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28卷第2期 天中学刊 V_01.28 NO.2 2013年4月 Journal ofTianzhong Apr.2013 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赵治中 (丽水学院文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陶渊明率先把自然作为的审美观照与艺术表现的主体,描写了田园山水和四时节候。其笔下景物 种类繁多、形态纷呈,且极具人态、富有灵性,因而赢得“自然诗人之宗”的美誉。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描写, 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深刻认知和对自然物的仁厚博爱情怀的基础之上,得益于其物我浑融、回流相济的新自然观。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山水;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o06—5261(2013)02-0051-05 自然是人类的根基与归宿,人类是自然的产物。 让文学与生活结合,用田园诗描写自然,表现自己对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命运,也始终跟自然的存在与发 自然的深切感受。所谓自然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展休戚相关。因此,与自然的关系应是人类与外部世 广义的自然,指的是整个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即 界的最基本关系。文学是人学,与自然关系极为密切: 具有无穷多样的一切存在物。它除了包括天然自然和 刘勰根据“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原则… ,认为 人工自然外,还包括血肉之躯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 自然是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文人沉思与美学探 甚至包括自然界的最高花朵——精神。而狭义的自然, 讨的重要对象。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比起西 则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具体的有机的物质 方似乎更为亲密和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自然就 世界,即人们所说的自然界。陶渊明笔下的自然——田 情有独钟,许多作品都是表现自然、吟咏自然的。诗 园、山水和四时节候,当属于狭义的自然。 人在写人生变化时,常伴随着对自然变化的描写,某 在陶诗中,以围绕田园生活描写田园自然风光, 些作品中的自然描写甚至成为人生的象征。 洋溢田园生活情趣的作品最为突出。在时仕时归时期, 在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陶渊明率先把自然作为独 陶渊明就厌恶官场与仕途,向往耦耕,心系园林。田 立的审美观照与艺术表现的主体,因而赢得“自然诗 园林野,是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劳动的基地,人们生活 人之宗”[ 】 的美誉。深入探讨陶诗对自然的描写、 的主要舞台,亦是陶渊明生活的根基、生命安顿的处 诗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他对自然观的推进,对于全面 所,甚至是精神的家园。他不仅“静念园林”,还想“投 认识陶渊明的思想、艺术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了 冠”“秉末”于旧墟: 解魏晋自然思想与自然观的演进,应对现代社会物质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与精神的严重失衡,寻找精神安顿处所以及生态文化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 诗作写于归田初期,表现诗人乍理农事的甘苦、归田 乡居的愉悦。田园不仅是陶渊明栖身之地,也是其栖 两晋时期,士人多崇尚老庄,清谈玄理,不营世 心之处。只有在田园里,他才获得自由、宁静和欢乐: 务,行为上有时表现为怪异放诞。这虽有反抗礼教束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饮酒二十首》) 缚和黑暗现实的意义,但也有掩饰其颓废而没落生活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 的成分。文学上,玄言诗余风未歇,逐渐与佛理合流。 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却把社会混乱之狂澜引回常道,将生活人间化, 回归田园后,陶渊明矢志不移,终身守拙。他已把田 收稿日期:2012.10.05 作者简介:赵治中(1936一),男,浙江缙云人,教授,陶渊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52・ 赵治中: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园作为躬耕自给、固穷守节的凭依。 陶渊明还以温厚的心情着重写了秋菊、幽兰和青 鸟、倦鸟、失群鸟、归鸟、众鸟等。虽然多是日常生 活所见,诗人却以鸟自况,写意喻志,寄托怀抱,展 示自身不同时期的人生选择,反映他各个时期的精神 状貌与心路历程。 陶渊明不追求奇山异水与名山胜水,笔下写的多 是普通山水,很少单纯刻画山水,山水都有诗人感情 的浸润,力求客体与主体合一。因而,诗中山水多含 有比兴与象征的意义。陶渊明的山水诗没有建安诗人 松。诗中的菊花,清高贞洁,刚烈傲霜,佳色可赏; 青松枝干挺拔,贞秀孤直;幽兰含香待风,卓立不群。 它们作为喻体,意象新颖,立意超拔。诗人以之象征 自己坚毅挺拔的精神和贞洁孤傲的品格。 陶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乡居的自然。陶渊明笔触 所及,相当广泛:地域有上京、南村、远村、墟里、 北林、新畴、西田、南亩、荒路、田垄等;住处有衡 的感伤情绪,亦无兰亭诗人的玄虚思想,显得朴素清 门、荆扉、草屋、方宅、穷巷、弊庐等;动物有游鱼、 高鸟、吠狗、呜鸡、飞雁、衰蝉、螟蜮、啼猿等;植 物有桑麻、菽稷、嘉穗、新葵、茅茨、朽株、禾稻、 青松、芳菊等;更有活动的主体——诗人、邻曲、新 旧、田家、幽人、童稚、斑白等。正是上述的人事与 自然物,共同构建了诗人的田园境界。诗人笔下的田 园、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融汇,审美主体已对 象化、自然化,景物已渗透了诗人浓郁的情感与伟大 的人格,成了“人化的自然”;景物拟人化、人格化的 描写,即“自然的人化”,寄托着诗人高沽的情怀,甚 至崇高的社会理想。 有学者将陶渊明同谢灵运比较,认为“陶氏不歌 唱山水而歌唱田园”【。】 钾。然而,“陶氏不歌唱山水” 是不符合实际的。“歌唱田园”的陶渊明,也有过羁旅 行役的经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辛丑七月 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饮酒二十首》),还有纪游诗记游览山水,写出见闻 与感触;同时,田园诗并非限于写田园,也涉及山水。 因而,陶渊明描写的第二类自然,就不能不是山水。 山泽本是隐者的居所,名士散心游赏的场所,也 是陶渊明外出行游的自然。他写的羁旅行役诗,虽以 记路途的险阻和行旅的艰难为主,其中也不乏山水景 物的描绘:“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 晶晶川上平。”(《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澄澈洁净的境界,朴素清淡的色彩,是诗人旅途中恬 淡心情和澄澈襟怀的投影。“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写的是游斜 JIIN见所感。从鱼儿在平缓水流中自由驰游、水鸥在 空谷中盘旋高翔的氛围中,诗人感受到自然充满生机 和情趣,万物相谐共生。“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在“时雨”“景风”下,“时物”“北林”生机勃勃。大 自然和谐相融,相生共荣。诗人还写到深邃的幽谷、 崎岖的小丘、向荣的林木、始流的山泉、澄净的陵岑、 清浅的山涧等。在诗中,陶渊明描写了很多鸟,有高 淡,自然新颖,健康纯净。 四时节侯和晴雨朝夕等现象,亦是自然的重要组 成部分。陶渊明描写自然的第三类诗作,就是对四时 节侯的正面描写。如:“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 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诗人笔下的 春天是美好的:春雨知时,春雷惊蛰,和风送暖,树 木返青,枝叶舒展。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苏” (《读山海经十三首》)、“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诗歌 既描绘“草木绕屋,林贮清阴”的夏景,又抒发诗人 “清凉甜美,可以托身”的感受。如:“和泽同三春, 华华凉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和郭主簿 二首》)陶渊明打破了宋玉以来文人形成的以秋为悲的 心理定势,把秋天作为美好的季节来欣赏和赞美。因 而,诗人笔下秋天是温润清凉、天高景澈。如:“凄凄 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 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笔下“云寒气厉, 日惨风凄”的冬景不是真的“了无一可悦”;“倾耳” 两句,写尽雪的轻虚洁白,形象而传神,流露出诗人 惊喜与赞美之情,反映他总是在发掘生活的美好事物。 在自然现象方面,陶渊明写得最多的是风和雨。 其中“风”,就有春风、和风、融风、凉风、凯风、南 飚、轻风、温风、劲风、厉风、长风、远风、高风、 寒风、悲风、哀风、泠风、谷风、景风、晨风、岁暮 风、西来风等,构成了风的象征系列。诗人多赋予风 以轻微、清爽、和畅、湿润的品格,因而不同的意象 暗示着诗人不同的境遇,甚至成了人生品格与命运的 象征。至于“雨”,则有微雨、好雨、闲雨、春雨等, 也构成雨的象征系列。诗人多赋予雨以知时、柔和、 安闲、滋润的品格,因而不同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界滋 生万物、哺育人类的环境,还暗示了孕育诗人性格、 气质和思想的人文氛围。 总之,在陶渊明的笔下,自然并不单调,而是丰 富多彩、多姿多态。诗中表现的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 虽不能说包罗万象,却也种类繁多,形态纷呈;并且 赵治中: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53・ 将它们人格化、情趣化,使之毕具人态,富有灵性。 获。在士大夫耻涉农桑的时代,陶渊明对劳动的认识 与态度,的确高出一般士人。他不仅积极参加劳动, 而且能从心理上接纳劳动,并且坚持到底。在劳动中, 诗人还探索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与自然建立起亲 密和谐的关系。 在这些方面,不仅同时代的诗人难以望其项背,就是 后代的诗人也罕有其匹。 陶渊明不仅把自然作为的审美观照对象和艺 术表现对象,而且将审美主体对象化,成为“人化的 自然”,又将自然人格化,即“自然的人化”。这是基 于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的认知与长期的躬耕实践,基于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 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 诗人清醒地看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并从人类生存和 发展之高度,强调农耕乃是一切社会政治生活之首务 他进步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总 的认识与态度。具体地说,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本原、 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与态度。陶渊明对自然的认知有朴素唯物的观点,并 与自然和谐相处、回流相济。这在六朝诗人中颇为突 出,甚至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契、相生共荣的典范。 首先,陶渊明对自然的认知是朴素唯物的。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茫茫大 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祭文》)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谓人最灵智, 独复不如兹。(《形影神》)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身没名亦尽, 念之五情热。(《形影神》) 在诗人看来,人是广袤的大地、渺远的高天之产物, 是大自然的儿子。人虽为自然界最高的物类,但其形 体是自然变化的一种暂时形态,故陶渊明视人世为暂 住的旅店。而死亡则是人对“本宅”的回归,即对大 自然的回归,颇有老庄的解脱思想。陶渊明还认为: 天地长存,永不毁灭;山河形态,没有什么变更。在 自然万物中,人虽最为聪明灵智,却不能像自然万物 那样长存不衰,而维持生命、养护身体也常苦于无法 应对。形体一旦灭亡,名声就自然消失。诗人继承和 发扬了苟况、王充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针对慧远的 《形尽神不灭论》,鲜明地提出“形神相即、形存名存、 身没名尽”的哲学观点,比齐梁思想家范缜从“形神 合一”的前提出发,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的神灭论,要早整整一百多年。 其次,陶渊明依存、顺应于自然,能遵循自然规 律去适应自然,变革自然。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 于西田获早稻》)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 在诗人看来:人生的皈依,自有常理与规律。而穿衣 吃饭,则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是生命存在的根基。 衣食之需,应当自己去经营;努力耕作,自会有所收 和基础。他还劝说农民要勤快劳作,生活才不会贫乏。 这充分体现了儒家重农崇实的思想。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 敛不盈廛(《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靡靡秋已夕,凄凄寒风交。蔓草不复荣,园 木空自凋。(《己酉岁九月九日》) 诗人认识到自然的变与不变,“寒暑有代谢”,“衰荣无 定在”。自然虽有柔和、温馨、有情的一面,是可爱可 亲可赞的。但自然亦有神秘、酷烈、无情的一面,令 人敬畏。陶渊明能看到自然不同的两面,正确对待自 然与人类的矛盾与对立。因而他能顺应自然,安贫守 贱,“菅已良有极,过足非所饮。”(《和郭主簿二首》) 诗人不对自然过度攫取,所以生活过得闲适自在。 第三,陶渊明尊重、热爱自然,对自然有仁厚博 爱的情怀和民胞物与的精神。 孔子主张:“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4]49从家庭开始,以“孝弟”为根本, 以“亲亲”为立足点,再推广到他人,以至扩大到万 物。陶渊明侍双亲以孝,对弟妹手足情深,对朋友笃 厚真诚,还要求儿子善待力子。对待天地万物,诗人 也都亲切异常,充满仁爱,甚至达到民胞物与的境界。 北宋张载《西铭》中有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从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出发,主张爱一切人如爱 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尽管这种理论是后来才有的,而有自觉意识的作家却 早已践行。杜甫就有“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皆 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的赞叹。辛弃疾也有“一 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 作》)的歌咏。陶渊明早于杜甫、辛弃疾数百年,而对 于天地万物确有仁者深广的博爱情怀和民胞物与的精 神。他笔下的苗为新苗,穗为嘉穗,菊为芳菊,兰为 幽兰;风为好风、义风,雨有时雨、闲雨,月为素月, 更有林木贮阴,回飚开襟,葵郁北墉,穗养南畴;鸟 畴欢节,泠风送善;畴交远风,良苗怀新等吟唱。因 为诗人有重本寻根的潜意识,因而对万物充满爱意, ・54・ 赵治中: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灌注深情,所以万物都具灵性,且生意盎然。 最后,陶渊明将“质性自然”与执著人生,即自 人生境界时,仍有一定的节制,更不放弃人为努力。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远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 然与人为很好地结合起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一贯追求心灵之“自然”,特 别喜用“自然”或自然的同义词来表达他真率自然的 远翥”(《杂诗十二首》)。青年时期,欲“佐君立业”, “大济于苍生”,怀有建功立业、治邦之志。出仕 用世时期,诗人“遥遥从羁役”,只是在“邦无道”情 况下才转入田园。归田后,他“薄身厚志”,律已严正, 积极躬耕,读书写作。即便晚年穷困潦倒,也能固穷 守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他没有晋朝一般 名士对社会人生的空虚冷漠态度和消沉颓靡行为。 自然与人为,是一对相反的力量,两种思想形成 对立关系。而在陶渊明身上,两者虽有矛盾,却又能 品性:“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陶乐自然” (《时运》),“宴然自逸”(《劝农》),“闲饮自欢然”(《答 庞参军》)。从中可见诗人本性率真,反对矫揉造作, 无时无地不在追求称心如意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境界: 不“矫励”“违己”而改易“素襟”“真想”,不为“形 迹拘”而损害心灵的“自然”。正因如此,萧统于《陶 渊明传》中以“任真自得”四字概括其真率自然的品 很好地统一起来:在讲自然适性时,不放弃人为努力; 在强调人为努力时,不忘追求自然适性。 性。苏轼于《书李简夫诗集后》则以“陶渊明欲仕则 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 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的出处去就率意任真, 一任自然,来指明他行为上追求个体的和自由。 陶渊明不光追求心灵的自然而然,而且要让自己 陶渊明对自然的深刻认知与亲和态度,构建了诗 人特有的自然观。但对于陶渊明自然观的认识,却经 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20世纪才有学者正式提出, 并不断深化、明确。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涉及陶渊 明自然观的当是胡适。早在1921年他就提出: 他的哲学又是他实地经验过来的,平生实行 的自然主义,并不像孙焯、支遁一班人只供挥麈 清谈的玄理。【8]94 回归宇宙的本体。“返自然”就是要回归真朴本然状态 的田园山水,以恢复自己大朴无亏的自然天性。因为 诗人对自然是全身心的投入,真心实意的回归,所以 陶诗创造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非一般意义上的喜好 山水、歌咏山水的诗人所能达到的。邺下文人的游宴 诗,把庭院和郊外作为世俗生活的点缀,以增加宴游 赏玩的乐趣,他们是自然的占有者,自然成了描写其 他东西的媒介。正始名士为躲避恐怖政治与残酷现实, 远离险恶的官场,齐集竹林,清谈玄理,风流聚会。 兰亭名士虽欣赏茂林修竹与崇山峻岭,并在郊野曲水 流觞饮酒赋诗,探讨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局限,他们 对自然的态度比邺下文人、竹林七贤要亲近得多,但 胡适指明陶渊明自然观的得来是由于“实地经验”,但 对其自然主义的来源与承继关系却未作交代;同时, 其说法简略而笼统,具体所指并不明确。 继而,梁启超在《陶渊明》中也指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自然界是他最爱恋 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他无论肉体上有多大 苦痛,这位伴侣都能给他安慰。因为他抓定了这 仍将自然外视为客体,与自然保持有一定距离。上述 诗人的诗作终因缺少陶渊明那种积极的参与和真切的 感受以及高尚的品格和理想的寄托,大都未能达到情 位伴侣,所以在他周围的人事,也都变成微笑了。[9] 认为陶渊明与自然是“伴侣”关系,自然“给他安慰”, 趣与物象融合、物我两忘的境界。陶诗不是一般地寄 情于物、借物抒情,而是做到了心灵“自然”与外在 “自然”浑融一体、回流相济,最后达到这样的境界: 解除肉体上痛苦,使他经常处于“微笑”之中。但论 者只介绍关系,未作理论探讨。 稍后,容肇祖对胡适的“自然主义”略作阐发: 陶潜在清谈风气极盛而衰之后,当时佛教亦 颇盛行,感自然的真趣,悟幻化的人生,律己甚 在他,一切的自我都藏匿了影子。自己完全 溶化到物中。这样,孰为己,孰为物,连那区别 也没有了。自己与自然完全合一……L5 严,而无苟且卑鄙放荡的举动。【l0】 他是欢悦那自然界的真美,由赏识“自然” 陶渊明虽然一贯讲“质性自然”与“委运任化”, 但他又不放弃主观努力,更不纵情肆志,玩世不恭, 疏放无度。从表面看,他“超然事外,平淡冲和”[6】1 , 而内心里“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 心,也不能忘掉死”。[ ] 仍有分明的是非,强烈的爱 憎。这就是说,陶渊明在追求放任自然而适性随心的 而到歌唱“自然”,当是描写自然的大作家。我们 同时可以认识他的思想,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绝 好代表者。【“] 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哲学”,是指陶渊明在对比人类 与自然之后,感叹人事变化无穷,认识到自然的真美 赵治中:陶诗中的自然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与富有真趣;在欣赏之后描写自然,歌颂自然。容肇 在对待自然与人生的态度上,陶渊明与前人相比, 确实已有根本的不同,具备了新的眼光。李泽厚云: 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 祖介绍了陶渊明“自然主义哲学”的具体表现,却未 对其内涵作理论上的深人阐释。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在“自然主义哲学”的 基础上,正面提出陶渊明“创改”的“新自然说”: 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 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之新自然说。 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 部分……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物在这里都 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 朴。 。一’。 惟其为主自然说者,故非名教说,并以自然与名 教不相同。但其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 由于诗中的景物贯注了宇宙间的生气,“充满了生命和 情意”,其形态特美,因而格外动人;更由于诗人贯注 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辈之佯狂任诞。盖 主新自然说者不须如主旧自然说之积极抵触名教 也。又新自然说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 或别学神仙,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大 自然为一体。因其如此,既无旧自然说形骸物质 之滞累,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 碍。【l2J 。 一 。 论者是位著名史学家,着重于从中古思想史角度来梳 理魏晋思想流变。他首先指出陶渊明新自然说产生的 渊源;其次阐明新自然说与旧自然说之联系与实质上 的区别;最后概括了新自然说内涵为“惟求融合精神 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对于陶渊明新自然 说与晋初名士主自然而非名教、主名教而非自然或名 教自然两是者的区别,陈寅恪从晋宋文人框架去定格 陶渊明精神的主导层面,深入开掘。其阐释具体而明 确。新自然说虽“两破旧义,独申新解”,惜其未展开 深入论述。因而,没能引起后来研陶者的足够重视。 对于陶渊明自然观的丰富内涵与具体表现,朱光 潜1948年著《陶渊明》一文,在陈寅恪新自然说论述 的基础上,则有了进一步的阐述: 渊明打破了现在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 相关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 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只是一团和气,普运周流, 人我物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他把 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活跃, 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 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自然景物在渊明诗中向来 不是一种点缀或陪衬,而是在情趣的戏剧中扮演 极生动的角色,稍露面目,便见出作者的整个的 人格。这分别的原因也在渊明有较深厚底人格涵 养,较丰富的精神生活。[¨】 卜 朱光潜从情趣与意象融合的审美角度,阐述是全面、 具体而深刻的:既胪列了诗中创造的境界,又作了精 辟的概括。他只是尚未直接提到自然观的高度上来说, 而实际上已阐述了陶渊明的新自然观。 了深致的主观情感,使自然的自由生命与人的心灵生 命相契合,物象已非单纯的自然物,因而具有象征意 义。诗歌由于意蕴丰富,故能情韵动人。 对于自然,如果作为观赏的外化,仅仅表现其“外 在和谐”而引人人胜,那是魏晋以及南朝的一些诗人 也能做到的。而陶渊明高于他们的是:他的田园山水 诗有主观心灵的投射、情感与生命的灌注,使审美的 主体的“对象化”“自然化”与审美客体的“拟人化” “人格化”双向交汇,达到情与景合,意与境会,即 人与自然的混一,心灵之自然与田园山水之自然交融 无间,真正实践了如孙绰《天台山赋》所云“浑万象 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陶渊明对于远古神话的神化自然观、《楚辞》的比 德自然观、汉赋的客观自然观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 破与超越,终于构建起物我浑融、回流相济的新自然 观,使其诗作成为前无古人、后难企及的艺术峰巅。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德]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4】朱熹.四书章句集 ̄iE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日]竹田复.中国文艺思想[M].隋树森,译.:龙 门书店,1966. [6】李泽厚.关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7】鲁迅.鲁迅全集: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8]胡适.中国白话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梁启超.陶渊明[9]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O】容肇祖.魏晋自然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1]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M].北京:朴社出版社,1935. [1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1. [13]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小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