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技术2019年第48卷第08期DOI:10.3969/j.issn.1009-9492.2019.08.098
诊断与改进浅论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量管理
钟旭坚
(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质量部,广东广州
511434)
摘要:计量是质量保障的源头,是实现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一项基础性、技术性的管理工作。为充分把握零部
件制造企业计量工作的现状,抽取20家零部件制造企业开展计量管理工作的调研,识别出其管理上的亮点与困惑,重点针对困惑之处进行了研究分析,对五项常见的计量工作误区进行了分析及对策建议,让计量更好地为零部件实物质量的保证与持续提升保驾护航。关键词: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计量管理;误区;对策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92(2019)08-0263-03
BriefProbeintoMeasurementManagementIntheQualityManagement
SystemofVehicleParts
(GACMOTORCo.,Ltd.,QualityDivision,Guangzhou511434,China)
Abstract:Measurementmanagementisanimportantwaytoachievethegoaloftheguaranteeandimprovementofpartsquality,anditisabasicand
ZHONGXu-jian
technicalmanagementworkintheprocessofenterprisequalitymanagement.Inordertograspthecurrentsituationofmeasurementworkofthepartsmanufacturingenterprises.20partsenterprisewaschosenastheresearchsample,afterresearch,foundthebrightspotsandconfusionsindailymeasurementmanagement.Thefivecommondoubts,afterpreliminaryanalysisweremainlydiscussed,andsuggestionsweremadetoputoffthedoubts,andthemeasurementmanagementwaspromotedtobetheguaranteeofthepartsqualitymanagement.Keywords:vehicleparts;qualitymanagement;measurementmanagement;doubts;measures
0引言
随着顾客对整车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且汽车同质化现象越趋普遍,对整车生产企业,乃至广大的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觅得一席之地,在产品质量上必须有所突破,除做好企业内部的提质增效外,对供应链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计量是质量保障的源头,是实现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方式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计量的地位日趋显著。
为充分把握零部件制造企业计量工作的现状,促进其计量工作的持续优化,从而更好地为零部件实物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有效保障,组织策划了一次对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计量管理实绩调研的活动,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把握当前对象企业计量管理上亮点与困惑,经分析后提出改善对策。
1.2调研企业的选择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样本总量设定为20家。结合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性质、实验室的资质以及生产零部件的类型,三大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形成调研对象企业清单,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调研对象企业分类分析
1.3评价依据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ISO/IEC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企业自身计量管理程序,三类管理文件作为计量调研的评价依据。1.4调研活动日程控制
调研活动整体周期控制为5个月,共分为4大步骤,具体如图2所示。
1计量管理调研活动开展方法介绍
1.1调研对象计量器具的确定
零部件的制造和质量控制过程中,大量计量器具应用于过程类和结果类参数的监控,重点控制的器具包含“四具”——工装夹具、模具、检具(含QA设备)和常规计量器具,以及试验检测领域的检测设备。本次计量调研活动锁定为“四具”及试验检测设备为调研对象器具。
收稿日期:2019-05-30图2调研活动推进计划
·263·
诊断与改进2调研结果
机电工程技术2019年第48卷第08期解决对策:厘清概念,统一认识。正确掌握并统一各层级人员对计量工作的认知,是做好计量管理的关键前提。
常见的措施有:(1)与ISO体系管理联动,将计量工作真正纳入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5];(2)设立计量管理事务局,逐级明确职责;(3)使用领域设置专兼职计量管理员,统筹本领域计量工作的自主开展;(4)建立计量管理实绩报告制度,如周、月例会制度,发行计量月报等;(5)进行全方位计量宣传,提升全员计量意识,如“5.20”计量日专题宣传、计量知识竞赛等。整体上,对象样本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较为有效。识别出3个计量管理上值得推广的亮点,但也把握到对象样本企业当前计量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也尚存在多种困惑,重点针对存在困惑之处进行了研究分析,有5项常见的计量工作误区值得关注及水平展开。2.1计量管理亮点的提炼
(1)绝大多数零部件制造企业设置了专门的计量管理机构,负责全领域计量器具的归口管理。(2)部分企业推进了内部计量建标,用于提升检定效率及降低外校成本,以常用的扭矩扳子、压力表及游标卡尺3个项目为代表。3)部分企业导入并推进了计量管理系统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对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较好地解决了归口领域和使用领域计量器具管理一体化的课题。在器具周期检定自动提醒、器具处置申请、检定报告归档、器具扫码录入追踪等模块上,应用系统管理展现效率、效果上的优势。
2.2五大常见计量工作误区及解决对策
常见计量工作误区有5项,其中,前两项为管理层面的误区,后三项为专业层面的误区:
图3五大常见计量工作误区分布
2.2.1计量工作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技术性,大部分工作处于
误区一:对计量工作的认知不清晰
幕后,可谓看不见摸不着。调研发现部分制造、质量管理的基层员工,甚至管理人员,在生产组织、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仅重点关注质量结果类指标,对计量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产生了计量工作与质量没有直接关联的错觉。
分析:《计量法》自1986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我国计量逐步走向以法制管理为主[3],计量管理合法合规运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企业而言,计量工作的主要目是实现统计单位的统一,保证量值的准确[4],测量设备是计量管理的重要基础。零部件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所用到的监视与测量设备,如工具、设备、工装夹具、检具、模具,乃至实验室相关试验设备,无一不与实物质量直接相关。
2.2.2绝大多数零部件制造企业设置了专门的计量管理机
误区二:计量管理权责区分不清晰
构,负责企业计量器具的归口管理,所管理的器具数量少则上千多则数万,涉及使用领域也数量众多。调研发现,设立专门计量管理机构的企业,使用领域存在过度依赖的情况较为常见,甚至认为计量工作是归口管理机构的职责[6]。
分析:计量工作的核心目标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归口领域和使用领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使用领域都是相关方,都不能置身事外。比如,周期检定率的达成需双方有效联动,器具检定的时间需结合使用领域器具的应用计划,以及归口管理方可安排检定的时间来综合确定。检定不合格器具对质量的影响分析、新购置器具的备案、器具报废/遗失/闲置的处理、内外审计量问题的分析对策及水平展开等,都离不开使用领域的大力支持。
改善对策:职责梳理,精准定位。归口领域的核心职责在于统筹管理、计量监督、指导培育等,起到引领作用。使用领域除贯彻计量规定外,还要主动致力于本领域计量自主管理完结度的持续提升。
常见的措施有:(1)归口领域定期检证当前计量管理机制的适宜性、充分性,持续优化计量管理体系;(2)设立计量监查机制,归口领域定期对使用领域计量管理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价;(3)定期开展专兼职计量管理能力培训,提升使用领域开展自主计量管理的能力;(4)建立双向的专项交流制度,管理难点共同商讨解决。
2.2.3充分
误区三:对校准参数的识别与确认必要性的认识不主要体现为两种失效模式:(1)拿到校准报告后,未充分评价器具就投入使用;(2)校准的参数未覆盖实际使用的测量范围。
分析:器具的计量性能评价方式包括检定、校准两种。检定是一种法定的行政行为,通常可根据检定证书上的结论去做出器具合格与否的判断;而校准则必须获取器具的示值误差值,然后再通过校准链或者比较链,追溯其具体的量制[7],因此校准证书上没有明确的综合判断结
2·
(·钟旭坚:浅论汽车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量管理论,需要使用者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器具使用的判断。比如,焊接工艺使用的电流电压监控仪,校准发现电压值超差,电流值为范围内,若将此器具仅应用于电流值监控上,为合理应用;若用于电压监控,则为使用不当。同理,在器具实物送检前,也应结合器具性能参数的实际应用范围,识别需要校准的对象参数,输入至计量器具的评价机构。
改善对策:前后兼顾,高效联动。应做好归口领域和使用领域的高效联动,落实校准前的参数识别,以及校准后参数的确认。
常见的措施有:(1)优化管理文件,对校准前后需要落实的事项进行明确定义;(2)推进校准工作的标准化;(3)建立校准工作的专项管控,定期监控。2.2.4误区四:对做好器具使用期间管理的要求不清晰
主要体现为对检定周期内器具的管理不完善,对计量
规格符合性判断,则需进行计量。
改善对策:明确用途,精准辨别。
诊断与改进常见的措施有:(1)普及计量器具识别判断的标准,定期组织器具盘点,根据器具的实际应用变化进行是否需要计量的判断;(2)完善测量设备投资管理制度,使用领域新增器具,投资立项阶段向计量归口领域报备。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20家零部件制造企业开展计量管理工作调研,总结提炼出调研样本企业计量管理上的亮点与困惑,重点针对5大常见计量工作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解决对策。
质量是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计量管理,无论是在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还是现代全面质量管理阶段,都是做好质量管理一项基础而关键的工作。正确认识处好计量管理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真正将计量管理融入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计量工作将能更好地为质量管理提供保证与支持,零部件的实物质量水平也将再上新台阶。参考文献:
[1]王鸿雁,郭建文,任智江,等.把计量提升到战略高
度——浅谈计量与质量的关系[J].中国计量,[2]王百辉.标准化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2017,(33):190-191
[3]张荣.强化科学计量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水平[J].中国
计量,2015,(11):11-13.
[4]屠霞.计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研究[J].企业技
术开发,2012,(31):66-74.
[5]伊银燕.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J].中国质量技术
监督,2013,16(1):62-63.
[6]任正茂.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三大误区[J].中国计
量,2016,(7):37-37.
[7]徐海东.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量管理[J].价值工程,[8]范巧成.计量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
社,2004.
作者简介:钟旭坚,男,1986年生,广西梧州人,大学本科。研究领域: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质量管理。
(编辑:王智圣)
标识和器具本身性能的点检不到位,常见的失效模式有标识破损、字迹模糊、标识缺失,器具本体破损。
分析:计量标识的完整性、有效性,是器具点检应覆盖的内容,计量标识通常包含了器具的编号、检定有效期、检定结构等信息,对标识的点检是计量检定周期内器具有效性管理最为基础的工作。此外,任何一种计量器具使用一定时间后,因使用过程存在操作磨损、磕碰、振动,使用环境、温度、湿度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失准、失灵的风险。故为保证量值的准确性,除设定周期检定来确认计量器具的误差外,还应做好对检定周期内器具的点检工作。以压力表为例,强检类压力表检定周期一般为半年,期间压力表可能会有本体破损、指针弯曲,无法正常归零等异常,故需要落实好点检工作。再如扭矩扳子,使用当班前、中、后的扭矩值点检,各类计量标准器、电动拧紧轴的期间核查,都是有必要的项目。
改善对策:贯穿式管理,全员齐参与。关键在于设定明确的计量检定周期内点检管理要求,标准化点检流程,调动器具使用者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管理。
常见的措施有:(1)推动使用领域《设备点检表》等文件的完善,纳入对标签以及器具本身的点检要求;(2)双方定期对器具点检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查,促进使用领域自主管理完结度的提升。
2.2.5误区五:对计量器具识别的基准把握不清及已入账器具是否需继续计量的判断不清。
分析:测量设备是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判断是否需要计量的关键在于,器具是否用于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是否属于法律法规要求范围。如,一个万用表,仅用于确认线束回路的通断,通常不需进行计量;但用于电器零部件电流、电压值的测量,且数据用于
主要体现为新增器具投入使用前是否应进行计量,以
[8]
2014,(9):29-30.
2015,12(1):139-140.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