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前期史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前期史期末复习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中国古代前期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猿人:

(1)巫山人:猿人,1985年最早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距今201万~204万年。 “巫山人” 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2)蓝田人:猿人,1963年最早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距今约98万~53万年间,生活环 境为秦岭北坡温暖稍湿的森林草原地区。已能使用打制石器,打制方法以单面加工为主,修 制技术简单。

(3)元谋人:猿人,1965年最早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可能生活在亚热 带的草原—森林环境之中。已懂得火的利用,石器打制有的较为精细,可能会制作骨器。 (4)北京人:猿人,1927年最早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距今约50万~27万 年不等。上肢发达,下肢粗壮,面部保留较多原始性,其体质特质发展不平衡现象反映了劳 动在人类体质进步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打制石器的方法普遍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石器制作 技术不断提高。有长期用火经验。生活环境复杂,已进入血缘家族时期。 2、母系氏族社会

(1)磁山文化: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1933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距今约8000~7600 年间。遗物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琢制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是加工谷类的工具。此外还有石铲、 石斧等,陶制的盘、罐等,骨制的渔猎工具。 (2)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上世纪70年代末在河南新郑县西北发现,距今 约8000年。文化遗物中最突出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陶器烧制温度低于磁山文化。 (3)仰韶文化: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文化遗址,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 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7000年~5000年间。该文化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已逾 千余处,其中半坡、姜宅等遗址较为重要。仰韶文化以农业为主,饲养家畜为辅并兼营渔猎 和采集的经济类型。陶器生产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彩陶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4)河姆渡文化: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之一,1973年~1974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 姆渡村发现,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宁绍平原东部,距今约7000年~5000年间,是一 种以稻作农业为主,渔猎和捕捞为辅的文化。农业生产大量使用耒耜,干栏式建筑为其主要 建筑形式,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

3、二里头文化:我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 世纪至前17世纪。

①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遗址上层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 址,是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说明当时建筑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②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当时的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③在手工业内部,也已出现铸铜、制陶等专业分工。其中遗址中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反映了 当时的铸铜工艺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④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等级差别。 4、 “余一人”:“余一人”是商王的自称,意为“我一人要凌驾于国家之上”,特指王权。商 王是政治、军事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力。殷王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也是 王国内最高神职人员。他的权力和地位被认为是神授的,他的每一项活动都被看作是在神的 庇护下完成的。人民服从于王,是因为人们要服从神灵的意志。另一方面,殷王又是现实的 君主,是世俗的统治者。殷王在打着神圣旗号的同时,进行残酷的强权统治。这充分体现了 商王朝王权的加强。

5、盘庚:商朝第二十代国王,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迁殷后,“行汤之政”,政治局势 由先前的“九世之乱”逐渐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再未迁都。盘庚 迁

殷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6、殷墟: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自盘庚迁殷后,整个商代后期以 此为都。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开始发掘,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7、武丁:武丁是商王朝后期励精图治的杰出君主。武丁时期在国力昌盛的基础上,不断向 外扩展影响。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经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武丁在位长达59年,这是商朝 的鼎盛时期。 8、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使周族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被周人尊称为大王。古公亶父两项 最大的功绩是迁周族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为了避免戎狄的威胁,公亶父率 族众离开豳地,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里 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

9、周公:周武王弟,名旦。武王崩,成王立,幼不知事,周公摄政。时三监反,周公东征, 二次克商,平定东方,使周王朝统治范围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修筑洛邑,称“成周”,分 封诸侯,完善周朝制度,巩固了周朝统治。

10、厉王弭谤、国人、共和行政:周厉王时政治衰败,实行“专利”,加重剥削,引起 不满, “国人谤王”,厉王以巫“ 监谤”。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人人自危,召公谏之,厉王不 听,如是三年,国人(841BC)。厉王奔彘,朝中由召公、周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 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确切的历史纪年。 11、工商食官:西周时期手工业商业由国家垄断,劳动者的身份是奴隶,他们属于各级奴 隶主贵族,为奴隶主生产手工业品及贩运商品,生活资料由官府供给,叫做“工商食官”。 (周王朝重视手工业生产。周王室和诸侯公室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有众多的具有专门技 艺的工匠,号称为“百工”。这些作坊和工匠,都由官府管理,所谓“工商食官” 。) 12、分封制:分封制就是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给周王的兄弟、亲戚及有功之臣。其特征 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了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这是一套 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 控制。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 前提。

意义 : 周初分封是与当时社会条件相适应的 。 周初分封比商时方国 、 小邦林立的局面是个进 步 。 分封诸侯的结果 , 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和势力范围 , 使周成为一个远远超过商的

领土 , 强盛的奴隶制大国 。 这对于开发边远地区 、 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 , 促进民族融合起了 一定作用。 13、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既是国家制度,又是社会广泛使用 的一种制度,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为:尊祖敬宗,分清嫡庶。 (具体内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 每世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为下一代天子。其它诸子为诸侯,同样诸侯也是由嫡长子 继位其它诸子为大夫,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为士,士以下为平民。士以下不再分封。) 简言之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别子受封,宗法制确定了奴隶贵族内部的各种等级区别, 形成了各种名分,是在贵族间解决了财产、权位的一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 响。 14、牧野之战:武王十一年元月,周师出发东征,除了主力军戎车300乘、虎贲3000千人、 甲士4500人以外,还有方国和部族的人员。这个月的甲子日的早晨,武王在朝歌郊外的牧 野和纣军决战。激烈战斗后纣王败,逃奔鹿台而死。武王以黄钺斩纣头,悬于大白之旗 示众,商朝灭亡。

15、春秋战国战争系列

(1)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楚因宋国附晋,率陈、蔡、郑、许之兵伐宋。晋则率宋、 齐、秦之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诱楚北上。双方大战于城濮,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避三 舍”的战略,使楚军锐气消弱,取得胜利。城濮大捷使楚国向北发展的兵力第一次受到沉重 打击。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他为侯伯。至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 主。以后80年间,晋楚间的斗争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

(2)践土之盟:春秋时晋文公称霸之盟。晋文公五年(前632)四月,文公在城濮大败 楚师,五月,邀诸侯于郑的贱土相会,并召周襄王在贱土朝见,行献楚俘之礼,襄王命文公 为诸侯之伯。其后,晋文公率齐、鲁、宋、蔡、郑、卫诸侯结盟。盟约规定结盟各国协力辅 助王室,不得相互侵犯。这次会盟,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3)桂陵之战:(前354年赵向魏的属国卫国进攻,卫被战败,臣服于赵,引起魏的不 满)魏、宋包围了赵都邯郸。前353年,赵求救于齐,齐允诺出兵援赵,齐威王派田忌 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认为魏以精锐伐赵,内部空虚,如“引兵疾走大梁”, 魏军必然回救本国,齐可攻其疲惫,并能解邯郸之围。于是齐军向大梁急进,魏将庞涓闻讯 果然匆忙回师。齐军以逸待劳,在魏军必经之地的桂陵大败魏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 魏救赵”战例。(要点:围魏救赵)

(4)马陵之战:前342年,魏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威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 出征援韩。齐仍用围魏救赵的战术,举兵直趋大梁。魏将庞涓闻讯,连忙释韩回魏。魏以太 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率兵迎击齐军。孙膑采用“减灶诱敌”计麻痹魏军。庞涓中计,仅率 轻骑追赶。追至马陵,遭到伏击,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马陵一战,魏国元气大伤,从此 一蹶不振。(要点:减灶计,意义)

(5)长平之战:战国最大的战争之一。前262年,秦大将白起攻打长平,赵派老将廉颇 带大军固守。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前260年,赵王中秦反间计,改用空谈兵法的赵括 替代廉颇。赵括向秦军大举进攻。白起运用了迂回战术,赵军大败,战俘40万被坑杀。秦 国势力更加强大。(要点:反间计,换帅,意义) (6)丹阳之战:楚国在当时几乎与秦、齐成鼎足三分之势,楚的向背直接左右着合纵连横 的斗争。秦为了牵制齐国,必须与楚联合,破坏齐楚联盟。前313年,秦派张仪入楚,游说 楚怀王。怀王信以为真,便与齐断交,而与秦和解。当楚向秦索地时,张仪却改口说当初许 下的只是“广袤六里”。 楚怀王方知被骗,怒而发兵攻秦。结果先后在丹阳和兰田两次战役 中为秦所败。后来,秦昭王约楚怀王至秦会盟,怀王受骗被扣押,死于秦。在接连不断的失 败之后,楚逐渐衰落。

(7)弭兵之会:弭兵即止息战争。春秋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灾难,于是出现了“弭兵” 的活动。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第一次在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约合晋楚, 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相互攻击的盟约。前546年,向戌在宋都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加 的弭兵大会。弭兵使中原战争减少,客观上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8)田氏代齐:(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公子完在齐桓公时,避陈内争来齐 国,任齐“工正”。后来田氏势力强大,放贷时,大斗出。小斗进,深得民心)公元前490 年,齐景公死,田氏乘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国氏、高氏,立景公子阳生为国君,田乞为相。 田乞死后,其子田常继续为相。前481年田常发动政变把另几家强大的贵族全部消灭。公元 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田氏代齐标志着齐国建立了封建性的政权,也可以说是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9)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晋国四卿中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攻灭了另一卿智伯, (分别据有晋国中部、北部、南部地区,成为晋国实际统治者,晋君仅保存绛和曲沃两地) 分别建立了三个政权。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前377年,韩、 赵、魏伐灭晋侯,三分其地,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过程。

(10)徐州相王:马陵之战后,东齐、西秦两强对峙了约60年之久。齐威王因马陵之战提 高了威望,魏只好向齐妥协。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 独自称王,又尊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从此,魏的霸权彻底丧失。

(11)合纵连横:在齐、秦对峙时期,战争形势复杂,出现了“合纵”与“连横(衡)” 的局面。

合纵:因为南北方向为纵东西方向为横,故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 故称合纵; 连横(衡):以三晋为主,东连齐而西抗秦,或西连秦而东抗齐,叫做连横。

就策略而言: “合众弱以攻一强”谓之合纵; “事一强以攻众弱”谓之连横。随着斗争的发展, 合纵连横的含意也在逐渐变化。至战国后期则变为:六国联合抗秦是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 国是连横了。 16、春秋战国人物系列

(1)五霸:①齐桓公:管仲,葵丘之会,尊王攘夷 ②晋文公:城濮之战,践土之盟 ③秦穆公:独霸西戎 ④楚庄王:问鼎 ⑤宋襄公:迂仁

(2)管仲: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在政治、军事方面, 基本上维持“国”、 “野”分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并采 取“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的鼓励贸易、促进生产的。管仲进行的改 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3)老子:老子即老聃,生活于春秋末年,是春秋末年周朝掌管文献典籍的史官,他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著书上下两篇,共5000余字, 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也叫《道德经》 。

(4)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前551年,卒于前479年,春秋末鲁国人,是中 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言论被其弟子整理为《论 语》一书。 17、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的局面。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 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 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 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 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 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 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 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 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 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18、五经三传:《诗》《书》《礼》《易》《春秋》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19、蒙恬:秦统一以后,派蒙恬率军三十万抗击匈奴。蒙恬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 收复河套以南地,即当时所谓“河南地”,第二年进一步斥逐匈奴。秦始皇死后,李斯、赵 高发动沙丘政变,诈称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长子扶苏及大将蒙恬死。 20、灵渠:秦始皇为了对南方民族用兵,于前219 年命令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凿 了一条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解决了运输粮饷的困难,才将越族打 败。灵渠经历代不断完善,在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方面发挥了作 用,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21、文景之治: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与民休息”的。到 了文帝、景帝时期,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 “约法省禁”的,使社会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22、黄老之术: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学派是战国学派之一。前359年商鞅初见秦孝 公,曾向他讲“帝道”,即黄老之学。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现帛书《十大经》 、 《法 经》、《到原》等文献属于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 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 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 “与民休息”、 “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

23、陆贾:西汉时期楚国人,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对早期儒学发展有重要作用。 著有《新语》十二篇,阐述了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的原因。

24、贾谊:西汉初期洛阳人,曾任长沙王太傅。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新书》、 《治安策》。 25、晁错:西汉初期颍川人,汉景帝时颇受景帝重视,向汉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削藩, 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作乱。景帝受惑,腰斩晁错于市。留有《贤良对策》。 26、轮台罪己诏:西汉时期,沉重的赋役和剧烈的土地兼并不断造成自耕农破产,到汉武 帝时情况已相当严重。汉武帝后期,百姓生活困苦,流民增多,汉武帝有所察觉,于征和四 年(前年)下诏自责。废除伤害百姓的苛政,指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把 行政重心转移到安定生产方面来。这是汉武帝晚年面对为了挽回当时的危局所做的措施之 一。 27、察举制: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以后,确立了郡国 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 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 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28、独尊儒术: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新的发展,黄老思想已 不能适应统治阶级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于是汉武 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 思想。 29、昭宣中兴:汉昭帝、汉宣帝两位皇帝在位时,继续实行武帝后期以来的,减轻剥 削,整顿吏治,招抚、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政治又出现新的局面,民族关系融洽,社会比较安定,政治较为清明,史称“昭宣中兴”。 30、西汉重要水利工程:

①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著名水工徐伯的主持下,开凿了与渭河平 行的漕渠。

②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又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六辅渠。

③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了严重的水 灾。公元

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 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

31、白虎观会议:建初四年(79年),由章帝直接主持,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经学讨论会, 这就是著名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 或简称为《白虎通》 (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使之与今文经学揉为一体。 《白虎通德论》的出现,是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次会议肯定了 “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 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3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33、王莽改制:内容:①为了解决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根据井田制度,实行“王田” 、 “私 属”制。

②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 ③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 ④统一度量衡。

⑤为“顺天”更改地名。

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及当时社会重大问题,然而这些却遭到了剧烈的反对,首先,改 制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其次,改制本身存在弊病, 加之吏治,导致社会经济日益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导致了西汉末年农民 的爆发。

34、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新”末年,以绿林农民军,在昆阳大破王莽军主力的反 击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王莽建立“新”政权后,阶级矛盾 更趋激化。农民遍及河水(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其中绿林、赤眉声势最大。为了镇 压绿林军,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四十多万官军围困昆阳。昆阳城内的绿林军只有几千人。绿 林军派刘秀突围出城,调集援军,刘秀调集3000援军猛攻敌军大营。城内绿林军乘势而出, 内外夹攻,以少胜多全歼王莽主力。接着绿林军乘胜直捣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35、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推行加强集权的各项措施,经济发展,国 家安定,史称“光武中兴”。 36、尚书台:东汉初刘秀通过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来削弱三公的权力,尚书台原系掌管皇帝 秘书事务,西汉后期已被重用。刘秀为进一步控制大权,扩大了尚书台的组织,加强其职权。 此后政务不再经历三公,尚书台成了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于皇帝一身。 37、三独坐: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汉百官 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 38、度田:东汉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下诏州郡,清查核实天下的田地以及户口、 年纪,即所谓“度田令”。度田过程中,豪强大姓反对清查,隐瞒不报。刺史、太守惧怕他 们的势力,不敢按章如实查核。且以刘秀为首的新的统治者本来是大地主集团,凭借政权, 进一步搜括土地占夺人口,都城洛阳地区和光武帝家乡南阳地区尤为严重。度田最后不了了 之。 39、《春秋繁露》:汉董仲舒撰。董仲舒潜心钻研《公羊春秋》,学识渊博,故时人称其为\" 汉代孔子\"《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的神学目的论。 《繁露》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 《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形而上学思想。 《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 常关系的合法性制造。

40、九品中正制:曹丕在代汉称帝前,接受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办法是: 司

徒选择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德才定出“品”和“状”。 品分为九等,定品虽考虑士人的德才,但主要是依据家世官位的资历,所谓“计资定品”。 分为九等,呈报吏部,作为选官的依据。在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的初期,还比较重视才德, 后来选官用人全凭品第的高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政治 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41、士家制:曹魏政权为了控制,规定“士家”另立军籍,在指定的地区聚居。 世代当兵,父死子继,兄死弟代。为了保证兵源,曹魏规定士女必须嫁给士,寡妇也要由官 府作主再行配士。“士家”子弟一般不能做官,也不能免除士籍。 42、高平陵政变:曹魏后期,魏国最高政治集团逐渐出现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 大对立政治势力。司马懿乃曹魏三代老臣。魏明帝死后,司马氏家族一直阴谋政变。嘉平元 年(249) ,乘曹爽陪同皇帝芳外出谒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动兵变,捕杀曹爽兄弟,曹魏大权从 此落入司马氏家族手中。

43、领兵制和复客制:东吴时,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来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复客制,即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他们的佃 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世袭领兵制,即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代相袭。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 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44、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 题的学说。魏晋人尤其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 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 变发展而来,又鉴于汉末儒学衰落,为弥补其不足而产生出来的;它亦是汉末魏初清谈直接 演化而来的产物。 45、八王之乱:司马炎死,惠帝即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 乱”。 他们为争夺统治权,先是同外戚杨、贾两家斗争,而后宗室诸王兵戎相见,直到 西晋灭亡前夕。306年,东海王越入朝专政,又毒死惠帝,诸王力量消耗殆尽, “八王之乱” 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的危害极大,整个北方地区广被战火,破坏惨重,生产凋敝,生灵涂炭,死 者不可胜数。八王之乱还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激化了阶级矛盾和。这时,一些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来反抗;而少数民族的酋帅、贵族则趁机起兵, 逐鹿中原。在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中,西晋的统治结束。 46、“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势单力薄,初至时,“吴人不附”。南渡的大 族琅琊王氏给予司马睿大力支持,江南氏族看到司马睿得到北方大族的支持,才投靠了司马 睿。司马睿对王氏十分感激,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门阀士族力量强大,可以 与皇权并行。侨姓士族地主是东晋政权的统治核心。后来有庾、桓、谢相继与马共天下。) 也反映了东晋一代皇室与侨姓大族不断的斗争。

47、侨置和土断:西晋以来,不断有大批流民南下,东晋朝廷设置侨州、郡、县,以维护 侨人士族的和安置侨人。侨州、郡、县对招徕北方流民与社会安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 也引起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

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 家的赋役。东晋多次进行土断。实行土断,有利于巩固偏安江南的政权。 48、张宾:张宾,字孟孙,东晋后赵赵郡南和张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十六国 时期后赵大臣、著名谋士。为石勒“谋主”, “ 机不虚发,算无遗策。”

49、王猛:王猛(325—375年),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后来移家魏郡(在 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苻坚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改革内政。政治上,重用王猛和太原薛赞等参掌机要,下令“复 魏晋士籍”,维护士族地主,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对其他各族上层分子也采取宠络政 策。 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常派官吏巡行郡国,劝课农桑。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情况, 下令在关中推广汉代的区种法。后来又征发三万人,兴修水利。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又注意 发展交通事业。

在思想上,苻坚禁止老庄玄学和图谶神学,广立学校,提倡儒学。 50、太和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吏治

任期制、俸禄制、禄田制 2)实行均田制 3)三长制、租调制 4)迁都及汉化措施

官制、语言、服饰、籍贯、姓氏、通婚

51、三长制:486年,北魏李冲提出建立三长制的建议。三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它 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 发租调力役。三长制建立后,代替了魏初的宗主督护制,使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加完备,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52、周武帝:北周建立后,政权掌握在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手里。武成二年(560年),宇文 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杀掉宇文护,又继续进行改革。

他整顿吏治,惩处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地主;减轻赋税,发展农业;释放奴婢,把一部分 奴婢转为部曲、客女;禁断佛、道二教,烧毁大量佛像佛经,强制300余万僧尼还俗。这些 改革使北周日益强大起来。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出兵消灭北齐。统一了北方。

53、府兵制:550年,宇文泰设立了八个柱国大将军,正式开创了府兵制。八柱国中实际 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六个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 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当府兵者,自备弓、刀,甲、戈、弩由 官府供给;有的自备资装,但不负担其它课役。由于不断征募农民当兵,战时打仗,农隙讲 武教战,有向兵农合一发展的趋势。 二、简答题:

!一、春秋社会动荡的原因及表现 (1)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日趋解体。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 标志。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范围内得到使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使旷田得到垦 辟。西周末期以来,私田急剧增加,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井田制日趋解体, 土地私有权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劳动者身份发生变化,自耕农出现。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 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贵族奴隶主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 耕农。 “隐民”和“私属徒”身份与奴隶不同,是封建性的依附关系。 (3)赋税制度的变化。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生,各国统治阶级为 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的法 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和私田在实际上的差别取消了,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 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 (4)工商业者的产生。工商业部门也逐渐脱离了官府的控制,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 的私营手工业者,(手工业者的)新兴商人阶层日益活跃。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金 属货币。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兴起。春秋社会经济的变化促进了封建关系新因素的增长。 (5)文化下移,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化。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原来由贵 族

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致使“私学勃兴”,文化学术氛围丰富多 样。 (6)政治斗争加剧,政治事件多发。诸侯争霸,先后出现春秋五霸;卿大夫崛起,田氏代 齐,三家分晋;士阶层活跃。

二、战国改革变法评价(内容,比较利弊,意义) 1、魏李悝变法: (1)废除世卿世禄制,取缔无功受禄的贵族,按“食有劳禄有功”原则重新分配,广 纳贤士,使有才能的人登上政治舞台。

(2)发展经济,推行“尽地力”和“平籴”。调动小农生产热情,国家控制粮食的销 售和价格,防止商人哄抬。 (3)制订《法经》,严肃法纪,安定社会,保证变法顺利进行。 效果: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的强国。 2、楚吴起变法: (1)废除贵族,“收”, “迁”。 (2)精简官职,削减俸禄。

(3)整顿吏治,要求“私不害公”。 !3、商鞅变法:

(1)依法令形式废除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地主经济发展。

(2)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打击了旧贵族,形成了尚武风气。 (3)编制户籍,实行什五连坐制。严格控制居民,保证兵源。 (4)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5)推行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6)制订秦律,确保变法力度,确立法家的统治思想。 (7)厉行文化,禁《诗》《书》,加强思想控制,钳制民众思想。 意义:使秦国力大增,为统一奠定基础。 4、韩申不害变法:

调“术“的作用,主张“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 。

申不害的“术”主要特征是:为控制驾驭大臣,使他们唯唯诺诺,君主要大智若愚,表面要 装出一副糊涂的样子,深藏不露,暗地里却“张天地之网,用圣人之符。”

韩国改革最大的局限在于,以权术之变代替制度改革,所以尽管能使韩国政治一度清明,但 毕竟无法像其它国家的改革那样,迎来国富兵强的大发展。 三、百家争鸣原因 其一,经济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 摧毁了原来的统治秩序,使“变”成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也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二,政治因素。各国的为了在富国强兵,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竞相招贤纳士,创造了 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稷下学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其三,社会因素。这一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士阶层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集团 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思想学说。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 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水平,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 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 私学广泛兴起。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的。他们虽代表不同的社会集团

的利益出发,但是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 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四、秦集权的特点 (1)皇帝制度。

(2)官僚制度。三公九卿。

(3)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免地方。 (4)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5)军制。

(6)文化。焚书坑儒。 (7)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五、汉初削弱地方势力 由来: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争取支持,分封许多异姓王。西汉建立后,刘邦铲除异姓王后, 又分封其子弟,诸侯王权力很大,拥有很大地盘,有官吏任免权、军权、铸币权、收税权等。 地方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统治。 解决:(1)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建议将王国分成多个小国,以削弱力量。 (2)景帝开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将王国行政权,官吏任免权收归 。 (3)武帝实行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又酎金夺爵,夺去大量王、侯爵位,消除王 国威胁,加强集权。

六、汉武帝加强集权措施 1、政治:

(1)进一步打击地方势力。颁布推恩令,消除地方对的威胁,对地方控制加强。 (2)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君主。 (3)实行察举制,为选拔人才。 2、经济

(1)加强对财政控制,收归铸币权,铸造五铢钱,统一货币。 (2)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3)算缗和告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 者揭发,叫做“告缗”。 3、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4、军事及法制

强化了和法律。在的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军、羽林军,隶 属南军。此外,又增设楼船(水军)等军种。的加强,使集权有了更坚强的支柱。 汉武帝时,法律更为严密烦苛。 5、民族关系

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驱逐匈奴;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开拓丝绸之路。 六、评述秦亡汉兴(各位亲们在研讨会上已经有过精彩发言,我就不过多赘述 了)

!七、曹操统一北方的经过、原因 经过:

(1)初平三年(192年) ,曹操在济北诱降青州黄巾军, “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成为 其日后发展的基本力量。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取得政治优势。同

时在许都周围屯田,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增强。 (3)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曹操采用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等战术, 练练挫败袁绍。后来两次突袭袁绍运粮车,烧光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歼灭袁绍主力, 取得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4)建安十年(205年) ,攻杀袁谭,定冀州;两年后取并州。袁熙、袁尚投奔乌桓王蹋顿。 建安十二年,曹操大军东征,大败乌桓和袁氏联军,斩蹋顿。袁尚奔辽东,被辽东太守公孙

康所杀。至此,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原因:

(1)政治上, “奉天子以令不臣”,取得政治优势。 、

(2)经济上,推行屯田制,奖励农耕,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充足军粮。 (3)人才上,广纳贤士,身边谋臣众多。

(4)军事上,官渡之战指挥英明,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八、士族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1)士族萌生于东汉。东汉豪族大地主势力膨胀,他们在政治经济上占据优势,庄园经济 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在文化上也形成了家学,士族初步形成。 (2)魏晋之际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世家大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制度铺 平道路。

(3)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的精神逐渐被抛弃而转为“计资定品”。中正官 只根据籍贯和父祖官位进行定爵定品,吏部也只根据品级高低作为选官依据。世家大族凭借 九品中正制垄断重要官职,世代相传,形成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在统治阶级内部 的具体表现。

(4) “王与马,共天下”充分体现了东晋初门阀势力足以和皇权并立平行,甚至超过皇权。 士族成为东晋统治的核心。这种格局反映了皇权与门阀士族的相互利用和暂时力量平衡,士 族在此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 (5)东晋后期,高级士族开始。由于门阀制度下高级士族可以凭借门第而不需要才干 便可享受入仕升迁,世代控制高级官职,因此许多士族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而使自己的 军事政治能力退化。与此同时,一批低级士族出身的将领在淝水之战及战后动荡的社会政局 中脱颖而出,声望权力迅速上升,作为新生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6)南朝时,门阀士族衰落。在统治集团内斗和阶级斗争下,士族或被或自行衰落。 寒门掌机要,典签权重使高级士族感到威胁,他们又不愿退出政治舞台,只能通过宣扬“士 庶天隔”的说法,欲维护其旧时地位,力图盘踞显爵,重视谱学,强调内部通婚。 后在萧梁时的侯景之乱中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九、简述十六国统治特点 (1)胡汉分治。即民族分治,对少数民族和汉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这反映了内迁的各 族统治者虽然以中原统治者的身份君临万民,但在采用汉制的同时仍不能抛弃少数民族旧的 统治形式。这一虽有民族歧视的因素,但主要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是民族融合虽有进 展而尚未彻底的反映。这对各族旧的风俗起了保护作用,为以部落组织为基础的军事割据势 力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割据局面继续,一定程度上对民族融合起到了负面作用。

(2)汉族士大夫参与少数民族政权。汉族士大夫在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曾发挥重 要作用。虽然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的笼络、任用及他们发挥的最大作用并没有消弭当时的民 族矛盾,而且士大夫带来不少消极、腐朽因素。但有着丰富统治经验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士大 夫毕竟是各族政权在中原立足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推动了少数民族向封建化靠拢,促进其 文明化。他们的活动有利于从心理上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缩短民族差距,加快民族融

合,是推动十六国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附:思考习题目录

1.根据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情况,试述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结构。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氏族公社的成员,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土地、房 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生活。氏族有自己的首 领管理公共事务。重要的事情由氏族共同商量决定。邻近的几个氏族组成部落,氏族和部落 的首领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他们没有也不脱离劳动。 2.半坡氏族遗址的墓葬情况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已发现的墓地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的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埋在一起。 说明这时的人们实行族外婚。族外婚的发展有助于人类的发展和繁衍,并可以加强各通婚氏 族间的联系、互助,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 3.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新人的特征。 山顶洞人在体质上已消失了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他们大体上已接近现代 人。由山顶洞人的脑容量也达到1300——1500毫升,基本和现代人相同。此外他们劳动 技能和生产经验也很丰富。 在生产工具上,石器更为精致。此时的石器不仅打制,还磨制。不仅有石器,还有骨器。在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根骨针,长8.2厘米,而且上有针眼,针尖圆锐,是世界上最早的 缝纫工具。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灰烬,估计已会摩擦生火。 山顶洞人已有了原始艺术,产生了爱美的观念。此时还可能产生了原始宗教的萌芽。山顶洞 人时期的婚姻关系也有重大变化。同辈婚逐渐被排除,代之而起的是族外群婚。即一氏族的 一群男子与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通婚,男女互为公共丈夫和公共妻子。在族外群婚情况下所 生子女只能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一个始祖母生下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一个氏族。这便是 母系氏族社会。 4.父系氏族公社的生活特征。 第一,男子成为社会的中心。世系按男子计算 第二,婚姻由原来不太巩固的对偶婚变为一夫一妻制了。男婚女嫁,家庭形成。随 着男子地位的提高,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也出现了。一夫一妻并不是男女平等的标志而主要是 随着男子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私有财产的出现,为了解决继承问题而产生的。 5.原始社会是怎样瓦解的? (1)私有财产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公社里出现了富有 家庭,他们把公有财产据为已有。 (2)的分化。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氏族首领利用职权占有更多的财富而成为富人。商品交换的出 现促进私有制的发展,从而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阶级的形成。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氏 族贵族驱使氏族成员对外进行掠夺战争,把战俘变为奴隶,一些穷苦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 国家出现。氏族大会、氏族部落议事会议逐渐由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转变为阶级统治的机构。

、监狱等成为常设的组织。随着私有制产生、阶级形成,原始社会解体。 6.你如何看待“禅让”的? 传说的禅让制在原始社会可能存在过,但到尧舜禹时期,已是原始社会后期,私有 观念已十分发达,尧舜禹相互继承是通过斗争得到的。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夺权的可能 性很大。权力已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 《礼记》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就是指这个时代。 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7.试述二里头文化。 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 至前17世纪。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 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是反映这一 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说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二里头文化居民的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当时的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 玉(石)、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各地发现 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等级差别。 8.夏王朝具有那些国家的特征。 夏奴隶制国家的特征是:第一,王位世袭制。夏禹死,其子启即位, “禅让”制被 废除,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第二,具备了国家的两个特征。这两个特征夏朝已经具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国家与氏族部落不同的地方有两点: (1)按地域划分它的国民。 《左传

襄公六年》: “茫茫禹 迹,划为九州。 ”就是说于将其领土划分为九个区域。 (2)各种公共权力的设立。夏王朝为 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建立了由六卿统领的国家统治机构和,还修筑城郭以保卫王室贵族。 同时制定刑法,修筑监狱,以奴隶和平民的反抗。禹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在二 里头文化遗址,发现青铜兵器,这时有了。第三,奴隶数量有了显著增加。奴隶来源有 二,一是战俘,二是破产或罪没的平民。 9.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夏末最后一代国君是桀,暴虐无道,又筑宫殿瑶台,生活奢侈腐朽。对人民剥 削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失去民心。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 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10.试述商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加强 第一,王权进一步加强。 商代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自称“余一人”、“一人”,享有绝对权力。 在王位传授上,盘庚迁殷前多为“兄终弟及”,到商后期,“父死子继”逐渐取代了 “兄终弟及” 。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商代,各级官职已比较完善商王以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师伊或冢宰。 这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如汤时的伊尹、武丁时的傅说等。 第三,和刑法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条件。商代以师为单位,卜辞有“王作三师, 右、中、左”。 “三师”为的基本组织形式,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三军。商代的刑罚非常严 酷。 《左传·昭公六年》: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商的刑罚名目繁多,还有炮烙之刑。更为 残酷是将人跺成肉酱,——醢,将人切成肉条——脯。 第四,宗教职能的加强。巫是执行宗教职能的头目,还有祝(负责祭祀时致告于鬼 神之词)、宗(祭祀之官)、卜(占卜之官)、史等。祭祀、占卜、仪礼等都由他们负责。 11.何为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 分封制就是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给周王的兄弟、亲戚及有功之臣。其特征是, 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了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这是一套上自

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 制。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 提。 周初分封是与当时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周初分封比商时方国、小邦林立的局面是个 进步。分封诸侯的结果,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和势力范围,使周成为一个远远超过商 的领土,强盛的奴隶制大国。这对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起 了一定作用。 12.西周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怎样的? 西周的地方制度是“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 室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分邦建国。诸侯对天子保持着臣属关系,承 担各种义务。诸侯在封区内亦实行分封,将土地分封给大夫作采邑,大夫又把土地分封给士。 实行世袭制,父死子继。这种“分土封侯”制度周初起到对周王室的屏障作用,有利于奴隶 主贵族的统治,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3.何为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 制。周天子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以至于士。各级贵族只有受益权没有所有权。二是土地的形式。井田一般经 过精心的疆理,整治成方块田,田地间有纵横的沟渠和道路。每一块称作一田,九田为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作庶人,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的 赐与臣下,以周天子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上耕作。 14.何为“五礼”? 周礼分为五种是:吉礼即有关祭祀的礼仪;凶礼即有关丧葬的礼仪;军礼是有关 军旅的礼仪:宾礼是有关朝会盟的礼仪:嘉礼即有关婚冠喜庆的礼仪。15.简要说明西周 宗法制的内容和作用。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其具体内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 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每世天子都是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为 下一代天子。其它诸子为诸侯,同样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位其它诸子为大夫,大夫也由嫡长 子继承其余诸子为士,士以下为平民。士以下不再分封。简言之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父位, 别子受封,宗法制确定了奴隶贵族内部的各种等级区别,形成了各种名分,是在贵族间解决 了财产、权位的一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

极为深远的影响。 16.何谓“工商食官”制度?请结合此项制度说明西周的手工业发展情况。 工商食官:西周时期手工业 商业由国家垄断,劳动者的身份是奴隶,他们属于各级 奴隶主贵族,为奴隶主生产手工业品及贩运商品,生活资料由官府供给,叫做“工商食官”。 17.试述春秋社会经济的变化。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 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井田制日趋解体。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在 相当范围内得到使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使旷田得到垦辟。西周末期以来,私田急剧增 加,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井田制日趋解体,土地私有权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自耕农出现。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 地的私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贵族奴隶主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隐民”和“私 属徒”身份与奴隶不同,是封建性的依附关系。 (3)赋税制度的变化 随着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生,各国统治阶级 为了维持和增加剥削收入,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

的法令,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公田和私田在实际上的差别取消了,表明鲁国正式宣布 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 (4)工商业者的产生。工商业部门也逐渐脱离了官府的控制,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 的私营手工业者,新兴商人阶层日益活跃。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都市的兴起。春秋社会经济的变化促进了封建关系新因素的增长。 18.试述管仲改革的内容。 (1) “案田而税” 。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 征取数量不等的租税; (2) “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的编制统一起来; 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19.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 (1)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天子的威信下降。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述职等。 土地被郑、晋、秦、楚等国或戎族侵夺,天子实际拥有的土地和人口已和一个弱小的诸侯国 差不多,政治、经济都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于是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等大国争霸的局面。 (2)他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因为虽然天子失势,但毕竟是“天下共主”,仍具 有号召力。因此只有以“尊王”相号召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被称为蛮、夷、狄的 周围少数民族,乘机向中原发展势力,向华夏族的诸侯国发动进攻。弱小的诸侯国难以自卫, 就需要大国出面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进行抵抗。因此,“攘夷”在当时也很有号召力 20.春秋各国进行赋税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后果怎样? (1)私田一开始,不向国家纳税。私田越来越多,不纳税的田地也越多,拥有大量 私田的人越富。可是公家却由于公田的歉收,经济是益困难。于是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 象,这对于诸侯是很不利的。 (2)各国诸侯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改革。 (3)后果是一定时期增加了财政收入,充实了府库,可是各国实际已放弃了井田制 度,实行土地私有制。 21.何为田氏代齐?意义何在?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公子完在齐桓公时,避陈内争来齐国,任齐“工 正”。后来田氏势力强大,放贷时,大斗出。小斗进,深得民心。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 田氏乘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国氏、高氏,立景公子阳生为国君,田乞为相。田乞死后,其 子田常继续为相。前481年田常发动政变把另几家强大的贵族全部消灭。公元前386年, 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田氏代齐标志着齐国建立了封建性的政权,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开端。 22.商鞅变法的原因,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秦国的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制已产生。经济和社会面貌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贵族垄断政权,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在列国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原各国多轻视秦 国。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前350年进 行了两次变法,内容如下:(1)定“连坐”之法;(2)推行小家庭;(3)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严惩私斗。 (5)制定二十等爵,规定各

级爵位占的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 和衣服的等级。(6)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7)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8)废井田,开 阡陌:(9)统一度量衡。 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 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存在。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 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3.试述“徐州相王”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马陵之战的第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亲率大军伐魏,占魏河西之地,对魏造

成极大威胁。于是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对中原各国改变,改善于邻国的关系,积极 寻求同盟,共同对付强秦。此时齐国也不想与魏为敌。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惠王与齐威王会 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缓和了两国矛盾,史称“徐州相王”。 其作用是,关东各国的矛盾进一步缓和,逐步出现了结盟的形势。可是,关东各国与西方秦 国的关系却日益紧张起来。 24.略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 的时期,斗争复杂又激烈。当时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 的局面。 25. 秦统一封建集权国家的制度。 皇帝制度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 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 传说中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 者的称号。 三公、九卿,组成。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主义集权 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郡县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 至四十余郡,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负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游徼负责地方治安。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法律制度 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 “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 法。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 建法典。秦王朝的国家机器充分反映了统一的主义集权的特点。 26.秦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战国时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已开始融合。秦统一后,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18 年秦派大将军蒙恬北征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置34个县,迁 中原人口,到此垦置,并修直道通咸阳,加强了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公元前 214年秦征服越族,先后置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又迁50万人于五岭与越人杂居,加速 了民族融合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统一西南夷、修五尺道,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 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期了重要作用。 27.用史实说明秦朝的政治措施是法家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法家是地主阶级改革派。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根据实际 情况的变化制定措施。主张废除分封制,强调集权于,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封建统 一,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对人民实行严刑竣法。秦始皇统一后全国的许多措施和制度基本上 是韩非子的思想。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 郡县制,由皇帝任免。集大权于皇帝一身。 (2)秦定严格的法律,实行连坐、灭族和各种肉刑。 (3)秦始皇“焚书坑儒”,实现了韩非“罚不仅要禁事、禁言,还要禁其心,的主张。 以上史实均说明秦始皇所制定的政治措施则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28.简述刘邦“重农抑商”的主要内容。 “重农”: (1)复员,士兵都给予土地和宅舍;(2)号召逃亡的人还家,“复故爵田宅”; (3)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 (4)下令因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 “抑商”: (1)商贾及其子孙不得拥有土地;(2)不得为官吏; (3)不得穿锦绣等名贵的衣服,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 (4)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 29.评述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进一步采取

了一系列加强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势力 颁布“推恩令”。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2.设立“中朝”,加强君主集权。 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 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 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3.察举制。汉武帝时,规定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 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选举,取消了资产的。 4.强化了和法律。在的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军、 羽林军,隶属南军。此外,又增设楼船(水军)等军种。的加强,使集权有了更坚 强的支柱。汉武帝时,法律更为严密烦苛。 5.加强对财经的控制,收归铸币权。新铸的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6.盐铁官营,均输平准。7.算缗和告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 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增加了西汉的财政收入,加强了集权的经济力量。但 却对商品经济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30.简述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形成及其解决。 形成: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争取支持,曾封了许多异姓王。西汉建立后, 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封他的子弟为王,受封的诸王权力很大,拥有大量地盘,有官吏 任免权、军权、铸币权、还征收赋税,地方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着的统治。 解决: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建议将王国分成多个小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 时开始“削藩”,着手削夺王国的封地。由此引发“七国之乱”。西汉平叛,景帝把王国 的行政权、官吏的任免权收归国有。武帝时下“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对 抗了。此后武帝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对的威胁终于解除了,西汉集 权得到巩固。 31.试述王莽代汉的社会背景及其失败原因。 西汉时期,沉重的赋役和剧烈的土地兼并不断造成自耕农破产,到汉武帝时情况已 相当严重。 统治集团更加荒淫腐朽。广大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终年劳苦,不得温饱, 不得不依附豪强地主,忍受着“收太半之赋”的残酷剥削。或者沦为奴婢,或者四处。 哀帝死后,西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加剧,出身于外戚的王莽,便趁机夺取权力,终于在公元8 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其主要内容是: 其一,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根据井田制度,实行“王田”、 “私 属”制。其二,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制度。其三,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其四,实行统一 度量衡制度, 然而这些却遭到了剧烈的反对,首先,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 的利益,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其次,制度本身存在弊病,如币制改革变化不一, 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给人民也带来了灾难。加之吏治,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王

莽改制没有能够解决社会危机,反而使百姓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 大。 32.评述刘秀加强集权。 刘秀建国后,极力加强皇权,强化集权制度。 首先,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 其次,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的权力。此后一切政务不再经三公管理,尚书 台成了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第三,把西汉时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 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第四,在军事制度上,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实际上取消了地方。 扩大,来加强的力量。总之,通过以上措施,东汉有效地集中了权力,维 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3.略述东汉宦官和朋党斗争的经过及对党锢事件的评价。 东汉末年,朝政黑暗,宦官横行,激起士大夫和太学生的不满,他们不仅在舆 论上打击宦官还试图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延熹九年李膺处死故意杀人的张成之子,因张与宦 官有密切关系,遂诬告李膺及太学生, “共为部党,诽讪朝廷, ”桓帝逮捕了李膺待二百余人, 后赦归乡里,但禁锢终身。这就是第一次党锢。 士大夫与太学生进一步结合,与宦官集团斗

争。太后之父大将军窦武辅政,起用党 人,谋诛宦官,事泄,窦武自杀。李膺等人再次被捕,死于狱中。他们的门生、故吏、父子、 兄弟等,凡是做官的,一律禁锢。这次党锢到黄巾大才解除。 34.试述庄园经济对东汉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都占有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庄园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庄园 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崔实所写的《四民月令》,对地主田庄的经营情况反映得很详尽。 东汉以后,随着封建隶属关系的强化,豪强地主的贫困宗族,大多成为田庄里的劳动者。在 庄园里,劳动者主要有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其中庄 园主的贫困宗族、宾客地位略高,徒附是典型的农奴,奴隶则最为卑贱。为了消弭农民的反 抗,豪强地主也利用宗亲关系,分化农民。在封建庄园内部往往形成相对缓和的关系。东汉 时期,封建田庄还能较好地组织生产。每当遇到战乱之际,常常出现豪强地主率领宗族宾客、 徒附义从,或择地避乱,或筑坞自守。豪强地主的庄园武装也成为农民军的力量。 35.略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此二书 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华佗与张仲景同时,精医道、方药和 针灸等术,精于外科手术。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部,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他 还编一套体操“五禽戏”。 36.略述曹魏屯田的情况及其意义。 背景:(1)东汉末年,北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流民遍地,社会秩序混乱;(2)土 地荒芜缺乏粮食。曹操为在军阀混战中生存和取得胜利,需要屯田以获得粮食。 内容:196年首先在许县附近屯田,后来又推广到其它地区。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 军屯由耕种田地,一边驻守,一边种地;民屯由这家拔给百姓耕种,屯田户按军事编制 进行生产,与地主的郡县分治。地租率:用官牛的,官民分成,不用的五五分成。 意义: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荒芜的土地结合起来,对北方地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以及安定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曹操的军粮供应得到保障,曹操集团得以在北方占住 脚,对曹操统一北方起着重要作用。 37.评述九品中正制。

曹丕在代汉称帝前,接受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办法是:司徒选择 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 为九等,定品虽考虑士人的德才,但主要是依据家世官位的资历,所谓“计资定品”。分为 九等,呈报吏部,作为选官的依据。在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的初期,还比较重视才德,后 来选官用人全凭品第的高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政治的 形成铺平了道路。 38.评述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萌生于东汉,形成于魏晋。曹丕推行的九 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西晋建立后,继续实行这一。形成 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 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排斥庶 族寒门。 东晋门阀士族达到极盛阶段。形成了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 几家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造成士族当权派和皇权之间的尖锐矛盾,使东晋的政治极不稳定。 南朝以后,皇帝虽为寒门,但门阀士族的仍得到承认。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特 殊社会地位,宣扬“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寒门通婚共坐。为严 格区分士、庶,谱学盛行,是维护士族政治的工具。 39.简述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概况和原因。 原因:北方大批农民向江南迁移,他们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促进南方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表现:农民兴修了许多塘堰、灌溉农田;焚烧了茂草和丛林,或在湖泊周围筑堤排水,开辟 出大量农田;牛耕也比较普遍地推行了;南朝后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农业也逐渐发 展起来。 40.从东晋和前秦双方的对比中,说明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只有八万兵力,而前秦有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 从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东晋是处于劣势,而前秦强大。但是从内部

情况看来: 前秦国内的十分尖锐,后方很不巩固,人民和士兵都不愿同晋军作战。秦 军里的鲜卑族和羌族的将领、兵士都希望前秦失败,秦军里的汉族军士更希望晋军获胜,所 以说前秦是军心离散,没有战斗力。 晋军大部分是由淮河两岸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和北方的农民组成,南北方人民都 支持东晋的,希望它取胜,恢复中原,解除北方人民的痛苦,免受前秦的蹂躏。人心所 向,使东晋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人民群众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4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 (1)颁布“均田令”。 (2)受田的农民一夫一妇每年要交纳税粟二石;纳绸一匹;产 麻的地方纳布一匹 (3)丁男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4)494年迁都洛阳。要求鲜卑贵族用汉姓,同汉人通婚、穿汉服、说汉语。 (5)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族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2.简述北魏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 方各游牧民族学会了农业技术,逐渐转为定居农民,汉族人民也学会了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 验。 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颁布和实行均田令,使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迁都洛阳;要 鲜卑贵族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 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北魏末年,北方边镇各族军民和河北各族人民先后 ,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43.评述府兵制。 府兵制度建立于西魏、北周。在形式上采用鲜卑八部之制。550 年,宇文泰设立 了八个柱国大将军,正式开创了府兵制。在八柱国之中,实际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 分统六军,合周礼六军之制。六个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 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 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当府兵者,自备弓、刀,甲、戈、弩由官府供给;有的自备资装, 但不负担其它课役。由于不断征募农民当兵,战时打仗,农隙讲武教战,有向兵农合一发展 的趋势。 44.略述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正统的儒学趋向没落。一般人士思想消 极,寻求精神的解脱。有些人士企图寻求新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和自然现象,玄学就在这种形 式下出现了。 主要内容: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 《庄子》和儒家的《易》称为三玄。 所谓玄学,就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体系。他们谈论本末、有与无、名教 与自然等哲理问题,这是当时现实斗争的反映。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 45.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盛行,出现了许多史学名著。晋陈寿的《三国志》 和宋范晔的《后汉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载了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 史。纪、传的作者是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司马彪。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写书时, 正当魏晋之际,资料不全,故内容不很充实。宋文帝以《三国志》过略,乃令裴松之作注。 裴注《三国志》重在增补史实。注文的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价值不亚于《三国志》正文。 此外,还有南齐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北 魏崔鸿作《十六国春秋》,专记十六国历史,现仅存辑本。 这一时期,人物传记和地方志也已兴起。梁释慧皎的《高僧传》是研究佛教史的史 料。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材料。 这一时期地理学方面的成就,以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为最突出。它不仅是一 部地理名著,而且文学与史学的价值也很高。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共五卷,是一部 城市地理专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