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两省《野外地质工作装备、技术、
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地质咨询部
摘要:作者通过对湖南、湖北两省《野外地质工作装备、技术、人才情况》进行的调研,总结、反映了目前地勘队伍装备、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人才培养和技术装备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2007年5月29日至6月5日,薛平咨询委员、何贤杰咨询委员、盛昌明研究员赴湖南、湖北两省就《野外地质工作装备、技术、人才情况》进行调研。调研了两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两省地勘局、国有地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
调研方法以座谈会与会下交流结合;座谈资料与实际文字资料结合;召开座谈会5次,出席人员40多人。各类文字资料十余份。基本情况和反映的问题汇总如下: 一、地勘队伍装备技术状况 (一)野外地质装备状况
1、野外工作交通运输工具、野外地质观测、记录工具、野外样品简易分析测试技术和装备、野外通讯工具、野外空间定位(GPS)工具等; 目前,各地勘单位野外地质工作交通工具主要为载人越野小车和运载仪器或工器具的工具车,一般每个地勘单位有1-3辆野外交通工具车,不等,车辆品牌主要有国产猎豹、日本三菱、韩国现代、国产现代、国产东南富利卡、丰田霸道、日本丰田轻型面包车、国产和金杯面包车等。各矿区地质勘查工作用车多数是借助社会力量,雇请证照齐全的司机,并签定短期劳动合同。 野外地质观测、记录工具主要为传统的地质锤、罗盘、放大镜,观测、记录一般采用GPS定位、数码相机记录、表格记录及电脑记录,近年引进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广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但不少地勘队缺乏先进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设备和软件。
有些野外地质技术人员掌握了野外快速金分析方法,在金矿找矿中发挥了快速反应的作用,对发现矿化体与圈定,指导探矿工程施工起了重要作用。有些地勘队因缺乏野外样品简易分析测试装备,不少地勘队野外样品简易分析测试基本不做,急需添置便携式现场快速分析测试仪器。 野外通讯工具主要为移动电话,人手一部,多为职工自购,单位给予通话费用补贴。 野外空间定位设备主要为GPS仪,一般每个地勘单位有GPS仪十多台,在GPS仪定位精度达不到要求或GPS无法使用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经纬仪测量定位。
2、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和成文、成图的相关技术、装备,矿产储量计算技术等;
当前,各局及各地勘队均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资料检索系统。各类地质资料均采用电脑分析处理,地勘技术人员全部配备了电脑,主要技术骨干还配备了手提电脑。
各地勘队均采用当前国内较先进的地质成图技术和设备,成图软件主要为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MAPGIS软件,以及其它辅助软件。扫描仪、绘图仪、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等成图设备能够满足当前地质工作成文、成图的需要。
3、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中目前所使用装备的性能、效果和满意程度;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中亟待引进的技术和配备的装备。
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中使用的野外用汽车,多为近几年购置,其性能、效果均较好,未出现大的事故。此外,因近年地勘投资的增加,不少地勘队正准备添置或更新为中高档野外用车。 GPS数据采集系统(ProMARK-CM)在野外空间定位方面充分显示了轻便灵活、操作简便、精度较高的优点,能满足高海拔地区或地形复杂地区空间定位需要,深受地质工作者的喜爱。 野外生活设施装备比较差。亟待解决的装备是可容载8-10人的越野车,主要地质技术人员
最好配备手携式电脑。有些地勘队反映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中所使用的装备性能一般,工作效率较低,基本满足野外地质的需求。目前地质工作中亟待引进开发一种适合于野外现场作业的集自动定位、原始记录、数据处理、成图于一体的便携式数字地质工作站。急需添置便携式现场快速分析测试仪器。
(二)物探装备状况
1、仪器装备情况:一般来说,传统的物探仪器如磁力仪、重力仪、地震仪等地勘队均有,基本能满足目前野外地质工作需要,但多数较陈旧。二维、三维地震仪、高密度电法仪等高精度物探仪器较少。而且大部分仪器缺乏适用性好的数据处理软件。 2、在用装备的工作范围、效果与补充更新?
在用装备除声波探测仪主要用于工程物探外,其它设备主要用于矿产勘查,有时也用于物探找水。上述物探设备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效果均较理想。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购置的GDP-32Ⅱ电法工作站在地质找矿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显示出了比传统设备性能更加可靠、探测深度更大、信息更加丰富等优越性。该局在水口山、锡矿山寻找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中,利用该设备开展物探工作,经工程验证均见到了较好的工业矿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现用装备的维修
在保修期内的物探设备一般由厂家维修,方式为厂家上门或托运至厂家维修。对超过保修期的普通物探设备,一般情况下由物探技术人员自行维修。重大物探设备或物探技术人员无法维修的设备,一般送往厂家或厂家指定的维修站点维修。 4、技术与人员培训
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后,一般要求厂家派专门技术人员来授课,组织物探技术人员集体学习,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由国土资源部或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广的新技术、新设备,一般直接派人参与国土资源部或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培训。在新技术、新方法有关理论的更新学习方面,也聘请有关单位或部门高级技术人员、高校老师来授课,以提高物探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
总的来说,物探仪器目前缺乏大深度、大功率、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电法、电磁法和重力探测设备。需要配置这类灵敏度、稳定性好和弱信息检出能力强的设备,使有效探测深度从目前的600米以浅提高到1000米以深,以满足找深部矿、隐伏矿、盲矿勘查的需要。同时急需开发与仪器配套的软件系统,以达到数据采集自动化,异常解释三维定量化,成果显示立体化。 (三)钻探装备状况
1、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从1953年建局至今,总计完成岩心钻探进尺约600万米,最高开动岩心钻机49台,最高年进尺26万米。1980年以前,年均进尺约20万米。1980-1990年,年均进尺约10万米,1990-1995年,年均进尺不到5万米,1996-2004年,年均进尺下降至不足1万米。从2005年开始,岩心钻探工作量有所上升,达到5万米,2006年达到7万米,今年可望突破10万米。湖南成矿地质条件好,历年来岩心钻探孔深主要集中在300米左右,100米以下的浅孔和600米以上的中深孔较少。近年来随着危机矿山找矿任务的加重,边深部找矿工作量增加,500米以上的钻孔较多。 2、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岩心钻机经历了从苏式手把钻机-转盘钻机-立轴式油压钻机-全液压动力头式钻机的转变。主要机型有KA-2M-300型、KAM-500型、QNB-150型、北京-500型、北京-600型、北京-800型、北京-200型、XU-600型、JU-1000型(西北探矿厂)。全局现有各类岩心钻机48台,性能较好,并保持了较好的使用状态。主要机型有XU-600型、JU-1000型(原西北探矿厂)、XY-4型(张家口探矿厂)、XY-5型、XY-6型(黄河机械厂)、YDX-3型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北京天河众邦有限公司)。
为了提高找矿效果和岩心钻探质量,降低劳动强度,今年该局引进了2台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全液动力头式岩心钻机,从使用情况看该型钻机深受操作人员喜爱。不但大大提高了钻探钻进效率,而且很好地保证了施工质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这是岩心钻探装备的发展方向。 3、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钻探经历了从铁砂-钢粒-硬质合金-金刚石钻进的发展过程。目前主要使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金刚石钻头主要从辽宁金刚石厂、桂林金刚石厂和无锡探矿工
具厂购买。硬质合金钻头主要由各单位自己加工。 4、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建局初期,岩心钻探钻孔测斜采用氢氟酸法,只测顶角,精度不高。50年代末开始使用苏式包良科夫测斜仪,70年代开始使用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的“立挚”牌罗盘测斜仪,使用效果较好,能较好地满足测斜精度要求。在个别易斜地层的矿区施工中,应用过导斜和定向纠斜钻进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地质勘查人才状况
1、目前地勘系统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35-40%,其中地质技术人员约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3。地学类技术负责人是复合型人才,是地质勘查业的中坚力量。目前地学类各专业能承担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有待进一步培养,特别是能承担矿产调查的技术负责人不多,不能适应未来地勘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培养工作需着力加强。 2、《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后,可以说地质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目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各局及各地勘队均缺少地质勘查专业的技术人员,高、中、初级人员均短缺。既缺少专业技术类,缺少金属矿产地质、物探专业人员、在岗高级工程师人数较少、能组织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够、缺少钻探技术人员,尤其缺少机长一级的技工,也缺少技术管理类人员(如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
3、野外一线的人员,其年龄大多介于35-50岁,学历以中专、大专居多,职称主要以中、初级为主。从事野外一线工作的年限相对较长,平均在15年左右。要有计划地从高校引进大学毕业生,使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4、能使用电法、磁法、地震、测井等大型物探装备的物探技术人员不多,不能满足物探工作的需要。
5、钻探技术人员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90年代地质项目少,钻探任务锐减,导致部分钻探技术人员外流或改行。目前,其学历主要为大专、本科,其人员、学历、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基本上能满足需求,但需要有计划地从高等学校进行补充。 钻工主要来自上世纪70-80年代的招工顶职和接收的退伍军人。其文化程度以初、高中学历居多。一般经过培训能胜任工作。但目前钻工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已逾40岁。
6、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属地化后缺少全国性培训机构和组织工作,主要由各局和地勘队自行想办法。主要途径和方式有:一是选送有关技术人员进大学系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地质类大学专业函授学习;三是主办专业技术,聘请有关专家讲课,进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四是参加行业技术培训。 7、目前地质类大学毕业生生源紧张,由于到地勘队就业后待遇不高,无法吸引毕业生到地勘队就业。新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需5年左右才能承担任务,大学培养方面需要加强敬业精神,责任心和自觉性的培养,同时学校对学生还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应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
(1)根据各大学的现有教学资源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2)对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本科生,应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专”字上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各高校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更注重知识的“面”,而淡化知识的“专”。造就的人才不能很快的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甚至,专业不明、不清;野外动手能力差,不适用;不有学生只专外语、电脑,难务正业)。
(3)加强毕业生到地勘产业就业的宣传引导。中国地质大学了(武汉)2006年培养了525名地矿类本科毕业生,进入地矿、煤炭、冶金、有色、核工业等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相关的行业分别为19.05%、1.17%、1.14%、0.57%,总比例仅为23.6%,毕业生进入地勘产业的比例明显偏低。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装备方面:由于地质工作较长时间不景气,致使野外地质工作使用的设备和器具较陈旧,更新慢。尤其是物探仪器,检修设备完好所剩无几,实验室仪器大多已荒废。
2、技术方面:缺乏大深度、大功率、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电法、电磁法和重力探测设备、抗
干扰物探设备、测井技术等。野外地质找矿技术未有大的突破,对于寻找固体金属矿产的盲矿体至今没有一项更有效的探测技术。
3、人才方面:近十几年来,地质任务锐减,地质工作萎缩,地质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近年来,各地勘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接收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包括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接收、有关单位技术骨干的引进、培训现有技术人员等方式,但是,一些地质、物探、水文、钻探、测量等专业的人员仍然缺乏,与目前地质找矿形势的要求相差甚远,尤其是地质大队对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虽然多次去有关地质院校联系毕业生,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地勘单位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还很多,各方面待遇与毕业生的期望值有较大距离,大学毕业生一般不愿意到地质队工作,即使来了也不安心,时间不长就走了;如果地勘队的地理位置较偏僻,其吸引力就更差了。
(二)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反映
1、确保地质工作长期稳定极端重要。稳定,才能安定人心,确保地勘单位持续稳定地开展地质工作。一旦地质工作中断,这些地质人员将被逼迫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提高野外工作人员的收入。国家应制定专门的,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野外一线去工作,这些人员的年收入至少应达到5-10万元(应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5-2倍)才具吸引力。如果地质勘查人员对勘查成果有分享,则会对地质勘查人员野外找矿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3、如何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一,应承认和尊重人才资本的异质性、层次性,将知识、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从理论层面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其二,应努力营造“竞争”的氛围。一方面,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可使“庸才”、“懒才”没有市场空间。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固然重要,关键在于使用人才。
4、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工作。高等院校要在专业化方面下功夫,并且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利于其参加工作后尽快进入“角色”,以适应地勘单位用人的需要。 5、如何对年轻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单位人事部门应注重人才自身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关心和引导人才的成长,提供与其能力和潜力相适应的平台和空间,以使其有成就感,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6、如何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特别应将人才引进作为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与有关高校联合,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积极引进地学人才,以实现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的“三赢”。同时,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资金投入、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等方面适度向地学类学校倾斜,以确保招生数量和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地学类人才的需求。
7、加大自我培训和后续培养力度。结合生产实际,定期举办各类、各种形式的培训,或将部分技术人员外送到高校或培训班进行深造或培训,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理论水平。 8、钻探、机械维修等技术工人,数量不多、年龄偏大、技能熟练程度相对不高,难以满足地质找矿工作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另一方面,要稳定人员规模,确保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真正做到老中青三结合。 (三)关于技术装备的建议
1、尖端的物探设备由集中购买,向基层地勘单位配备,逐步提高地勘单位的物探技术装备水平。
2、对进口地勘设备采取免税,鼓励地勘单位引进先进的地勘技术设备。
3、采取措施,提高我国高、精、尖技术设备和各类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以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地勘技术装备水下。
4、要重视各种专用仪器开发与引进。如大深度、大功率、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电法、电磁法和重力探测设备、抗干扰物探设备、测井技术等,增强有效探测深度,满足中深部找矿要求。 调研组成员:薛平 何贤杰 盛昌明 执 笔 人:盛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