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3)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法家。 ①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②法家则适应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反映了集权君主的政治思想。 [微点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探究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1)试分析图1所示形势图形成的原因。
提示:原因:①周王室势力的衰微。②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 (2)试比较说明图1和图2所示形势的根本不同点?
提示:性质不同,图1为奴隶主间的争霸战争,图2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3)图1、图2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时代特征?
提示: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图1为春秋列国形势图,隐性信息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进行争霸战争,出现了“春秋五霸”。图2为战国形势图,图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隐性信息是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论从史出——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性质的比较
(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战,因此,春秋战争是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等与春秋相似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的统一战争。
深化拓展
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1)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迫使其他国家承认自己的首领地位,
成为“霸主”;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兼并其他国家,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2)从战争的影响来看:①春秋战国的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破坏了社会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②战争在客观上对实现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变革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
因此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统一。
探究点二 商鞅变法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材料二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材料三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
提示: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有何影响? 提示:军功授爵制度。有利于提高的战斗力。 (3)说明材料三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提示: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影响:加强了集权。
材料一反映商鞅变法强调“
力本业”体现了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材料二反映商鞅变法中有关奖励军功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表明商鞅变法废分封,推行县制。 论从史出——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
是向建立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深化拓展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从而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井田制随着私田的增多而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和改革,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在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与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探究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提示:国家由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材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材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性和治国等方面。
论从史出——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深化拓展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及“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①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②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的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
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规范解题]
例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题干材料表明孔子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A项可排除。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会使得贵贱无序,孔子反对的缘由是维护贵贱的等级秩序,B项可排除。
以礼乐教化百姓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C项错误,可排除。 答案:D
审题干: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诸侯违反等级秩序的事件,孔子非常生气,表明了孔子维护等级秩序的立场。
验结论: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孔子反对赵氏、鲁国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随堂检测] 1.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以上历史现象说明( )
A.诸侯势力日渐强大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D.天子册命控制诸侯 [尝试解答] __B__ 材料中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了战国时期周王的势力衰落,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这一时期,对促进华夏认同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 A.兼并战争 B.铁器使用 C.各国变法 D.商业兴盛 [尝试解答] __A__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是促进华夏认同的主要方式。
3.“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频繁流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各国招募人才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社会转型 B.发展封建经济
C.打击贵族 D.增强本国实力 [尝试解答] __D__ 判断战国时期,赢得兼并战争是各国招募人才的目的。
4.下图为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铜布币主要流通于赵、魏、韩等国;铜贝币在楚国流行;铜刀币流行于燕和齐国等地;铜圆币流行于秦国。这表明( )
A.战国时期统一市场形成 B.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 C.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形成 D.各国变法推动了商业发展 [尝试解答] __B__ 从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可看出各国货币不统一,分析判断这一社会现象的影响。
5.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尝试解答] __A__ 从题干中可知其措施为“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了土地私有分析判断正确选项。 6.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强调从“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统一的社会 [尝试解答] __A__ 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课时作业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 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解析: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问鼎事件,表明诸侯已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故选B项。 答案:B
2.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主要是骨器和石器;C、D两项都晚于B项。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3.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实际上反映了( ) A.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 B.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斗争 C.周王室与诸侯王之间的斗争 D.奴隶和平民与奴隶主的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史实的掌握情况。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封建制的确立时期,三家、田氏代表的是新兴地主的利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的夺权斗争,故选A项。
答案:A
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实行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按军功授爵
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被选项中各种措施的影响。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可知,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其利益自然受到损害,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在商鞅变法的法令中,禁止弃农经商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 A.保证战争的兵源 B.废除旧贵族的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解析:小农经济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兵源的主要来源。当时的士兵必须自备武器甚至鞍马,只有大量自耕农的存在,兵源才能得到保证,故选A项。
答案:A
6.(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没落贵族的利益 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新兴地主的利益 D.富裕农民的利益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本题的材料,便知文中的“人”对商鞅变法持反对态度,那么谁会反对商鞅变法呢?它是变法的受害者,依据教材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文中的“人”很可能代表选项A没落贵族的利益,选项B、C、D都是变法的受益者,不会持反对态度。这样确定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运用,在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对等级制
度观念要求比较强烈的是儒家学派,故本题选择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历史上几位思想家的主张,第(1)问题解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分析观点,要注意和题干中的“和谐社会”相对应,指出各自的侧重点。第(2)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实现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美好追求。
答案:(1)材料一的侧重点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材料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材料三主张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材料四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
(2)追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美好追求。(其他言之有理的观点亦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