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中如何加强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理想的语文学习是读写的有效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再通过说写的表达训练将阅读教学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降低复述课文的难度
在低年级的课后习题中已经出现了“复述课文”的习题,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实施起来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设置坡度,降低难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起。学习《有趣的发现》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如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使用的词句都是从课文中撷取的,这些词句在学生以后的表达中出现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二、运用规定的词语联系表达
造句,是练习词语运用的最普遍的形式,但属于规定运用。词语搭配练习则可以把训练重点突出在多词组合上。如“美丽”一词既可以组成“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美丽的武夷山”一类偏正式词组,也可以组成“公鸡真美丽”“菊花很美丽”一类的主谓式词组。
除课堂上的运用练习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词语。如带二年级学生到自选商场参观,要求学生观察商场的商品,分别用商场的食品、服装、玩具说一句话。学生观察认真,说的话不仅把课堂上学到的词用上了,还把教师没教的词也用上了。 三、在情境中学习描写
如何把话说清楚、说连贯、说通顺,这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表达练习,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来应付。这种练习有很大的情境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讲解《美丽的春天》一课,让学生学习如何描写春天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使学生进入“春天来了”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领会课文和增加学习兴趣,上课伊始,笔者打开描绘春天景色的幻灯片,用录音机播放充满春天气息的《春天在哪里》,并加上旁白:“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地里,种子发芽,桃花红艳艳;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水里,蝌蚪游来游去;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空中,燕子飞来飞去……”学生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春天景色,听到了春天的脚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完全陶醉于春的想象之中。一下子,就把学生引进了春天的情境中。这时,引入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四、巧妙安排口语交际
在一年级有一些情景图。“自我介绍”的“情境图”描绘的情境是:经过美化的黑板上写着话题“自我介绍”几个大字,一位低年级同学在讲台前正以大方的态度兴致勃勃作自我介绍,下面的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打电话”则通过两幅对角摆放的人物图,巧妙地表现了两个同学在打电话的情境:一个同学正在向另一个同学祝贺生日。“悄悄告诉他”的“情境图”生
动地描绘了一组同学在传悄悄话的情境。这些“情境图”再现了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一瞬间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他们的脑海里大多可以找到相似的。设计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就是要激活学生的这些记忆。这样,学生产生参加口语交际的愿望与兴趣就会大增,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仿照这幅情境图,美化黑板,写上“自我介绍”,创设好背景,然后让学生上讲台方式作自我介绍;教“悄悄告诉他”时,可以仿照情境图的样子,让学生围成一圈,练习传悄悄话。教学中要努力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并根据或凭借这些“情境图”创设出更加具体逼真的、与生活相似的、易于双向互动的交际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热情。
五、加强答问练习
答问练习几乎是每堂阅读课不可缺少的练习。在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问题答案的正确,而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将语言表达作为训练重点,要求学生对答问的语言正确组织和连贯表达,并给与适当指导。
比如教学《第八次》时,在精读课文时围绕“布鲁斯是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让学生一段段朗读,一段段交流体会,无形之中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对布鲁斯品质的表达也仅仅是一个个词或句子。但最终学生明白了布鲁斯“热爱祖国、坚持不懈、敢于抗争”等品质。除此之外,收效甚微。
总之,理解、运用、感知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我们要想实现语文的美丽转身,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完成的,在教学生活中要努力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