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基于语言能力与中介语语用能力关系的研究 王永亮 曲 捷 (河南大学外语教学部 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语背景下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中介语语用能力(以下简称语用能力) 的关系。通过描述与推断性统计,此研究考察了中国外语学习者总的语用能力以及在三个子方面(会话含义。 语用惯例语.言语行为)的语用表现。我们认为中国外语学习者总的语用能力会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而 呈现出递增趋势。这一结果与以前的研究部分一致。同时测试结果也表明语用理解(如会话含义)并未呈现 出明显差异,而他们的语用产出能力(语用惯例语,言语行为)却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语言能力;中介语语用能力;语用理解能力;语用生成能力 A Study of Relati0nship between Languag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does not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ross different Proficiency and工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levelS,although the ILP production(routine formulae and speech actS) shows a WANG Yong —1 ia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l lege Engl i sh Department,Henan University,Kaifeng,China) Key words:language proficiency: inter1anguage pragmatic (ILP) competence: ILP comprehensiOn: ILP production Abstract: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L learners 一、引言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ir inter1anguage 当代交际语言能力理论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 力的一个重要维度,顺应这种理念,我国在《大学英 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要“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 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特 别是最近几年语用学者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中介语语 pragmatic (ILP) competence.The current study,by use of descript ive and inferent ial statistiCS,testS Chinese EFL learners’ overall ILP competence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each subcomponent, i.e. (impl icature, formulae, and speech acts).The findings indi cate that EFL learners’ overal l ILP 用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外语测试并没有检测语用能 力的项目。显然学习语言只停留在词汇,句法,语义 层面远远不够。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学习者如何 适切地表达自己的会话意图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学 习者在国内以及一些国际语言测试中的分数相对比 较高,但从语用的视角来看,他们也许不是一个合格 的语言使用者。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个可行 的测试体系来评价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王 competence may increase with their language level of proficiency, which has been partially but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However,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the ILP comDrehension 24 纛麓 2014年第6期 高教研究 永亮(2012)指出,测试方法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 和学习策略会产生反拨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首 先简要回顾中介语语用测试的相关文献,随后讨论 语言测试中的测量效度和结构问题,第三部分则介 绍此项调查的研究设计过程以及语料解读,第四部 分是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以及对中介语语用能力测试 的一些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交际能力框架下的语用观 “语用学是从语言使用者的视角研究语言,特别 是当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对于他们所遇到的种种障碍 所作出的选择,以及他们在交流中对于其他参与者 所实施的影响”(Crystal,1985:240)。 从这个层 面上来说,语用学主要处理语言参与者在不同语境 中的语言行为。把话语、意义、意图以及相关的语言 表征联系起来,语用知识可用来解读和重建语篇。 在语言学界,不同的学者对于交际能力解读不尽相 同:主要分歧在对交际能力理论框架的建构上。 Hymes首先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交际能力”这一概 念。Canale(1983:5)表明“交际能力是指语言知 识以及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使用这些知 识的技能”。他本人后来对自己的这一定义有所发 展并提出了四个子方面:1)语法能力是指语言使用 者的语音能力、词汇能力、句法能力以及语义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解读言语的社会意义以及在相 应的语境中产出适切的语言的能力。这一能力因而 又细分为社会语用能力和语用语言能力(卢植, 2011);3)语篇能力是指为达到口头或者书面交流的 目的而组建衔接与连贯文本的能力;4)策略能力是 指在真实的交际中使用澄清话语或修正话语,甚至 还包括非言语行为等交际行为的能力 (王永亮, 2012)。我们认为,Bachman的语用能力框架为中介 语语用测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不仅参照了言语行 为理论中的“语内行为能力”(illocutioanary competence),而且他还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连接 起来。根据Bachman(199o)的观点,语言功能又可 细分为:概念元功能、掌控功能、交互功能、阐释功能 和想象功能等。因此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主要是 由他们对目的语的功能和意图来决定的。 (二)前人关于语用测试的研究 对于语用能力的测试,我们既要测试受试者的 理解能力,又要测试他们的语言生成能力(Cook& Liddiciat,2002)。理解能力主要是语言参与者如 何来阐释会话含义的能力,而语言生成能力主要是 语言使用者是否能在某种语境下产出恰当的日常惯 例语,以及相应的语言行为(拒绝,道歉,询问等)的 能力。基于此,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语用理解 和生成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本部分将从小规模的课 堂测试到相对大规模的语用测试展开。 目前在外语课堂中教授语用知识已经得到了一 致认可,然而大规模的语用测试还停留在试验阶段。 Ishihara (2010:286)认为,“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可以让语言教师了解学生已经学到或者欠缺的内 容”,同时课堂测试还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量 度,从而使语言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对 于这一问题,一些语用学者(Cohen,2004:Ishihara &Maeda,2010)设计出了一系列的评估材料去测试 日本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他们认为,语用知识的测 试语料应真实地反映语言使用的状况,同时所提供 的测量方法应尽可能地贴近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如 和导师预约,拒绝朋友等)。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搜 集这样真实的语料费时费力。以上的测试模式主要 是基于课堂的观察,没有提供一般性的统计学指标。 Blum—Kul la,House&Kasper (1989)提出了 “跨文化言语实现项目”(CCSARP)。CCSARP把 Austin(1962)提出的言语行为论作为语料的研究 单位,主要关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言语行为实 现层面所体现的跨文化差异。在其之后,很多关于 语用能力的研究均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下进行。 Hudson,Deter&Brown(1995)的研究关注礼貌行 为以及日本人在实现某种交际目的时所凸显的“直 接性”上。他们的实验主要有5种测量方法:口头语 篇完形(ODCTs),书面语篇完形(WDCTs);多选语篇完 形 (MDCTs);角色扮演(Role Plays);自测 (Self—assessment)。其中,书面语篇完形和选择语 篇完形的信度和效度较高,因此在研究中被广泛使 一25— 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用。 Brown(2008)表示,除了MDCTs以外其它的测 量工具都具有很好的信度,但MDCTs就语料的解读 上有很高的的实用性。当然,对于以上测量方法,一 些学者开始质疑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在面临相同任务 时是否会给出相同或相似的回答(McNamara& Roever,2006)。Roever(2005)为了使大规模的语 用测试成为可能,他利用了网络对来自不同国家的 外语学习者进行了评估,内容包括会话含义、语用惯 例语、言语行为。在他的研究中,受试群体的广泛性 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研究中,他得到了相对较 高的内在信度(Cronbach alpha 0.91)。 受国外学者的影响,中国语用学者也不甘落后,很多 学者也在语用测试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特别是广 州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在语用测试的方上 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 多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刘建达(2007,2008)通过五 大步骤:情景选择,情景可能性调查,原语用调查,试 测和MDCT选项验证设计了MDCT这一题型来检测中 国学习者表达请求和道歉的语用能力。除此以外, 他使用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范式对测试的信度问题 做了深入的研究, 刘教授把DCTs和 Self-assessment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发现这两种方法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alpha 0.9)。 通过文献检索可知,L2语用测试是语言测试中 相对来讲一个崭新的领域(方秀才,2012),理论基础 主要依赖于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测试方法主 要是跨文化语用学、交际理论和中介语语用学,评分 量表依据母语准则(方秀才2012),测试主要围绕测 试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展开。但是,我们也发现国内 对语用习得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对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研 究仍以跨文化对比研究为主,习得研究刚刚起步,更 不用说语用测试的具体实施;2)在言语行为的习得 研究中,很少有同类研究关注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 是如何习得英语言语行为的;3)同类研究的受试者 多为不同语言水平的大学生,极少关注更低水平的 学习者;4)研究方法多为纵向研究,受试者数量相对 一26一 较小,结论缺乏概括性。 三、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实证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要探讨中国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他们总的语用能力的关 系;第二是探讨中国外语学习者在语用能力子方面 (会话含意,语用惯例语,言语行为)各呈现出什么样 的情况。为了使读者更清晰地看到研究问题,笔者 将研究的两个子问题予以呈现: 1)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中介语语用能力 存在多大程度的差异? 2)外语学习者在语用能力的子方面 (会话含 意:语用惯例语:言语行为)存在多大程度的差 异? (二)受试者 参加本次测试的180名学生分别来自初中三年 级、高中三年级和大学二年级非英文专业的学生。 为了便于操作,笔者分别从三个群体中随机抽出60 名学生,初中和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自开封和郑州 的3所中学(开封金明中学,郑』、I'I ̄'t-国语学校,河南 大学附中),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自河南大学、河南财 经大学以及郑州大学。除了6名郑卅I ̄,1-国语学 校学生有l5天出国经历外,其他受试者的学习经历 基本相似,而笔者认为15天的目标语环境下的学习 不会对语用能力有显著影响。从这个层面上讲,所 选的三个群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考虑到受试 者的性别可能会对语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笔 者特意把每个群体中男女的比例各控制在50%。 (三)测试材料和程序 语言测试的使用者在选择已有的考试或者设计 新的测试时,有义务向利益相关者论证使用测试结 果或者基于测试结果作出决策的合理性(Bachman& Palmer,2010),这种做法体现了盛行的“效验观”。 笔者认为,现有的文献对于语用能力的界定主要局 限在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等语用理论 框架下。正如Roever(2010)指出,基于以上的理 论无法全面地衡量L2语用构念,语用测试还应包括 对社会语言使用这一目标语域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 测往面顽佥 目常 了 含舌J外11Ⅱ 三果 取 一 w汀 t 肝 n o tm麓 2014年第6期 高教研究 撕 黼鲐舱腑 腮 删糙¨ 黼醉 删翮 一 一 舭 删 T~~苦 删一一卿 一一Henry:¥300 iS fine.Thanks SO much, Lee. A.Sorry,I do not have that much right now.How about¥3007 B.0h,Henry,I am sorry.I don’t even have¥400. C.Sorry,Henry,but I don’t have¥400. I could give you some of that. 以上三道试题分别测试了学生的会话含义的理 解(1),语用惯例语(2),以及言语行为(3)。这套试 题每个部分20道试题,总计60道。这些试题在每 个群体中首先进行了试测,我们去掉了学生觉得词 汇难度较大的试题并对一些试题进行了语言的修 正。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使受试者不因语言的词汇难 度而影响到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表现。语料搜集以后, 笔者使用SPSS软件对受试者的分数进行了描述性 以及推断性的统计分析。 (四)讨论和结果 测试分数的分布(如表一)从三个方面进行考 量:首先,考察全体考生分项测验和总分的平均分、 标准差和标准误。数据表明每组受试者的平均成绩 会随着他们的年级增高而呈现出递增趋势,当然平 均值在统计学中极易受到极值的影响,故在统计学 中不能做为一个稳健的数值。鉴于此,笔者做了方 差齐性检验(如表二),结果表明总的语用能力呈现 显著性差异(F=30.239,p<.O1),然而分项分数报道 中语用理解能力无显著性差异(F=2.062,p<.05), 但语用产出能力呈现出显著性差异(F=31.436,p<. Ol:F=3.248,p<.05)。从这个层面上讲,语用产出 比语用理解更加复杂。我们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 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因为语用产出需要一个复合的 语用能力,因为产出的前提是理解。换言之,理解能 力是产出能力必经的一个思维阶段。 一27一 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麓 平均值 3.60 标准差标准误 .235 表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语用测试项目 组别 初三年级 每组数量 60 . .910 会话含义 高三年级 大学二年级 总数 初三年级 60 60 18O 60 60 60 180 60 60 3.73 4.40 3.91 6.07 8.07 9.67 7.93 3I33 3.67 1.438 1.056 1.184 1.751 .961 _816 1.924 1.113 .900 .371 .273 .176 .452 .248 .2ll .287 .287 .232 语用惯例语 高三年级 大学二年级 总数 初三年级 言语行为 高三年级 大学二年级 总数 60 180 4.20 3.73 .775 .986 .200 .147 表二:推断性统计分析 语用测试项目 会话含义 语用惯例语 F 2.062 31.436 Sig. .140 .000 言语行为 3.248 .049 四、结语 寻找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之间的共轭部分。当代 交际理论测试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 部分,而现在中国外语测试没有包含这样的项目,因 此增加语用测试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对来自三 个群体的中国学习者进行了实证性考量。结果表明 L2学生总的语用能力会随着他们的语言能力呈现 出递增趋势,这一点与以往学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但是各个语用分项测试却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会话 含义部分三个群体无显著性差异而语用产出部分差 异显著。这一结论也许会对具有不同语言水平学习 者的语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学生的 语言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应该把语用能力的培 养重心转到语用生成上。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语用能力构念的框架界定比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London:Cl ̄endon Press,1962. 【2】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90. 【3】Bachman,L.F.&A.F.Palmer.Language 较模糊,没有把语际差异和文化差异对语用能力的 影响纳入考量的框架里,故对测试的开发过程指导 意义不是很强。笔者建议我国的外语语用测试的研 究应整合语言学内部各学科分支理论——语言测试 与语用学、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语言测试与教材编 写以及语言测试与跨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结合,努力 一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y tPress,2010. [4]Blum—Kulka,S.,J.House.&G.Kasper. (eds.).Cross—culturd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百es[M】.Norwood NJ:Ablex,1989. [5】Brown,J.D.Raters,functions,item types 28一 2014年第6期 高教研究 and the dependability of L2 pragmatics tests[A】.In Investigating Pragmatics in Foreign Language [1 1】 Ishihara, N. &M. Maeda. Kotabato bunkano kousaten:Bunkade yomitoku Nippongo: Learning,Teaching and Testing[M】,E.Alcon&A. Martinez—Flor(eds.),224—248.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8. Advanced Japanese:Communication in Context【M1_ London:Roudedge,2010. [12】McNamara,T.F.&C.Roever.Language Testing:The socila dimension [M】_Oxford:Basil Blackwell,2006. [6】Brown,J.D.Tesitng in Language Programs IN].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6. [13】Roever,C.Testing implicature under f7 Cana7]le,M.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AJ.In J. Richards and R.Schmidt (eds).Language and operational conditions[AI.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Melburne,20 1 0. 【14】方秀才.外语语用测试:问题与对策Ⅱ].《外 语测试与教学》(2):43-50,2012. [15]刘建达.语用能力测试的评卷对比研究U】. Communication fM】(pp.2—27).London:Longman, 1983. 【8】 Cook, M. & A.J.Liddicoat.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rnatics:The case of request strategies in English 《现代外语》(4):395—404,2007. [16]刘建达.语用能力测试:现状,问题与启示 【『】.《外语研究》(4):52—58,2008. [17】卢植.《应用语言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 版社,2011. [『】.Australian 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25):19— 39,2002. [9】Cohen,A.D.Assessing speech acts in a second language [A].In B.Boxer&A.D.Cohen (eds.),Studying speaking to infor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J.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302—27,2004. [18】王永亮.论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外语教学背 景下的实施障碍以及应对策略 卟《时代报告学术版》(9):316—317,2012.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 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0]Crystal,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2nd edn)[MI.Oxford:Blackwell,1 985.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