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一共有多少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 ,用对口令的方式回顾2-6口诀。让全班同学回忆“2—6的乘法口诀”,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了2-6口诀,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铺垫。
2.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老朋友淘气、笑笑也来到了课堂上,好像他们正在议论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②请同学大声地朗读笑笑、淘气和小明的对话。(生读)
③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还有3个星期就是元旦了;还有6个星期就是笑笑的生日了;还有9个星期就过年了。
④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这几位小朋友算算2个星期有多少天、6个星期有多少天、9个星期有多少天?(板书——一共有多少天)
(二)探讨新知,编写口诀。
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借助一个表格来帮助我们。(出示课件)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① 第一行的数表示什么?第二行的数表示什么?
②要想解决2个星期,3个星期,9个星期有多少天,首先我们得先知道1个星期有几天。(生答) ②那2个星期有多少天呢?你是怎么算的?(生答并板书2×7=14) 注: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那3个星期有多少天呢?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板书3×7=21) 注:三个星期比两个星期多7天,两个星期是14天,所以三个星期还可以用14+7 2.你们会接着算吗?请你打开书80页,把结果在这个表格里写一写。(学生动手计算填表格)
①4个星期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板书4×7=28) 5个星期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算的?
②6、7、8、9个星期有多少天?(学生回答)
在学习过“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乘法算式编写“7的乘法口诀”。
我们在记口诀是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某一句口诀忘了怎么办呢? (三)巩固练习。
1.给同学们大家两分钟时间来记一下7的乘法口诀(记忆口诀),然后我们集体背诵7的乘法口诀。(背诵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4.学以致用。
① 一节七律诗歌共有几个字?
② 一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8只七星瓢虫背上共有几个点?
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最后让学生试着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5.用7的乘法口诀去解决更多的问题,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①课本第81页第1题: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订正。
②课本第81页第2题:由三位学生上黑板完成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一句口诀计算的。
③课本第81页第3题:由四位学生回答。(注意运算符号) ④课本第81页第5题: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结:今天这节课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除了在数学中、课本中,7的乘法口诀还和我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也有关系,在西游记中也出现了我们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儿,在以后的数学课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上来看,还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知道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借助孩子们熟悉的一个星期有几天,引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境图,让孩子根据每个小朋友说的话自己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孩子能容易提出。接着出示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集体订正。
2.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总结并熟悉了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还有一个有待提高的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是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让孩子交流讨论时,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的练习,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4.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在问孩子是怎么记口诀这一问题时,孩子都动脑去向各自的方法。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