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商业大片泛滥的的年代
提及“大片”一词,我首先想到的是好莱坞。曾看过一本杂志,具体名字不记得了,上面提到中国人最早对于“大片”的接触追溯到1994年11月首部引进国内的大片——《亡命天涯》。从那时起,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展开博弈。
从起初的“狼来了”到今天的“与狼共舞”, 荧幕上的镜头却很难找到一些能撼动人心的镜头,所谓的“视觉盛宴”无非是空中楼阁般华而不实的东西,看过之后的我们能有什么领悟呢?能有什么感动呢?
最近一部由徐克老先生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国内市场赚得了过亿的票房。昨日,闲来无事我也凑热闹一样地欣赏了一下,场面的确不容小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看过之后我总结出一句话:一个包工头导演的生化危机。而且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几个主要人物好像是没血没肉的,他们莫名其妙地互相砍杀或彼此相爱,这些爱恨情仇都很难让我信服,就像是几个空心的木头人,难怪会那么容易自燃成焦炭。“古装+动作”的确是吸引观众兴趣的重要元素,再加上豪华强大的演员阵容,铺张华丽的场景设置,也不怪乎会惹来那么多的眼球,但商业电影就是商业电影,一直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生存着。
还有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这可是张大导演的作品。电影情节一直平淡进展着,我这个容易动情的人自然被《山楂树》骗去了一行眼泪,现在想想真不值得。有人说中国电影界没有大师了,张艺谋一定会不高兴,但他有什么资格不高兴呢?自从他老谋子“弃文(艺片)从商(业片)”以来,他就没有好好给观众讲过一个故事,《英雄》如是,《十面埋伏》如是,《黄金甲》亦如是,主题空洞、场面宏大、画面华丽几乎成了他一脉相承的标志性风格,如今又挑了《山楂树之恋》这部畅销书,虽然它票房收入无法与《狄仁杰》相比,,但它成本低,被评为最近最赚钱的商业电影。这样一部以纯情为主题的电影真的能把
人们带回那个朴实无华,纯真无暇的年代吗?看看今天,世界这样乱,装纯情给谁看啊?
置身在这样一个商业大片泛滥的时代,我不禁感叹“拿什么拯救你”!恶搞的古装剧一向是我最厌恶的,话说《赤壁》,简直就是就是一出闹剧,它将《三国》这瓶陈年老窖取出来当非常可乐饮,商业大片的闹剧高潮非它莫属。下面是一处周公瑾与诸葛孔明的对话:
周瑜:“这么冷还扇扇子啊?”
诸葛亮:“我需要一直保持冷静!”
这样“经典”的语录比比皆是,不管他吴宇森想象力多么丰富,不管他心灵自由多么浪漫,但把真实的历史事件拿来开涮与思议戏谑,“不愧”被冠之为恶俗。《三国》是我们的名著,拿什么开刀不好啊,偏偏糟蹋国人的经典,真让我气愤。面对时下中国商业大片的处境,创作者们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了,影视岂能一个“玩”字了得?
其实好莱坞的大片也并非都是“视觉盛宴”,在令人震撼的效果背后主要还是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打动着观众,例如,《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等,它们已明确的主题去引发观众对生命、感情的思考,然后才考虑以宏大的场景和形式是技巧来展示真实感人的情节。可以这样说,好莱坞大片在形式上花样翻新的同时,影片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缺失,至少还会有一些或温馨或震撼人心或刻骨铭心的东西让人回味无穷。再看看荧幕上的中国商业电影,它们追逐的只是好莱坞大的表面文章,却把自身最内在最根本的东西丢弃了,即使取得了高票房,“文化泡沫”现象也是的的确确存在着的,他们情节空洞,主题无魂,不仅很难符合国内观众的胃口,想必也难以成为海外人士的正餐。
比起据,比起巨额投资的商业电影来,文艺电影正处在一个不被国人关注的尴尬角落,
但看过之后的确能给人思考的空间。贾樟柯的《任逍遥》,剧中没有大碗的身影,也没有华丽场景,但却很现实,在空间和实践上都一种熟悉的感觉,它承载着一代人对一段生活的集体回忆,“任逍遥”正是理想主义的境界,但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又有几个呢?我最欣赏的是片中对时间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注意到,当拍摄彬彬与其女朋友的戏时,他们的对白很缓慢,有时你甚至认为是不是画面停止了,这正是真实的一面。
在这样一个商业电影泛滥的年代,导演口中津津乐道着票房,观众被华丽的场景和光彩夺目的明星吸引着,但脱去它层层金鱼外衣,我可怜的商业电影还剩下一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