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余甘子历代本草研究与临床应用概述

余甘子历代本草研究与临床应用概述

来源:叨叨游戏网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0年第2卷第24期 余甘子历代本草研究与临床应用概述 A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hyllanfhus ancient botanical knowledge 苏桂花苑述刚马少丹张英杰阮时宝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24—0007-03 【摘福州,350108) 要l本文查阅大量历代本草著作,从名称、品种、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余甘子进行归类、 整理,以期对其进一步开发利用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余甘子;历代本草;临床应用;概述 [Abstract]Through extensive studies on ancient botanical knowledge works,the article reports the classiifcation data on names; Breeds;prodution places;property,flavor and meridian tropism;ac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recorded in ancient botanical knowledge. And somevaluable references are expectedto offertofuturework [Keywords]Phyllanfhus;Ancient botanical knowledge;Clinical applications;Overview 余甘子【l】(Emblicaofficinalis)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 2‘品种 Phyllanthus embl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系藏族习用药材,冬季 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供药用。余甘子在 藏药、蒙药、维药、彝药、阿昌药、白药、布朗药、傣药、基 诺药、拉祜药、纳西药、普米药、佤药、瑶药、壮药、哈尼药 中有广泛应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 省及东南亚、印度等地。本品清热凉血,生滓止咳。主治风虚 热气,血热血瘀,消化不良。余甘子在我国作为民间中药已有 余甘子同佛经一起由印度传入我国,古印度僧侣尊其为 “圣果”。始见于《南方草木状》[ ,日“巷摩勒树叶细似合昏 花……核圆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后甘”,后载入《唐本草》。《唐 本草》载有“庵摩勒生岭南。树叶细似合昏,花黄,实似李柰, 青黄色,核圆,六、七棱。中仁亦入药。”《本草衍义》[91曾指 出“佛经中所谓巷摩勒果者,是也。此盖西度亦有之”。《海药 本草》【 】称“生西国,大小如枳橘子状。梵云庵摩勒是也”; 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扬浮的《异物志》对余甘的药用 价值已有专门的论述。之后《唐本草》、《海南本草》中记载的 更加明确详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I2J中充分肯定了余 甘子有“久服轻身,延年长生”之功效。 1名称 《本草拾遗》[11】日“梵书名庵摩勒,又名庵摩落迦果。其味初 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日馀甘”。二者均取梵文音译。《本草汇 言》02]记载“与橄榄一物二种也,其功能主治与橄榄同。如解 金石毒,合铁粉捣熟,染白须发转黑,又特异与橄榄也”0《本 草纲目》引《临海异物志》“余甘子如梭形,大如梅子,其核 两头锐,与橄榄~物异名也”。并云:“然橄榄形长尖,余甘形 圆,稍有不同,叶形亦异,盖二物也”。《证类本草》it31将其列 余甘子在本草中首载于《唐本草》【3】,《唐本草》称之为庵 摩勒、余甘。《本草纲目》称之为庵摩落迦果,载有“其味初 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日余甘”;《图经本草》[41:“庵摩勒,馀 甘子也……亦作果子嚼之初觉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国 药提要》[5J日:“此果之昧,先苦后甘,故名馀甘。”因其为多 个民族习用药,别名甚多,尚有巷摩勒(《南方草木状》),土 入木部中品,后因余甘子多用果,《本草纲目》将之自木部移 入果部,称“余甘,泉州1山中亦有之。状如川楝子,味类橄榄…… 俗做果实啖之”并有了加工炮制其果实的方法:“可蜜渍、盐 藏。盐而蒸之尤美”。从以上记载来看,只《临海异物志》中 言其为橄榄,已经李时珍纠正,其余本草著作中均认为该药为 橄榄(《云南记》),油柑(《岭南采药录》),望果(《中国树木 分类学》),油柑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药物志》), 橄榄子(《四川中药志》),喉甘子、鱼木果(《广西药用植物名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 余甘子作为民族药,最早被记载的是帝玛尔・丹增彭 措著的《晶珠本草》【l4】,其载有“(余甘子)叶如猪鬃疏松, 果实肉核分离,干者质佳,昧不浓为次品”,并引《图鉴螺眼》 言“余甘子状如黄色桃”。 3产地 《农学合编》D5]云“馀甘子,两广诸郡、闽之泉州及四川I 戎泸蛮界山谷皆有之”。《福建药物志》Il 6J称:生于干旱的山坡、 录》),滇橄榄(《云南中草药选》、《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 余甘子(《临海异物志》),橄榄(《贵州中草药名录》),久如拉 (蒙药名)等名称。据考证,按现代梵语读如:Amlaka,Amlaki, 伊朗语Amuleh,孟加拉语、尼泊尔语、印地语均为Amla,汉 译虽更近于伊朗语,但其来源乃出梵语,而《本草纲目》载的 庵摩落迦,则与梵语十分相近。 从余甘子的史载年代与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历 史来看,其异名和药用的由来有着深刻的中印传统医药文化交 流与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 。 旷野等地,或栽培于果园。分布闽南各县、莆田、仙游、闽侯、 福州等地。《实用蒙药学》【"】记载“生于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 一8一 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中国 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l l8】载有:“生于旷野山坡。分布于华南、 西南各省区及福建。”可见,在我国,余甘子主要分布于云南、 广西、福建、广东、四川、贵州、及海南等地,资源较为 丰富。部分省(区)早已开始了对余甘予资源的开发利用,福 建、广东已有大面积经济栽培【 】。余甘子是福建特色果树之一, 分布在莆田、惠安、安溪、南安、晋江、泉州、龙海、同安、 长泰和云霄等县(市)的红壤丘陵、山地。 4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 果实入药:《中华本草》1201、《湖南药物志》 均载有:9~ 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开水烫透或盐水浸后,晒干。《中国藏 药》[221言“秋季果实成熟时采集,除净杂质,晒干”。《中国民 族药志》[23]中“用果,鲜用或浸盐水贮备”。《中国藏医学》 载:果实成熟时采摘,去掉果梗,晒干。根、叶、树皮亦入药: 《福建中草药》l2 5J载:生于干旱的山坡,或有家种。根全年可 采,鲜用或晒干,果实秋冬成熟时采,鲜用或浸渍于盐水中, 装入瓶内,密封、越久越好。《云南中草药选》[ 己载:药用 树皮及果。树皮四季可采,晒干,研粉,瓶装备用。果夏秋采 集,晒干用甘草盐水浸泡备用。 《本草钩沉》l2,l中载“药用果实、根和叶,秋季采果,晒 干,或以开水烫熟,盐水浸后晒干备用。根、叶随时可采”。《广 西本草选编》l28J记载:根、树皮,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叶,夏秋季将枝叶割下,晒干打下备用。果,秋季采,晒干或 以开水烫透后晒干,也可用盐水浸质备用。《基诺族医药》[291 载有“根、树皮全年可采,晒干备用或鲜用,叶春夏季采,果 秋季采,鲜用或浸渍用”。 可见,在历代本草中余甘子多用成熟果实,可鲜用、盐渍 或晒干用。此外,根、叶、树皮也可入药。其中,果实于成熟 时采收,根与树皮全年可采,叶于春夏季采收。 5性味归经 《唐本草》言其:“味苦甘,寒,无毒”。《海药本草》日: “味苦酸甘,微寒,无毒Yt- ̄《品汇精要》[30】谓之“气薄味厚, 阴中之阳”。《本草汇言》称其“味苦涩,回味转甘,气寒,无 毒”。《中国藏药》云:“甘、酸、涩、凉、锐”。《本草钩沉》 载:果性凉,味甘涩;根苦涩。《福建药物志》:根叶微苦,凉, 果酸、甘、凉。《广西本草选编》言其“果味苦甘涩,性凉。 根、叶,味涩,性平”。《海药本草・辑校本》:“味苦、酸、甘, 微寒,无毒”。《广西中药志》:“果先苦涩,后甘,无毒”。在 历代本草中,余甘子味苦、甘、酸、涩,性多寒凉,归肺、胃、 脾经。现代研究亦证明其归经为心、脾、肺、肾、胃、小肠、 膀胱[31]。 6功能与主治 《唐本草》、《大观本草》【弛】皆云:“主风虚热气。”《本草 拾遗》言其“主补益,强气力。”《本草衍义》日:“庵摩勒, 馀甘子也。黄金得馀甘则体柔,亦物类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 石之毒。为末作汤,点服。”《海药本草・辑校本》载:主丹石 伤肺,上气咳嗽。服乳石人,宜常服之。《南宁市药物志》言: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 1 0 VOL.(2)NO.24 清凉解毒,治喉痹。《国药提要》载有“解金石及硫磺毒。”《广 西本草选编》:主治喉头炎,暑热口渴,风火牙痛,支气管炎, 高血压,湿疹等。《福建中草药》:根,祛痰散结;果实,消食 化滞。《云南中草药选》:树皮,止血;果生津,止咳,清热。 《中国藏医学》:清血热、愈“培赤”、消积健胃,生津止渴。 综上,可知余甘子多以果实入药,其具有清热凉血,除湿化痰, 生津止咳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哮喘、感 冒发热之咳嗽,此外,尚可解金石之毒、消食化积,多内服, 也可外用。 7临床应用 余甘子应用于中医方剂中,以唐朝为盛,至明清渐减。《本 草拾遗》云“合铁粉一斤用,变白不老。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 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本草纲目》言其“主 治风虚热气,丹石伤肺,久服轻身,延年长生,解金石毒,解 硫黄毒”。并因其“俗作果子啖之”,将之自木部移入果部,至 此,少药用而逐渐发展为食用果类。《全国中草药汇编》[331载 有“果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口干烦渴、牙痛等;根 用于高血压、胃痛、肠炎、淋巴结结核;叶可用于水肿、皮肤 湿疹。”《本草钩沉》记载“叶治毒蛇咬伤”。 在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均以藏族习用药材收载, 多见于少数民族用药中,少用为中药_3 。 余甘子在少数民族中的使用较为频繁,《晶珠本草》记载 “余甘子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即相当于中医的血热血 瘀,肝、胆疾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常与诃子、毛诃子 一同出现于方剂中,称为“三果”。阿昌族用果治感冒头痛, 亦有余甘子与松针组方水煎服以治咳嗽:壮族认为果有清热泻 火,滋阴凉血的功效,用其果水煎服以治疗感冒发热、咳嗽、 腹痛等;其茎皮则用于湿疹,用法为“先用植物油洗涤患处, 再撒上干茎皮粉末”;鲜叶捣烂搽患处可治疣。佤族用根皮水 煎服治疗腹泻。彝族用茎皮,水煎内服用于扁桃腺炎、喉炎, 水煎清洗患处用于蜈蚣咬伤。维吾尔族将果实组方用于治疗高 血压。布朗族、傣族、普米族、白族均嚼服鲜果以治疗喉痛、 扁桃腺炎、咳嗽等疾病。 8结语 从历代本草中关于余甘子的记载及其在少数民族医药中 的应用看,余甘子果实多内服,或嚼服、或水煎服、或入丸散 服;叶多外用,水煎洗、或捣烂敷;根与树皮可内服,也可外 用。论其主治,主要用于咽喉疾病,亦可解金石毒、硫磺毒及 鱼毒。 余甘子作为药食兼用之品,其具有毒性小【 1及药源广【36】 的特点,然多食用而少药用,不利于余甘子在中医药方面的开 发利用。从余甘子所具有的多种治疗功效和补益作用来看,我 们认识到,在对余甘子的开发利用上远远未体现其真正的价 值,它的市场发展尚未真正的展开,它作为新药的研究和功能 性保健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余甘子是福建特色果树之 一,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不仅可研发安全有效的新药,同 时,对于开发利用福建道地药材和推动福建医药经济的发展将 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0年第2卷第24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67 [2](明)李时珍,张守康.本草纲目[M】一E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774 一9. [23]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定所等编著.中国民族药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990:286 [24]蔡景峰.中国藏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69 [25]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编镉建中草药[M]:552 [3】(唐)苏敬,尚志钧.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339 [26]昆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编.云南中草药选[MI.天津:天津人民印刷厂, 1970:636 【4](宋)苏颂撰,胡乃长.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6 [5】于达望.国药提要[M】.新医书局,1950:124 [6]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周涛,邱德文.民族药余甘子的本草学概况fJ1.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24 (3):3—5 【27]叶桔泉编著.本草钩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94 [28]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卫生局主编.广西本草选编.kfl ̄[M].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422 [29]杨世林等主编.基诺族医药lM1.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 [3O](明)刘文泰等撰 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23 [311张吉仲,马晨.藏药余甘子归经的实验研究fJ].河南中医.2007,27(5):26—27 [8]嵇含.南方草木状[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 [9】(宋)寇宗爽.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1 [10】(五代)李殉原著,尚志钧辑校.海药本草・辑校本[M】一E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7:57 [321(宋)唐慎微撰,尚志均点校大观本草全1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488 [1 1](唐)陈藏器,尚志钧.本草拾遗[MI.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 1 [12】(明)倪朱谟,郑金生.本草汇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80 [13](宋)唐慎微撰,尚志均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392 [14]帝玛尔。丹增彭措著.晶珠本草(汉文版)f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3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第二版)【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78:328 [3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中药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1:406 [35]李萍,林启云,谢金鲜等.民族药余甘子的急性毒理与药效学研究fJ1.中医 药学刊.2002,20(6):852.853 [15](清)杨巩.农学合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6:204 [16]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编.福建药物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275— 276 【36】蔡英卿,赖钟雄,唐子斌等.惠安县紫山镇余甘子资源调查及开发建议[JJ. 中国果业信息,2006,23(2):25—28 [1714);都古仁编著.实用蒙药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184. 185 基金项目: 福建省重大项目.熊胆粉复方中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前研究 (201OYZO001—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调脂颗粒调脂有效组分筛选 及最佳配比的研究(2009J01166);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一复方泽泻滴丸的临 床前研究(2008Y0046)。 [18]黄燮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80 [19]蔡英卿,张新文.余甘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J1.三明师专学报,2000(1): 73.74 【2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f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8:975—976 作者简介: 苏桂花(1987一),女,福建惠安人,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级方剂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配伍规律与新药开发研究。 阮时宝,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211贺又舜,杜方麓主编;潘清平,郭建生,赵绪元副主编;彭菲,刘叶蔓,罗跃龙, 周文;曾嵘编.湖南药物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84 [22]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主编.中国藏药[M1_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1 编号:EA一101015127(修回:2010—12—18) 中药生产中弄虚作假行为要严打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2月3日在其网站发布《进一步加强中药生产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加强对辖区内中药生产企业药材和饮片购入情况的监督检查,警惕中药生产质量及在生产流通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通知》指出,生产企业药材、饮片购入渠道及相关资质证明、供应商审计、购进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检验、质量档案等应成 为各级药监部门重点检查内容。同时,还应将药材涨价幅度较大、产品成本较高、招标采购中价格明显偏低的品种纳入监管重点。 《通知》要求,凡是未按药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进行供应商审计或未建立健全药材、饮片供应商和购 进药材、饮片质量档案的,应一律责成企业立即改正;凡是投料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一律责成企业暂停生产,召回已上市销售的 产品,停产期间收回药品GMP证书;凡是购进药材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且投料使用的、购买使用没有国家标准的提取物、擅 自委托加工提取以及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非药材冒充药材、擅自改变处方、违反生产工艺的,须依法严处,直至吊销《药品 生产许可证》;涉嫌犯罪的,立即移送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健康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