谷县中医院,山两太谷030800) [摘 要] 目的:正确对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造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 因。结果与结论:只有掌握中药制剂的适应讧和禁忌-if--,才能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关键词] 中药制剂;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O126(2010)03-0055-02 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的不断增多,人们对药物特 1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 别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如何纠正 “中药无毒,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错误观点,正确对 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真正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 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 态反应、药物的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药物的依 当地合理用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一下 粗浅认识。 赖性、菌群失调等…。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