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摘要:艺术教育是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学科;艺术是育人启智的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艺术是助于陶冶情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思维 智慧大门 普惠性 陶冶情操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个性。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呢?首先要从学校开始,学校的艺术教育除了靠领导的重视支持外,也需要艺术教师的勤奋和创新,还有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只要这样,我们的艺术教育才大有希望。只有持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一、 提升艺术教育,发挥教师的作用及对小学艺术教师的希望
要让小学艺术教育素质提升,1:首先要理念创新。艺术教育是发散思维类课程,是培养创造力的学科;艺术教育是育人启智的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艺术是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以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智慧,
才能持续创新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其次,学校的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坚持艺术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特长生的培养。那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2:勤于实践。小学艺术教师要做艺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艺术教育是创造性的教育,需要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水平,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艺术教育的智慧成就智慧教师,教师的智慧来源于学习与实践,以教育智慧支撑教育理想,以有效实践实现教师的价值。艺术教师肩负着特色创建的任务,如何在艺术特色发展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如何在艺术特长生培养中发挥教师的作用,这些都需要艺术教师履行职责。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动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二、课改、教学评价的创新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只有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行评价。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升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所以说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理解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很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实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咦,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理解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能够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理解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动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动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个单一形式表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
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实行探究,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实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实行评价。评价方法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
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所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动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
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水平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个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实行培育。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通过大家的努力我相信,艺术教育会出现新的形势、新的思维、呈现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