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技术协作信息空乘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产业的运行需求,实现协同育人的顺利推进。职业院校空乘专业主要是为民航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教学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强烈的应用性,注重在校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与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注重职业技能和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尤其是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这就需要在相应的产业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实习、实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对于一些优秀学员,可以调整成作为空乘岗位管理人员来培养,除了培养职业技能外,还应加强对管理学、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学习,具备管理一个团队的能力。对于高层次的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空乘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加强管理、监督、督查、公关礼仪等专业知识的教学,培养空乘岗位中级管理人员、督查人员等,这类空乘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安排到合作企业的管理岗位、督导岗位、公关礼仪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模拟操作,尤其是提升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遇事不惊、有条不紊,最终顺利走向空乘岗位。具体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跟航空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航空公司提供实习岗位,实习学时可以折算成学分,完成特定的实习项目、实习学时可以置换成学分等,实现院校与企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按照企业需求来培养空乘人员,最终航空企业择优录取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实现合作。2.重视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空乘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同航空企业建立起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协议,实现双方优秀人力资源与实训场合的有机融合。职业院校与航空企业可以实现教师人员、优秀技术专家、优质管理人员和一线模范员工的资源共享,建设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出一只理论教学能力强、具备丰富操作经验、科研服务能力较强的混合型教学团队,满足协同育人的教学需要。职业院校可以安排授课教师、班主任到合作企业建立起教师指导工作站,负责实习现场考察、现场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航空企业也可以安排优秀工程师到职业院校,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践环节优化、科研攻关等工作,促进职业院校空乘专业加大课程方案改革力度,联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合作编写空乘专业教材等,把最新的航空文化、航空管理理念、空乘专业服务技能、已经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窑窑◎卢意王心怡一、引言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推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往来的次数持续增加,已经国内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我国对空乘专业人才数量需求持续增加,这就给相关职业院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关职业院校的空乘专业就应认真落实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民航总局下发的《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精神,深化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建立民用航空人员校企联盟的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应用型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二、空乘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内涵1.产教融合的概念。何谓产教融合,顾名思义,就是职业院校结合本校所开设的各个专业,延长专业教学战线,设立相应的专业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专业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相互支持,通过专业产业发展来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最终把本校建设成为具有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产业发展与科技服务多重功能相融合的教学单位,彻底打破教学与企业相分割的现状,实现教.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学研究与企业发展的有机融合。2.职业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合作是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纽带与桥梁。具体而言,协同育人就是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宽敞的教学场合以及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场合,企业则利用技术专家、熟练工人较多的优势,联合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双方事先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合作教学,双方联合一系列跟教学实践相关的工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设施、实习实训环节、教学效果评价,毕业生顺利到合作企业就业,打造出各个环节都共同协作的育人模式。三、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1.制定出符合协同育人模式运行需要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协同育人模式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是制定出相关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参考空乘专业职业联盟与空乘院校教盟的运作方式,制定出订单式、阶梯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阶段性教学目标,形成课程体系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专业课与公需课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既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又可以适应内容反映到课堂上、教材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前瞻性,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航空企业也可借助学校资源开展乘务培训教员授课中的教学方法运用、教育信息化运用等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与院校共同开展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提升企业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航空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品质。3.联合构建协同育人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开展育人工作的保障。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建设“企业认知、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顶岗实践、就业实践”六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与实践场所。在校内,航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融入企业文化、操作流程、管理流程等企业核心内容,双方依据场地实际情况、课程体系以及实训要求等,共同制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并进行基地中航空企业文化展示区、模拟客舱、舱门训练器、CBT机房,甚至陆地撤离舱及动态舱等的建设。在校外,院校可以借助航空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地面服务部、企业下属酒店等校外实训基地幵展校内实训无法进行的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实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院校联盟和空乘职业教育联盟的作用,开展院校联盟、应用型立交桥院校的校际间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场所等共享。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黄金时期,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推进,尤其是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拓展,给交通运输业尤其是空中运输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社会各界对高质量空乘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优秀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职业院校的责任,有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职业院校就应结合行业需求,加大产教融合实施力度,加大同相关企业的合作力量,充分利用机构搭建的平台,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平台结构应充分发挥出沟通联络作用,也为校企有效合作提供有效保障,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出优势资源,为了共同的高质量空乘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师资、技术专家、技术、管理理念与实习实训场合的优势互补,是双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取收益,突破订单式、岗位化人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最后一项关口,为航空企业培养出即学即用的不同层次的空乘人才。(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