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辨析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辨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辨析

作者:赵时艺

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03期

【摘 要】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至今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深入探析,可以发现这一思想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材”有五层含义,如何了解学生的“材”有着独到的途径,如何“因材施教”有其可借鉴之处,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孔子 因材施教 “材”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其中的“因材施教”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一、“材”是什么

在孔子那里,“因材施教”中“材”的含义究竟都包含什么内容呢?先看一例: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在这篇文章里,“个性差异”是“材”的含义之一。

“材”的含义之二是“个人的爱好和特长”。

《论语·先进》有如下记载: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由、子夏。”

可见其对学生的所长有着明晰的认识,孔子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进行不同的培养和教育,从而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材”的第三个含义是“能力和学问修养”,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习方面的能力,如理解、感悟、分析能力等,这个能力往往也与个人的学问修养有很大关系。

“材”的第四个含义是“本性、天赋”。上文中讲到的“个性差异”是先天和后天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天作用占很大成分,这里的“本性、天赋”则主要来源于先天,是一个人出生时就带有的禀赋。

“材”的第五个含义是“志向”。孔子的弟子们年龄不一、阶层不一,每个人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志向不同,来求学的目的也不同,有的就是要更好地从政,有的则是单纯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等。

二、如何了解学生的“材”

如何了解学生的是何“材”呢?孔子的做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

在生活中,孔子常常和弟子近距离接触,甚至和弟子们共同生活、共患难,所以对弟子了解比较深入、透彻。孔子在陈、蔡时,很多弟子跟随,他们有时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但是仍旧能够互敬互爱。

孔子的课堂是十分生动而活跃的,他经常演奏着音乐和弟子一起读《诗》,《论语》中有很多篇目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有时是弟子问,孔子回答;有时是弟子们辩论,孔子加以指点;有时是孔子提出问题,让弟子们回答,然后自己再加以点拨、总结。在往来问答中,最能看出每个人的性格、长短等。

孔子并不是只是通过听别人说话来得出对一个人的认识,而是进一步提出“听其言,观其行”。如对宰予白天睡觉的评价,宰予在开始时是很善于言辞的,孔子也很喜欢他,但是在此事件之后,孔子总结认为,对一个人的认识,不能只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得如何。

三、如何“施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在对弟子各自的特点、秉性、爱好、志向等全部了然于胸之后,是怎样“施教”的呢?

有一次,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怎么种五谷和蔬菜,孔子不但冷淡地拒绝,而且骂他是“小人”。他还对学生说:“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就是说自己不被国家任用,所以才有技艺,言外之意是具有某种实际的技艺并不值得推崇,他要将学生培养成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君子要具备的特质如下:仁爱宽容,修己利他;重视礼节,心胸坦荡;明辨是非,意志刚强;洁身自好,为人忠信。总体说来就是有修养又有社会地位的人,主要是从政治理社会的人。

以培养“君子”这个目标为原则,孔子的因材“施教”才有目的地具体展开。有时他会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补其所短,扬其所长——这也是孔子最经常采用的方法(上文已有相关论述,此不再赘述);有时,孔子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得到教诲和领悟,例如,孔子提倡启发、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四、对孔子“因材施教”的思考

今天,很多人借鉴孔子的“因材施教”,但是却并不一定深刻了解其中的真谛。

第一,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培养修养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从政人员。所以,在这个目标下,孔子的因材施教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他对弟子的教育都主要从“德”“才”两个方面进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孔子的“因材施教”以承认学生的多样化为前提,孔子首先看到和承认人和人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或因先天因素或因后天因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鲜活个体。

第三,孔子“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

第四,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本身就包含着辩证法思想。他承认人生来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需要给以不同的教育;同时孔子也认为后天的学习是有一定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骆承烈.孔子论学[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2]孙培青. 中国教育思想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康仲德. 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余家菊. 孔子教育学说[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