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解析

2017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解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课题:比例的意义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题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3

1、说说什么是比。回忆比各部分的名称。 3 : 2 或

2

( )( )( ) ( ) 3、回忆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 )的数,( )除外,比值不变。

5、求比值:

31

0.9:3.6 : 9 :27

454、将比值相等的比用线连起来。

2

10 :12 2.5 :30 : 9

3

1 : 12 5 : 6 2 : 27 (二)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32-33的内容。求出学校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

操场上国旗的比值: 2.4:1.6= ( ) 教室里国旗的比值: 60:40=( ) 根据所求出的比值,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比用“=”连接,写成一个等式,即2.4:1.6=( ):40 或

1

线 2.460

= 像1.6( )

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 (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1

: 和 8:6 16:4和72:18 34

【合作交流】

1、

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书上32页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并写出两组以上的比例。 3、1、2、3、6可组成多少个比例?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 );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 【当堂检测】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2、用3、6、2、9四个数组成不同比例。

2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答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题 难点: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轻松热身。

1、说说什么是比例?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7∶4和5∶3 80∶2和200∶5

(二)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34-35的内容。

线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例如: 2.4 : 1.6 = 60 :40 (标出内项和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 =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 =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2.460

= 2.4 × 40 ○ 1.6 × 60 1.0

3

我发现:两个外项的积( )两个内项的积。(填大于或等于) 2、归纳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 )。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用2、4、8和16组成不同的比例。 (有多少写多少)

3、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两个外项的积是否( )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相等,则能组成( );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 【当堂检测】

1、填空。

11(1)12:9 比值是( ), : 的比值是( ),把这两个比写成

34比例为( )

2

(2)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 ,则两个外项的积是( )

3(3)根据1.2×4=0.6×8,可以写成比例

( )( )

= ( )( )

11

(4) a = b ,则b : a =( ) : ( )

34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1

(1)0.9:1.2和8:6 (2) : 和6 : 5

56

3、一个比例的各项都是整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6,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小10,1

第四项是第二项的 ,写出这个比例。

5

4

课题:解比例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重点、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答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题 313

1、解下列方程. χ= ×

458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 5∶1和6∶2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

线 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 )。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第42页例2。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 ):320 =1:10

(2)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 )两内项320与1的积。(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 解:设

5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 解比例 1.562x2.5 = x * x+6 = 11

8

3、将4、5、6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 【当堂检测】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项的比例也是方程. ( )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3)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 2、解比例

0.8 :x = 2x1.23 : 0.25 25 = 75

35 : 712 = 910 : x 6.4

x = 2 : 5

3、根据4 × 15 = 5 × 12 填一填。

(4)( ) = ( )( ) ( 5 )( ) = ( )( )

( 15)( )( ) = ( ) (12)( )

( ) = ( )

6

)。) )或(

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答 3、渗透函数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题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正比例的图像。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线

(4)已知圆周长和直径,怎样求圆周长?

小结:我知道像路程和时间、路程和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等,这样两种有关系的量称作( )。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例1。

(1)观察主题图完成表格 高度cm 2 4 6 8 10 12 „„ 7

体积cm 350 100 150 200 250 300 „„ 底面积cm 2 „„ (2)我发现:

50100150 = = =„„=25 ( 比值一定 ) 246也就是体积与高度的( )一定。

(3)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 ),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 )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成( )关系。

正比例关系表示为

圆柱体积

=底面积(一定) 高度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

( )

=k ( ) ( )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例2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 ); 225cm3水有( )。

8

思考: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当堂检测】

1、判断

(1)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 ( ) (2)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 ) (3)如果3X=8y,那么y与x成正比例。 ( )

答 (4)一个加数不变,和与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 ) 2、想一想,填一填,并回答问题。 一种花布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题 数量/m 总价/元 1 8 2 16 3 24 4 32 5 40 6 „ 48 „ (1)分别写出各组总价和相对应的数量的比,并求出比值。

(2)说出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

(3)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4)在下图中描出表示数量和对应总价的表格的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图像的特点。

线 总价/元

1 2 3 4 5 6 7 数量/m

(5)利用图像回答,买2.5m花布要多少元?68元能卖多少米花布?

9

成反比例的量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3、提高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变化规律。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判断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例3后完成下面的题 知识点一:反比例的意义

(1)把相同体积的大米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体粮仓中,完成表格。 (2)观察上表,探究

大米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

a、底面积是1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10米;底面积是2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5米;

说明大米的高度随着圆柱底面积的变化而( ),它们是( )的量。 b、从左往右观察表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大,米的高度越( ),从右往左观

10

高度m 底面积m2 体积m3 10 10 5 20 4 25 2 50 1 100

察表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小,米的高度越( )。

C、大米的高度x底面积=米的体积( )(填一定或不一定)

(3)、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这两种量就叫做( ),它们的关系叫做(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 )x( )= k( )。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反比例的量?

答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在速度、路程、时间三种量中,一种量一定,判断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堂检测】 1、判断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 (2)王芳做完10道题,做完的和没做完的题成反比例 。( ) (3)小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 )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 ( ) 2、填空。

线

(1)已知a和b成正比例。 a 1.5 3 7 2 5 6 b 1 2 4.5 0.15 (2)已知a和b成反比例

a 0.2 1 14 3 2 10 b 0.25 9 3.2 11

课题:比例尺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1、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会计算比例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会计算比例尺.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填空.

30米 =( )厘米 300厘米 = ( )分米 15千米=( )厘米 5000毫米= ( )米

1、 解比例. 5111 = x = x46020

(二)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比例尺的意义

1、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 )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 ),叫做这幅图的( )。

即: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 )或 = ( )

( )

2、主题图中 比例尺=1:100000000中,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 )厘米。也表示图上距离是( )的( )的( )倍。

12

1

,实际距离是

100000000

温馨提示: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知识点二:比例尺的分类

1)用数字形式表现的比例尺,叫做( )比例尺;

2)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做( )比例尺

3) 自学例1后,把下面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答 比例尺 0 80米

题 解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填空

(1)计算比例尺时,单位要( )。(填统一或不统一)

(2) 0 180 360 km 是一个( )比例尺,它表示图上( )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 )km,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为

线 ( )。

附加3、思考课本49页图中2:1表示什么?

【当堂检测】

1、判断

(1)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500米。 ( )

2、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10米的距离。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3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说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 20 40km

2、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例2后完成下题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

图上距离

=比例尺,可以列方程为( ),再把结果的单

实际距离

位厘米化成( )

解: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千米。

算术解:

14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观察主题图:地铁一号的实际线路长度为50千米,图上的比例尺为1:500000。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答 3、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3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则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题 【当堂检测】

1、填表 图上距离 4cm 1.5cm 2、在比例尺是

实际距离 600km 480km 比例尺 1:500000 1:12000000 1

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杭州的距离是5厘米,那么北

25000000

京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线

15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时间; 第 组 组员: 【学习目标】

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 ):( )=( ) 或

图上距离

= ( )

( )

2、北京到天津的距离约是12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它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出平面图。 分析: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合适的( )。比例尺既可以选用( )比例尺,也可以选用( )比例尺。

我的比例尺为:

解:(1)设图上长方形的长为 (2)设

答:

我还能这样做: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6

2、、画出例3的平面图

【当堂检测】

1、在1:100的游泳池设计图上,量得游泳池的长为20厘米,宽为8.5厘米,请问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量一量右图中从学校到小林家、电影院、商场、火车站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中的比例尺求出它们的实际距离

线

17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能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填空

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 );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 )。

2、认真观察课本56页的四幅图

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例4、按2:1画出课本第57页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理解“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倍。如原来的长方形的长为6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为( )格;原来的长方形的宽为3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为( )格。

(2)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8

答 题

思考(3)“按1:3缩小”就是把每个图形的格边都缩小到原来的( )。如:1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缩小为6x = 2(格),12x( )= 4(格)

3

(4)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线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思考讨论:放大获得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9

1

3、把一个长3cn ,宽2cm的长方形的各边长缩小到原长度的 后,画出的新图形

2的面积是多少?

【课堂总结】

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当堂检测】

1、把下面左边的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形状不变,并画在右边的方格纸中。

2、把一个长3cm,宽1cm的长方形的各边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面积和周长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