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 用 批 注 法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课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
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批注”这个字眼正式以一种学习的方式进入学生的眼帘,以一种教学的方式进入语文课堂。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正视过这个词语,及至用到课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才惊觉,批注,实在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
所谓“批注法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因此,将批注法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语文的需要。当然,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批注法阅读,并巧妙地应用,谈谈我的看法:
一、规定批注符号,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对于这个新鲜提法,学生们也是首次接触。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刚开始时,只是让学生初步养成能在书中圈圈画画的
- 1 -
习惯。如画出生字词,画出成语,并能用不同的批注符号。尤其是在预习的时候,这种习惯养成特别重要。一开始,老师先从规范预习方法做起:在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课文中的好词与好句(重点号划词,波浪线画好句或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对于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求学生写上问号„„这样,初步形成写批注的习惯。让学生感觉到,原来写批注并不难。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后,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写简单的字词理解(可查字典),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学会提问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让学生解决问题,边读边想,写出自己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一步步引导学生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明确批注的内容,采用多种方法。
学写批注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的捷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抓住重点词语,多种方法写批注。
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要从词语入手,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写批注从词语入手,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词语旁写下自己的理解、注释,在注释的时候教给学生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法、拆字法等。还可根据金钥匙中的近义词替代法去感悟词语的准确性,如在《美丽的集邮册》中“惊叹”与“惊奇”对比,“着魔”与“入迷”对比,更突出惊叹与着魔用词更准确,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二) 自主品读重点句子,写下个体感受和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
- 2 -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注重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教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句子进行品读,并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告诉他们这就是批注。
1、重视有特点的句子的品读,感悟其表达作用。
如在教学《三月桃花水》一文时,文中出现了许多比喻句,老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此类句子都用波纹线画出来,并写下自己从中感悟到什么。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学生从中体悟到比喻句中暗喻的用法,理解到三月桃花水“水声如琴声,水清如明镜”的美妙之处。在指导学生写下这两句话的批注后,老师让学生把其它比喻句的理解也写下来,并且知道以后凡是这些比喻句都能按这种方法写批注。
2 、抓重点句或中心句,领会其深刻含义。
很多时候,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预习时让学生画出这些句子,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悟后在句子旁写上其含义。如在教学《三颗纽扣的房子》一文时,“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句话学生在预习时作为难理解的句子画出。老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完课文并深入体悟了国王的话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写下来。有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老师肯定了他的回答,让同学们把他说的写在这句话的旁边,并要求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也可把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写下来。
3、重视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词句品读,感受人物的独特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常常让
- 3 -
学生认真品读,从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语言与外貌描写中,让学生细细感受人物的品质,并能及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如教学〈〈毽子里的铜钱〉〉时,从卖烤山薯的老人的外貌、语言、神态、行为的描写中,老师让学生体会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从“一双黑漆漆的手”、“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他微微驼着的背脊”等这些描写外貌的语句中,同学们体会到栉风沐雨的老人讨生活的艰辛;又从“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等描写神态的词句中体悟到老人虽生活艰辛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老师都让学生从哪里读懂的就把自己的理解写在那里。
4、学会质疑,养成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的习惯。 “读书贵在疑”。对于在阅读中碰到的不懂的句子,鼓励学生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通过不断地练习,渐渐的,很多同学能从一开始浮光掠影的简单提问渐渐深入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通过批注提问,对课文的理解力渐渐加深了。
(三)学会鉴赏、反思与评价,并写下读后感想。 除了重视对词语与句子的品读与理解外,写简单的读后感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并能及时进行阶段的学习总结与评价。老师让学生在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把学习心得与感受收获写下来:可以写对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可以写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还可写自己读完后的心情,更可以写自己从本文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渐渐地,学生有时候甚至能用一句简练的类似于名言警句的方法来概括学习一篇课文的收获,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渐渐加强了。
三、交流评价,感悟飞扬,让水波相荡成涟漪。
- 4 -
只有批注不注重交流,仍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将会狭窄,视野将不够开阔。只有交流而没有评价,学生的感悟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学生学会批注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有感情地诵读,并给予评价,让他们在交流评价中感悟飞扬。
一学年来,我探索着,实践着,收获着,学生在课堂阅读批注过程中或用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喜爱,或用凝重的语句阐述自己的思考,或用率真的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批注法阅读既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又发展了学生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的阅读个性。语文阅读课上巧妙地使用批注法,好比一双慈母的手,牵引着孩子在阅读的大道上蹒跚学步;又好比一张扬起的帆,鼓舞着孩子在思维的海洋中驰骋徜徉„„。因此,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在中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适当、适时地采用批注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捷径之一。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