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2、设置问题,渲染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3、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3、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教学难点:从写作和文章结构两方面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点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少年》、《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他的父亲运着一大船的货物出去,结果,船撞了,货物都掉入了水中),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本文体裁为小说,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的情节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三、生字词
嬉闹( ) 觅食( ) 驱除( ) 雍( ) 撩逗( ) 厚实: 嬉闹: 觅食: 撩逗: 歇斯底里:
四、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阅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二)通过分析人物
1、从故事的发展中,分析人物的心理。 故事发展 段落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刚刚出发时 1--19 到达芦荡时 20--27 芦荡安顿后 28--32 住段时间后 33--35 雨后天晴时 36--48 (三) 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渲染某种气氛,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1)、细读小说,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 说说小说中鸭子、芦苇、风雨与杜小康有什么联系? 暴风雨前 暴风雨后 鸭子 芦苇 暴风雨 为描写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四)升华主题 (1)、从人物心理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杜小康真的长大了。所以,我们说,这不仅是一趟放鸭之旅和孤独之旅,同时,还是一趟什么之旅?
(2)、促使杜小康的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3)、在文中找找“孤独”的句子。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孤独”的感悟 1、“孤独”是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 2、“孤独”能撕去你幼稚的外壳,雕刻你脆弱的灵魂。 3、“孤独”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 中的一种需要。 4、“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它标志一种人格的成熟。 5、“孤独”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多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净。 (4)感悟主题
1、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走向成熟。 2、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孤独”是重要的一笔。 3、人要战胜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4、青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要躲避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五、小结:
杜小康承受了这样孤独的 “磨难”。在经厉“孤独”的洗礼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这浸透着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磨难过他,也教养、启示过他。 六、课后作业
1、写出文中的好句,并写出好的原因
2、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200字以上的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